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主席像前留<font color="#ed2308">合影</font>,<font color="#39b54a">高中</font>教授新常态;</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党性锻炼花明楼</font>,缅怀少奇心相同。</div></h3> <h3> 原计划昨天开班典礼前进行<font color="#ed2308">合影留念</font>,由于下雨改在今天。</h3><h3> 清晨,岳麓山上的屏翠在蓝天白云下显得格外的美,尽管海拔高度不到400米,但秀丽风景有着浓郁的人文之绝。学员们饭后,8:20前往<font color="#b04fbb">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font>,在毛主席的塑像前整齐列队,以饱满的精神留下了培训班集体合影。其实,从来到湖南大学的那天,学员们就在东方红广场下的车,也就在那天起,大家已与“毛主席”见了面。今天能够在毛主席塑像前合影,相信大家有一股难以言表的激动在心里,或许就是一种敬仰崇敬的心情。</h3><h3><font color="#39b54a"> 湖南大学与毛主席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同时也是他曾经短暂工作和居住过的地方。</font>岳麓山下随处能见到他的毛体书法和塑像。</h3> <h3> 培训班集体合影后,学员们来到马克思学院102教室,高中教授早在教室调试课件。大家对这位老师的名字<font color="#ff8a00"><b>“高中”</b></font>这两个字,怀有猜测的兴趣,只在私下议论,不敢当面询问,大家感叹中国的文字博大精深,每个字都有着非凡的意义。</h3><h3> 在期待中,高老师借助十八大以来的政治生态到十九大的政治新常态,<font color="#ed2308">利用一组组数据、一张张图片、一个个案例</font>导入背景开始了主题讲座。他<font color="#b04fbb">从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切实认识宏观与微观的关系,着重围绕中国的国情、共产党的实用主义、四个自信、五位一体、改革</font>等问题进行对比分析,用法的理念剖解新常态下对中国现在、将来走向的影响,非常鼓励人心。</h3><h3> 作为一名中国公民、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公务员或从事公务员管理者,我们坚定的不但要绝对服从党的领导,更要在“<font color="#39b54a"><b>两个维护</b></font>”上做表率,还要<font color="#1564fa">清醒地做新时代的政治上的明白人</font>,不左不右,一颗红心永向党。</h3> <h3> 刘少奇同志离开我们49年了,在我的记忆里他<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1939年7月在延安马列学院作公开演讲</span><font color="#ed2308"><b>《论共产党员的修养》</b></font>论述的是共产党员党性锻炼和修养的著作,这本书对我印象非常深刻。</h3><h3> 记得我当上干部后,单位要求自学就有这本书,当时因为阅历浅、资历短,被动的去学习和抄写,并不知道深厚的背景和学以致用。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丰富,慢慢读懂了这篇文章,并从中吸取了营养,明白了作为一名党员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的重要性。</h3><h3> 今天,培训班进行党性教育现场教学赴湖南宁乡市花明楼刘少奇故居、纪念馆。从湖南大学东方红广场乘车13:20出发,于14:30到达。下车后,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沿着两旁松柏苍翠的台阶,一步步前往刘少奇铜塑瞻仰、缅怀,心中涌动的是无尽的追思。随后,来到纪念馆并赶上<font color="#ff8a00">《伟大的探索者、卓越的领导人,刘少奇生平业绩展》</font>及<font color="#39b54a">参观故居和花明楼</font>,听白老师和讲解员娓娓道来,刘少奇的光辉形象在心中变得更加高大起来,他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革命情怀,不断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奋勇向前。</h3><h3> 在回程的路上,我一直在想,当代的中国共产党需要什么样的修养?刘少奇同志《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是否过期了……事实证明,<font color="#1564fa">他的思想不会过期,但情况要结合实际,避免教条束缚,务必牢记初心使命。</font></h3> <h3> 今天原计划去长沙县开慧乡开慧村板仓屋场<font color="#ed2308"><b>杨开慧故居</b></font>参观,后临时调整取消,但并不影响课后时间,个人前往了解。</h3><h3> 杨开慧是杨昌济的独女,12岁时举家迁居长沙。当时毛主席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和工作长达八个春秋,在去老师杨昌济家中请教问题中与杨开慧相识,并在大革命和爱国运动中志同道合,相互爱慕终成眷属。后因毛主席投入革命起义赴井冈山,俩人失联。杨开慧为毛主席育有三男<font color="#ed2308"><b>(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龙)</b></font>,29岁时不幸被国民派捸捕,她坚贞不屈,在浏阳门外识字岭英勇就义。毛主席后得知消息后,不思茶饭,痛哭流涕,无限追思。直到1964年,仍念念不忘,于是就有了<font color="#39b54a">《蝶恋花·答李淑一》</font>这首广为流传的诗,抒发了他们之间的坚贞的爱情和革命情怀。</h3> <h3>(感谢部分图片原创者,此美篇仅限内部交流)<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