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晋煤大佬”单衍军 带出两万“煤炭湘军”
肖舜民
他坐拥资产10多亿,但他从不避讳他的“草根创业者”身份,总是自称农民工、打工者;
他带领两万父老乡亲浩浩荡荡闯山西,在当地煤炭行业深耕30多年,纵横驰骋、叱咤风云,为山西省的煤炭生产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致富不忘家乡,先后在湖南慈利县投资上亿元,收购当地两家企业,几年时间为当地创造了上亿元税收,为当地百姓解决了大量就业困难,也为家乡的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热心公益事业,累计在家乡捐资助学数百万元,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民营企业家;
他崇尚简单、快乐,坚守诚信、责任,甘于奉献、担当;他说话真诚坦率、快人快语,没有冠冕堂皇、花言巧语;他满怀激情和冲劲,干事坚韧不拔、从不轻易言败;
他就是湘籍民营企业家、山西衍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单衍军。<br></h3> <h3>筑梦他乡 领着乡亲闯三晋</h3><h3>
说起湖南张家界,也许真可谓“地球人都知道”。这里“八百琉璃水,三千翠微峰”,风光旖旎,钟灵毓秀,美不胜收,无需细表。单衍军的故乡张家界市慈利县,素有“银澧金慈”之称,是一个物华元宝、人杰地灵的地方。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无产阶级革命家贺龙元帅就诞生和发轫于此。但在30年前的上世纪八十年代,慈利县也同湖南大多数的偏远山区农村一样贫穷落后,甚至它的美丽都被它的贫穷所掩盖,它的贫穷比它的美丽更出名。
因为贫穷,当地年轻人最好的出路便是外出打工,赚钱养家。
1986年,18岁的单衍军跟随随同村老乡,走上了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之路。一行30来人,他是年纪最小的。
他们的目的地是山西产煤地,职业目标是挖煤工人。
“当年刚到山西时,我从没想到过自己以后能够身家多少个亿,开上几百万的豪车。是改革开放给了我这样的幸运。并不是说我个人有多大能力,我只是赶上了好机会,加上拼搏精神和脚踏实地的苦干,才有了我今天的一切。”单衍军真诚坦荡地说。
即使有先期在山西“驻点”一年多的老乡照应,单衍军的山西谋生之路一开始依然坎坷不平、几经周折。他先到阳曲县寻找机会,然后又到古交市,再到灵石县,短短两个多月,单衍军颠沛流离,被迫换了几个地方,度日艰难。
“那个时候条件很艰苦,有时饭都没钱吃,一连饿过好几天。即便有饭吃的时候,菜里也没有几滴油,常常只放点盐就用水煮着吃。后来终于安定下来,做了一段时间,挣了点钱,赶紧买了油炒菜,结果吃了放油的菜肚子反而不适应。”谈起那段艰苦岁月,单衍军至今记忆犹新,感慨万千。
但再艰苦也没有击退勇往直前追求上进的单衍军。这个朴实单纯的小伙子,心里只有一个朴实的信念,就是一定要坚持,一定不能半途而废,一定要干成一点事,一定要给家里挣到一点钱。他凭着勤勤恳恳干事、踏踏实实做人,加上他那份聪明劲,21岁那年,被“升职”当上了工地的小班长。“这是我作为煤炭生产管理人员身份的开始。”单衍军强调。
就这样,单衍军坚持在煤炭生产一线摸爬滚打,一干就是十多年。通过这十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单衍军已能独当一面,并开始慢慢做大,不断发展;也是凭着这十年的勤劳和奋斗,单衍军赚到了自己的第一桶金,积累了不少资金。
1994年,单衍军开始自己独立承包煤矿开采工程。承包到采煤工程后,他首先想到的,便是把老乡们都带到自己的矿场,有钱大家一起赚。
作为“煤老板”,个人人格魅力很重要。讲义气,做人豪爽厚道,自然就有人愿意与之合作共事;讲诚信,为人宽容善良,自然有人愿意跟着拼命干。
后来,单衍军承包的煤矿越来越多,矿工老乡的队伍也越聚越大。最多的时候,整个山西灵石县的200多个正规有证煤矿中,单衍军负责承包开采的煤矿就多达33个;他的“老乡队伍”,也从最初的几十上百人,达到鼎盛时期的两万多人。他的这支声势浩大的“煤炭湘军”队伍,无论是对于山西的煤炭生产,还是对于湖南慈利的脱贫致富,都可谓贡献巨大,影响深远,受到了两省两地的广泛好评和赞誉。
“我能把这么多兄弟、朋友、老乡给带出来,带好,让他们赚到钱,过上好日子,我感到很满足。”谈起这一点时,单衍军不无自豪地说。
为了安置好员工家属,解决好员工的后顾之忧,让大家在山西也能找到家的归属感,细心的单衍军还在周边县城开设了三家饭店,以解决员工家属的就业问题。每逢春节,单衍军还会安排十几辆甚至几十辆长途大巴车来回接送员工和家属往返山西和老家。这个壮观的返乡场面,甚至成了慈利乡下过年期间的一道亮丽风景和温馨年味,令当地人津津乐道。
