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南怀瑾先生《药师经的济世观》:</h3><h3>不论大小乘的修持,均以布施为先。布施在中国固有文化中是“仁”的发挥,人字旁加个二,就是人和人之间,只有爱人,慈悲他人才称得上仁。……
悭吝是舍不得施舍,吝比悭好一点,吝是比较上舍不得,即使拿出来给人家也不过是十分之一或百分之一。悭是内心坚固的舍不得,一毛不拔。悭吝就是对他人不肯慷慨,不肯帮助人,不愿付出仁慈。不过,节省不是悭吝,如果对自己要求淡泊,严格地管制自己的欲望,却对别人慷慨则是节省。中国文化儒家的教育是“躬自厚,薄责于人”,躬是对自己要求严格,严格培养自己的厚道,对自己的要求很厚很严格,别人则宽容体谅,不要严厉责备别人。这类行为就属于布施。
然而,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夫妇之间、兄弟之间、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几乎没有一个人真正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责备人家,要求人家都严格得很,道德标准都是拿来要求别人,不是要求自己,这就是凡夫众生。菩萨道的道德标准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如果做不到就是悭吝。凡是悭吝的人一定贪,贪的人必定凶狠,这种心念是连带的、必然的。为什么呢?因为贪欲得不到满足,相反的作用就是凶狠。一个宽大淡泊的人,一定是仁慈的。世界上一切众生几乎全体都在悭吝中,悭吝是不能舍;贪欲是侵占别人,在别人那里沾到一点利益就高兴,乃至在言语上占了便宜都高兴。总之,想尽办法以损害他人为满足。
所以,悭贪是一切众生基本的心理,这是心病,这种心病只有心药才能医,心药就是自己了解道理后懂得布施。悭吝的心念久而久之会转变成身体上的疾病。我常对中、西医的朋友说笑话,但也是真话,我说不管今天的医学如何高明,如何发达,中国人有两句老话:“药能医假病,酒不解真愁”,一切医药再高明只能医假病,不管中医也好,西医也好,真正医不好的是死病,人要死的时候,你一点办法都没有,怎么都医不好,如果能把人医到无病,人就不会死了。所以尽管医学那么发达,人还是照死不误。
佛法标榜“了生脱死”,医治生老病死的病,事实上,佛法在世间,一般信佛、学佛的人照样生老病死,原因就是人始终没有医好自己的心病。有悭吝心理的人,立即会被一个智慧高、定力深或者定慧等持的人一眼看穿。不仅是人,一切众生乃至动物如有悭贪心理,很容易被看出来,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心理会转变生理,心有悭吝的结,他的表情、神气、生命的四大就呈现出来,一望而知。所以无量众生悭吝不止,就已经在累积病情。……物质文明越发达,人类悭贪的心理越严重,不知名的病痛也越来越多,怎么来的?心理悭贪来的。……
“于其自身尚不受用,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及来乞者。”佛说那个有悭吝又贪的人所喜欢的东西,他自己本身都舍不得好好享受。你们想想看,不要看别人,看看自己,好东西藏在冰箱舍不得吃,一个月下来,坏了,只好扔。舍不得给父母、妻子、儿女、奴婢,更不愿意拿给别人。现在讲的是我们的心理状况啊!不要看文字好像劝世文,佛经讲一切众生的心理状况就是如此,《药师经》的秘密在哪里,它明白地告诉你,身上的病是心理慢慢形成的。
不但自己舍不得用,也不给人家用,更不肯给乞讨的人,世界上都是这样的众生。因为有如此的心态,所有变成了疾病,如果是钱财损失了,那种内心的痛苦、烦恼、懊恼,不知不觉就形成身体上的病。所有一切众生,随时要反省自己的心念。<br></h3> <h3>以下是西医对心身疾病的阐释:</h3><h3>心身疾病是由于心理问题引起生理上的改变,这种疾病是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逐渐以躯体疾病的形式表现出来,也称作“躯体化”。<br></h3><h3>心身疾病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在各种因素之间又互有联系和影响。对其发病的理论主要有两派:心理动力学理论和心理生理学理论。<br></h3> <h3>国内资料显示,在综合性医院的初诊病人中,有近1/3的患者所患的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非精神科医生很少关注这些患者的心理因素,也很少把这些他们认为是内科的疾病而看成与精神科相关,因此患者往往接受的是躯体治疗,心理社会因素方面很少得到关注。<br></h3> <h1><b>临床表现:</b></h1><h3>常见的几种心身疾病
进食障碍
1、神经性厌食:其核心症状是对“肥胖”的恐惧和对形体的过分关注,拒绝保持与年龄、身高相称的最低正常体重。
