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家乡红军长征路

砖头

<h3> 喝火令•长征 &nbsp;</h3><h3> 革命方有功,祸端起萧蔷。</h3><h3> 校长清共百般忙。</h3><h3> 义军辗转智斗,烽火万里长。</h3><div><br></div><h3> 草根裹饥腹,脚赤身薄裳。</h3><h3> 天作被来地当床。</h3><h3> 一路忠魂,一路勇士伤。</h3><h3> 一路传奇故事,流传百世芳</h3><h3><br></h3><h3><br></h3> <h3>  这首喝火令我命名为“长征”,这是我近日重游在当年家乡那段红军长征路上的感悟。大家都知道这样一句话:“苦不苦,想想红军长征两万五”。然而我们很多人并不知道红军的来历是什么?红军为什么要长征?民国初期,全国各地大小军阀在帝国列强的支持下割据横行,互相勾结又互相攻击、吞并、争夺地盘。为了打倒列强、铲除军阀,改变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1924年国共第一次合作,进行统一作战,时至1927年革命即将取的胜利时,以“校长”为首的革命党右派突然反革命,发动4.12事变,疯狂清共。为了推翻反动统治,起义四起。1927年8月1日由周恩来和贺龙领导的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紧接着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续发动的广州起义、年关起义等众多起义均告惜败,而广州起义首次打出了“工农红军”的旗帜。广州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工农红军”的名头却迅速崛起,后续各路义军统称为“工农红军”,简称“红军”。</h3><h3><br></h3><h3><br></h3> <h3>  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1933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月30日的建议,决定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以“八一”两字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将此纪念日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br></h3><h3><br></h3> <h3>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占领东三省,“校长”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军事策略对日本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在1930年至1933年期间对红军进行了五次围剿,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三大主力为了摆脱革命党的围追堵截,被迫实行战略转移,于1934年10月开始进行长征,至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长征胜利。红军长征的胜利,促成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结束了十年内战,开创了抗日战争的新局面。</h3><h3><br></h3> <h3>  红军长征时的三大主力为红一军团、红二军团、红四军团。</h3><h3><br></h3> <h3>  红一军团朱德为总指挥,毛泽东为政治委员,从赣县出发。</h3><h3><br></h3> <h3>  红二军团贺龙为总指挥,从湖南桑植出发,途径我故乡的红军是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h3><div><br></div> <h3>  红四军团徐向前为总指挥,从川陕边界出发。</h3> <h3>  在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学校开展红色教育,组织全校五、六年级的师生从七甲坪中心完小(现合并为七甲坪九校)徒步到伍家金氏祠堂听老红军讲长征的故事,因为当年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司令部设置在伍家金氏祠堂。也许是因为还不懂事的原因,那时候只觉得好玩而已,对于当年革命先烈舍生忘死、艰苦抗战的事迹并没有多少感触,当对中国近代史有了初步了解,且经历过生活的诸多挫折和困难后真正明白红军经历过怎样的炼狱,中国革命的胜利有多么的来之不易。 </h3><h3><br></h3> <h3>  在家乡这条红军路上流传着很多关于红军的故事,虽然没有传说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故事那样波澜壮阔、荡气回肠,但是对于这个未经历战火的湘西小山村,那也是心惊胆战了。</h3><h3><br></h3> <h3>  何建曾致电蒋介石献计:“今日剿匪之计,欲靖川黔,先靖湘西,欲除朱毛,先除贺萧”。意思是说湘西地形复杂,贺匪出没多年,要除掉朱德毛泽东,就必须要先剪除掉贺龙和萧克率领的红二军团。由此可见,红二军团当年在长征途中所承受的火力定然不小。</h3><h3><br></h3> <h3>  1935年10月,萧克带领部队行至大桥村那溪堉时遭遇到飞机的轰炸,刚好在遇袭的地方发现了一个天然的山洞,部队便进入洞中成功避开了飞机轰炸,保全了实力,后来这个山洞被大桥人称为红军洞。真是:</h3><div> 天灾人祸不单行,</div><div> 保家卫国工农兵。</div><div> 红心一片传星火,</div><div> 军掩洞中护忠魂。</div><div><br></div> <h3>  红色乡村建设董事会在这条路上开发了很多景点,红军洞、点将台、将军府、红军井、全家院子、红军诗词碑林……</h3><h3><br></h3> <h3>  沿着红军当年走过的足迹,听着流传的关于红军的故事,吃着路边农家的家常饭,再看现在这一路景致,让人不知不觉的感叹中国能有现在的生活水平实属不易。晚清时期八国联军入侵、民国各路军阀互相厮杀,各路列强环伺、推波助澜,十年内战之后又接着八年抗日,战火燃烧长达半个世纪,燃遍中华大地,昔日之中国满目疮痍,民不聊生……我的奶奶生于民国十三年,记得我小时候在爷爷家,爷爷在春季的时候会到山上采摘一种叫“麻瓤枯”的野草,将它洗净焯水切碎晒干保存,到了冬天少菜吃的时候拿出来蒸着做菜吃。爷爷说这是他们保命的食物,一把红薯米加一把麻瓤枯草干熬成一锅粥,就是一天的口粮。还记得小时候在爷爷家,爷爷会把猪骨头中骨质结构不是很硬的骨头用斧头锤碎,然后炒焦来吃,在却吃少穿的年代,这就是最奢侈的大荤菜了。</h3><h3><br></h3> <h3>  小时候在自己家里也有类似的事情,我的父亲在青海当过兵,十几年的军旅生涯,退伍后到县城修车,经济条件有稍许改善,但是对于勤俭节约那是刻不放松。记得那时候逢年过节家里会吃鱼,父亲把鱼肉都给我们吃,然后剩下的鱼骨架和鱼头的骨头是不扔的,父亲会在火上烧一烧,烧焦了之后再吃掉……</h3><h3><br></h3> <h3> 到现在,我们很多年轻人吃东西非常挑剔,一点点肥肉都不吃,说腻的受不了,可是在三十年前,农村很多家庭一年有好几个月的时间连猪油都吃不上,炒菜是直接在铁锅里烙烙而已。如今我们的祖国不再缺吃少穿,我们的祖国也不再遍地狼烟,人们真正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然而此时,我们更应该学会忆苦思甜,当知所有的一切来之不易!</h3><div><br></div> <h3>  现在,我们能够在漂亮的广场上轻歌曼舞;</h3><h3><br></h3> <h3>  能够在当年红军司令部全家院子举办旗袍秀;</h3><h3><br></h3> <h3>  能够在没有泥泞的小路上牵着牛悠闲自得的行走;</h3><h3><br></h3> <h3>  能够在不论是上山下田还是赶集路过,都能一路欣赏到美丽的景色;</h3><div><br></div> <h3>  餐桌上能够有自己饲养的土猪宰杀后,生活烟火慢慢熏制而成的腊肉;</h3><h3><br></h3> <h3>  加上自己房前屋后菜园里种的蔬菜,比如这一碗浓浓汤汁的素炒丝瓜;</h3><h3><br></h3> <h3>  再加一盘吊脚楼旁,梨子树下那一蓬野生的洋藿;</h3><div><br></div> <h3>  有时间还能去毫无污染的河里钓一盘野生的小河鱼;</h3><h3><br></h3> <h3>  房前屋后种上几篷南瓜、冬瓜、苦瓜、丝瓜……不用怎么打理就能有不错的收获;</h3><h3><br></h3> <h3>  我们能够在这个优美的环境安居乐业,感受着岁月静好……</h3><h3><br></h3> <h3>  这些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革命先烈曾经艰苦卓绝的抗战,让我们牢牢的记住他们……</h3><div><br></div> <h3>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我们应该谨记历史,以史为鉴,以免重蹈覆辙。红军长征结束虽然过去了八十多年,曾经弥漫的硝烟也已随风飘散,但长征的精神依然传承在中华儿女的心中,实现中国复兴——“中国梦”的长征也依然在路上……</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