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兰州生活段故事】之四铁肩担当率先垂范

悟为

<h3>  今天我们推出“讲好兰州生活段故事”之四号主人公唐兴斌。 唐兴斌,男,中共党员,现任兰州生活段办公室主任(政工师)。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务过农,当过兵,而且还是一位参加过自卫反击战,荣立二等功的战斗英雄,省部级劳模。劳模的概念就是新时代永远的领跑者,<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他意味着汗水和付出,</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他体现着坚毅和信念,</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他是一种责任,</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面对任何困难险阻都恪尽职守、无所畏惧,</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他是一种传承,</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将爱岗敬业和无私奉献的劳模精神代代发扬。</span>任何人翻开他的履历或了解他的过去,都不禁会赞叹会惊讶会敬仰。</h3><h3>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身边的优秀共产党员唐兴斌,一起领略他的风采,共同倾听他爱岗敬业、坚守奉献的感人故事。。。</h3><h3> <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  <b><font color="#ff8a00">&nbsp;<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铁血军魂守卫祖国人民</span></font></b></h3><h3><br></h3><h3> 六十年代中期,他出生在甘肃省武威市一个叫朵云村的地方,在他个人印象当中,那里最早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1984年10月,<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他响应国家号召应征入伍,</span>1985年12月参加云南老山防御作战,1986年10月火线入党,随即作为红军师49名突击队员之一参加了10月19日出击拔点作战,战后所在喷火突击班荣立集体一等功,个人荣立二等功。沸腾的军营是绿色的海洋,火红的军旗是用鲜血染成,挥师疆场是军人的职责,战友情深是生死的依恋。电影《芳华》就真实的还原和再现了那场战争的残酷,当年就是他们这些最可爱的军人,当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用血肉之躯捍卫祖国神圣不可侵犯的疆土,用铁血军魂守卫人民安居乐业。这就是军人的胆气血性,这就是军人的家国情怀,这就是军人对祖国的无限忠诚!</h3><h3> 1988年4月他光荣退伍,分配到原兰州铁路局武威分局,先后从事过蒸汽机车司炉、副司机、党委干事、团委书记,铁路分局党委秘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等工作,时任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公司兰州生活段办公室主任(兼机关党总支书记)。<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 </font><font color="#ff8a00">铁肩担当率先垂范</font></b></h3><h3><br></h3><h3> 有一种力量,看似平凡渺小,却孕育着巨大潜能;有一种精神,看似平实务本,却散发着非凡魅力;有一种情怀,看似平淡无奇,却潜藏着无限深意。</h3><h3> 军人的士气和刚强,军人的牺牲和奉献,早已经深深烙在他的骨骼上,融进他的血液里。三十多年来,他将自己的理想追求与铁路心系一处,始终能够认真贯彻落实段和段党委工作部署要求,以安全、服务、经营、稳定为重点,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立足本职,深入一线,检查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领办公室和机关全体同志积极发挥中枢功能,服务上级、服务机关、服务基层,<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用日复一日的工作诠释着基层最朴素的劳动美,书写着一名复员老兵感恩社会回报人民的精彩人生。</span></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深入基层保安全</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围绕阶段性安全重点工作,他主动放弃节假日,利用领导下现场七天工作日、节假日安全包保检查、日常监督检查等形式,抓住关键的少数,紧盯问题的整改,结合实际,全面分析研判面临重大风险防控工作,把总公司的要求落到实处。截止7月底,共检查乘务公寓 33个次,单身公寓25个次,包保关键车间31个,处置安全信息140件,为全段安全、生产、经营和稳定工作做出了积极努力。