<h3> 有句话说得好:“5000年华夏文明史看山西”。有时候,站在博物院前会感到自身的渺小,这不仅是因为尺寸比例,更是因为一种对历史,对祖先的敬畏。今天我就来到了被列为中国八大博物馆(院)的“山西博物馆”。<br></h3> <h3>第一节:“文明摇篮”<br></h3> <h3>4500万年前的垣曲“曙猿”可能是世界上包括人类在内的一切灵长类动物的共同祖先。从距今三四百万年到1万年前,称为旧石器时代。原始人类以打制石器为主要工具,从事渔猎和采集,茹毛饮血,薪火相传,群居而生。人类蹒跚的步履,穿越漫漫岁月,逐渐脱离野蛮,告别蒙昧,走向文明。</h3> <h3>距今约4万年至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进化到晚期智人阶段,体质特征已与现代人基本相同,他们的双手变得更加灵巧,能制造精致的石器和骨角工具,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学会了人工取火,还发明了弓箭。社会体态,已进入原始氏族公社阶段,原始宗教产生,埋葬的习俗更为普遍,出现了装饰品以及雕刻和绘画等艺术。</h3> <h3>一个旧石器时代的遗址,发现了许多彩陶。这些彩陶都是以花卉纹饰为主要特征,有学者认为,这就是华夏民族之“华”的源头。</h3> <h3>随着新石器时代的诞生,又出现了玉器,青铜器,文字和宣示王权的礼器。这一切,标志着黄河流域早期国家形态的诞生。</h3> <h3>第二节:夏商踪迹</h3> <h3>陶寺大墓中除了发现特磬、鼍鼓和土鼓等礼、乐器外,还有许多玉石器和装饰品,这些玉器质地优良,制作讲究,当属王者祭祀天地和体现威仪之用,已具备礼器性质。其中玉神面就是一件祭神的礼器,但不见通常的狞厉怪异,造型典雅柔和,神态安详神秘,玉质晶莹润泽,彰显出大墓主人不同寻常的尊贵身份。</h3> <h3>陶寺文化的栖木业制作已具有相当水平,成批出土的漆木器形制标准,做工考究,多色彩绘,木器普遍使用榫卯结构的木板拼接技术 ,圆形器壁的曲度处理,孤线圆缓,规整光洁,显示出高超的木作工艺水平。还发现系列配套的木工专用石锛,表明当时的木器制作已成为一个独立的手工业种类。</h3> <h3>第三节:晋国霸业</h3> <h3>晋国青铜器的艺术理念、工艺设计和铸造技术,皆开艺术变革风气之先,以中原风格为基础,吸收北方草原文化因素,取法自然的活泼浪漫、在浑厚肃穆中添加灵巧秀丽,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而面貌,列于国青铜文化中自成体系,实为中国青铜艺术中的璀璨明珠。</h3> <h3>这就是山西博物院的镇馆之宝——鸟尊</h3><h3><br></h3><h3>它是公元前11世纪至前771年的产物。鸟鱼相是西周时期最流行的消息装饰,尤为尽人所钟爱,大鸟回眸,小鸟偎依,巨象缩首,构思奇特,想象卓绝,华美的造型艺术和精巧的使用功能,完美组合于此尊,使之成为中国青铜艺术中罕见的珍品,鸟尊铭“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表明这是晋侯宗庙祭祀的礼器《周礼》曾记载,在宗庙礼器有“六尊六彝”,“鸟彝”即为其中之一。据考证,这件国宝的拥有者就是改唐为晋的第一代晋侯燮父。</h3> <h3>这些都是在晋阳赵卿的墓里发现的青铜器。</h3> <h3>西周末年就在晋国政治舞台上活跃的赵氏家族,到春秋晚期,与韩、魏二氏鼎足而三,掌控晋国的政权,赵氏的早期食邑晋阳,在赵简子时成为军事基地和政治大本营。三家分晋后,“赵襄子以晋阳之城霸”,晋阳成为新生赵国的都城,晋国赵卿大墓,及其车马坑的壮观场面,再现了晋阳崛起阶段的风采。