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五十周年纪念

HD

<h3>  1968年8月22日一一今生难以忘怀的日子,这一天我们十四中的12名同学插队落户到呼市郊区榆林公社榆林大队,开启我们农村的生活。</h3> <h3>  今天一一2018年8月22日,正值下乡五十周年纪念日,部分同学与榆林村的高焕常喜相聚在闻都酒店。</h3> <h3>他们两个的到来,给大家一个惊喜!</h3> <h3>高焕这些年常见</h3> <h3>常喜的父亲是我们插队时的大队长。</h3><h3>我和金印白萍就住在他们家的东厢房。近五十年没见,当年的姑娘小伙都成了爷爷奶奶。</h3> <h3>发个微信</h3> <h3>叙旧</h3> <h3>  特别的日子!人生能有几个五十年。</h3><h3> 和文格和远在加拿大的付春看了群里同学们的照片,都发来微信表示祝贺。并祝大家身体健康、开心快乐!</h3> <h3>来晚了,对不起!</h3> <h3>幸福的一家人!</h3> <h3>回忆往日时光</h3> <h3>  大家都想不起来这是哪一年的合影。我们插队时间是1968年8月22日~1971年5月,应该是1971年春,第二批知青到榆林大队插队的时间。</h3> <h3>村委会的门楣上有“欢迎知识青年”的标语,说明是第二批知青到来的时间。</h3> <h3>  1969年,各行各业都没有恢复到文革前的秩序,铁路也是如此。拔完麦子,有几天农闲,我们乘虚扒车到了北京。</h3><h3> 不得不说那时的社会治安比现在好,我们白天逛颐和园、北海,晚上就睡在北京站的候车室,相安无事。</h3> <h3>  冬天猫冬,几个女生蹭车去旗下营逛逛,不忘在镇上的照相馆留个影。😄</h3> <h3>插队七个女生,人数最全的一张合影。</h3> <h3>大概是1969年</h3> <h3>白萍一一我们想念的同学,因身体原因这些年一直没和大家见面。</h3> <h3>送老董参军</h3> <h3>  从农村回城。</h3><h3> 我们如照片上写的“志在四方”,分布在呼市的各行各业。农村劳动锻炼的经历,使我们能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胜任各自的本职工作并出类拔萃。</h3> <h3>  回城后各忙各的,大约二十年左右第一次聚会,遗憾没有一张合影。</h3> <h3>  参加乌力吉女儿婚礼后的合影。</h3> <h3>参加金印儿子婚礼后合影</h3> <h3>200?年回村,与当年的大队长、贫协主席、妇女队长合影</h3> <h3>当年下乡时的大队长藏中定年届八十高龄,身体依然硬朗。</h3> <h3>逛逛供销社</h3> <h3>在村中央当年的井台合影。</h3><h3>榆林地处远郊,属丘陵地带,水位很低,用辘轳绞水,几乎绕满两层绳子才能提上来一桶水。开始女生只有牡丹能独自一人完成,后来女生都能一个人绞上来一桶水了。</h3> <h3>2007年一同去恩格贝、达旗。</h3> <h3>2008年回村在高焕家</h3> <h3>回到当年知青的宿舍,与侯书记老伴儿合影。</h3> <h3>城中小聚</h3> <h3>相聚是短暂的,怀念是长久的!</h3><h3>愿有生之年让我们再相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