<br></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规范管理创一流</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nbsp;年内,他经常督促文电专职在双休日、节假日加班加点,尽职尽责。截止7月底,及时、准确下载各类文电2683份,审核文电174份,编发《督查通知》7期,撰写各类行政文电16份,共计6万余字。被《兰铁信息》采用政务信息8篇,段连续六年荣获路局公文管理先进单位称号。顺利完成了124份合同的联签审核和上报工作。整理归档文书档案1520件、38卷。盯控换装消防器材600多具,组织消防演练14场次。督促整改消防问题60多件,完成全段监控维修点67处,维保8个公寓,维修18个公寓的电脑叫班机,维修保养空调1765台。全段汽车安全行驶8万多公里。此外,他能够以身作则,严格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提高政治站位,规范经营管理,强化廉政风险防控自查自纠专项整治活动,进一步规范办文办会、以文辅政、企业法律、计生工作、节能环保、公务用车、办公房屋、业务招待费、通信费用、网络安全、乘车证和文书档案管理等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能公开公正,做好兰州地区上半年和银川地区职工住房分配工作,为全段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服务支撑。</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ff8a00">立足机关抓党建</font></b><br></h3><h3><b><font color="#ed2308"><br></font></b></h3><h3> &nbsp;党的十九大召开,是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旗帜、团结奋进的历史性盛会,极大地鼓舞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信心和力量,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认真学习宣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新气象、新作为开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h3><h3> 多年来,做为兼职的机关党总支书记,<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他始终以一名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span>他能够把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重要讲话以及集团公司党委、段党委党建工作制度办法作为加强机关党员、职工政治理论学习和党建知识学习的重要内容。他能够结合机关实际,每月亲自督促制定党员、职工的学习计划,按期召开支委会、党员大会,明确学习内容和学习重点,加强对党员、职工学习笔记的检查和指导。</h3><h3> 他能够正确处理个人得失和集体利益的关系,时刻以集体利益为重,真诚待人、公正处事,充分发挥一名党总支书记的表率作用。他加强党内生活锻炼,积极主动参加党内生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同各种不良倾向作斗争,努力克服工作不细不实的问题,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和服务质量,牢固树立“一点也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的责任意识,以自身的工作作风带动管理人员作风转变,切实整改个别党员劳动纪律不严格、作业标准不落实等惯性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时刻做到心里装着职工、感情贴近职工,始终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力所能及地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认真落实助医、助学、助困帮扶救助政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把党的温暖、组织的关怀送到职工手里。办公室有一个汽车司机家庭条件不太好,岁数大又多年患病,逢年过节时唐主任总是暗暗拿自己的工资补贴和资助他,令这位司机很感动,更加努力地工作。他还主动地奉献爱心,急别人所急想别人所想,为陕西洛南一位生活困难的参战老兵捐款1666元。段机关的同事本人或亲属住院或家庭有困难时,他也总是适时安排支委成员前去看望和慰问,将机关党总支的温暖和关爱传递到每一个职工的心里。</h3><h3><br></h3> <h3>  年内,按照段党委整体工作的要求,利用办公网,在机关各科室开展了“服务一线微课堂”活动,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职工群众最为关注的话题,动员机关每个同志结合本职工作,撰写微课堂内容,主动服务基层、服务机关。截止7月底,共刊登各种内容的微课堂篇目22篇,评选获奖篇目12篇。