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碎片(随笔)

细水流年

<h3>  常有时间的紧迫感,追逐有意义的生活,并不一定要刻意实现什么,只是不愿意看到时间白白地流逝,这是一个人精神优秀的重要标志。 </h3><h3><br></h3> <h3>  上帝常光顾宁静淡泊的人,因为这类人闲,有功夫“招待”他;贪名爱利的人,大多忙碌,上帝不愿意“打扰”他们。所以,在这个欲望横流的时代,一方面热衷于繁华热闹的生活,一方面又期待上帝亲睐自己,无异于一种妄想。 </h3><h3><br></h3> <h3>  热爱读名著的人,相对地把自己与在人世间的遭遇保留了一段距离,从而看这个世界有了不同的眼光。每一本名著又都是一个不同的“小世界”,充满着美好的智慧和人性的光辉,长期“游赏”,人就会变得聪明而有良知。所以我敢说,热爱读名著的人,大多数都是高尚贤明的人。也无怪乎国外有些监狱,把阅读名著作为犯人减刑的新方式。 </h3><h3><br></h3> <h3>  时间,对于慵懒者来说是模糊的,对于勤奋者,才会有清晰的概念。富兰克林说:“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的确,只有勤奋者,才能意识到生命的可贵。 </h3><h3><br></h3> <h3>  忙碌,是件美好的事,充实了我们的生活,让生命展现出蓬勃的姿态。但在忙碌中我们更应融进自己较多的思考,这样就能尽量减少上演“南辕北辄”的故事,也使我们的忙碌显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些。无意义无价值的忙碌其实也是在浪费生命,生命中的忙碌应该能闪射智慧的光芒。好比一朵花,开地美丽,又有实用价值,才是真正名贵的花。 </h3><h3><br></h3> <h3>  生活,由于现实条件的制约,会有许多“不幸”。但最大的“不幸”莫过于日子越过越势利,梦想沾染太多的物欲,而心灵的浪漫却越来越少。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愿意自己像个可爱的孩子,对生活永远充满浪漫的想法。据说这也是一个让心灵永远保持年轻的方法。<br></h3> <h3>  上帝已不在其位,财神爷当道,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耐得住寂寞的人越来越少了,真正寂寞的人却越来越多了。寂寞根源于精神家园的荒芜,信仰的普遍缺失。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更应提倡一种“内外兼修”,外——生气勃勃地创办事业,如痴如醉地堕入情网,痛快淋漓地享受生命,但是,不要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情——内,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自足的精神家园。我们修“内”,就是为了建设自己的精神家园,精神家园越丰富,我们修“外”才会有源源不竭的精神力量;同时修“内”,也能避免我们走向贪婪,一个有着丰富精神追求的人,是比较容易看透人生的底蕴的。<br></h3> <h3>  这么多的人,肯定存在着素质差异的,我们从高素质人身上,往往能看到人性中的闪光点,它们犹如夜空中的星辰熠熠生辉,让人相信世界的美好。人性中的闪光点就是美好的人格。人格是素质的核心,一个人不管生机是多么地旺盛,智慧是多么地富有,意志是多么地顽强,倘若人格平庸,那他就称不上是一个高素质的人了。所以文化高的人,身份高的人,也不定就是高素质的人,更遑论有钱人与权重者。反过来,人格高的人也不定就素质高,因为他有可能生机萎靡,或智慧贫瘠,或意志软弱。素质实在是一个综合概念,单方面的优秀构不成高素质。就交往而言,我们自然喜欢与高素质的人交往,但也没必要刻意排斥低素质的人。与低素质的人交往是一门学问,做好了,也有助于我们走向成功,而成功不也正彰示出我们是高素质的人吗?当然,对于素质极端低的人(垃圾人)我们还是要避尔远之的,昆明那场悲剧,女艺人刘洁被杀,已再次提醒我们:远离垃圾人! </h3><h3><br></h3> <h3></h3><h3>  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多陪孩子,与孩子多些交流。