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古城风貌

鸿秀

<h3>  “七贤祠”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原为“三忠祠”和“四贤祠”,他们是舍生忘死从奸臣毒手中救出赵氏孤儿的“三忠”:公孙杵臼、程婴、韩厥;战国时期的赵国“四贤”:即有攻城野战之功的良将廉颇,智勇兼备的儒相蔺相如,运筹帷幄的名将马服君赵奢和安边定策的大将李牧。这七贤既是古代赵国的骄傲,也是而今邯郸人民的骄傲。</h3> <h3>  “武灵丛台”相传建于赵国武灵王时期(公元前325前299年),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赵武灵王是赵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国君,为了使国家强大起来,他对作战方法进行改革,变车战为骑战,推行“胡服骑射”,并身体力行,训练兵马,军队的战斗力大大提高,使赵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它是赵都历史的见证,成为古城邯郸的象征。<br></h3> <h3>武灵丛台全貌<br></h3> <h3>  “回车巷”位于邯郸市区串城街南段,相传战国时赵上卿蔺相如曾在此处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故名蔺相如回车巷。 明代万历十二年(1584年)邯郸知县萧察根据民众“心碑”,在墙壁上镶嵌“蔺相如回车巷”六个石刻大字。碑文记载了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多次为廉颇回车让路,争取将相和好的历史故事。相关诗句:“相如回车为赵国,廉颇负荆痛悔过”</h3>相关成语:“负荆请罪、将相和” <h3><br></h3> <h3>  “学步桥” 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主城区串城街(邯郸道),沁河西段,原为木桥结构,因常遭水冲,于明代万历45年改建为拱券型石桥。小石桥两侧的栏杆上比较粗糙地雕着各种成语故事: 胡服骑射、 指鹿为马、 黄粱美梦……。这座桥是“邯郸学步”典故出处。</h3><h3> <br></h3><h3><br></h3><br> <h3>  “邯郸学步”,也作“学步邯郸”。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学不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庄子·秋水》:“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 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nbsp;人,擅长行走,不仅步子轻快,而且姿态也非常优美。译文: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千里迢迢来到邯郸,打算学习邯郸人走路的姿式。结果,他不但没有学到赵国人走路的样子,而且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子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李白诗曰: 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h3> <h3>  “邯郸成语典故苑”建于1996年,是邯郸市委、市政府为弘扬邯郸历史文化而建。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和园林特色,1999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邯郸是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战国时作为赵国都城历经158年,秦统一后分别设邯郸县、 邯郸郡。当时的 邯郸经济昌盛、繁荣发达。悠久的历史产生了邯郸灿烂的文化和不朽的文明,特别是邯郸的成语典故集中原与边塞之风韵、蕴文化与哲理之内涵,在华夏而首批遴造出的58条有代表性的成语典故,恰当而精巧地分布在湖的四周,使它的整个布局和谐而庄重、充满诗意。据专家统计,与邯郸有关的 成语典故共有1584条。2005年10月26日, 中国文联和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在河北省邯郸市举行命名颁牌仪式,授予邯郸市“ 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称号。漫步在 邯郸的街头巷尾,随处都能见到成语典故, 邯郸学步雕塑( 学步桥)、 胡服骑射雕塑、荀子雕塑、 罗敷雕塑、 武灵丛台、 七贤祠、 回车巷、 插箭岭等等,无不让你感到这座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魅力。</h3> <h3>  “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大,起决定作用。鼎: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九鼎:古代国家的宝器,象征九州。</h3><h3>走进成语典故苑的大门,便是小广场。在广场的中间有一座铸铁大鼎,其外表雕刻着精美的花纹,底座上也雕龙画凤。这就是展示成语“一言九鼎”的道具了。鼎在古代为祭祀用的礼具。大禹时期他就采用九州之铜铸九鼎,以示九州一统。鼎在古代一般为铜铸,那么该鼎为何是铸铁的呢?原因有三:其一是公元前513年,赵国缔造者赵鞅曾用生铁铸刑鼎,象征铁的法律不可更改。在此铸铁鼎,便是为了纪念这位赵国先人。其二是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邯郸就成为当时的冶铁中心,而今邯郸更是全国的钢铁名城,铸此铁鼎,可以使人感古念今,令人骄傲自豪。