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茛

初夏

<h3 style="color: rgb(51, 51, 51); text-align: justify;">毛茛(学名: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是毛茛科,毛茛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须根多数簇生。茎直立,高可达70厘米,叶片圆心形或五角形,基部心形或截形,中裂片倒卵状楔形或宽卵圆形或菱形,两面贴生柔毛,叶柄生开展柔毛。裂片披针形,有尖齿牙或再分裂;聚伞花序有多数花,疏散;花贴生柔毛;萼片椭圆形,生白柔毛;花瓣倒卵状圆形,花托短小,无毛。聚合果近球形,瘦果扁平,4月至9月花果期。 该种在中国除西藏外,各省区广布。朝鲜、日本、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生于田沟旁和林缘路边的湿草地上,海拔200-2500米。 该种全草含原白头翁素,有毒,为发泡剂和杀菌剂,捣碎外敷,可截疟、消肿及治疮癣。[1][2] (概述图参考来源:中国自然标本馆[3]) 中文学名 毛茛 拉丁学名 Ranunculus japonicus Thunb. 别称 鱼疔草、鸭脚板、野芹菜、山辣椒、毛芹菜、起泡菜、烂肺草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 原始花被亚纲 目 毛茛目 科 毛茛科 亚科 毛茛亚科 族 毛茛族 属 毛茛属 种 毛茛 命名者及年代 Thunb.,1794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须根多数簇生。茎直立,高30-70厘米,中空,有槽,具分枝,生开展或贴伏的柔毛。 毛茛 基生叶多数;叶片圆心形或五角形,长及宽为3-10厘米,基部心形或截形,通常3深裂不达基部,中裂片倒卵状楔形或宽卵圆形或菱形,3浅裂,边缘有粗齿或缺刻,侧裂片不等地2裂,两面贴生柔毛,下面或幼时的毛较密;叶柄长达15厘米,生开展柔毛。下部叶与基生叶相似,渐向上叶柄变短,叶片较小,3深裂,裂片披针形,有尖齿牙或再分裂;最上部叶线形,全缘,无柄。 聚伞花序有多数花,疏散;花直径1.5-2.2厘米;花梗长达8厘米,贴生柔毛;萼片椭圆形,长4-6毫米,生白柔毛;花瓣5,倒卵状圆形,长6-11毫米,宽4-8毫米,基部有长约0.5毫米的爪,蜜槽鳞片长1-2毫米;花药长约1.5毫米;花托短小,无毛。 聚合果近球形,直径6-8毫米;瘦果扁平,长2-2.5毫米,上部最宽处与长近相等,约为厚的5倍以上,边缘有宽约0.2毫米的棱,无毛,喙短直或外弯,长约0.5毫米。花果期4月至9月。 近种区别 该种是中国分布广、数量多的一种毛茛,形态变异较大,曾被分成不同的种和变种。但其主要点为基生叶和下部叶的叶片3深裂不达基部,聚伞花序疏散,花直径约1.5厘米,花托无毛,瘦果扁平,长约2.5毫米。 主要变种 1、兴安毛茛(东北植物检索表):与毛茛区别:叶片宽大,圆心形,深裂几达基部,裂片倒卵状菱形,表面贴生糙毛,背面密生白绢毛,叶柄粗长,生淡褐色糙毛,老后撕裂成纤维状密集于茎基。在我国产黑龙江。生于林缘及草原湿地。苏联西伯利亚也有。 2、白山毛茛(变种):与毛茛的区别:植株较纤细矮小,叶裂片较窄,茎生叶少数,裂片呈线状披针形,贴生粗毛;花部也较小。产吉林长白山。生海拔2400米左右的高山潮湿草原。 产地生境 除西藏外,中国各省区广布。朝鲜、日本、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2]生于田沟旁和林缘路边的湿草地上,海拔200-2500米。 