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课堂困境,我们一起成长——东康新教育初中部语文组

solo

<h3>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因此,我认为教育的核心就是唤醒。唤醒学生开拓创新、自主学习的意识。 今天陈静静博士精彩的讲座,让我一直在心里暗暗崇拜。她幽默生动地教给了我们如何把课堂还给学生,主要从以下做起。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求教师要转换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组建起“学习共同体”,与学生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奇特的想法,不拘泥于预设的教案,能及时捕捉到学习进程中的信息并快速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暂缓批评,善待差异,创设一种“心理自由和安全”的课堂教学环境,同时把思考的权利、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表达自己思想和展示思维过程的舞台,让他们在质疑问难和讨论交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感受成功的愉悦,让学生的心智和心灵能在课堂上自由自在地放飞。</h3><h3> ~申倩倩老师<br></h3> <h3><b>  今天,做了一次观察员,观察的对象是我们老师伪装成的学生。简直是颠覆了我对沉默型学生的认知。我一开始以为我们的这位学生存在学习困难,因为在上课15分钟的时候她才开始在题卡作答第一个题,并且犹豫不决,有点紧张和不安,当上到20分钟时老师说同桌或者是小组交流讨论时她第一次露出了笑容,然而交流并不顺畅,一开始没人说话,后来话语权被一个人控制。整个讨论过程中她几乎默默在听这位学生很少发言,我们以为她没有自己的观点。之后,预感到老师会让她们组发言,她一直惴惴不安。转机发生在50分钟时,她拿起话筒,淡定地有条不紊地阐述了她的观点,之后的课堂她很淡定了,在整点有一个问题大家都没有观点,她小声说出了自己的看法,而且特别准确。我们分析这种沉默型学生自学能力特别强,认识问题很深刻,特别愿意认真倾听,他们需要的可能仅仅是一次表达的机会,老师认真倾听他们的观点无疑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和鼓励,让这种静悄悄的革命在我们的课堂也慢慢发生吧。 ~何贝老师</b><br></h3> <h3><b><font color="#333333">  听了陈教授的“学习共同体”,对我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在此之前我从未如此直接地意识到在课堂上有那样可怕的事情,看到那些案例,我就想到,我作为老师有没有调动起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我有没有准确把握教学重点,并以此设计出精确的问题,如果我能反复琢磨和推敲,那么,对我的学生来说,将是多么大的幸福!</font></b><br></h3><h3><b><font color="#333333"> 光看教授讲解的案例还只是纸上谈兵,听了程春雨老师的现场课,我的感悟更真切程老师开课伊始,就温言告诫学生们不要紧张,和周围同学亲切握手。然后,把时间充分给了同学们,让他们自主学习,只是提出一个问题,但是要据此问题找出依据证据链。此问题一处,我大为折服,因为作为语文老师,我也经常出这类问题,但是仅仅是作为课堂的一个后缀环节,仅仅是为了设计多一个教学环节,更直接地说,就是走过场,从来没有想过就用这样一个常见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由此,我深深地感到,自己在教育这条路上,要学的还很多很多,不能坐井观天。提升自我,永远在路上。 ~任玉苗老师</font></b><br></h3> <h3><b>  今天陈静静博士的几个问题让我感触颇深:遇到学习困难、游离于课堂之外的学生怎么办?为何学生会游离于课堂之外?不能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我们的课堂应该如何创设?答案是唯一的那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我想教育不再仅仅着眼于“公平”,不再单单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上。更重要的,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要树立“全人教育”的理念,看见每一个学生,看见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让我们的孩子能够求真、感知美,拥有创新能力,成为一个完整的、适应时代需要的人才。 ~王喆老师</b><br></h3> <h3><font color="#ff8a00">  陈静静博士今天分享的个个案例可以说都我们课堂上一个个鲜活的例子,以及亲身参与了课后研讨,都让我感到其实学习共同体最重要的就是信任,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也相信自己的专业能力。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最难做到的就是倾听,倾听就是老师向学生学习,这一点一旦做到了,课堂就会发生神奇的变化。还有就是我们要相信自己,相信学生,学会倾听、串联、反刍。我们的这种信念会给学生学习的力量,也能让学生感受到给他们被信任,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孩子们的潜能是无限大的。希望能勇敢踏出第一步,倾听学生的声音,辅助他们的学习,实践中的智慧只能从实践中来,勇敢地迈出第一步!</font></h3><h3><font color="#ff8a00"> ~史亚茹老师</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  陈静静老师做了关于“学习共同体”的专题讲座,我佩服这样的教育先行者,这样的课堂真的是称得上是“改革”,它触及到了课堂教学的最根本:从课堂上的关注老师到关注学生;以教师的“教”为主到以学生的“学”为主;追求学生一统的标准答案到鼓励学生保留、发表自己个性化的观点;追求课堂的热闹到引导课堂中学生的“ 安静”,这一系列全新的理念给我带来了对教学理念和课堂教学的新思考。教学设计的初衷和价值何在,教学目标的完成程度如何,教学设置的问题价值何在……我迷茫了,但迷茫正是思考的开始,善于倾听,有效引导将学生与课本合理地结合起来,这就需要问题设置的少而精,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和满足。</font></h3><h3><font color="#b04fbb"> ~刘琦琛老师</font><br></h3> <h3><font color="#39b54a">  听了陈静静博士“学习共同体”的讲座,让我深感教学方法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教学方法的改变迫在眉睫!学生的学习困难就是我们的教学目标,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是现在教学的关键,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和思考时间尤其重要,老师要成为真正的倾听者并要提前预知学生学习时的两难困境,寻找到这个戏剧冲突点来设计问题,让学生的学习真正产生。另外,在做观察员的经历中,实实在在的了解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可看出学习的思考随着事件的推移,一直在转变,并且在多次探索中一步步接近真理,再次认证了时间充足的重要性和问题设计的高品质的重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建立充分的的安全感,注重恰当的交流方式以及老师的心态语气。教师的改变迎来的是教育的明媚明天、孩子的崭新未来!作为一线教师,我深感责任重大,我要为孩子负责,为祖国担当,勇敢的迈向课改前沿!</font></h3><h3><font color="#39b54a"> ~相巧玲老师</font><br></h3> <h3><font color="#b04fbb">  今天听完陈静静博士的“学习共同体”的讲座,我非常的震撼!原来文本的挖掘竟然可以采用这样的办法,它打破了传统的授课方式,深层次的挖掘了很多东西,你会发现这样的课堂环环相扣,越学越有趣,越学越有劲。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课堂问题的设计是一个很巧的安排,它不像我们平日为了深入挖掘文本去设计很多问题!而是只有那么两个大问题。关键在她的设计中,解决这个大问题的过程中,很多小问题都会在此过程中迎刃而解。特别得巧妙,特别得神奇!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很容易开放自己的思维,很愿意倾听别人的观点,从而越发喜欢思考和交流。因此,课堂上一次又一次迸射出光彩,一次又一次产生交响。 ~王颖老师</font><br></h3>

学生

课堂

学习

老师

倾听

问题

教学

教育

我们

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