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

冯金辰

<h3> 1509年,王阳明被任命为庐陵县令。几个月后,他给弟子们写信谈心学,最后说道: 政事虽剧,亦是学问之地。 工作即修行,在王阳明看来就是在工作中致良知,尽量进入“四和”境界。</h3><h3> 所谓“<b><font color="#ff8a00">四和</font></b>”就是<b><font color="#ff8a00">与天和</font></b>、<b><font color="#ff8a00">与地和</font></b>、<b><font color="#ff8a00">与人和</font></b>、<b><font color="#ff8a00">与己和</font></b>。<br></h3> <h3>  <b><font color="#ff8a00">与天地和</font></b>,就是万物一体之仁,做官时,要把百姓当作自己的一部分;</h3><h3><b><font color="#ff8a00"> 与人和</font></b>,则是处理好自己与上级、下级的关系;</h3><h3><b><font color="#ff8a00"> 与己和</font></b>,就是听从良知的命令来行事。 岂止是官场,但凡是工作场所,都是修行之地,工作越繁重,修行的时机越好。 王阳明对“工作中修行”的解释是: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指示外,心无旁骛。 你在工作中的表现如何,良知轻而易举就能知道。<b><font color="#ff8a00">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font></b><br></h3> <h3>有个叫南大吉的官员对王阳明说:“我为政总有过失,先生为何没有说法?” 王阳明反问:“你有什么过失?” 南大吉就把自己为政的过失一一说给王阳明听。 王阳明听完后,意味深长地道:“你这些过失,我都指点过你。” 南大吉一愣:“您好像没说过。” 王阳明见他上套,嘿嘿一笑:“如果我没有说过,你是如何知道这些过失的?” 南大吉福至心灵,惊叫:“良知!” 王阳明点头,南大吉兴奋地大笑。<br></h3> <h3>几天后,南大吉又来见王阳明,叹息说:“如果身边有个能人经常提醒我,我在工作上犯的过失可能会少点。” 王阳明说:“你身边就是有个无所不能的人在时刻提醒你啊。” 南大吉略家思索,尖叫道:“良知!” 又几天后,南大吉又来问王阳明:“行为上有了过失可以改变,心上有了过失可如何是好?” 王阳明看了他一眼,说:“你现在良知已现,心上不可能有过失。心上没有过失,行为上也就不可能有过失。我从未见过心上有过失的人会用心工作,也从未见过用心工作的人心上还会有什么过失。”</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