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座落在北江河畔的沙口小镇,历经沧桑,阅尽千帆,正以自己的前世今生诉说着百年变迁。</h3> <h3>清朝的道光时期,沙口小镇还是一个临江的小村庄。</h3> <h3>因为临江,交通便利,所以商家买客聚集,小村庄临江的街道便成了集市,客栈,杂货,六畜,水火酱醋,香烛烟花,柴米油盐成了那个时代的行情。</h3> <h3>古代中国,乡村集市最大的商品交易也不过是耕牛交易,据传此处便是当年的牛岗行了。</h3> <h3>至于当年的集市日(街日)是否每月的一,四,七日?那就得问这片当年的残垣了。</h3> <h3>时过境迁,人们还叫它"老街"。</h3> <h3>清末民初,随着粵汉铁路的修通,来往客商日益增加,沙口小镇的街市也随之从老街南移了,形成了如今我们还能看到的一一规模较大,商业功能较完善的老沙口镇街。杂货铺沙口名号一一胡其源就在南门内街。</h3> <h3>这是东门口,自粵汉铁路通车后,东门成了沙口街最大的门户。东门口有个东门坪,东门坪正对公社和公社礼堂门口大广场,广场有个大露天舞台和灯光球场,是小镇人民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如今已不是当年的形情。</h3> <h3>东门口进入东门内街,这里主要是农贸市场,染布,钟表修理和镶牙。农贸市场已不复存在,当年是砖柱,木梁,瓦顶,宽,从二街到二巷,长从社学到内街,有肉菜行,猪仔行,三鸟行,米行,修补行,药草行,粉果熟食行每逢一,四,七日嘈杂,热闹,拥挤。</h3> <h3>沙口街南门,几经风雨,现仍在诉说历史。</h3> <h3>从南门进入南门外街,南门队,沙口粮所门市部,打铁社均于此,据说,解放前这里主要是当铺和铁火铺。这里就是粮所门市部,想当年沙口镇境內持国家粮油供应证的人口(吃国家粮)都到此持证定量购买粮油,兑换粮票。干部每人每月米27斤,油4兩,米每斤1角4分2,油每兩3角2分3。每每买粮都得排队。</h3> <h3>南门内街的社学门坪,晚清民国时期,却是小镇社稷教化之重要场所,红白二事,乡规民约,比武唱戏,学堂教化都集中于此,解放后有了人民政府,社学坪也只是圩日集市时农副产品的摆买场所了。</h3> <h3>这是西门内街,与河边街,西门码头相连接,改革开放前,新华书店,公私合营饭店,水运交通管理站在此街。</h3> <h3>沙口西门的河边街,在那全国战乱不止,兵灾不止的年代,棺材铺的生意是做得最火的。</h3> <h3>解放后,供销社在河边街设收购站,收购木材,松香,皮毛,废旧金属等,河边街还是车水马龙,再加西门码头,横江渡,街渡,缴公粮,装御货物船只云集,河边街更是人流如鲫。如今总算是闲下来了。</h3> <h3>这是北门內街,是最靠河边的一条街道,它北通北门码头和老街,南通西门內街,是解放前后商铺最集中的一条街。解放后,百货,布匹,日什,生资,饭店,银行都集中于此。</h3> <h3>百货部廊檐有几根大圆柱,逢街日,买麦芽糖的总会在柱子上绑个木勾子,把麦芽糖坯挂住像拉面似的把麦芽糖拉均拉细,之后用剪刀剪成块状,放在簸箕上,按大小不同价钱售卖,常常有一位脱俗秀气的女孩蹲在簸箕旁,一声不吭,用眼睛和手应答着买麦芽糖的客人。有一位爱逛新华书店的穷酸书生常常光顾这麦芽糖摊点,之后成就了一个爱情故事。</h3> <h3>说说北门内街"高铺"的故事,高铺是国民政府沙口乡长的宅第,乡保安队长与乡长有内讧,保安队得线报,乡长家某街日有游击队地下人员接洽,想座实乡长通匪,于是到时便出动保安队封堵北门内街,不料望风的游击队员当街响枪,屋内的人员从铺尾脱身,保安队误杀赶集乡民陆林于对面铺前,后将陆林抬到社学门口要保安队吊孝三天,狠狠地教训了保安队。</h3> <h3>这是人民公社时代,沙口街的标志性建筑一一座落于北门内街和西门内街之间的百货门市部和新华书店大楼。这里曾经留下过多少读书人的足迹。