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礼!“传奇185”

唐金峰

<h3>朋友</h3><h3><b>你了解西北吗?</b></h3><h3><b>你到过西北之北吗?</b></h3><h3><b>你听说过坚守30年的夫妻哨所吗?</b></h3><h3><b>你听说过一个人在国界铁丝网边的庄稼地里,十几年如一日天天升国旗吗?</b></h3> <h3>  在中国版图最西北的“雄鸡”尾尖上有这样一片土地,它是中国西北之北与中亚国家哈萨克斯坦接壤的地方,也是中国西北边境额尔齐斯河流入北冰洋的出境口处。作为中哈边界线的阿拉克别克河在这里缓缓流过,河的东岸就是被称作“西北边境第一团”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10师185团的所在地。<br></h3><h3> 作为西北方向距离祖国最远的边境团场,185团的驻地被称作“西北之北”,这是因为依照我国大地原点(位于陕西省泾阳县)的测量,这里是我国西北方向最远的一片国土。是名符其实的 “西北边境第一团”。被誉为"<b><font color="#b04fbb"><i>边境风景线传奇185</i></font></b>"。兵团将其打造成AAAAA级景区,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h3> <h3>  2018年8月15日,从喀纳斯出发,先到边境小城哈巴河县办理了边防通行证。</h3> <h3>出哈巴河县向西,间或有绿色。</h3> <h3>偶尔还有牧人的房屋</h3> <h3>走不多远就进入了沙漠</h3> <h3>不断有沙丘出现,</h3> <h3>沿额尔齐思河西行</h3> <h3>  额尔齐思河第一湾</h3><h3>这是中国唯一流入北冰洋的河,将在不远处流出国境。</h3> <h3>  <font color="#010101"><b>河的尽头,路的尽头 ,沙漠的尽头</b></font>有一片绿州,这就是被誉为“边境风景线 传奇185”的新疆建设兵团农10师185团。</h3><h3> 团部所在地克孜乌雍克镇距离农10师师部北屯市230公里。<br></h3> <h3> 185团,边境线长达86公里,11个连队沿边境线一字布防。</h3><h3> <b><font color="#ed2308">团部在边防驻军的前面,连队在边防哨所的前面,条田路在巡逻线的前面,职工就在国界铁丝网边种地放牧。</font></b><br></h3> <h3>  </h3><h3> 1962年中苏关系恶化,当年4月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伊塔事件”。在前苏联当局的策动下,伊犁、塔城地区靠近边境的大批居民拖家带口、赶着牲畜外逃,使得这些地区的公社机关瘫痪,农村组织遭到破坏,大片土地无人耕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10师临危受命,抽调民兵星夜兼程赶往哈巴河、吉木乃和青河三县边境地区,沿原中苏、中蒙边境组建了哈巴河等三个一线团场(哈巴河农场是现今农10师185团的前身),形成边境农场隔离带,为外逃边民“代耕、代牧、代管”。谁知这一“代”就是五十多年!1969年哈巴河边防农场改编为农10师185团。</h3><h3> 从那时起,185团就在国界的铁丝网边站岗巡逻、种田放牧。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星转斗移,风云变幻,他们始终如一守护着西北的大门。</h3> <h3> 从团部沿边境线行走35公里,就到了185团1连。</h3><h3> 1连驻地在阿黑吐拜克边防站前面几公里。<br></h3> <h3>  这个连队,是祖国版图最西北端的一线连队。与哈萨克斯坦边境小镇阿列克谢耶夫卡隔河相望,鸡犬之声相闻。</h3> <h3>河对岸的村庄就是哈萨克斯坦边境小镇阿列克谢耶夫卡。</h3> <h3>荣誉室</h3> <h3>  <b><font color="#ed2308">  “我家住在路尽头,界碑就在房后头;界河边上种庄稼,国境线旁牧羊牛。” </font></b></h3> <h3>  第一批军垦战士来到这里的时候,这片土地上只有一户哈萨克人家。战士们在地上挖个大坑,坑顶上搭上柴草,在坑里面垒上土炕、灶台。就是在这样简陋的地窝子里,战士们一手握抢,一手拿镐,践行着屯垦戍边的神圣使命。住的是地窝子,穿的是土布衣,吃的是荒野菜,高温热死人,蚊虫咬死人,大雪冻死人,环境再恶劣没有阻挡185团前进的道路。茫茫无际的到荒漠草原,路,是他们自己踏出来的;田,是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开出来的,用热血演绎出一幕幕动人的故事。<br></h3> <h3>  一连驻地,有一座面向哈萨克斯坦的神奇的沙山——<b><font color="#ed2308">眼睛山。</font></b></h3> <h3>  “眼睛山”高大险峻,气势威武。半山腰处生长着两丛翠绿的爬地松,呈圆形,远看像人眼,在注视着对岸哈萨克斯坦(苏联)。被誉为“<b><font color="#ed2308">祖国的眼睛</font></b>”。