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了20多年的图片-上海大剧院建筑设计建造历程中的缔造者

WOW

<p class="ql-block">90年前,上海滩出现了一座叫Grand Theatre的建筑,即远东第一的上海大光明戏院。70年后,在位于上海市中心人民广场的西北隅,历史性的又一座同样叫做Grand Theatre的建筑诞生,它就是闻名中外的上海大剧院。</p><p class="ql-block">从拉开帷幕伊始,就奠定了它出类拔萃的殿堂级剧院尊荣,它那包容自信,洁白无瑕,晶莹剔透的超凡风采,博得了世人的高度评价和赞扬。</p><p class="ql-block">20年过去了,上海大剧院是重要的中外艺术文化沟通的桥梁,众多世界最著名的艺术团队都曾在这里登台,他们也以在上海大剧院演出为荣,累计演出有12000多场,吸引观众1300万人次。</p><p class="ql-block">包括当时沪上两家国内最大的著名建筑设计院,为竞争上海大剧院建筑设计项目,在一个焦点问题上互不相让到不可理喻,最后惊动了市政府和市领导,同时间,笔者代表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聘请了当年上海最著名的大律师郑传本先生,还清晰的记得第一次去位于上海市北京东路431号/松柏公寓北楼登门拜访当时这位滩赫赫有名的郑大律师的情景,……很快就柳暗花明,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无可争议的获得了这个项目的合作设计资格。</p><p class="ql-block">上海大剧院工程项目总指挥是乐胜利先生,一位令人钦佩和值得尊敬的人,他后来又主持了上海音乐厅建筑改建和位移、上海文化广场、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以及正在建造中的上海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和上海大歌剧院。他是名副其实的文化建筑专家。</p><p class="ql-block">上海大剧院的建筑概念设计方案是法国夏氏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作品。</p><p class="ql-block">建筑设计是从1994年初开始的,那发生的许多曲折经历和难忘故事,20多年过去了,一切仿佛还在眼前,今天,已然成为了耐人寻味的人文情愫。这里只能甄选出有限的珍贵图片,概要的与大家分享。</p> <p class="ql-block">24年前,笔者作为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大剧院设计项目设总助理,并作为院长代表,负责主管了这个建筑项目设计,是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在这个项目中,唯一从头至尾,亲历了项目从研究编制剧院建筑设计资料,方案设计,到邀请和协助外方建筑设计机构竞标,再到设计院开始与法国夏氏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作设计,后又因法方推出,全部合同交由我们建筑设计院,并独立承担全部建筑、室内、环境的设计,及与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的舞台、灯光、音响、玻璃幕墙等工艺协调配合确定的完整过程。也因此见证许多不为人知的轶事和保存着许多完整的资料,这期间经历和发生的许多事,迄今历历在目。</p> <h3>大剧院大厅正中央,是一幅由华裔美籍国际艺术家丁绍光先生应上海市人民政府邀请创作并赠送给上海大剧院的巨幅油画《艺术女神》。</h3> <h3>现在,当人们步入观众厅,看到的是一张张椅子,而不是一排排连在一起的凳子,一种高贵体验油然而生。在这个基本是个方形的平面里,实际的布置要复杂的多,在前排座位、两侧包厢、后墙,以及退层设置的吊顶,所有这些都是圆心位于舞台中心附近的圆弧形。</h3><h3>此外,乐池两边的墙壁都呈一定角度倾斜,而每边与之平行的墙面的一小部分保留区域上各设有三个包厢,打破了平行的构图,厅中部的纵向和横向矮壁,既营造出厅堂内典雅端庄阵势气势,又蕴藏着声学和视线的玄机,观众坐入厅堂后,客观给予了安定和欣慰的良好观赏心理。