</h3> <h3>沙口机缝社,无论解放前解放后都门庭若市,人们自家织的布或用布票买的布,年终要添身新衣裳都得到这里预约定做,特别是男女谈婚论嫁时,要做十几,二十身新衣服,拿着布匹到机缝社订做那就更需时日了。如今,经营丧葬用品,门庭自然冷清了。</h3> <h3>这是北门外码头一户街坊叫陶贵,他家在改革开放前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一直是一个乡下村子几十户人家赴街赶集的歇脚点,村民们赶集时,乘车行船出远门时都到此歇脚,甚至过夜,大多是赶集时从家里带些米,再到集上买点青菜作为赴街午餐之备,交给歇脚点主人为其下厨烧煮,之后用餐者缴交伙钱每人一至两角。那个时候,有许多街坊都以此作为生计。</h3> <h3>1978年央中1号文件吹起了改革开放的春风,个体工商业如雨后春笋,为适应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沙口小镇又开辟了新的街区,规划建设了人民路,教育路,东升路,同心路,同福路,这是座落在人民路的农村信用联社营业所。</h3> <h3>这是同福路街景</h3> <h3>这是教育路同心路之间的肉菜市场。</h3> <h3>这是东升路与人民路交汇处的电信大楼。原先是邮政,电报合一,有了程控电话后从邮政电报所晰出,成了负责经营有线电话,电脑联网的电信公司。</h3> <h3>沙口邮政早已没有了平信,电报,电话交换等业务,主要经营储蓄,快递和报刊投送了。</h3> <h3>这是沙口粮食储备仓库。</h3> <h3>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果,小镇又劈出了开发区大道和沙青路,通过铁路涵洞与人民路相接,使新旧街区连成一体。</h3> <h3>通过这个铁路涵道,东可以经开发区大道,沙青路上省道,西可以经人民路过北江大桥上广乐高速。</h3> <h3>这是开发区大道街景一角。</h3> <h3>李柱,改革开放前担箩头上村的小贩,开放时,是他第一个在市场摆摊卖大饭,没几年功夫,李柱盖起了楼房做起了饭店老板,如今,李柱大饭在"李柱饭店"仍然生意红火。小镇近四十年走出了无数的李柱。</h3> <h3>小镇居民有了购物天堂一一实惠超市</h3> <h3>中国移动为小镇居民提供了手机上网服务,购物微信支付成了小镇居民的首选。</h3> <h3>小镇上的茶庄,通过"互联网十"把生意做到全国甚至国外。</h3> <h3>座落在沙青路的新北江酒店,小镇有了最好的旅业酒店。</h3> <h3>沙口小镇有了电梯洋房住上了花园式高档小区,这是位于开发区大道的金沙湾小区。</h3> <h3>如果说我们从吳屋老街,社学老街,新市场街区到开发区大道看到了小镇的前世今生,那么,我们还可以从政府办公,文化阵地,学校教育等许多则面看到小镇的变迁。这是解放初期沙口乡政府办公所在地。</h3> <h3>这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沙口人民公社办公所在地,当时是个砖瓦房四合院,院中心空地有一座假山,正门牌坊上有一红五角星浮雕,现已变成现代化居民小区。</h3> <h3>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沙口区公所办公大楼,如今成危楼而废弃。</h3> <h3>这是如今的沙口镇政府办公楼,小楼很普通,没有富丽堂煌,可见小镇有个务实政府。</h3> <h3>这是老街时代的安南庙所在地,"安南"相对于老街来说,它所处街之南,据说街之南是个乱坟岗,专收殓江上来之死难者,为镇此"邪"便修庙叫安南庙。安南庙曾经香火旺盛,特别是"七月半"中元节,它既是老街时代的宗教场所又是教化场所,如做庙会,放河灯等活动,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h3> <h3>这是基督教沙口教堂,是改革开放后,外来宗教文化进入小镇的影迹。