</h3> <h3>  眼睛山,右眼闭,左眼睁;神奇逼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br></h3><h3> 据现场的兵团战士讲,眼睛山的神奇之处在于:两只眼晴的颜色随着两国关系的好坏而发生变化。当中苏(哈)关系好时,就是现在这个状态,睁一眼,闭一眼;当中苏(哈)关系紧张时,两眼全睁,怒视对岸。</h3> <h3>  继续向北走约两公里,阿拉克别克界河东岸的沙山上耸立着一幅巨大的铜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这就是<b><font color="#ed2308">西北之北</font></b>的地标。</h3> <h3>  沿栈道拾级而上,抬头仰望巨大的铜制中国地图,心灵上给以巨大的震撼。</h3> <h3>  地图上首都北京和185团的位置分别以大小红色五角星标注。</h3> <h3>  站在这个位置向河对岸哈萨克斯坦望去。民族的责任感油然而升。</h3> <h3>  站在稍高处,可以看见对方的房屋、炊烟。兵团职工讲,遇到特别的天气,出现海市蜃楼,对面的街市景象映在空中,如梦如幻。<br></h3> <h3>  站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阿拉别克界河以东是连绵不断的荒凉黄色沙漠,属于中国。阿拉别克界河以西绿色的草滩和连绵起伏的高山属于哈萨克斯坦。你可知道,那也曾经是中国的领土,被腐败无能的晚清政府断送了。一纸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葬送了中国五万多平方公里富侥的国土。</h3> <h3>  铁丝网外侧就是阿拉别克界河。</h3> <h3>  1988年4月23日,中苏(哈)阿拉克别克界河遭遇了百年不遇的融雪型特大洪水。泄入我国境内的喀拉苏自然沟,185团8连、9连、10连、团部及大片田地、草场、房屋被洪水淹没。阿拉克别克河桑导龙口塌陷,<b><font color="#ed2308">阿拉别克界河主河道有改道的危险。关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界的位移,关系到55.5平方公里国土的得失</font></b>。“捍卫国土、导流保界” 。185团官兵全体出动,在其他团场和边防部队的协助下,全团官兵齐心协力在冰冷刺骨的洪水中奋战16昼夜,筑起拦洪大坝,将汹涌的洪水重新导入到原来的阿拉克别克界河。1998年签署的中哈国界第二补充协定,卡拉苏自然沟以西的55.5平方公里争议领土被确认为中国领土。今天,卡拉苏自然沟已被185团人填平,做为耕地,建起了公园,芳草盈盈,绿树成行,一座座新颖的欧式小楼伫立在阿拉克别克河畔,街道整洁,宁静祥和,好一派边陲风光。</h3> <h3> 江苏省支边青年<b><font color="#ed2308">沈桂寿</font></b>,1962年来到了这里。他耕种的土地就在边境的铁丝网边,每天沈桂寿在地里耕作,抬眼就可看见哈方小镇,可以看见对方哨兵的瞭望塔。</h3><h3> 1979年春天的一天,和往常一样,沈桂寿刚下到地里,就远远看见对方的士兵在郑重其事地升国旗,看上去格外神气。沈桂寿环顾身后四周,除了茂密的庄稼外什么都没有。于是就萌生也要代表国家在边境线上升国旗的想法。</h3><h3> 第二天,沈桂寿步行一整天,来到35 公里之外的185团团部。他要买一面国旗,和国境线那边的士兵一样,每天举行升旗仪式。然而,让沈桂寿失望的是,他跑遍了团部附近所有的商店也没有买到国旗。回家后,沈桂寿索性找出家中的红布,和妻子一起连夜缝制了一面国旗。然后又花了整整一天的时间,在庄稼地边用石头垒起一个台基,竖上了桦木旗杆。<br></h3><h3> 又一次太阳升起的时候,国境线那边的士兵升旗时,一面略显简陋的五星红旗同时在沈桂寿的庄稼地旁冉冉升起。对方边防军人很惊讶,爬上瞭望塔用高倍望远镜向中方了望。他们一定看到了那双粗糙的拉动白色的尼龙绳的大手。</h3><h3> <b><font color="#ed2308">早上迎着朝阳升旗,晚上伴着落日降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沈桂寿坚持了16年。</font></b>直到1996年,沈桂寿要退休回老家去了,但仍念念不忘升国旗。他嘱咐接替自己工作的年轻人:照顾好庄稼,每天一定要升国旗,要让外国人知道,这是中国的领土。</h3><h3> 如今,每天清晨,185团边境一线单位职工都会聚集在旗杆下迎着朝阳升起五星红旗。</h3> <h3>  185团,还有两个特殊的戍边人,——被称作“<b><font color="#ed2308">西北民兵第一夫妻哨</font></b>”的马军伍和张正美夫妇。</h3><h3> 1988年,马军武19岁,他开始驻守中哈边境的桑德克哨所,哨所离界河仅5米,周围3公里荒无人烟。1991年马军武结婚后,这个哨所便成了夫妻哨所,陪伴他们的是蚊虫、杂草、戈壁和沙丘,<b>从19岁起一干就是30年</b>,马军武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升国旗,守水巡边护林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内容。他们年复一年,巡逻在边境线上,守卫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32号界碑。