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泥料大全

文英

<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点 土 成 金</b></h1></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紫砂泥</b></h1> <h3><span style="color: rgb(133, 121, 126); font-family: -apple-system-font, BlinkMacSystemFont, &quot;Helvetica Neue&quot;, &quot;PingFang SC&quot;, &quot;Hiragino Sans GB&quot;, &quot;Microsoft YaHei UI&quot;, &quot;Microsoft YaHei&quot;, Arial, sans-serif; letter-spacing: 0.544px; text-align: justify; text-indent: 34px; white-space: normal;">紫砂矿,雅称“富贵土”,俗称“天青泥”、“红棕泥”、“底槽清泥”、“大红泥”,为制作紫砂壶(器)的主要原料。深藏于黄龙山岩层下数百米,在“甲泥”矿层之间。在宜兴,只能在丁蜀地区范围内的陶土矿中找到紫砂泥。紫砂泥烧制的成品如紫砂壶、紫砂煲、紫砂花瓶、紫砂茶具,以及其它紫砂工艺品。得益于饮茶风气,紫砂壶最为常见,其特点是不夺茶香气又无熟汤气,壶壁吸附茶气,日久使用空壶里注入沸水也有茶香。</span><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font color="#010101"><b>朱泥</b></font></h1> <h3>朱红微嫣具绵密柔滑之砂感,水色温润度中等;热水冲淋立展娇嫩鲜红特色,壶身游移紫光遽现,神秘迷人风韵令爱壶人神醉。以之冲茗之茶汤明亮活泼、快意果决、易展扬香而聚甘柔甜。朱泥原矿,胎骨坚硬而沉实,色泽朱红略泛桔光,温润透明质感之佳,与清中期顶级朱泥无异;大器无法烧成,小品烧成后穀皱纹隐现,颇具古代朱泥风华。赵庄的朱泥原矿灰、白、带黄棕色,呈片状结构;本原矿由于泥性较重,故较不易成砂,需採自嫩泥矿中较坚硬的部份(年代较久,且成陶后色调较红艳,古称“石骨”),再经敝古陶研究所繁複全手工的练製程序后,始能成陶! 泥性:须以偏高窑温攻之,收缩比特高。周身密布粗犷颗粒,形成十分特殊风格;红润又具砂感,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别于一般陶器;质朴拙雅,美冠群伦,人气之佳历数百年而不衰。 冲茗:热淋变色率高,养后愈显红润,易现包浆之美;亲茶性高,冲茗醇厚甘甜,易掌时间,不熟汤气,隔夜不起馊,兼具朱泥与紫砂系之优点;使用前须先温壶。朱泥亦使年代久远、缺乏生命感的许多老茶,如枯木逢春般地活了起来,更显老茶的曼妙生姿,使茶汤更具罕有的老茶滋味与特色。热淋变色率高,一经泡养极易包浆,日久愈显沉韵光华,美不胜收;茶汤厚实醇和,香飘气扬,甘韵悠长,为茗壶收藏家的最爱。适合冲泡铁观音,台湾高山茶,普洱生茶,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龙井等。<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段泥</b></h1> <h3>段泥为一种本山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土。本山绿泥和紫泥都是紫砂的原矿。共生的意义是自然形成,而且两种泥性质一致,段泥原矿目前非常稀贵,现在宜兴制壶人开始用本山绿泥加紫泥来人工调配,形成非自然段泥料。 分类: 段泥分为黄金段泥和芝麻段泥还有老段泥。芝麻段泥其实就是在原矿段泥中加入了其他的杂色泥料,芝麻段表现为烧制后的表面上有黑色或者棕色的颗粒状小点。黄金段泥就是段泥原矿中风化的一层,其色泽为金黄色。老段泥则是经过陈腐的泥料。 泥性: 感甜嫩绵密,质坚而温润,呈近田黄色调,为江苏宜兴赵庄山系朱泥矿~黄石黄之共生矿,经挑拣练制而成,因含铁量只达6%左右,致陶之后呈“金田黄色”。窑温约1175~1180度。收缩比12%。 冲茗:缎泥适泡之茶较为宽广,一般而言,透气率均佳;茶汤顺和平适,操作冲茗技巧要求不高,甚适生手使用。适合泡普洱茶系列,铁观音及半发酵类茶,重发酵茶类(黑茶类),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绿茶,龙井,红茶等。 <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紫泥</b></h1> <h3>紫泥呈紫棕色,为较常见之典型紫砂泥,为江苏宜兴黄龙山矿脉所开挖出来的紫砂原矿提练而成,矿脉里铁质成份较高,泥料内所含颗粒较大结构疏松,器身明显成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顺畅气孔对流较好;日久使用,渐露锋芒,养成变化甚大为制壶上乘原料之一。 