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之旅(三)野性的土地,独特的魅力一一沿途风土人情

欧阳百鸣

<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Ouyang BaiMing</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2018年7月5日至14日摄于埃塞俄比亚</div></h3> <h3><br></h3><h3>提起 埃塞俄比亚 ,你会想到什么?非洲黑人,酷热、贫穷、骨瘦如柴、脏乱?或许在很多人的想象中,遥远的 非洲 到处充满着贫穷与危险。然而正是在这片地球上最野性的土地上,人类和自然却演绎出了一场场独特的魅力<br></h3> <h3><br></h3><h3>埃塞俄比亚在古希腊语中意为“被太阳晒黑的人民居住的土地” 有着3000多年的文明史,曾经创造了尼罗河流域辉煌的文明,然而在这片土地上却保留着世界上最原始的几个民族;这里是非洲唯一没有被殖民过的国家,然而在她的南部却是一片没有开发的处女地。 </h3><h3><br></h3> <h3>2018年7月5号至14号随视界摄影十二天的行程,用镜头记录那野性的土地、奇异的世界。<br></h3> <h3>2018年7月5日晚从香港乘机飞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10小时机程于当地时间清晨到达,坐车前往500多公里的南方州重镇阿巴明奇。第三天下午从阿巴明奇驱车前往金卡进入摩西部落。第四天凌晨5点半驱车2小时前往居住在马戈国家内的摩西部落。第五天6点半从金卡驱车前往图米,进入大萨尼奇部落。第六天上午驱车2小时进入图米的卡诺部落。下午进入哈马尔红泥人部落。第七天早晨7点出发再次前往红泥人的部落,下午从图米返回阿尔巴明奇。第八天从阿巴明奇驱车前往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第九天从亚的斯亚贝巴前往北方的拉力贝拉,拍摄岩石教堂。第十天拉力贝拉全天。第十一天拉力贝拉乘机返回亚的斯亚贝巴再乘机飞香港。</h3> <h3>第二天亚的斯亚贝巴至阿巴明奇路途所见。</h3> <h3>在埃塞俄比亚南部行走,见到最多的是当地人或头顶或牛、马车拉的黄色取水壶。这里乡村没有自来水,人们要到远处的政府统一供水井或河流去打水回家</h3> <h3>城镇民居大部分用木棍作骨架,外面凃上一层泥巴 ,屋顶用茅草铺盖。路上正好遇见建新房,用的是最原始的方法。</h3> <h3>男孩子们在浑浊的水中嬉戏。</h3> <h3>第三天阿巴明奇至金卡路途所见</h3> <h3>这里用柴火煮食物,劈柴不用刀而且将柴火撞击石堆来敲碎它。</h3> <h3><br></h3><h3>我见到的埃塞的儿童,大多是衣衫褴褛的,但是笑容很灿烂,拍照的时候也很敢摆姿势,很会表达。很多孩子因为家境等原因,未成年就早早的担负起了家庭的重任,照料比自已小的弟妹。<br></h3> <h3>埃塞俄比亚有的地方非常缺水,通常情况下路上坑洼积水都是他们的饮用水。<br></h3> <h3>牛羊常常占道悠闲自在的行走</h3> <h3>拾荒的孩子与狒狒、秃鹫在垃圾场寻找各自所需的东西。</h3> <h3>路过一片农作物田,只见田的人们随着音乐的节奏,踏着舞步打草。见识到了他们乐观的心态</h3> <h3>第五天金卡至图米路途所见</h3> <h3>  马戈国家公园,这里是摩西族世代居住的区域,摩西族就是举世闻名的唇盘族部落,他们的风俗奇特,摩西族女人在少女时就把嘴唇割一个口子,然后将泥做的盘子塞进去,逐渐再加大盘子<br></h3> <h3>  大大小小的唇盘,多以泥土烧制而成,色彩斑斓又形状奇特的唇盘,视觉极为震撼,表现出一种原始蛮荒的冲击力。