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份唱,七份扮,音堂鼓道包一半。

介休老郭

<h3>三份唱,七份扮,音堂鼓道包一半。</h3><h3>一台锣鼓半台戏,没有锣鼓不成戏;</h3><h3>锣鼓长了无好戏,运用不当影响戏;</h3><h3>短下一锤不够戏,多下半锤乱了戏;</h3><h3>如若配合伴好戏,锣鼓经谱用心记!</h3> <h3>《晋剧中路梆子传统锣鼓点经谱》是晋剧中路梆子音乐丛书的第五篇。是我在长期的票友活动和专业教学过程中搜集、译录、整理的涉及晋剧舞台伴、演奏中所用的七百余首传统锣鼓点经谱。</h3><h3>为使读者对晋剧中路梆子锣鼓有一更深入的了解,正文前增加了"晋剧打击乐队及锣鼓概述"。将打击乐队(武场)阵容、每件乐器的性能(在伴奏中的地位与作用)、司鼓手势和楗法使用、常用术语、代音字谱、司鼓底号及节奏类型作了详尽的介绍。</h3><h3>正文内容按锣鼓用途分了三大部分(章):</h3><h3>一、与唱腔结合的锣鼓</h3><h3>这一部分又按唱腔板式的不同节奏又划分成了八个小节。即:四股眼(平板)、夹板、二性、介板、流水、滚白、导板和特殊唱腔中的锣鼓,计介绍了375首锣鼓点经谱。</h3><h3>二、表演动作中的锣鼓点经谱</h3><h3>这一部分按不同用途分了七个小节。即:唸白、身段1、身段2、武打、舞蹈、曲牌、效果锣鼓,共计264首锣鼓点经谱。</h3><h3>三、纯锣鼓点经谱</h3><div>这一部分有四小节。即:头通、二通、花二通和改革花二通等7套锣鼓点经谱.。</div><div>以上共三章十九节介绍了646首(套)长短不一,用途不同的锣鼓点经谱。是目前较为系统的、全面的,也是传统的晋剧中路梆子锣鼓点经谱。内容详实,通俗易懂,可操作性强,是学习和研究晋剧中路梆子打击乐不可缺少的理论教材。</div><div><br></div><div>编者:郭立祯,电话13835493383</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