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后,在按照段党委要求,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清单的基础上,先后5次组织机关党员和群众参加不同层次的十九大精神报告会,不断提升机关党员群众的政治站位和理论素养,荣获段党委“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br></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工作之余搞创作</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 近年来,他积极发挥自己的文字优势,利用业余时间,认真讲好“中国故事”、“甘肃故事”、“兰铁故事”,弘扬社会正能量,逐梦前行。利用工作之余,用文字诠释家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先后有20多万字的作品见诸网络平台和报刊杂志,完成散文集1部,长篇小说2部,正在创作长篇小说1部。其中出版发行的53万字长篇小说《最后一位肃王》荣登2018年全国最受读者喜爱的小说榜。</h3><h3> “积沙成塔,水滴石穿”,从优秀共产党员唐兴斌同志的励志故事里我们深深领悟到感动到,事不在小,有心才行,不忘初心,方得始终,<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比我们优秀的人比我们还努力,你有什么资格不去奋斗。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span>逐梦人永远在路上!</h3><h3><br></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延伸阅读</font></b></div> 《最后一位肃王》一书用了洋洋四十多万字,从洪武大帝朱元璋分封藩王,修建王府为引子,最终以明末天下大乱,甘肃最后一位肃王朱识鋐的悲惨命运为背景,向读者徐徐展开了陇原大地人文景观、民俗文化、运兵布阵、攻城掠地、比武选秀、爱恨情仇、行侠仗义、抢救国宝、诡异谍战、风水八卦、惩治贪腐以及王爷乔装逃亡的一幕幕场景。暂且不论书中历史故事的真伪,单从作者对整部作品的构思策划,故事情节的整体把握来看,人物相对众多而交代有序,笔调相对豪放而不乏细腻,语言相对流畅而又不乏诙谐幽默,大白话式的叙述中偶尔植入一些网络语言,犹如当下人们穿着打扮的时尚混搭,令人耳目一新。作者跳跃式的创作思维虽然游走于各个朝代,但始终掌控在最后一位肃王的写作框架之中,相对于创作历史小说时生涩的文字,枯燥的叙述,作者的这种写作手法,无异于文学创作当中的一种大胆尝试。 本文选自《最后一位肃王》前言 (作者陈玉福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中国优秀电视剧原创剧本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建军大业》、电视剧本《热血军旗》等。)<br></h3>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好一个“玩”字了得</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序《最后一位肃王》</font></b></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陈 玉 福</font></b></div> 我和《最后一位肃王》的作者唐兴斌是同乡也是朋友。他比我小,所以我自然而然称他为老弟。老弟在铁路部门工作。据我所知,由于铁路半军事化工作的性质,从事这一行业的人们要比常人显得格外忙碌。节假日、双休日很少享受,”白加黑(白天加晚上)”、“五加二(五个工作日加双休日)”、“夜总会(夜里总开会)”是常态。 我最早对铁路工作的了解是通过我的内弟和我的老岳父。老岳父当了一辈子铁路工人,文革中被定为“漏划地主”下放到老家“劳动改造”。20世纪80年代末期落实政策后,不但补发了下放期间近万元的工资,而且还享受到了国家工人的退休工资。那时候,“万元户”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不得了的一个“称谓”,所以我沾光一下子成了“万元户”的亲戚。由此,我的内弟顶替老岳父当上了铁路工人。内弟当上铁路工人的第一个春节,我去看望老岳父时和老岳父讨论内弟为什么不回家过年的问题,老岳父微微一笑,自豪地反问:国家的火车能因为过年而停下来吗?我摇摇头回答:不能。那时候,我还是一位小农民,一个劳动日值八九分钱,每年的收入也就是几十元,从老岳父补发工资当上“万元户”到内弟不能回家过年的讨论,我知道了铁路工人的神圣和伟大。再后来,我认识了老弟兴斌,从他这里知道了更多铁路工人的酸甜苦辣。这时候,我对铁路的了解就更多了。 兴斌老弟虽然没有上过全日制大学,却硬是靠毅力拿下了两个大学文凭,并且还评上了中级职称。他做过农民、筑路工、煤矿工,当过兵,上过前线,当过突击队员打过仗,立过战功,从事过铁路蒸汽机车司炉、副司机、党委干事,铁路分局党委秘书、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等工作,现在还享受着省部级劳模待遇而且有一份吃穿不愁的工作。按照一般人的思维,兴斌老弟完全可以四平八稳干到退休,完全可以悠哉悠哉享受生活。但是,兴斌老弟凭着对文字的钟情和喜爱,接地气的生活加上诸多不平凡的人生阅历,还有长期从事文字工作的扎实功底作支撑,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省去了许多喝酒、打牌、游玩和应酬交友的时间,甘愿用文字和心灵对话。