<br></h3> <h3>  盘唇的目的有说是为了防其他部族抢亲扮丑的,有说是表示身份尊贵的,盘子越大,相亲的要价越高,当然以此为美在该部落是肯定的。<br></h3> <h3>图米集市,是一个相对完整的市集了。人们在这里交易粮食和牛羊,而蔬菜、鸡蛋、水果这些不是论斤也不是论个数卖的,而是码成一堆堆地卖。除此之外,还有各类手工艺品,兽皮、陶器、农具以及各种有意思的饰品、鞋子。来图米最不能错过的就是观看一场“跳牛”仪式了,是哈莫男性的成人礼。这种仪式并不是每天都能看到,遗憾的是我们没遇上。<br></h3> <h3>帮妈妈守摊的娃子。</h3> <h3><br></h3><h3>图米集市上,都是女人在买卖。很多男人只是手里拿着一个木制的小凳,或坐或当枕头席地而卧,女人在集市上赚到的钱回家是要上缴的,然后男人再拿这钱给女人们买项链…… </h3> <h3>逛集市的这一对人时尚感十足,比起T台上那些模特毫不逊色。</h3> <h3>青年男女利用集市交友。</h3> <h3>沙地上的坑里有积水,过往的人与牲畜都来这饮水、取水。</h3> <h3><br></h3><h3>很多人都知道,非洲女性的身材都比较不错,而且皮肤极好,这一点在埃塞俄比亚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到处都见美女。 埃塞俄比亚 是一个盛产美女的国度,在很多次世界模特大赛中,埃塞俄比亚人都频频获奖,充分展示了这个国度的性感。 </h3> <h3><br></h3><h3> 埃塞俄比亚哈莫族Hamer人由于身上塗有防晒红油, 故俗称红泥人, 多分佈在埃塞南部, 地处马戈国家公园,奧姆河谷以至金卡一带,主要以蓄牧牛羊及打猎为生, 主要食粮以玉米粉为主<br></h3> <h3><br></h3><h3> Harmer女人格外注重头发的style,她们喜欢用红色陶土和牛油的混合物涂抹头发,然后再将头发搓成一缕缕整齐的小辫儿,也算是现代文明与部落文化的明显差异了。她们身材大都较好,标准的长腿。她们胸前的贝壳和彩色珠子的配饰,以及部落风的兽皮裙,怎么和时装秀的模特身穿的服饰相似?Harmer女人也算是时尚先知了<br></h3> <h3>  </h3><h3> 大萨尼奇(Dassench)部落族人居住在靠肯尼亚边境的奥莫河岸边。这个部落的女人们赤裸着上身,喜欢装饰彩色项链,头发用泥打成綹,独具特色。<br></h3> <h3><br></h3><h3> 卡诺部落(Karo Tribe)是埃塞俄比亚奥莫河低谷原始部落中人数最少的民族,总共只有一千来人。<br></h3> <h3>  他们最擅长的是人体彩绘,喜欢用斑点涂绘面部。男人的身体上更是涂满了各种各样的线条或图案。想想现代特种兵的迷彩装与迷彩服,说不定那创意就来自原始的卡诺人。<br></h3> <h3>第七天图米至阿巴明奇路途所见</h3> <h3><br></h3><h3>埃塞俄比亚是个基督教国家,全国有数不清的教堂,乡村里每个村子都有一、二个,大小不同,形状各异,有的教堂甚至有上千年的历史,参观各式各样的教堂,聆听每个教堂丰富曲折的历史故事,让人受益匪浅。<br></h3> <h3>在埃塞俄比亚 ,现在全国人口中 62.8% 信仰基督教,这是一个基督教徒占大多数人口的国家,这是因为基督教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 除此之外,目前仍有 33.9% 的当地人信仰伊斯兰教,还有一部分人信奉 非洲 原始宗教。在埃塞俄比亚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可以结婚。 由此可以看出,埃塞俄比亚是一个对于宗教极其包容的国度,在周边的国度 苏丹 、索马里、吉布提都为伊斯兰国度的情况下,并没有成为伊斯兰国家,也并没有将其传统宗教基督教发展成国教,而是彼此和平共存。 </h3> <h3>孩子们的眼睛,瞳孔干干净净像是不染纤尘的明净湖水,黑曜石般闪闪亮亮,不由自主地就会陷进那一双双如漩涡般的眼睛里。<br></h3> <h3>工人在修缮教堂地面</h3> <h3>在教堂外等待教徒布施食物的穷人</h3> <h3>第八天阿巴明奇至亚的斯亚贝巴路途所见</h3> <h3>浓雾中的赶羊人、赶车人</h3> <h3>路上一小村庄里的陶器制作家庭 ,真正、纯正的手工制作。</h3> <h3>第九天亚的斯亚贝巴飞往埃塞俄比亚北部拉利贝拉</h3> <h3>拉里贝拉小镇上的人们</h3> <h3>织布</h3> <h3>废旧铁桶翻新场。</h3> <h3>在很多关于埃塞俄比亚的介绍中,都会看到一张顶部为十字架的教堂照片,这便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埃塞俄比亚岩石教堂,亦有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美称。 这些岩石教堂位于埃塞俄比亚北部的拉利 贝拉 小镇,该小镇也成为了基督教徒心中的圣城。 1000 年前的人们在这片山体里开凿独石,首先在巨型岩石上除去表层浮土,在其四周开凿出 10-20 米的深沟,将它与周围岩石分离,然后开始在独石上精雕细琢,极其艰难而小心地将岩石内多余的石块一点一点凿掉,形成空间,接着雕刻穹顶、天花板、拱门、廊柱邓,最终形成一座座精妙的岩石教堂。被誉为“非洲奇迹”的岩石教堂,成为了基督教文明在埃塞俄亚繁荣发展的非凡产物, </h3> <h3>&nbsp;非洲 屋脊上最独特、巧妙和著名的 圣乔治 十字岩石教堂。这座教堂的精华之处在于整块巨型岩石被雕凿成正十字形。而平面的屋顶上也雕刻了一个巨大的十字架,这样的设计更是为此教堂增添了一份神性,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埃塞俄比亚的象征。<br></h3> <h3>接受祝福</h3> <h3>女孩将头额触碰教堂地下通道石壁,闭上双眼,口里默念着祈祷词。这样用头额触碰墙壁、大地、窗棂的祈祷仪式,在伊斯兰教、佛教里都存在,或许,这是宗教信徒与神直接对话最好的方式之一。<br></h3> <h3>十字岩石教堂内的神父</h3> <h3>拉里贝拉拥有十一座岩石教堂大致分为三群,彼此间由地道和回廊连为一个整体。每座教堂占地几十到几百平方米,相当于三四层楼房之高。这是位于北教堂群的圣玛利亚教堂,跟随着络绎不绝的教徒穿过一座石门,经过了一小段山洞以后,眼前出现了一座由岩石凿成的教堂,纵有一种豁然开朗之感。这座教堂是由一块巨大的岩石直接雕刻出来的,其开凿之艰难,雕刻之精细,创造之独特,配得上巧夺天工四个字。不禁好奇,在机械化水平极低的千万年之前,人们到底是如何一锤一锤凿成这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奇观的,好奇敬佩之余也不禁感叹,“非洲奇迹”果然名副其实。</h3> <h3>修道士准备进入教堂举行祈祷仪式</h3> <h3>接受洗礼的双胞胎</h3> <h3>在教堂外围的深沟里,穿着白色长袍的巡礼者都在虔诚地祈祷,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他们或席地而坐诵读着经文,或站在高处一动不动望向教堂内部。在教堂里,修道士们正在进行着一系列祈祷仪式。<br></h3> <h3>这次的非洲之行体会到,贫穷也好富裕也罢,文明也好野蛮也罢,无论是以哪种方式呈现出来的生活,只要乐在其中也就足够了。<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