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美食回忆之二——炒盐贴

组织人事处

<h3><font color="#167efb">“yantie”这个词,到底应该怎么写,我至今都搞不清楚,写成“盐贴”,完全是音译加上自己的一点想象。就像吃它的时候一样,我光知道这是猪身上的某个内脏,却不明白具体是哪个部位,就连父亲也不甚了了。直到初中时学了《生物》和《生理卫生》课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吃了多年的盐贴,不过就是猪的脾脏!</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 按说盐贴是不能食用的,它是动物体内的解毒器官,里面含有大量的淋巴和巨噬细胞。但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肉难求”,管它什么健康不健康,美味可口解馋过瘾就行了。</font></h3> <h3> <font color="#39b54a">那年头买肉是要凭肉票的,猪下水折半算,即一斤下水要半斤肉票,如果不是谁家有红白喜事,或者是经济条件好点,基本上没人吃猪下水——与其浪费那些肉票还不如割点肉来得实在些。一块盐贴总共不过三四两,没法收肉票,所以一般就不卖,都是肉食供销社的员工自己吃了。父亲当时是小镇上唯一的电工,经常为供销社装电灯、架喇叭、修水泵、整线路,隔上十天半月的,也能在那里分一块盐贴。</font></h3> <h3><font color="#ff8a00"> 供销社拿回家的盐贴与特权有关,跟平时见到的不一样,上面附有指头长一绺猪油。这在当年可是不得了,很多人家平时别说沾点荤腥,就连炒菜都是缺盐少油的,家乡人称之为“红锅子菜”——把锅烧热直接放菜炒,能放点盐就算不错了。所以干什么都不如有个好爸爸,亘古不变的真理,呵呵。我现在也为人父好多年了,一直在向好爸爸方向努力奋斗,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奈何奈何!</font></h3> <h3><font color="#b04fbb">闲话少述,言归正传。炒盐贴其实很简单,先把那块猪油炼一下,变成油渣和油,放几粒豆豉,盐贴切成块状下锅翻炒,七分熟时放入青红椒,加入盐、味精,稍淋点酱油就成了。其色,青红紫黑黄相间,油亮欲滴;其香,沁人心脾,勾人馋虫;其味,香辣、筋道。是我在童年时吃过的最难忘的食物。</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