除了查阅资料,用每天写作不少于六百字的自我约束,始终鞭策着自己在文学的王国里遨游,经过历时两年半的艰苦创作,现在终于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兴斌老弟的奋斗之路,和我有点相似。我也是牺牲休息时间,在别人打牌、游玩的时候爬格子,奋斗了30多年,才走到了今天,成了一名作家。所以,我敬重兴斌老弟,喜欢兴斌老弟。我希望他能够把文学这条艰难的道路走下去。 今年八月的一天,兴斌老弟一下子把用四号字打印而成,装订成整整齐齐九百多页的书稿《最后一位肃王》拿到了我的眼前,我在惊讶之际,被兴斌老弟的这份坚守、这份毅力、这份执着深深地感动了…… 《最后一位肃王》是写甘肃乃至西部的作品。甘肃东接陕西,南控青海,西依新疆,北靠宁夏、内蒙古,并与蒙古国接壤,是古代陆上丝绸之路的锁匙之地和黄金通道,像一块瑰丽的宝石镶嵌在中国中部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上。 我和兴斌老弟都住在甘肃省的省会兰州市。这座城市东西狭长,是全国唯一一座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甘肃省名取自甘州(今甘肃省张掖市)和肃州(今甘肃省酒泉市)两地的第一个字组成,简称甘或陇。由于西夏王朝曾经设置甘肃军司,元朝设置甘肃省,简称甘。因为全省境内大部分在陇山(六盘山)以西,唐朝时候在此设置陇右道,故又简称为陇。 追溯甘肃的历史,可长达八千多年。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以及中医药学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被誉为“河岳根源、羲轩桑梓”。相传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女娲和轩辕黄帝就诞生在甘肃。西王母降凡于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回中山,周人崛起于甘肃省庆阳市,秦人肇基于甘肃省天水市、陇南市一带,天下李氏的根在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以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大地湾为代表的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存遍布全省各地。至于那些有文字记载,并且对华夏文明带来重大影响的人和事更是不胜枚举。据姚志忠先生所著《陇人志》一书中披露,从原始社会到现代,甘肃籍的各类名人就达698位,他们当中,有人文始祖、李唐皇帝、中医药鼻祖、王侯将相、文臣武将、教育精英、书法大家和文坛巨匠等等。 穿越历史的时空,透过历史的烟云,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随着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在陇原大地上留下了数不清的人文轶事、历史景观和民间传说,那激昂豪迈的西北秦腔、荡气回肠的武威贤孝、悠扬俊秀的凉州花儿,口口相传的这些历史便是最好的佐证。《最后一位肃王》一书的出版发行,用文字的形式,更是为陇原大地乃至西北地区浩瀚的历史文化,特别是明朝时期的历史文化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很难想象,这部顶天立地的作品出自一位铁路业余文学爱好者之手。用洋洋四十多万字,从洪武大帝朱元璋分封藩王,修建王府为引子,最终以明末天下大乱,甘肃最后一位肃王朱识鋐的悲惨命运为背景,向读者徐徐展开了陇原大地人文景观、民俗文化、运兵布阵、攻城掠地、比武选秀、爱恨情仇、行侠仗义、抢救国宝、诡异谍战、风水八卦、惩治贪腐以及王爷乔装逃亡的一幕幕场景。暂且不论书中历史故事的真伪,单从作者对整部作品的构思策划,故事情节的整体把握来看,人物相对众多而交代有序,笔调相对豪放而不乏细腻,语言相对流畅而又不乏诙谐幽默,大白话式的叙述中偶尔植入一些网络语言,犹如当下人们穿着打扮的时尚混搭,令人耳目一新。作者跳跃式的创作思维虽然游走于各个朝代,但始终掌控在最后一位肃王的写作框架之中,相对于创作历史小说时生涩的文字,枯燥的叙述,作者的这种写作手法,无异于文学创作当中的一种大胆尝试。 春华秋实,苦尽甘来。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其实,在这个世界上,人们的生存状态各种各样。而兴斌老弟的活法就是在工作之余,与文学谈情说爱。这一切,都被他轻描淡写说成是:“我只是在电脑上写着玩”。好一个“玩”字了得,他玩出了新花样,玩出了一个铁路职工的家国情怀,玩出了一顶业余作家的“桂冠”,堂而皇之的戴在了自己的头上。在这里,我真诚地祝愿兴斌老弟在工作之余继续在电脑上“玩”下去。“玩”出快乐,“玩”出格调,“玩”出高雅,“玩”出社会正能量,“玩”出一段不虚此生的辉煌经历来。 是为序。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延安文艺学会副会长,中国优秀电视剧原创剧本奖获得者。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建军大业》、电视剧本《热血军旗》等。)<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