2、神经性贪食症:患者反复出现发作性大量进食,吃到难以忍受的腹胀为止,有不能控制的饮食感觉,患者往往过分关注自己的体重和体型,存在担心发胖的恐惧心理,在发作期间,为避免体重增加常反复采用不适当的代偿性为包括,自我诱发呕吐、药物滥用、间歇进食等;
3、神经性呕吐:进食后出现自发地或故意诱发地反复呕吐,不影响下次进食的食欲,常与心理社会因素相关,如心情不愉快等。
睡眠障碍
1、失眠症: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惊醒、自觉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入睡、醒后感到疲乏或缺乏清醒感、白天思睡。患者常对失眠感到焦虑和恐惧,严重的还可影响其精神效率或社会功能。
2、醒觉不合综合症:由于生活节律的改变,引起白天醒觉不完全,可表现为记忆差、疏懒、不能很好地进行学习,在老年中因影响认知功能而被误认为是痴呆等。
3、嗜睡症:过度的白天或夜间的睡眠,并非由于睡眠不足或存在发作性睡并登其他神经精神疾病所致,而是常常与心理因素相关。患者每天出现睡眠时间过多或睡眠发作持续一个月以上。
4、睡眠-觉醒节律障碍:睡眠-觉醒节律紊乱、反常,有的睡眠时相延迟,比如患者常在凌晨入睡,下午醒来;有的睡眠时间变化不定,总睡眠时间也随入睡时间的变化而长短不一;有时可连续2-3天不入睡,有时整个睡眠提前;过于早睡和过于早醒,病人多伴有忧虑或恐惧心理,并引起精神活动效率下降,妨碍社会功能。
5、睡行症:患者在入睡后不久,突然从床上起来四处走动,常双目向前凝视,一般不说话,询问也不回答,患者可有一些复杂行为,但难于唤醒,常持续数分钟或数十分钟,然后可回床上继续睡觉,醒后毫无记忆。多发生于入睡后不久。
性功能障碍
1、性欲减退:成人持续存在的性兴趣和性活动降低,甚至丧失,表现为姓欲望、性爱好、及有关的性思考或性幻想缺乏;
2、阳痿:成年男性在性活动的场合下有性欲,但难以产生或维持满意的性交所需要的阴茎勃起或勃起不充分或历时短暂,以致不能插入到阴道完成性交过程,但在手淫、睡梦中、早晨醒来等其他情况下可以勃起;
3、阴道痉挛:性交时阴道肌肉强烈收缩,致使阴茎插入困难感或引起疼痛,主要原因是源于对性生活的物质或恐惧而产生的紧张、担心、害怕;
4、还有早泄、阴冷、性乐高潮障碍等。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是种常见的心身疾病,当患者遇到首次诱发其哮喘发作的场景时,即使没有相应的过敏源,患者也可能出现哮喘发作,一般此类患者具有依赖性强、较被动、懦弱而敏感,容易受情绪的影响。
消化性溃疡
胃肠道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当患者出现睡眠不足、精神疲乏、进食不定时,心理应激及抽烟等都可能引起消化性溃疡。</h3><h3><h1><b>疾病分类</b></h1></h3><h3>根据美国心理生理障碍学会制定的心身疾病的分类如下:
1、皮肤系统的心身疾病有神经性皮炎、搔痒症、斑秃、牛皮癣、慢性荨麻症、慢性湿疹等。
2、骨骼肌肉系统的心身疾病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腰背疼、肌肉疼痛、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
3、呼吸系统的心身疾病有支气管哮喘、过度换气综合症、神经性咳嗽。
4、心血管系统的心身疾病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阵发性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原发性高血压或低血压、偏头痛、雷诺病。
5、消化系统的心身疾病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压食、溃疡性结肠炎、幽门痉挛、过敏性结肠炎。
6、泌尿生殖系统月经紊乱、经前期紧张症、功能性子宫出血、性功能障碍、原发性痛经、功能性不孕症。
7、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低血糖、阿狄森病。
8、神经系统的心身疾病有痉挛性疾病、紧张性头痛、睡眠障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
9、耳鼻喉科的心身疾病有梅尼埃综合征、喉部异物感。
10、眼科的心身疾病有原发性青光眼、眼睑痉挛、弱视等。
11、口腔科的心身疾病有特发性舌痛症、口腔溃疡、咀嚼肌痉挛等。
12、其他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疾病有癌症和肥胖症等。
以上各类疾病,均可在心理应激后起病、情绪影响下恶化,心理治疗有助于病情的康复。
</h3> <h1><b>发病相关因素</b></h1><h3>1、生活事件