</h3><h3>池座中的横走道与舞台面同一个标高,赢得了表演区向观众靠近的良好"错觉",这是一种特殊的体验。纵向空间上采取了对楼座不同的曲率段上横向取部分小幅跌落,以缓解对下面看台的视线遮挡。对于舞台的演唱者来说还必须满足追求能看得到两边观众的稳定心理。</h3><h3>观众厅有浪漫和现代的美学气氛,很具有斯堪的纳维亚风格,其中木质装饰和座椅是很重要的稳定因素,S形曲线和波浪线形,自然朴素,平衡有机,空间质感饱满,很富有人性和生机,无愧为上海大剧院中的瑰宝。</h3> <p>1998年8月27日上海大剧院开幕献演,由中国中央芭蕾舞团演出芭蕾舞剧《天鹅湖》。</p><p>而后一个月内又连演了三场世界著名经典歌剧《阿依达》这是该剧继1869年为苏伊士运河通航首演后,被世界约定成俗的开场大戏。</p><p>当然设计师和建设者还有幸在上海大剧院没有开幕前的1998年8月20日晚上,看了一场内部试演,是上海东方青春舞蹈团演绎的《青春舞步》。</p><p><br></p> <p>1998年8月27日上海大剧院开幕当晚,笔者目睹了动情的一幕,在我们团队中有一位为上海大剧院的建筑设计工作竭尽全力的祝秀荣女士(下图这位女士),她在半年前病故了,为了让她看到剧院完美开幕的一刻,她的先生特别买了两张紧挨着的演出票子,当天,一张是给祝工的空席,一张是他自己的,他含着泪水陪着她(这张空座椅)观看了这场祝工期待已久的上海大剧院首演。总指挥乐胜利先生为纪念她,在1998年4月5日的《新民晚报》上特别载文《设计桌上那一大堆图纸》……</p> <h3>这些收藏,是上海大剧院开演后的前几年上演的部分演出票与剧刊资料。</h3> <h3>上海大剧院开幕20周年,庆生大团聚。</h3> <h3>笔者20年前用专业的Horseman座机拍摄的系列上海大剧院的图片,一直是剧院出售的明信片,为此很荣幸。</h3> <p>上海大剧院建筑中段的设计是整座剧院的重点,分南区部位的观众厅、大厅、化妆等,北区部位的舞台、排练厅、办公室等,涵盖了剧院演员和观众所有功效使用功能,其中的核心就是1800座席的观众厅。这是由建筑作为主导,结构设计、声学设计、室内设计、空调设计、座椅设计、屋顶面光走马道及平顶骨架的专业设计、灯光设计等多方面专业化协调分工合作的典范。</p> <p>观众厅的建筑声学是顶级声学设计专家章奎生先生担纲设计,他结合了同样是国内顶尖的声学机构,同济大学声学所王季卿教授声场计算机模拟分析试验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王炳麟教授1/10的物理模型音质测试(见以下视频),可调混响在1.4秒到1.8秒之间,还特别在结构中考虑了分功能体系(块)的隔声设计,杜绝了体系外的固体传声,在重点区域,建筑与结构结合做了浮筑地坪。</p> <p>观众厅有国际最高标准的专业建筑声学效果</p> <h3>世界上最先进的舞台,面积接近观众厅的两倍,达有1600平方米,由主、后、两侧舞台组成,升降平移变化的机械配置技术和制造十分的复杂。</h3><h3>有130多个吊杆吊点和1000多个舞台灯光回路。</h3> <h3>围合大厅的玻璃幕墙及玻璃顶体系是来自德国的尖端科技术,一共有500块超白金加渐变彩釉玻璃,由轻盈的钢索、钢拉杆、钢蛙爪固定,全部由德国设计和德国工人现场安装,它赋予建筑现代高科技感,还具有高品位象征意义。</h3><h3>现在依然是最精湛的。</h3> <p class="ql-block">这张图片记录的是1994年6月,在上海市南京西路著名的梅陇镇酒家,上海大剧院业主与中方华东建筑设计院及法方夏氏建筑设计事务所签订三方设计合同时合影,从左到右相关人士:凌本立先生、业主官员、乐胜利先生、项祖荃先生、夏邦杰先生、张如玲女士、邬志忠先生、马锡元先生、王鸣先生(笔者)</p> <p class="ql-block">下图左4是时任上海大剧院总指挥和总经理乐胜利先生;左6是法国夏氏建筑设计事务所筑建筑设计师Andrew hobson安德鲁·何伯生先生,他是上海大剧院建筑概念设计方案最重要的设计者;左7是时任华东建筑设计研究副院长,该项目设总邬志忠先生。</p><p class="ql-block">上海大剧院是上海市重大项目,众所周知,剧院建筑和工艺难度非同一般,因此,设计队伍建制前所未有高规格,邬志忠副院长担任设总,所有专业负责人都由这个殿堂级设计院的专业总工担任,他们是:凌本立、陈宗梁、胡仰耆、温伯银、潘德琦、林在豪、章奎生。</p><p class="ql-block">精英设计团队有近50人驻工程现场设计。