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font color="#167efb">其实我最早读到诗人傅天琳的作品不是她的诗作而是散文。当然相对于诗作,那时我会更喜欢她的散文!</font></b></h3><h3><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那是在九十年代初期,重庆晚报的夜雨专刊或者我们的北碚报吧,那时虽然不是每期都能读到她的作品,也虽然现在我已经不能很好地记起那些散文作品的名字来,但让我记忆尤深的是她的散文作品总会带着一种被岁月烙下的痕迹,带着对本土事物一份特别情感的眷恋,便会如林涧小溪那缓缓的涓涓细流沁人心田而跃然纸上!那时,她的那些极具乡土气息的文字让我对北碚这小城的生活充满着希望和眷恋,也让我对脚下嘉陵江畔的这片土地有着一种特别的亲近和踏实的情感!<br></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我本不喜欢读诗,也很少读诗。<br></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以前,她的诗我只读到了很少的几首,但在2010年10月那个收获的季节,一个应该属于她的季节,她的《柠檬叶子》打动了很多的文学读者也打动了我!这首诗代表她自己,也代表现代诗的一个硕果,她登上了中国文学的最高殿堂!那一天,当我在媒体上看到这一喜人的消息时,陡然间,一个潜在心里的意识要让我对她的诗应该重新站在一个新的高度去亲近去抬头仰视去慢慢地品味!<br></b><b><font color="#167efb">都说写诗的人是在用心灵谱写人生的奏章,但我今天在图书馆聆听了她的讲座后,我觉得她的诗是在用生命和灵魂去铸就它的一字一词!从南疆沙漠中的那棵无花果树到北碚金果园的那片柠檬叶子,她侃侃而谈娓娓述说的不是创作灵感的那份源泉,而是她对自然,对生命一种深沉的认识和虔诚的敬畏!我觉得,只有对自然和生命有一种深沉的认识,才会激发出对生命一种虔诚的敬畏,也只有这种对生命无限的敬畏才会凝聚成她笔下那一行行对生命可歌可泣美丽质朴的诗篇;</font><font color="#ed2308">“在田野, 母亲/你弯腰就是一幅名画/粘满麦秸的脸庞/疲劳而鲜亮/银色夜晚的柔情/来自一座草房/我们家永远葱绿/来自母亲的灵魂/永远地开放/儿孙般的玉米和谷穗/一代代涌来/将你围成一座村庄/在母亲博大的清芬里/我只有一粒绿豆的呼吸和愿望!”《母亲》摘自傅天琳诗集</font><font color="#167efb"><br></font></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诗人不分男女。<br></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但我印象首先她是女人,然后她才是诗人!<br></b><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所以,她作品的字里行间才会透露出一个女诗人才有的那种灵气和温婉!这种灵气和温婉不是天下所有的女人都具备,也不是天下所有的女诗人都拥有!这是来自山涧溪水跳跃的灵气,这是来自山里邻家女孩那份质朴,一份如玉的温润。同今天在图书馆见到的她一样,她爽朗、她微笑、她质朴,她平和她没有大诗人那份所谓的傲气,也没有名家那种所谓的“高贵”。在她身上我看到的是如同她文字一样朴实的东西,这种东西在今天这个崇尚物质撂下书本的时代,已经是鲜有存在。</b></h3><h3></h3><h3><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多年以来,从最初读到她的散文那时起给我一种朦胧的泥土清新到今天从泥土中依然散发出一种呢喃的芬芳,至少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保留的仍是那一份乡土气息那一份淳朴的宁静!</b></h3><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她是生活的耕耘者,然后她才是作者”这句话我觉得用在她的身上应该是最为合适也最为恰当,不知可否!<br></b><font color="#ed2308"><br></font> <h3><font color="#010101"><b>傅天琳简介,当代女诗人。</b></font><b style="color: rgb(1, 1, 1);">1946年</b><b style="color: rgb(1, 1, 1);">1月24日生于四川省</b><b style="color: rgb(1, 1, 1);">资中县</b><b style="color: rgb(1, 1, 1);">。现在</b><b style="color: rgb(1, 1, 1);">重庆出版社</b><font color="#010101"><b>少儿编辑室任编辑。先后在《</b></font><font color="#010101"><b>红岩</b></font><font color="#010101"><b>》、《</b></font><font color="#010101"><b>四川文学</b></font><font color="#010101"><b>》、《</b></font><font color="#010101"><b>星星</b></font><font color="#010101"><b>》、《</b></font><font color="#010101"><b>诗刊</b></font><font color="#010101"><b>》、《</b></font><font color="#010101"><b>人民文学</b></font><font color="#010101"><b>》、《</b></font><font color="#010101"><b>上海文学</b></font><font color="#010101"><b>》等全国各地刊物上发表</b></font><font color="#010101"><b>诗作</b></font><font color="#010101"><b>。她的诗风格细腻,构思新巧。诗集有《绿色的音符》(1981年,</b></font><font color="#010101"><b>四川人民出版社</b></font><font color="#010101"><b>;获</b></font><font color="#010101"><b>中国作家协会</b></font><font color="#010101"><b>第一届“1979—1982”全国新诗二等奖),《在孩子和世界之间》(1983年,</b></font><font color="#010101"><b>重庆出版社</b></font><font color="#010101"><b>)。</b></font></h3><h3><font color="#010101"><b>1961年于重庆电力技术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市郊</b></font><font color="#010101"><b>缙云山</b></font><font color="#010101"><b>农场种果树直到1980年。其间,在诗和生活的感召下,开始尝试写诗。1978年参加重庆市文学创作会。1979年加入</b></font><font color="#010101"><b>中国作家协会</b></font><font color="#010101"><b>四川分会。1980年出席省第二次文代会,被选为作协分会理事,翌年被选为重庆市文联委员。2010年获第五届</b></font><font color="#010101"><b>鲁迅文学奖</b></font><font color="#010101"><b>[1]</b></font><font color="#010101"><b>全国优秀诗歌奖。一级作家,编审,中国作协会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重庆新诗学会会长。</b></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