Schmale研究了亲人分离和忧郁与各种疾病的关系。他发现在住院的大部分患者中都有失落感的诉述(真实的或想象的),并在疾病的症状出现以前,就已感到失去希望和失去帮助。与此相似的报告,有配偶死亡后,存活一方的死亡率和冠心病患病率都有增高。国内康文娥的研究揭示,在一组9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生活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要明显高于对照组。由此说明应激生活事件对心身疾病的影响。
2、精神应激和情绪反应
精神应激可以导致或加重高血压、冠心病、消化性溃疡、皮肤病等心身疾病。应激事件之所以能致病,实际上是以情绪反应作为中介来实现的。情绪分为正性情绪(即愉快、积极的情绪)和负性情绪(即不愉快、消极的情绪)。正性情绪有益身心。负性情绪一方面是个体适应环境的一种必然反应,对机体有保护作用;另一方面如果强度过大或持续时间过久,则可能导致机体功能失调而致病。Cannon研究认为胃是最能表现情绪的器官之一;并发现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都可使消化活动受到抑制,同时情绪对心血管、肌肉、呼吸、内分泌等功能也存在类似的影响;而情绪的改善则有利于胃溃疡等心身疾病的康复。因此情绪反映是心身疾病的重要中介过程。
3、个体易感性
在相同的心理应激背景下,并非每个人都会患心身疾病,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一般认为与个体的素质和生理特点,即个体易感性有关。Mirsky曾对加拿大伞兵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溃疡病发病研究,探讨情绪、个体易感性与溃疡病的关系,发现紧张训练课增加溃疡病的发病率;另外发现,63例具有高蛋白酶原者中有5人患溃疡病,而低蛋白酶原者则无一人患溃疡病。因此认为高蛋白酶原是消化性溃疡的易感因素之一。
4、行为模式
人类的性格特点与躯体疾病的关系,在医学发展史上已经有很多研究。A型行为模式特征是:以最少的时间获得更多的成就,一方面雄心勃勃、不知疲倦、好胜,另一方面表现暴躁、易激怒、缺乏耐心,充满敌意,患冠心病以及激发心肌梗死的可能性较大;B型行为模式的特征是:没有很高的抱负,容易满足、随遇而安,此类性格的人则无A型行为模式的人的特点。对其他疾病的临床心理学研究,发现消化性溃疡病的患者大多比较被动、好依赖、顺从、缺乏创造性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则表现为宁静、敏感、情感不轻易外露、并有洁癖;癔症患者则往往具有克制自己的情绪,不善于任意发泄,并长期处于孤独、矛盾、忧郁和失望中。<br></h3> <h1><b>疾病治疗</b></h1><h3>心身疾病的治疗应强调综合性治疗原则,即在原发病躯体治疗的同时兼顾心理、行为等方面的治疗。原发病的躯体治疗主要目的是控制或解除症状,如溃疡病的抗酸治疗。要巩固心身疾病的治疗,减少心身疾病的复发,如果结合心理治疗与必要得精神药物治疗,常常可以获得更为全面的疗效。
心身疾病的治疗方式包括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其他治疗。</h3><h3><b style="font-size: 20px;">心理治疗</b>
</h3><h3>在心身疾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应作为一种主要的疗法贯穿始终,帮助患者改变对疾病的不正确态度,并动员家属和有关方面共同配合治疗。常用的有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等。如系统脱敏治疗,即利用交互抑制和消退原理,将单个能引起明显焦虑的刺激,划分为若干由低到高不同等级只能引起微弱焦虑的刺激,将刺激反复暴露在患者面前,同时利用生物反馈方法训练患者放松,从而使刺激渐渐失去引起焦虑的作用。用来治疗高血压、溃疡病、偏头痛、支气管哮喘等心身疾病。认知行为治疗则是消除患者不恰当的错误认知,重建合理认知,从而缓解或消除患者抑郁等不良情绪,适合各种心身疾病的治疗。</h3><h3><h1><b>药物治疗</b></h1></h3><h3>药物的合理利用可以为心理治疗创造条件,对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重要作用。
1、西医治疗
除了对各种具体患病器官的对症治疗外,大部分心身疾病患者是适用抗焦虑及抗抑郁药物治疗的,以控制患者的不良情绪为主要目的。目前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的抗焦虑药物有:丁螺环酮、苯二氮窧类,抗抑郁药物如帕罗西汀、舍曲林、氟西汀、文拉法辛、米氮平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的患者,可服用谷维素以调节脑功能。对于难治的病例也可以在抗抑郁药的基础上,合用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无利培酮、奥氮平或喹硫平。