</h3><h3> 夫妻俩每年巡防近30多万公里,三次不慎跌入界河差点丢掉了性命,将整个青春都留给了这片土地。边境线上的每一株蒿草都记得他们的脚步声,每一块石头上也都印上了他们的身影,<font color="#010101">30年来</font>,他们像一棵棵树一样深深地扎根在长长的边境线上,扎根在界碑旁。</h3><h3> <b>人偶尔做一件事容易,一生只做一件事是神人。</b></h3><h3> 2014年,中央领导在接见时他汇报说:“<b><font color="#ed2308">一生只做一件事</font></b>,我为祖国当卫士。”一句话道出了一位戍边战士铁守边疆不忘祖国的铁心铭言。有了这样的爱国的模范志士,才使我们的家园安宁和谐、幸福美满。</h3> <h3>两代哨楼</h3> <h3>国家投资对夫妻哨所进行全面改造。</h3> <h3> 2000年国家实施金边工程后,185团所在地开始建起了砖瓦房,通上了暖气;2001年,国家对阿拉克别克界河实施了两起加固工程,界河的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2006年边防哨所才通上电,并安装了卫星天线,看上了电视。</h3> <h3>  向卫国戊边的英雄们敬礼!<br></h3> <h3> 如今的桑德克哨所、32号界碑和抗洪守土纪念碑被兵团列入屯垦戎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有大江南北和四面八方的游人来哨所参观留念。</h3> <h3>白沙湖——185团的一大自然奇观。</h3> <h3>  <b><font color="#ed2308">白沙湖</font></b>,是大自然赐给一八五团的“沙漠奇景”。中国最西北的AAAAA级景区。水面约10公顷。<b><font color="#010101">水来自哪里去向何处,为何无论春秋冬夏水始终不增不减,不凝不浊?迄今是谜。</font></b>据史书记载,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率铁骑大举西征,途径此地安营扎寨,停歇饮马,故被誉为“成吉思汗”的饮马池。   其湖心、湖岸、湖周,草、花和灌乔木,形象分明,四季色彩分明,这也成为吸引游客的潜在魅力。<br></h3> <h3><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  <b><font color="#ed2308">野</font></b></span><b><font color="#ed2308"><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生</span><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睡</span></font></b><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b><font color="#ed2308">莲</font></b>,这种江南水乡的植物,竟然奇迹般生长在沙漠</span><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深</span><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处</span><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span><span style="font-size: medium;">。不知何年在此生长,年年复生,岁岁不败。</span></h3><h3> 新疆独此一珠。</h3> <h3>对面青山就是哈萨克斯坦。</h3> 云象双凤凰展翅<h3><br></h3> <h3>梦</h3> <h3>沙海飞云</h3> <h3>树灵芝</h3> <h3>白桦林深</h3> <h3>湖光倒影</h3> <h3>杨树参天</h3> <h3> 现在的185团所在地,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和不断开拓,已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笔直的大道,参天的大树,整齐的楼房,林立的灯光,斗艳的花草,装扮着185兵团的繁荣和文明;眼睛山、鸣沙山、红叶林、白沙湖、白桦林、夫妻哨所,点缀出靓丽景观,正是这些屯垦戎边人不屈不挠的拼搏,用生命和鲜血捍卫着这片热土,才使得这块不毛之地焕发着五彩光环。<br></h3> <h3>  185团在路的尽头,也在故事的起点上。哨塔、界碑、巡逻民兵、铁丝网、国旗、满眼的迷彩构筑成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曾有<font color="#ed2308"><b>中央领导视察185团场时动情地说:“不要说为国家上缴多少粮食,创造多少利润,只要在这里生活着,就是共和国最伟大的公民!”</b></font><br></h3><h3><br></h3> <h3>请接受一个老兵的敬礼!传奇的185!</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