</h3> <h3>赵卿是一个卿大夫,但是埋葬的时候是以诸侯之礼,用了七鼎六簋,实为诸侯之礼。</h3> <h3>第四节:民族熔炉</h3> <h3>汉代起,北方各族就不断与中原发生碰撞,金戈铁马和鲜血淋漓之余,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也随之产生。魏晋南北朝,中原扰攘,漠北各族相继崛起,雄据山西,驰骋中原,300余年战乱和痛苦的同时,也促成了中国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新的血液注入华夏古老文明,催生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盛唐时代!</h3> <h3>公元前后,匈奴人主宰了长城以北的蒙古高原,为阻其南下侵扰,西汉,在樱北边关构筑屏障,重兵驻守,频繁出击,东汉时匈奴分裂为北南两部,南匈奴臣服,被安置于山西北部,与汉人杂居;曹魏分为五部,分置山西各地。西晋末,匈奴人刘渊,建立汉国,揭开了“五胡十六国”序幕。其后血雨腥风的200年间,山西成为北方各民族搏杀争雄的中心舞台。</h3> <h3>第五节:佛风遗韵</h3> <h3>战乱频仍,社会失序,人们对现实的无助和对来生的憧憬,促成了北朝佛教空前发展,开窟造像蔚然成风,山西仅幸存至今的北朝佛教艺术遗存仍有200余处石窟寺,摩崖造像和难计其数的单体造像及造像碑。</h3> <h3>唐朝的强盛,是今人无法忘怀的梦幻,从胜方,佛教造像中,我们依稀看到气度恢宏的大唐风貌,感悟海纳百川,开放进取的大唐精神。隋唐将汉代的简约抛于身后,汲取外来营养,融会贯通,完成了佛教塑雕艺术的民族化,并给予丰膄健美,优雅,自然的时代特色,成就了中国佛教艺术史上最辉煌的篇章。</h3> <h3>从北朝的宗教迷狂,到隋唐佛学的哲理思辨,再到宋元,奉佛的世俗情结,人们对佛教的崇拜逐渐趋于理性。佛教文化及其哲学思想一步步走进人们的生活,融入浩瀚的中华文化之中,中国佛教艺术的适用范围也成超越宗教的藩篱,成为社会文化艺术生活中的习见题材。</h3> <h3>第六节:戏曲故乡</h3> <h3>皮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间戏剧,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作小人儿,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讲述故事,同时以配击打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其流行范围极为广阔,并因各地所演的声腔,不同而形成的多种多样的皮影戏。</h3> <h3>皮影的制作过程是:先将羊皮,驴皮或其他兽皮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艺人们将各种人物的图描绘在上面,用各种型号的刀具刻凿后再涂抹颜色,上色时主要使用红、黄,青,绿,黑等五种纯色。</h3> <h3>人物造型与戏曲人物一样生、旦、净、丑角色齐全,制成的皮影,高的达55厘米的,有十厘米左右。一个皮影人要用五根,竹棍操作,一人手指灵活常常玩的,观众眼花缭乱,不仅手上功夫高超,嘴上还要说、念、打、唱,脚下还要制动锣鼓。</h3> <h3>山西皮影严谨规范,艺术风格及工艺手段与陕西皮影相似,皮影的用线除了虚线、实线之外,虚实线、绘线及暗线运用得更为别致,虚实线,常用于皇宫贵族的建筑,摆设、衣饰的显得富丽堂皇,会现以墨线代刀,在难以雕镂的微小装饰物上,描绘细致精彩,使用的颜料,大多是艺人们自制的,大红、大绿、杏黄等,色彩鲜艳明快、清雅大方,耐蚀而且长久不变形。