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迪仔鱼“都中纸贵”谈起

一帆在汕头

<h3>  多少年来,迪仔鱼一直是潮汕人最喜欢吃且餐桌上最常见的一种鱼类,价廉物美,每逢汛期渔船到岸,几乎市场上所有的鱼摊档都少不了它,家家户户也都懂得烹饪。用豆豉或豆酱加芹菜、姜丝、蒜蓉焖煮,能把廸仔鱼的鲜甜美味发挥得淋漓尽致,配料简单,容易烹饪,味道好极了。<br /></h3><h3><br /></h3><h3> 迪仔鱼的学名叫绿鳍马面鲀,营养价值极高,蛋白质几乎与大黄鱼、银鲳鱼等相等,还可治疗胃病、乳腺炎、消化道出血等,肝脏可制成鱼肝油。这种鱼,除了突出于鱼背那根硬骨外,最特别的,是身上那张粗糙如砂纸的鱼皮。必须把皮剥掉才能烹煮,因此有了&quot;剥皮鱼&quot;这一俗称。它的营养价值不比其它鱼类差,由于长相丑陋,扒皮麻烦,长期以来卖不起价。然而,就是这种皮粗又厚的海水鱼,这几年&quot;华丽转身&quot;,身价倍增,一跃成为人们餐桌上的&quot;珍贵鱼品&quot;,使人仿佛有种&quot;土鸡变凤凰&quot;的感觉。</h3><h3><br /></h3><h3> 迪仔鱼长椭圆形的身体与马面十分相象,鳍、尾是绿色的,因而得名绿鳍马面鲀。它的牙齿十分尖锐且强而有力,皮肤强韧如鞣皮,身上布满坚硬细小的鳞毛,第一背鳍的第一棘还是一根小型毒刺,每当遇到敌人时会竖立起来,而且喜集群,白天起浮,夜间下沉,食性较杂,主要摄食浮游生物。据说,它们的社会还是有等级的,那些第一背鳍棘立得越直的鱼,表示它的等级越高。按理,在它们生活的外海近底层中,不会有太多的天敌。而且,它们的繁殖速度很快,每年的春末,一条成鱼就可产卵在5~33万粒之间,产卵场也选择在地形复杂的地方。东海南部海区大陆架外缘的西侧就是其中之一,这个水深约在80~200米的地方,黑潮绕流台湾岛后,在岛的北部和东北部海区经常出现气旋和反气旋型涡旋,并伴有上升流和下降流,使这里形成复杂的海洋结构。孵化后的稚鱼随着马尾藻等流藻一起生活,稍大一些便移到较深的岩礁地带栖息,受到天敌骚扰的机遇较之其它鱼类少得多。即使是这样,它们仍然难逃被人类捕杀的厄运。</h3><h3><br /></h3><h3> 上世纪60年代,渔民捕到迪仔鱼很头痛。一是迪仔鱼长相难看,二是背上还长有一硬刺,容易挂在网上,把它从网上取下来很困难。一不小心就要弄破手,特别是捕获到成群迪仔鱼的时候,更为讨厌,一整船的鱼儿卖不出几个钱。现在,市面上已经很少能见到迪仔鱼的踪影,物以稀为贵,让人有都中纸贵的明显感觉。这些年来,过度捕捞和工业废水污染等诸多不利因素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使迪仔鱼的自然资源量大幅下降,导致了捕捞量很低。上世纪70年代,迪仔鱼还是我国海洋捕捞的主要对象之一,80年代后期其产量仅次于带鱼,成为拖网渔业中的主要捕捞鱼类,1987年和1989年的年产量高达33万吨。可是,到了90年代以后,迪仔鱼的捕捞量急剧下降,1995年年产量仅有0.2万吨,较之最高年产量仅有0.6%。</h3><h3><br /></h3><h3> 在我们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上,海洋的表面积便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强,陆地的表面积还不足三分之一。这么一个浩瀚无垠的大海,生活的诸多生物,如果不是人类的肆意掠夺,即使不会繁荣昌盛,也不致于奇缺枯竭。对于人类来说,深海比太空更奥秘,许多深海里生存的动物,我们根本无法知道他们是否存在。即使是这样,大量的海鱼还是躲避不了人类竭力的剿灭追杀。人类的科学仪器太先进了,要不是实行休鱼制度,迟早会把大海里的鱼儿都捞尽捕绝的。</h3><h3><br /></h3><h3>一一 几百年前的汕头湾有着广阔的滩涂,自然条件优越,是鱼虾贝藻生长繁殖的优良场所,大量的鱼儿经常浮在水面上呼吸、掠食。那时候的汕头,沙脊已露出海面,潮州、揭阳一带的渔民习惯性的到这里设栅捕鱼。韩江口沙脊已积聚成片时,船只聚集者日见增多,更多的人来此捕鱼,养殖蛤蚶。现在不行了,港湾日见狭窄,可供鱼儿栖息的滩涂也大量消失,那些俗称黄金龙的大黄鱼、俗称凤尾鱼的凤鲚、俗称黄雀的黄鲫等等,都几乎被赶尽杀绝。</h3><h3><br /></h3><h3>一一 几十年前的汕头,农民家里置有一领鱼网,农闲或者想吃腥时,背着鱼篓走出家门,随便在附近的江河湖海里撒几网,便有俗称沙尖的亚洲沙梭、俗称午笋的鳡鱼、俗称乌尖仔的鲻鱼,以及沙虾、河虾、白虾等等可观的鱼虾入篓,这叫做&quot;抛溪仔&quot;。那个时候,这个名词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现在不行了,水田早已变成了楼房,河溪湖泊也被填平了,哪里还会有鱼儿!</h3><h3><br /></h3><h3>一一 达濠是一个非常有名的渔港,至今还流传着&quot;元宵月正明,带鱼来看灯&quot;等等与捕鱼有关的天象谚语。渔民出海,鱼群会出现在哪个水域,他们心里自然有数,能根据流水的方向、海水的变化来判定。每每顶风出港,翌日晌午便满载而归。可是,现在也大不如前了。别说学名绿鳍马面鲀的迪仔鱼&quot;土鸡变凤凰&quot;,连俗称那哥鱼的多齿蛇鲻、俗称巴浪鱼的蓝圆鲹、俗称姑鱼的金色小沙丁鱼,或许也先慢会步迪仔鱼的后尘。经验再丰富的渔民,倘若海里少有鱼群,又有什么能奈。</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