分类:紫泥分为原矿紫泥和清水泥还有底槽清。清水泥是纯正的紫泥矿直接陈腐加工成的熟泥。底槽清是原矿紫泥的最底层残留堆积风化的泥料。 泥性:泥质细腻纯正,泥色成熟稳重、端庄肃穆,稳定性佳,易掌控;紧密结实,可塑大型塑像,成型较易。窑温约1180度;收缩比10%-11%。 冲茗: 使透气性佳,热淋变色率高,亲茶性颇符中庸之道,易掌控冲泡时间。适合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普洱茶、红茶、绿茶各种系列等 。<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民国绿泥</b></h1> <h3>玩者昵称“绿豆砂泥”,古云“豆碧色”,泥色酷似绿豆皮,澹草绿。带本山绿泥细黄砂,清丽出众、雅俗共赏。所制壶品质感朴拙,砂质细腻而富有颗粒美感。壶品色泽米黄泛青,泡养后逐步转为温润的亮色,包浆感好而易于泡养,发幽然青光。产于黄龙山矿脉,是紫砂泥中的夹脂,故有“泥中泥”之称。产量不多,泥质较嫩,耐火力也比紫泥为低。原矿色泽为青灰泛绿,成片岩状或粉末状,以手拿之即会沾染上原矿粉末颜色。也常作为胎身外面的粉料或涂料,使紫砂陶器皿的颜色更为多彩。 分类: 典型的绿泥又叫本山绿泥。绿泥和紫泥的共生矿叫段泥。 泥性: 绿泥疏松不结、张力大、黏性低、砂粒易集结或排挤。烧制中窑温略低则水色不佳,胎骨松;窑温高则黑点密布,光明针不易。过者颜色不均,少者温润度差。烧成后风采脱俗、泥色出众,吸水率佳。似君绿泥,惟略偏甜黄色,为较罕见之泥料。窑温约1160度,收缩比约14%。 冲茗: 热性佳,浓澹易掌握,温润香醇颇值回味,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特好、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普洱茶各种系列,红茶,绿茶等。<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大红袍</b></h1> <h3>大红袍产于江苏宜兴丁山赵庄山、黄石黄岩心。此泥红艳夺目,气质高雅,令观者满受瑞气临身,鸿运当头之意;为濒临绝灭之极品朱泥。 泥性: 大红袍泥料低张力,收缩比几乎达紫泥系的三倍,制作时泥性掌握不易,古代用于增添红泥艳润调色之用,为传说中最具神秘色彩之极品朱泥之一。烧制时易起节皱、开裂、塌陷、变型、窑温轻者偏黄易还原,重者变形起泡,成品率不及二成。烧成后质感绵密、紧实细致,持之扎实沉重、红润艳丽,泥中极品,无以伦比;泥胚含少许原矿颗粒,冲淋热水后色变极大,呈红中带紫,养壶易现“包浆”之美。窑温约1080度,收缩比约30%。 冲茗:使用须先温壶,亲茶性高;泡茗浑厚醇和,柔顺富口感,颇具泥中王者之风,适合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特好、 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特好。 <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降坡泥</b></h1> <h3>降坡泥原矿产于江苏宜兴黄龙山矿区,二龙桥矿段,正位于“青龙山”与“黄龙山”之交界处,因采矿而使道路低陷,遂被宜兴陶人呼之降坡泥。降坡泥练制后出现老味十足、橙红中泛黄的烧成样貌,让人观之即生思古之幽情,经泡养后更是老味横生,简直与明清佳泥毫无二样。 泥性: 原矿因含缎泥、红泥、紫泥等诸多共生矿,陶之后,于深沉之“橙红色”底上,满布五彩斑斓的粗细、深浅之红、黄星斑点。窑温约1180度,收缩比约12%。 冲茗: 以之冲茗茶汤温顺醇和、回甘强劲。若搭配前代传器为品种,稍一泡养除了“包浆”明显外,更与古代传世巨作之气息、质感毫无二样,为喜爱老壶韵味的藏家们爱不释手之品也!适合冲泡乌龙茶生茶(轻焙火系列) 特好、 铁观音(中焙火或重焙火系列) 特好、普洱茶各种系列特好。 <br></h3> <h3>明代李渔说:「茶壶以砂为上盖既不难看,又无熟汤气,故用泡茶不失原味色香味皆蕴。」好一句「色香味皆蕴」!使品茗者在味觉、嗅觉、视觉上达到了理念化的完美享受。 紫砂泥是大自然赋予这块江南文化发达地区──陶都的恩泽,是大自然的恩惠孕育了历代紫砂名匠,高手和艺术大师,历代紫砂陶艺家以共聪颖的知慧和灵巧的双手,为后人创造了蔚为壮观的壶艺天地。<br></h3> <h3>如有更多关于紫砂壶的见解或疑问,欢迎后台留言或者添加微信与我交流。感谢关注! 欣赏美壶,了解更多紫砂知识,对比壶坊紫砂一手价都可扫描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wenyingxx<br></h3>

紫砂

原矿

紫泥

朱泥

系列

泥料

绿泥

生茶

轻焙火

宜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