其三便是取意成语“一言九鼎”,据《史记》记载毛遂舌战楚王,搬救兵解赵国之围后,平原君盛赞他“毛先生一至楚,使赵重于九鼎大吕”。由此三点,所以铸此铁鼎,可谓喻意深远,用意巧妙,令人赞叹。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列传》:“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br></h3> <h3>  “下笔成章”&nbsp;形客文思敏捷,文章写得很快。成语故事:曹植,字子建,自幼聪明伶俐,喜欢诗、辞、歌、赋十几岁时就能诵读名篇数百,而且也非常会写文章。所以,很多人都称他是个“奇才”。曹操对自己儿子的才气也非常赏识,但又觉得很奇怪。有一次,曹操看了曹植的文章后,心里觉得曹植的文章确实写得不错,但也不免有些怀疑这文章是请入代写的。于是,曹操就把曹植叫到了跟前,认真地盘问道:“你的文章我看过了,写得不错,是不是请别人代你写的呀?” 曹植赶忙给父亲跪下,禀告道:“不是的,我能够言出为文,下笔成章,如果您不相信,可以当面考我,怎么能说我是请别人代写的呢?”曹操听了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说:“不是,那就好啊:”不久,曹操在官城建造的铜雀台竣工了,就让几个儿子都上去看看,并叫他们每人都写出一篇辞赋来,试一试他们的文采。曹植拿起笔来就写,一会几工夫就写好了。出自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发言可咏,下笔成篇。”晋·陈寿《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言出为论,下笔成章。”</h3> <h3>  “攻难守易”比喻坚守以逸待劳 与攻取相比而较容易。成语故事:战国时,长平之役惨败后的赵国,想通过掠夺燕国国土,来弥补损失。赵国相国平原君就此问题,向大将冯忌征求意见。冯忌说,秦国凭借七战七胜的军威,在长平之战后,乘胜围攻邯郸城,而我们只靠散兵败卒坚守,秦军不仅没有攻破,反而消磨了锐气。这是什么缘故?就是由于攻起来难而守起来易。冯忌进而分析说,赵国既没有屡战屡胜之威风,而燕国也没有遭受像长平之战那样巨大的伤损,拿我们疲惫不堪的军队,去攻打强燕,不仅占不到什么便宜,还会让强秦钻我们的空子。那样做,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平原君赵胜觉着冯忌的话很有道理,便取消了攻打燕国的想法。出处《藏书·九国兵争》。</h3> <h3>  “脱颖而出”形容本领全部显露出来。成语故事:战国时,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平原君奉命到楚国求助,邯郸毛遂请求跟着去。平原君说:“有本事的人,在人群中,就如锥子放在布袋中,尖儿立刻露出来。你在我家已有三年,但我未听说过你的名字,看来你没有什么能耐,还是不要去了。”毛遂说:“若我真的能如锥子,放在布袋里,就会连锥子上面的环也露出,岂止只露出尖儿!”后来毛遂就跟着去,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此毛遂名威大振,“毛遂自荐”、“脱颖而出”便为千古流传的佳话。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早得处囊中,乃颖脱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h3> <h3>  “不可同日而语”意思是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成语故事:苏秦对赵肃侯说:我私下根据地图来推算,六国的土地五倍于秦国,士兵十倍于秦国。六国结成一个整体,就可以打败秦国。可您却对秦国称臣。打败别人和被别人打败,让别人向自己称臣和自己向别人称臣,这两者难道可以同日而语吗! 出自《史记·苏秦列传》:战国时著名游说家苏秦,主张六国联合抗秦。公元前333年,苏秦来到赵国,他对赵肃侯说:“臣窃以天下之地图案之,诸侯之地五倍于秦,料度诸侯之卒十倍于秦,六国为一,并力西乡而攻秦,秦必破矣。今西面而事之,见臣于秦。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论哉!”。</h3> <h3>  “嫁祸于人”意思是把自己的祸事推给别人。成语故事:赵孝成王四年,韩国上党太守冯亭派使者求见赵王,说道:“韩国不能防守上党,想把上党纳入秦国。上党的官民都甘心归附赵国,不愿意归附秦国。现有城邑十七座,愿统纳入赵国,任凭大王赏赐官民。”赵王非常高兴,就召见平阳君赵豹,询问他:“冯亭要把上党纳入赵国,接受它好吗?”赵豹说:“现在秦国正像蚕吃桑叶般慢慢侵吞韩国土地,从中间断绝了韩国,不让韩国与上党相通,自以为可以稳坐而接受上党的土地。韩国所以不把上党让给强大的秦国而主动送给赵国,实质上是想嫁祸给我们赵国。强大的秦国天天在打主意而得不到,弱小的赵国却坐收其利,这是无故之利,有害无益。”赵王没有采纳赵豹的意见,派军队占领了上党,后来果然导致秦赵之战,赵国惨败。出自《史记·赵世家》:“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祸于赵也。”<br></h3> <h3>“义不帝秦”,亦叫“鲁仲连义不帝秦”、“不帝秦”、“耻帝秦”,比喻坚持正义,不向强权恶势力屈服、投降。成语故事:秦国包围赵都邯郸,魏王派辛垣衍劝说赵国尊秦为帝,平原君犹豫不决。这时,鲁仲连出面向辛垣衍陈述利害说:秦国是废弃礼义而崇尚斩首之功的国家,用权诈的手段役使其士兵,像对待俘虏那样待其民众。他义正词严地表示:如果秦王自称为帝,仲连宁愿跳海而死,也不做秦国的臣民。他还列举了许多历史事例来说明尊秦为帝的危害,经营激烈辩论,终于说服魏赵两国不尊秦为帝,秦军因此退却50里。据《战国策·赵策三》:秦围邯郸,魏使辛垣衍劝赵称秦为帝。齐名士鲁中连对辛说:“秦并礼仪,上平原君家首功(杀人论功)之国也。”茗为帝“连有赴东海而死耳!吾不君为之民也。”