许多家长教育的失败,就在于太“忙”了,没时间与孩子交流,任孩子“自由”成长。也往往是这样的情况,家长挣钱的黄金期,也是孩子成长的黄金期,总以为挣钱多了,就能让孩子过上幸福的日子,岂不知孩子的成长都是分段的,错过一段,心理定型了,就很难纠正了,而挣钱多少是好呢?“任何事业的成功,都无法弥补孩子教育的失败!” 咱再有钱,能富过马云吗?再忙,能有马云忙吗?马云为教育好孩子,曾让妻子辞职在家照顾孩子,咱为了孩子的成长,就不能多抽出点时间多陪陪孩子?平心而论,咱真的很忙吗? 多与孩子交流,就是为了把握孩子思想发展的大致脉络,避免其“主流”走向歧途。只要大方向正确,就不妨“少陪”些孩子。普天下的家长对孩子都有一种望子成龙的愿望,因此,一些家长就不惜在百忙之中抽出自己的宝贵时间,陪伴孩子多方经营,孩子没有音乐细胞的偏张罗着给买钢琴,孩子没有绘画悟性的偏逼着去上美术班,孩子没有舞蹈天赋的偏忙活着给找教练,全然不顾孩子的兴趣和条件,弄到后来,孩子一个个苦行僧一般,七八岁的年龄,恨不得有七八十岁的心境,本事没长进多少,却一个劲地变老成,此情堪怜。像这样的多陪哪胜少陪呢? 我赞同他的说法。但由此展开去,我不得不说,好的教育的前提是父母先得有灵魂。父母陪伴孩子,与孩子交流,就是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去唤醒一颗幼小的种子,用自己的真实行动来慢慢影响它,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这就要求做家长的首先要优秀自己,严以律己、充盈思想、高尚行为,否则何谈“唤醒”与“影响”?一时做不到,可以不断去努力,多读书思考,多注意自己的言行,同时更要让孩子多读优秀著作,让大师的灵魂去唤醒他们的灵魂。 教育孩子,不仅要抽出时间多陪,多交流,还要注意“少陪”,自己更要有一颗优秀的灵魂,可见教育好孩子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正因为其不易,才显得我们的付出更有价值,才让我们拥有了一个优秀的孩子。<br></h3><h3></h3> <h3>  你能喜欢或暗恋一个人有多久?这基本取决于这个人强烈吸引你的是什么。 情人或夫妇之间持久的爱恋,都是建立在彼此某种精神特质的相互吸引之上。单是长相不能持久,这世界上好看的人儿太多了,长久相处不令爱恋生倦的几乎没有。肉体也是,总有让人生厌的那一天,除非你不断更换性伴侣,但这样的爱恋还有多少真爱的成分?何况已无持久可言。一切外在利益更别论,因独之,皆不顾,导致的爱情悲剧还少吗? 精神特质,是由一个人的长相、身材、思想、情感、意志、认知、行为和性格等综合而形成的一种精神面貌。每个人的精神面貌都散发着一种特有的“味道”,吸引喜欢这种“味道”的人对他产生爱恋,一些爱恋随着时光的叠加升华成灵魂之爱,从而产生了持久的效应。 就夫妇而言,周国平说:“世上并无命定的姻缘,但是,那种一见倾心,终生相恋的爱情的确具有一种命运般的力量。”其实哪来的“命运般的力量”,无非就是不断地在爱人那里发现可爱的新特点,精神特质的相互持久吸引! 有人曾说,世界上最悲惨的事情莫过于此:全世界的人或许都爱你,但你最在乎的那个人却始终看都不看向你一眼。单相思持久的爱恋,也是被某种精神特质强烈吸引住了。叶慈是爱尔兰的风笛,他征服了整个时代,却没获取他爱的女人的心。这个女人就是莫•德纲。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叶慈对她可谓是终身执著,而莫•德纲一生竟从未爱过他。</h3><h3> 叶慈属于爱情的“铁杆粉丝”,像这样的“铁杆粉丝”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执念:一条道走到黑!这无疑是一种崇高的爱情信仰,“铁杆粉丝”理应受到爱情的礼赞。试问,在这个人人膜拜财神爷的时代,还有谁怀有这种执著的爱情信仰?但我认为这种信仰可以更为潇洒更为超脱些:你爱不爱我无所谓,我爱你就足够了!最高尚最纯粹的爱恋都应该是无功利性的,仿若最持久的爱恋仅仅是某种精神特质的的强烈吸引。 你能喜欢或暗恋一个人有多久?你的爱恋是建立在对这个人某种精神特质的吸引上吗?如果是,这个人对你也是,那么恭喜你,你将拥有美满的爱情,幸福的婚姻。 </h3><h3><br></h3> <h3> 图片:黄昏之恋(原创)</h3><h3> 文字:细水流年(原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