</h3> <h3>第七节:瓷苑藝葩</h3> <h3>瓷器是土与火的结晶,是中国人伟大的发明,从商周原始青瓷,到明清景德镇的彩瓷,从普通的民间用品,到华贵的“官窑”器皿。无数能工巧匠锐意进取、不断创新,赋予它形态各异的造型、千变万化的纹饰和奇幻瑰丽的色泽。瓷器既是实用品又是艺术品,体现着时代风貌与人文色彩。不但为国人所好,也深受世界各地人民的青睐。</h3> <h3>从宋代开始,北方进入制瓷业的黄金时期,名窑众多,工艺精湛,代表了当时中国制瓷业的最高水平,辽、金、元时期,自然奔放的北方风格更加突出。</h3><h3><br></h3> <h3>第八节:方圆世界</h3> <h3>贝币是中国最早的货币,早在夏代,已经取得了货币的资格,到秦始皇统一货币,才退出历史舞台。最早的贝币是天然海贝,随着商业经济的发展,和货币流通的需要,还出现了人工制作的石贝和铜贝。天然贝的计量单位是“朋”,伍贝为一索,拾贝为一朋,许多与财务或经济活动有关的汉字都从“贝”。</h3> <h3>不比又称铲币,由青铜铲形农具镈演变而来。“镈”与“布”音同可互相通用。在西周出现的布币,因依然保留着工具的使用特征,所以称为原始布。战国时期,出现了平首布、尖足布、方足布、桥足布、圆足布等。它们适应着货币经济的发展并走向成熟。</h3> <h3>刀币是由古代一种叫“削”的刀型工具演变而来的,币文内容不一。最早使用刀币的是春秋时的齐国,俗称齐大刀,战国时的燕国和赵国也都铸行刀币。</h3> <h3>秦统一中国,结束纷乱的六国b市,通行办2000,顺应了经济的发展,从此中国货币定型于方孔圆钱,后世沿用2000年而不改,在中国货币史上写下重要的一页。</h3> <h3>洪武金锭,重量较轻,为1891克文字只残留“50两”。</h3> <h3>第九节:山川精英</h3> <h3>玉覆面,西周时期出现,一直延续到汉代,由各种玉饰片组成,对应人的五官及面部其他特征,缀饰于纺织品上用于殓葬时,覆盖在死者的面部,多出现于贵族墓葬中。</h3> <h3>所谓玉山子即圆雕的山林景观,制作时,先绘出平面图,再行雕琢,其上分别雕出的人物、动物、山林、建筑等,构思奇妙,主次分明,这种山林景观的雕琢从布局到层次排列,都渗透着绘画的章法。</h3> <h3>玉牌主要流行于明清时期。采用上等白玉,雕琢而成,多为方形,两面浮雕精美图案,有的是以山水、花卉;有的雕有文人诗句,构图简洁,追求意境。牌上有孔,可用以系绳佩戴。</h3> <h3>第十节:土木华章</h3> <h3>明清建筑形形色色,多若繁星,遍及三晋。翼角飞扬、气势冲天的万荣飞云楼;小巧别致、险中求稳的浑源悬空寺;布局规整、精工细作的解州关帝庙;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的五台山佛教建筑群,无不成就惊世名动华夏。</h3> <h3>琉璃,是低温铅釉陶器的一种,色泽以绿、黄、蓝为主,还有酱紫、黑、孔雀蓝、褐黄等颜色。中国的琉璃制作历史甚古、种类较多,而用于建筑装饰最早当在北魏。隋唐五代,建筑琉璃逐渐增多,史籍上有所记述。山西现存完整的建筑、琉璃,最早在宋、辽、金时期,其后相继不断。</h3> <h3>华夏民族经过了5000多年的洗礼,才造就了今天的华夏文明。山西博物院给我上了一堂生动而又深奥的历史课,似乎让我随着时间的车轮见证了一个又一个朝代的起源、发展与终结。我们回顾历史、总结历史,是为了我们更加辉煌的明天!</h3> <h3>谢谢阅读!😊求点赞</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