辛听后惭愧地说:“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br></h3> <h3>  “不识大体”考虑问题过于片面,不懂得从大局渗入。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 </h3><h3><br></h3> <h3>  “排难解纷”原指为人排除危难,解决纠纷。今指调停双方争执。成语故事 公元前258年,秦国派兵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赵王向魏王求救。魏王派辛垣衍到邯郸劝赵国尊秦昭王为帝。齐国的鲁仲连听说此事就去见辛垣衍,讲秦称帝的诸多坏处。魏公子无忌夺权出兵解围,平原君酬谢鲁仲连为赵国排难解纷。出自《战国策.赵策三》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者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br></h3> <h3>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现借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他撤兵的战术。成语故事:公元前354年,魏国军队围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攻击方向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认为,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此时魏国精锐部队都集中在邯郸,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都城大梁猛攻进去,占据它的交通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向魏国的国都大梁进军,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迎敌于归途,魏军大败,邯郸之围遂解。孙膑用围攻魏国的办法来解救赵国的危困,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战例,被后来的军事家们列为 三十六计中的重要一计。围魏救赵这一避实就虚的战法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至今仍有其生命力。歇后语:孙膑救邯郸围魏救赵。出自《史记》 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成语典故:战国策·齐策一·邯郸之难。邯郸之难,赵求救于齐。田侯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勿救?”邹子曰:“不如勿救。”段干纶曰:“弗救,则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魏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郸拔。齐因承魏之弊,大破之桂陵。</h3><h3> </h3><h3><br></h3> <h3>  “胡服骑射”是指战国时赵武灵王为了国家的强大,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表现出赵武灵王注重实用、勇于改革的形象。成语故事:战国时期的赵国,北方大多是胡人部落,他们虽然和赵国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但常有小的掠夺战斗。由于胡人都是身穿短衣、长裤,作战骑在马上,动作十分灵活方便。开弓射箭,运用自如,往来奔跑,迅速敏捷。而赵国军队虽然武器比胡人精良,但多为步兵和兵车混合编制,加上官兵都身穿长袍,甲胄笨重,骑马很不方便。因此,在交战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鉴于这种情况,赵武灵王就想向胡人学习骑马射箭。要学习骑射,首先必须改革服装,采取胡人的短衣、长裤服式。于是,武灵王于公元前302年开始改革。他的做法首先遭到以他叔叔公子成为首的一些人的反对。武灵王为了说服公子成,亲自到公子成家做工作,他用大量的事例说明学习胡服的好处,终于使公子成同意胡服,并表示愿意带头穿上胡服。公子成的工作做通之后,仍有一些王族公子和大臣极力反对。他们指责武灵王说:“衣服习俗,古之理法,变更古法,是一种罪过。”武灵王批驳他们说:“古今不同俗,有什么古法?帝王都不是承袭的,有什么礼可循?夏、商、周三代都是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制定法规,根据不同的情况而制定礼仪。礼制、法令都是因地制宜,衣服、器械只要使用方便,就不必死守古代那一套。”武灵王力排众议,在大臣肥义等人的支持下,下令在全国改穿胡人的服装,因为胡服在日常生活中做事也很方便,所以很快得到人民的拥护。武灵王在胡服措施成功之后,接着训练骑兵队伍,改变了原来的军事装备,赵国的国力也逐渐强大起来,不但打败了过去经常侵扰赵国的中山国,而且还向北方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成为当时的“七雄”之一。如今,“胡服骑射”已经成为了改革的同义词。 出自《战国策·赵策二》:“今吾(赵武灵王)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 </h3><h3> </h3> <h3>“赵城”是在原赵苑九宫城(地宫、古赵春秋宫、灵霄宫、极乐宫、水晶宫、道济宫、喜梅宫、慧童官、群凡宫)的基础之上,由邯郸文化旅游集团,邯郸农商银行,百年孔氏企业三方联合打造,占地面积22500平方米,耗资1个多亿,力求打造一个浓缩历史文化、传统艺术、娱乐美食为一体的文化街区、古赵缩影,以再现古都邯郸市井的繁华。 </h3><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