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漕古鎮

老万踪影

<h3>  </h3><h3>运漕镇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镇,位于含山县城南40公里,总面积70.3平方公里,4.4万人口。近年来,被列为省重点建设中心镇之一。运漕镇自然条件优越,东进长江,西通巢湖。裕溪河、牛屯河将其环抱,水上运输发达,又扼巢湖出江咽喉,是上游合肥、舒城、六安、庐江、无为、巢湖等地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出江的必经之地,历来就是商业重地。</h3><h3><br /></h3> <h3>裕溪河又称&quot;漕河&quot;,衔巢湖,达长江,为八百里巢湖通江唯一黄金水道, 古镇运漕恰似镶嵌在河边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运漕自明代以来就是商贸集散地, 为安徽省江北八大重镇之一,昔日含山首镇。</h3> <h3>春秋战国时,运漕一带先为吴地,吴亡入越,越亡归楚,因此旧时人称运漕为&quot;吴楚名区&quot;。东汉末年曹魏与孙权在东关一带多次交战。正是得益于魏吴之间长达几十年的拉锯战,使得运漕这个小渔村集聚了人气,东晋时形成集镇。</h3> <h3>运漕在历史上有过两次繁华鼎盛时期。第一次是在明代,朱元璋对和、含、巢有着深厚的感情,在他的宏图大业中,三地都曾给了他巨大支持。当年含山南部有一批青年才俊追随朱元璋打天下。朱元璋在他登基做了大明开国皇帝后,特意下令,减免其家乡凤阳及和、含、巢3 地的赋税,同时直接钦定运漕为&quot;十二圩盐引岸&quot;。所谓&quot;盐引&quot;就是运销食盐的特许凭证。&quot;盐引岸&quot;是朝廷指定的专线运销盐的口岸。运漕食盐的专销范围不仅覆盖了裕溪河流域12 个圩口,一直延伸到肥西、肥东、舒城,为江北数十万民众食盐集散地。早已垄断&quot;盐引&quot;的徽州盐商们蜂拥而至运漕,古镇由此迎来了第一次繁荣。</h3> <h3>古镇老屋</h3> <h3>过街天桥</h3> <h3>古镇朝街房屋外墙上的土地公公与土地婆婆</h3> <h3>古镇小巷</h3> <h3>运漕第二次大繁荣是在清代晚期至民国初年,晚清军政重臣李鸿章有许多重要亲戚都在芜湖经商,其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几乎全家都在芜湖,李鸿章为了照顾家族利益,想方设法将镇江七浩口米市搬迁到芜湖,芜湖米市逐渐繁荣,鼎盛时期年交易量达1000万担,为清代四大米市之首。运漕由于紧临芜湖,又有水道相通,运漕的杨柳圩,无为的上下九连圩都是稻米主产区, 于是运漕自然成了芜湖米市在江北的集散重埠, 由此吸引了大批徽商再次涌入运漕经营各种生意。</h3> <h3>李鸿章早年办团练时与太平军在裕溪河发生过一场激战,李鸿章战败后躲进运漕富商袁百顺家, 在同乡袁百顺的掩护下安然脱险。光绪九年(1883年) 春,身为朝廷一品大员、封疆大吏的李鸿章护送母亲灵柩回乡安葬。船队经长江进入裕溪河,途经运漕时,李鸿章特意停船上岸,前往袁公馆与袁百顺后人叙旧。李鸿章家族在运漕大量投资兴业, 以重金购下运漕周边良田10 万亩,在镇上开设号称&quot;江北第一仓&quot;的李万兴、李巨兴粮仓。李鸿章四弟李蕴章在运漕开办了&quot;元和质&quot;当铺和&quot;道隆&quot;钱庄,民间称之为&quot;李鸿章当铺&quot;,以其雄厚的资本,垄断了全镇一半的金融市场。李鸿章的长子李经方在运漕开发房地产,建造大片商铺对外租售。</h3> <h3>南京的蒋百万故居南至三条营,东至双塘园,西至陶家巷,北至剪子巷以南,共有两组七进院落,占地面积约5900平方米,为典型的江南徽派民间建筑风格。传说其发家与驴有关,因此也被戏称为&quot;蒋驴子&quot;。这是真的吗?</h3> <h3>1936 年,随着淮南铁路的开通运营,依靠水运发达繁华的运漕,如同中国众多的水运码头集镇一样,不可避免地逐渐衰微,失去了往日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繁华和喧闹。</h3> <h3>古镇新街</h3> <h3>运漕中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