教堂位置正是人民公社时代的公社大礼堂,当年的礼堂开过无数次群众大会宣讲共产党不同时期的政策方针,有过无数的红色文艺专业演出,有过无数的观众在此看电影观演出,是一个时期的群众思想文化阵地,如今礼堂变教堂。记得有位伟人曾经说过,思想文化阵地如果无产阶级不去占领它,资产阶级一定会去占领。</h3> <h3>沙口教堂旁边的私立幼儿园就是当年人民公社广播站原址,公社广播站只有男女两名播音员,一台大功率扩音机,一台录音机,电唱机和收音机,设备简单,但男女客家话播音很专业,架设一根铁丝联接无数舌簧喇叭,就把播音送到全公社每个生产队。如今小镇居民都用上了高清数字电视。</h3> <h3>这是位于开发区大道的文化广场,满足了小镇居民唱歌,跳舞,演出,休闲,运动的要求。</h3> <h3>文化广场的舞台上,人们在排演节目。</h3> <h3>这里早年有个社学(育才书院),该书院建于清光绪后期,是三进式学宫建筑,规模恢宏。古时至近代中国基层社会多为政教合一,这里既是政府办公又是学校教育的所在地,因此,乡民叫社学,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拆毁。抗战时期,推行新学,(新国文,算术,音乐)有一位女教师宋仕娟在此教授新学,宋仕娟上海人,高中毕业,上海沦陷时逃亡到韶关,由韶关民生银行推荐到沙口国民高等小学任教,后成为副乡长兼国民小学校长陈育文之妻。 <br><br> </h3> <h3>这是有心人士收藏的社学学宫建筑的两根官帽石眉杆。</h3> <h3>这是社学学宫原有的石刻匾额,"育才书院"四字浮雕隽永俊秀,现镶嵌在中心小学办公室门眉上。</h3> <h3>这是座落在教育路的公立幼儿园,标志着小镇的幼教从无到有。</h3> <h3>这是沙口中心小学,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从原社学的位置搬迁到此一一同福路与东升路交汇处。</h3> <h3>这是座落于教育路的沙口中学,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属高中学校,一九七八年撤高中办初中,至今是小镇唯一的一间初级中学。</h3> <h3>这是小镇的西门码头,还有一个北门码头,小镇就北江南北两头,各有一横江渡,过百年来,横江渡,街渡,南来北往的客货船,让小镇临江码头既繁忙又热闹。</h3> <h3>解放后小镇的北头还增设了汽车轮渡,为矿山,工厂的车辆渡江日夜繁忙。</h3> <h3>上世纪九十年代,沙口小镇用自己的力量,驾起了横垮北江的大桥一一沙口大桥。从此,横江渡,汽车渡轮已无存在意义。</h3> <h3>从前船只云集,码头停泊繁忙的北江岸边,如今只有两只小渔艇给江岸裝点风景了。</h3> <h3>这是粵汉铁路沙口铁路桥,从晚清时期开建至今,一百多岁了。</h3> <h3>这是位于镇北的粵汉铁路沙口火车站。1988年铁路改造为复线后废弃。</h3> <h3>这是位于教育路终点的沙口火车站。1988年随京广复线修通启用,启用后小镇在此乘火车的时间不过十几年,之后铁路提速小站不再停客车,从此,火车站不再为旅客乘车服务。</h3> <h3>经过沙口的这条南北大动脉,从1900年升工开始到解放初期的半个多世纪叫粵汉铁路,解放后随着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开通才正式成为京广铁路,改革开放四十年,这条大动脉由单线变成复线,从跑蒸气机车到跑电力机车,如今成了电器化的高速铁路,变化真快呀!</h3> <h3>小镇的故事说不完,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小镇的变化更加日新月异,只希望能够在保护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有保护,多给小镇留点记忆符号,以解乡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