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谈:也谈儿童教育

海 霞

<h3>侄女们近两三年都拥有了自己的小宝宝,聚一起总少不了聊起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说起如何教育时,常常愿意和我这个姑姑交流探讨。说我是过来人,比她们多了经验。</h3><h3><br></h3><h3>侄女女婿觉得姑姑的闲唠有一定道理,就建议我把和她们交流的一些教育话题写成文章。我想想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许能给读者哪怕一点点启发。</h3><h3><br></h3><h3>于是就有了该篇文章,基本都是平时和侄女们唠叨的一些话整理了一下。读者朋友们看到这里,如果不反感唠叨,又还觉得可能对自己有所启发,就继续阅读,觉得没什么意思可以翻篇儿。<br></h3> <h3>孩子一出生,教育就要开始了,开发的越早潜能被挖掘的越大。 &nbsp; 我还是很赞同“儿童潜能递减法则”,意思是说每个儿童都具备潜在能力,但这种潜在能力是有着递减法则的。比如说生来具备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这就是说,教育开始得越晚,儿童的能力实现就越少。</h3><h3><br></h3><h3>从一出生,不论是从视觉、听觉,还是触觉等就要全方位的对孩子开始有计划地投入教育了。我曾经在一个教育书刊看过一个说法,儿童一出生就要给她们看世界名画,听世界名曲,坚持下去,长大后就会“耳聪目明”。</h3> <h3>孩子从出生第一声哭开始就向世界传递信息,有表达的诉求了。饿了,痛了,不舒服了,就会以哭的方式向我们表达她的感受。愉悦时会微笑,开心时会大笑。</h3><h3><br></h3><h3>大些时,不管拿到什么都要放到嘴里,再大些时,动手动脚,什么都要看看、摸摸、玩玩,不管什么地方都要写写画画,淘气到让人烦。其实,所有的这些行为都是她们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h3><h3><br></h3><h3>譬如说孩子淘气,我记得母亲曾经说孩子不淘气就有问题了。其实,淘气的过程就是在感知世界的过程。</h3><h3><br></h3><h3>《亲爱的安德烈》一书中就提到关于“玩”的话题。龙印台说不懂得“玩”是一种缺点,玩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h3><h3><br></h3><h3>龙印台在书中引用了席慕容曾经说过的话:“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有接触过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她就没办法教他美术。因为,他没第一手接触过美。”</h3> <h3>我记得女儿出生几天后,爱哭闹,我的一位大夫姐夫告诉我让给孩子放优美音乐。孩子醒来我就播放世界名曲,同时保证只要她睁开眼睛看到的我保证是一张笑脸,效果还是明显的。</h3><h3><br></h3><h3>那几年还没有现在这么先进,听的是录音带,市场上能买到的世界顶级大家的名曲磁带我几乎都买了。 &nbsp; 有的人会说,孩子听不懂,也看不懂,有用吗?其实,每个孩子的大脑如电脑,你给她输入的东西越多,长大后才能有更多的东西输出。</h3> <h3>孩子小时候看过的、听过的、接触过的一切信息都会储存到她的大脑里,长大后,随着阅历的丰富,她们会根据需要把所有储存在大脑里的信息重新整合、调整后输出。</h3><h3><br></h3><h3>用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肚肚里有东西不管以什么方式吐出来是迟早的事。如果肚中空无一物,就谈不上输出和吐出的事情了。 &nbsp; 孩子小时候通过视觉、听觉等接触到的信息,因孩子的个体差异,最晚十八岁以后基本就显现出来了。<br></h3><h3><br></h3><h3>父母的教育莫过于“言传身教”,道理如上。父母平时所有言行,都一股脑儿储存到孩子的大脑里,潜移默化对孩子进行了教育。所以,作为父母一定要严谨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h3> <h3>在孩子三岁前,适合孩子成长的所有信息最佳输入时期,也是最佳教育时期。如果错过了三岁前最佳教育时期,六岁前也属于一个不错的时期,最晚十二岁前,相对来说都还是不晚。老古话 “三岁看小,七岁看大。”是有科学规律可循的。 &nbsp; 曾经在于丹写的一本书中看过这样一个例子:1975年,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举行过一次盛大的聚会,有很多媒体来采访。其中一个问这些获奖者的问题是:你们这些杰出的人物,到底是在哪一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的?结果大家认为最有价值的答案是什么呢?是幼儿园。有一个科学家说,他是在幼儿园里学到了很多东西,比如,要善于跟他人分享,要遵守制度和规则,饭前要洗手,对人要谦逊礼让,如果自己不小心做了错事要学会道歉,这些道理都是在幼儿园学到的。 &nbsp; 好习惯影响人的一生,而养成最好习惯是在六岁前。养成最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小学阶段,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要比学习成绩重要得多。<br></h3> <h3>侄女在业余做着一个项目:“悠贝亲子阅读指导与服务”,针对0---8岁的儿童阅读。我说侄女做的事是非常好的,曾经在有关教育的刊物上,看过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一个教育理念,我非常认同。</h3><h3><br></h3><h3>她说作为家长如果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有一个教育方法非常好非常简单,那就是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从陪孩子阅读到孩子独自阅读,阅读中长大的孩子做人做事,还是自己的人生都不会差。 &nbsp; 譬如有的父母在孩子识字后就给孩子买世界名著阅读,有的父母就反对,说孩子根本读不懂,理解不了。其实,真实的情况不是这样的,只要孩子自己喜欢阅读并且能读进去,输入的这些知识和理念总有一天会成为孩子一生的精神财富,也会成为指导孩子人生的智慧宝典。<br></h3> <h3>作为父母,只要三岁前、六岁前或者十二岁前,对孩子的教育全方位培养过。如听世界名曲,欣赏世界名画,折纸拼图、拆开过玩具并自己组装、旅游、弹琴和孩子们玩各种游戏等等……</h3><h3><br></h3><h3>有的孩子教育后的效果非常明显,有的孩子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任何不同,甚至还有点迟缓,这时候作为家长一定不要着急。</h3><h3><br></h3><h3>每个人因个体差异,就如不同的花有不同的花期,人也是一样的,我们要静等花开。家长心里相信孩子是什么样,有时孩子真的如您所愿。父母对孩子的暗示有时会影响孩子今后的选择、生活和行为方式。</h3><h3><br></h3><h3>所以,要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要给她们注入正面能量,持续不断的给予爱和呵护,打击只会延长花儿的开放,有时甚至会扼杀了花儿的生命。</h3> <h3>感谢您耐心读完,暂且就此先搁笔。该文就是平时和侄女们闲唠的内容简单整理成文,觉得有参考价值更好,没有就权当听我闲唠嗑了。</h3><h3><br></h3><h3> 原创于2018年8月29日</h3><h3> 图片来自网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