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小米饭

任彦波

<h3>  看到家乡之音这几天刊发的有关武乡小米的征文里金灿灿的小米,粘粘的小米粥,勾起了我的武乡味蕾。迫不及待的做了一顿地道的小米饭,餐桌上冒着热气,散发出自然香甜的小米饭,使我打开了对老家小米饭的记忆。<br></h3> <h3>  我的老家山西武乡盛产小米,小时候没有特产的概念也没觉的他与其他地方的东西有什么区别,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成为家乡的名片和品牌,更没有想到他会成为我离不开的美食和永远的牵挂。他就是我们普通人家最家常的早饭,小时候物品稀缺时,为了省油也为了省事,我家的小米饭配菜都是妈妈从菜园里现摘的黄瓜,拍一拍,加一点盐,一股醋,最多滴一滴香油,全家人往碗里抢,偶尔也会有更简易的吃法,就是拌一锅拌汤,里面零星的几片菜叶子和偶尔闪亮的几滴香油粒,小米饭泡进去既当菜也当饭,想起来比现在饭店的鸡汤泡饭美味很多。最令人嘴馋和想念的是到每年收秋假期,爸爸带着我们去收谷子,收到谷子会迫不及待的捻了新小米,为了鼓励我们整个秋收多劳动,他会偶尔抽出半天时间拿上他心爱的猎枪去打山鸡和野兔,太阳落山时看着他远远的拖着步子回来,肩上的布袋子鼓鼓的,就预示着最念想的美餐新小米加炖山鸡或兔子,金灿灿粘糊湖香甜的小米和野鸡野兔的香味现在想起都流口水,小院里全家人开心满足的笑声这也成为最温馨和美好的回忆。<br></h3> <h3>  小米饭也是我们上学食堂的最经常的早餐,但初中大灶的小米饭现在想起都心有余悸,初中的食堂是份儿饭,粮食和蔬菜都是学生按月上交,食堂统一做,家长都抱着一种心态,好的粮食自己的孩子也吃不上几口,既然是这样上交的食材各不相同,再加上人多也偷工减料,每天早上的小米饭也就是稠一点的小米粥,一勺米饭一勺没有油水的水煮土豆,浇到一起,菜直接落底,偶尔还能挑出来的老鼠屎,那时候最羡慕的是跟厨师有点亲戚关系的同学,厨师掌勺的时候能捞点底,少点汤多点菜,甚至偶尔还能有老师食堂剩余的干一点的焖饭加个餐。这样的标配几乎伴随着初中和高中住校生活,留下的最深刻的记忆是心有余悸的饥饿和对老鼠屎的反胃,同时也成为当时很多同学奋斗的目标,努力学习,以后再也不吃老鼠屎的小米饭。<br></h3> <h3>  出来工作前几年,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没有条件做老家饭,暂时屏蔽了对老家小米饭的味道和念想,偶尔回家最盼望的也是老家小米饭配地道的土豆丝,这种吃法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我们这个小家每周六的早餐,但对味道的追求和食材的要求也更高,每次回家或老家来人,必带的都是自己家种的不上化肥的小米,为了新鲜,婆婆和妈妈都是数着日子给准备现吃现磨,甚至把标配的土豆红萝卜白菜都备齐。就差没有把老家的水装过来做了。成为经常给同在异乡吃不上老家饭的同乡得瑟的话题,也偶尔成为拿的出手招待他们的美食,但偶尔也会碰到特别要好的同学冷冷的来一句,我不吃小米饭,上学时吃伤了的回音。惹来我们哈哈大笑。这成为我们回忆过去连接家乡的一道风景。更有时候会感慨,幸亏我们没有走出国门,否则如何吃到正宗地道的老家小米饭,调侃我们这些漂泊在外努力打拼的北漂人。<br></h3> <h3>  老家小米饭是一种记忆,一种牵挂和一种永久的家乡情。<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