2、中医治疗
由于中医强调整体观念,对心身疾病特别适用。临床资料表明,小柴胡汤、龙骨牡蛎汤、半夏厚补汤、承气汤、甘麦大枣汤、逍遥散、建宁汤等常用方剂,对精神因素引起的躯体病理反应者有良好效果。为了能使用得当,必须根据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有针对性地使用。针灸对消除症状可取得立竿见影的疗效,但应循证取穴,配合电刺激以增强效果
其他治疗
此外,还有松弛训练以及理疗、水疗、体疗、气功、太极拳、催眠和暗示治疗、道家认知治疗等,对心身疾病均有一定疗效。</h3> <h1><b>疾病的护理</b></h1><h3>对于心身疾病除了治疗时需注意心身相关的双重治疗外,护理工作亦应与医疗同步。在对心身病症患者进行身体护理的同时,通过医生、护士与患者的交往,以合理的言行举行来影响和改变患者的心理状态,使患者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主动地接受治疗,以提高对心身病症的治疗效果。做心理护理时需注意两个原则:心理护理和躯体护理的整体性,重视周围环境对患者的情感影响。在一般的护理中,要和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创造良好的康胡环境,通过沟通、理解、支持、安抚等方式对患者进行直接的心理护理,调动患者的积极情绪,观察并发现其心理变化,一起帮助患者了解疾病知识。在针对特定的疾病的心理时,要根据相应疾病的患者所表现的性格特征、情绪、年龄等进行相应的护理。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的护理时,帮助患者一起了解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知识,当患者脾气较大时,理解他,包容他,及时安抚他的情绪,增强信心,若为老年患者,可安排家属一起陪护。心理护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协助患者接受身体的改变,鼓励其参与治疗,学会自己照顾自己,争取社会支持和亲属的配合。</h3><h3><br></h3><h3>疾病的预防</h3><h3>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和生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而心身疾病的预防也应同时兼顾心、身两方面;和其他躯体疾病一样,防止发病,预防复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预防。一是从个体方面来讲,需要个人培养健全的性格;保持良好的情绪,建立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锻炼应对能力;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具有良好的求医行为。二是社会方面来讲,做好家庭预防,以积极的态度去适应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家人之间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避免矛盾激化;做好学校预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塑造良好的性格、个性和素质,使学生能够身心健康地完成学业,并在各方面得以顺利发展、成熟;社会预防方面,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确保各种工作条件无损于健康,形成健康的社会风气,避免人为的精神创伤,个体间相互关照,相互照应,以良好的情感氛围确保每个人的身心健康。具体的预防措施有:心身医学工作者积极宣传心身医学知识,搞好组织建设和人员培训,创造和谐的自然和人文环境。</h3><h3><br></h3><h1><b>专家观点</b></h1><h3>1、心身疾病是个常见的疾病,建议早预防、早治疗,心身综合治疗。
2、在遇到躯体疾病时,非精神科医生在诊治的过程中,除了注意躯体的生理病理变化外,需要注意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在精神科医生的指导下,配合心理治疗,对于心身疾病的恢复效果更好。
3、建议社会各界多开展精神卫生方面的知识学习,共同创造良好的人文自然环境。<br></h3><h3><br></h3><h3><br></h3><h3><br></h3><h3>注:以上文字摘自网络。</h3><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