“人才是企业最大的资产。你怎样对待员工,员工也会怎样对待你。关爱员工,关注员工的切身利益,让大家感觉到这里如家一般的温暖,员工就会把企业当做自己的家,全心全意为企业工作,真诚付出和回报。企业家必须具有对下属和员工的感恩心理,真心地感激自己的下属和员工。没有他们,就没有自己的成功。只有这样,才能把下属和员工维系在企业这个大家庭之中,同呼吸、共命运,为企业的兴旺发达贡献力量。”单衍军真诚地说。
单衍军还十分注重员工的素质培养。对于每一位新加入的员工,他都要亲自同他们促膝谈心,为他们选择安排最适当的工作。他着眼未来,建立了一整套人才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尽可能为员工提供好的劳动条件和安全保障;同时鼓励广大员工直接参与企业管理,下情上达,让员工能与企业管理层保持经常性的沟通,以增进彼此的理解和信任。<br></h3> <h3>防微杜渐 绷紧安全这根弦</h3><h3>
煤矿生产,安全是最重要的因素。有的小煤矿,为追求利益最大化,宁可拿矿工的生命安全去冒险,也不会主动把钱花到安全防范上。这在单衍军看来,是即愚昧自私又舍本求末的做法。
亲自经历了最原始的开采环境、从基层的矿工身份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的单衍军,比任何人都清楚,安全才是煤矿的最大效益。“比起赚钱发财,让工人们每天能够开开心心来上班、安安全全回家去,这才是最重要的。”单衍军表示。
为此,单衍军一方面按照“国家矿山安全生产管理办法”的规定对所有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培训合格后才能持证上岗作业。另一方面,单衍军充分利用当地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学院、技师学院等教育资源,对员工进行技术培训,并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各种技能学习,以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为了解除员工的后顾之忧,单衍军还给所有员工办理了全套劳动保险,并通过搞好后勤保障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使员工们能够安心生产、开心生活。
事故源自隐患,单衍军十分清楚,一个小小的隐患或一时的疏忽,都有可能带来巨大的灾难。自己在一线采煤十多年,单衍军比任何人都深知井下矿工的苦和累。为了确保人身安全,消除井下作业的安全隐患,单衍军对井下系统的安全管理极其严格。公司专门成立了生产领导小组,各部门还专门设立了兼职安全员,负责监督、检查、上报安全事项,负责对突发火情的紧急处理,所有违规操作行为均由安全管理监督员进行现场监察和纠正,防止意外发生。
正因为心里时时想着安全,生产中处处注意安全,开办煤矿三十多年,单衍军的公司从没有出过大的安全事故。这在安全事故多发频发的煤炭行业,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安全没有终点站。”单衍军表示,“安全生产是公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防止事故发生是公司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贯彻“安全生产、预防为主、全体动员”的方针,不断提高所有员工的思想认识,落实各项安全管理措施,保证生产经营秩序的正常进行。”<br></h3> <h3>建功两省 成就“富翁”百十户</h3><h3><br></h3><h3>企业快速发展、不断做大做强的单衍军,几十年来,为山西、湖南两省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山西煤碳生产区,单衍军先后独立开发或参与开发了山西银源煤化公司、山西省灵石天晨煤化公司、灵石晋交煤矿、灵石县彭张煤矿、山西省灵石县黄背沟煤矿、山西省灵石县瓷窑沟煤矿、山西省灵石县尹家庄煤矿、山西省临汾市尧都煤矿、山西灵石宝华煤业有限公司、汾西矿业集团中盛煤业分公司、旦旦岭煤矿等单位的矿区开采工程。</h3><h3>露天采矿适于用大型机械施工、建矿快、产量大、劳动生产率高,且生产相对安全。为此,单衍军在2009年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成立温州二井公司灵石分公司,竞标承接山西省灵石县鑫源煤业公司露天开采第一标段工程和第十三标段的露天煤炭开采工程,共完成开采面积1700亩,产煤约600万吨。为了实现生产安全和生产效率的双提升,他率先实现了由人工开采发展到现代化机械化开采的提质改造和技术升级。</h3><h3>我们有幸现场参观了单衍军在山西的一个露天煤矿。这是一个完全封闭式的矿场,只有领取出入证的人,才能在现场安全管理人员的指挥下有序出入和走动。走进矿区,眼前的景象蔚为壮观,一眼望去,一派繁忙热闹又有条不紊的生产景象。多种型号的装载机、挖掘机漫山遍野,数百辆重型卡车组成的强大运输队汇聚此地,川流不息。</h3><h3>“我们现在基地的工程车不会低于5000台,挖机不少于1000台,这个煤矿日产值可以达到一百多万。