生长习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日温在25℃生长最好。喜生于田野、湿地、河岸、沟边及阴湿的草丛中。 生长期间需要适当的光照,忌土壤干旱,不宜在重粘性土中栽培。 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7-10月果实成熟,用育苗移栽或直播法。9月上旬进行育苗,播后覆盖少许草皮灰及薄层稻草,浇透床土,一般1-2星期后出苗,揭去稻草。待苗高6-8厘米时,进行移植。按行株距20厘米×15厘米定植。 栽培技术 毛茛 生长期管理进入生长期,需追肥1次,每亩施尿素12。追肥后浇1次透水,待水下渗后23天进行中耕松土,保持土壤疏松。生长期适当增加中耕次数,有利于改善毛茛根系生长环境,促根深扎。一般生长期要进行3次中耕,特别是干旱时和下雨过后,进行中耕十分有效。生长期田间杂草会与毛莨争夺养分、水分和空间等,会影响毛茛生长。要见草及时拔除。同时夏季洪涝多发,应注意防洪排涝。 病虫防治 病害有病毒病。在高温高湿季节偶尔少数植株发生病毒,使受害叶片黄萎,发病时可立即拔除病株。 虫害有地老虎咬断幼苗,可用毒饵诱杀。生长期间,有红蜘蛛为害,可用乐果乳剂2000倍液喷杀。 主要价值 【性味】辛;温;有毒 【归经】肝;胆;心;胃经 【功能主治】退黄;定喘;截疟;镇痛;消翳。主主治黄疸;哮喘;疟疾;偏头痛;牙痛;鹤膝风;风湿关节痛;目生翳膜;瘰疬;痈疮肿毒 【用法用量】外用:适量,捣敷患处或穴位,使局部发赤起泡时取去;或煎水洗。[4] 【注意】本品有毒,一般不作内服。皮肤有破损及过敏者禁用,孕妇慎用。 【侗药】骂登鸦 Mal dinl kgal,骂邓架(Mal dinl kgal),刹强盗(Sat gongc daol):全草主治喂疟(疟疾)《侗医学》。 【怒药】莫射(音译):全草外搽治跌打损伤,疟疾,疮癣《怒江药》。 【水药】猫爪草:全草治牙痛,疟疾《水族药》。老虎脚迹,五虎草:全株、根用于黄疸,偏头痛,胃痛,风湿关节炎,鹤膝风,痈肿恶疮,牙痛《滇省志》。 【土家药】小野棉花,起泡草,痒子药:治疗瘰疬,鹤膝风。 【朝药】毛茛:全草治乳腺炎,急性肾炎,黄疸《图朝药》。 【彝药】毛茛,叶补裸果,金毛莲,红毛莲:全草主治感冒头痛,咳嗽,风湿关节痛,慢性血吸虫病,风湿性关节痛,关节扭伤,胃病《彝植药续》。 药理作用 毛茛含有强烈挥发性刺激成分,与皮肤接触可引起炎症及水泡,内服可引起剧烈胃肠炎和中毒症状,但很少引起死亡,因其辛辣味十分强烈,一般不致吃得很多。发生刺激作用的成分是原白头翁素,聚合后可变成无刺激作用的白头翁素。原白头翁素在豚鼠离体器官(支气管、回肠)及整体试验中,均有抗组织胺作用。浸剂或煎剂在1:100以上浓度时在试管内有杀灭钩端螺旋体的作用。 毛茛 ⑴抗菌:原白头翁素对革兰阳性及阴性菌和霉菌都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如对链球菌(1:60000),大肠杆菌(1:83000-33000)、白色念珠菌(1:100000)都有抑制作用。[4] ⑵抗组胺作用:喷雾呼入1%原白头翁素,可降低豚鼠因吸入组胺而致的支气管痉挛窒息的死亡率;并可使静脉注射最小致死量组胺的小鼠免于死亡。豚鼠离体支乞管灌流实验证明;1%原白头翁素能对抗0.01%组胺引起的支气管痉挛;先用1%白头翁素后,在1-2小时内可全防止致痉量的组胺对支气管的痉挛作用。1%原白头翁素可拮抗组胺对豚鼠离体回肠平滑肌的收缩作用。</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