现在我们又整合了三十多平方公里的矿区面积,这座矿山再挖二十年都挖不完。”单衍军自豪地向我们介绍道,“这边还没开工的场地上的老百姓不久后将全部搬迁完毕,我们给他们修建了商品房,还每户补贴了十多万的搬迁补偿款。当地老百姓非常满意,非常配合。”</h3><h3>“对面那边一整片煤矿,黄色的片区,是煤矿采完后用黄土回填,回填后的土地还给老百姓。而这一片是员工的宿舍,晚上灯亮起来,会和城市一样漂亮和繁荣。”这时刚好有一辆小汽车经过,单衍军说,“这是我们员工的车子,矿工中有不少已经自己买了小汽,上下班也自己开车了。”</h3><h3>这就是单衍军的贡献和功劳,他在三晋大地上扎根成长、在煤炭开采行业耕耘30余年,致富不忘乡邻,“授人以渔”,带领家乡2万多人外出务工。据不完全统计,他成就了湖南慈利和山西当地上百个“百万元家庭”,为两省部分地区的脱贫致富工作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h3> <h3>情系桑梓 造福家乡一方人</h3><h3><br></h3><h3>在湖南,特别是在张家界市和慈利县,单衍军的奉献更是非同小可、不胜枚举。</h3><h3>自2006年起,单衍军就就开始返乡投资,造福家乡。他与亲哥单衍国合伙投资收购了慈利县寅丰(宏林)矿业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他又投资收购了张家界金鑫峰金属有限公司70%的股权,任法人董事长。几年间,单衍军在慈利县的两家公司已累计向当地缴纳税费1亿多元;如今,这两家公司的固定资产和矿资源估值已超过10亿多元。</h3><h3>饮水思源,致富后的单衍军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长期以来,他虽然在外开矿,但时刻不忘关爱家乡弱势群体,常常向需要帮助的人们伸出援手,表现出了一个爱心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但单衍军做公益慈善从不张扬,他从没有系统地记录过自己在公益事业上付出了多少,我们仅能从此前慈利县政府的一个统计中,看到了他的部分善举:2003年至2013年,单衍军带出去的务工老乡达2万多人,仅打工收入就挣回200多亿元;他为村里修路捐款100多万元,为地方公益事业捐资100万元;他救助了十几名贫困生从中学到大学毕业,共捐资100万元;经他带出去打工的农民工,通过劳动致富收入过千万的家庭有3到8户,收入500万到1000万元的有7到10户,100万到500万元的有6到10户,50万到100万元的至少100户以上。</h3><h3>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个来自湖南的煤老板,凭着自己的善行和大爱,受到了两地政府和父老乡亲的一致好评,并因此而获得了政府部门的一系列表彰奖励。2008年,单衍军出席了全国道德模范大会、劳动模范大会、改革开放30年大会,多次受到国家有关部门领导的接见;2009年,他被评为全国优秀民营企业家;2017年被评为第七届中国湘商风云榜“全球十大责任湘商”。</h3><h3>“我做人最基本的信条就是‘做简单快乐的人,用心回报社会’。这么多年过来,什么酸甜苦辣基本上都尝过了,对财富也看得比较淡了,有一个比较好的心态。我现在想的就是,如何去回报这个社会,进一步做大做好自己的事业,创造更多的价值。”</h3><h3>谈及未来的发展,单衍军说,“我在煤矿行业做了三十几年,接下来打算全力转型到旅游和科技方面去。”手握十亿资产的单衍军把目光投向了家乡张家界,想用自己手中的钱,为家乡经济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无论是张家界还是慈利县,旅游资源都非常丰富,得天独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农村发展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的家乡正是有山有水,是乡愁最好的承载之地,加上张家界早已名声在外,带动辐射作用显著,先天条件优势明显。”单衍军表示,接下来,他将牵头投资创办了张家界土皇天国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并持股60%,现已经投资了一个亿,计划将来投资三个亿在张家界武陵源的核心景观上。</h3><h3>“旅游这一块的投资前景是很不错的,我们的评级也从三星提升到了四星,将来如果能提升到五星,这个价值就非常可观了。”单衍军乐观地表示。</h3><h3>至于他所说的转型到科技方面,目前已经投资了湖南宝德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拥有其近三分之一的股权。“未来,我们还将不断加大科技产业方面的投入,实现由煤矿工人向科技工作者和科研企业家的华丽转身。”单衍军风趣地说。</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