</p><p class="ql-block">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参加上海大剧院设计的团队及设总名录(以姓氏笔画为序),他们每一位都是上海大剧院设计建造过程中的创造者:</p><p class="ql-block">丁跃年 王鸣(设总助理、院长代表并项目主管)王华 王大奎 王懿 毛佩文 包联进 马达成 邬志忠(设总)叶红华 江欢成 孙正魁(副设总) 乔伟 刘览 任兵 朱孝雄 许天 李润霞 李英路 李元齐 吴至贤(副设总) 吴云缓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沈育祥 沈杨 </span>何炳权 张富成 张钦奂 张欣波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林在豪 </span>陈宗梁 陈涛 陈缨 陈亮 杨琦 杨唐祥 胡仰耆 项祖荃 祝秀荣(副设总) 郭传铭 郭俊倩 俞勤潮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凌本立</span> 徐熊飞 徐均满 徐诚 钱观荣 <span style="font-size: 18px;">曹嘉明 曹天宝 </span>章奎生 戚世江 职玉明 高培峰 常谦翔 常爱青 程大正 龚曦 慈熙明 傅海聪(副设总) 蔡镇钰 潘德琦 潘玉海 戴德喜 </p><p class="ql-block">他们是对大剧院建筑设计着了迷的团队,还有业主和法国设计师。</p> <p class="ql-block">下图右2是:国际艺术家丁绍光先生应市政府邀请,为上海大剧院创作了巨幅油画《艺术女神》,为这座伟大的剧院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p><p class="ql-block">这是他第一次来到尚未完工的上海大剧院现场时的情景。</p><p class="ql-block">记得,笔者在现场配合丁绍光先生规划巨幅油画在大厅的部位,反复丈量尺寸,确定细节,并慎重决定将已经完成的大厅中间正面建筑结构和设备及装饰予以改造,最大可能的提升空间品质和满足艺术臻品的融入与彰显(见下图的左右对照)。也是从那天开始,笔者认识了他,后来成了一生的挚友。</p> <h3>这是1998年8月27日,丁绍光先生艺术作品完成,上海大剧院开幕首演,在这个庆典仪式上笔者与丁绍光先生在剧院大厅《艺术女神》绘画作品前的合影。</h3> <h3>深切怀念张钦奂先生、祝秀荣女士、李润霞女士</h3><h3>特别怀念在设计上海大剧院过程中逝世的张钦奂先生和祝秀荣女士以及后来逝世的李润霞女士,他们都为上海大剧院的项目设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遗憾的是他们在60岁上下的年龄就过早的离开了我们,前两位还都没有看到他们亲自参与设计的上海大剧院竣工开幕。</h3> <p>图中坐着的左2是时任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项祖荃先生,左3是时任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凌本立先生。</p> <p class="ql-block">以下这张图片是1995年3月22日,在位于福州路西藏中路口一家香港"名店坊"西餐厅,召开了业主、华东院、夏氏事务所三方会议,在法国夏氏参与设计9个月后,因故综合原因,就原法方夏氏事务所原设计的内容向中方华东院移交谈判,这是一次重要的历史性会议,各方真诚坦率理解。</p><p class="ql-block">笔者至今还保留着这次谈判的记录与合同等文献,详细记录了各方谈判内容和最终顺利移交的细节。</p><p class="ql-block">原来夏氏事务所合同中的建筑专业、建筑声学专业和配合舞台工艺等全部工作并且这一部分的设计责任,全部转交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完成。</p><p class="ql-block">由此,加上设计院原有从方案阶段就开始的建筑专业顾问及施工图和从方案到施工图全过程的结构专业和机电设备专业设计的工作量,整个大剧院设计就都是华东院独立承担了,虽然夏氏设计团队退出这个项目,但他们留下的上海大剧院建筑概念方案却是一个无价之宝。</p><p class="ql-block">为了原汁原味的呈现建筑方案的要求,业主聘请了夏邦杰的助手,这个建筑方案的主要设计师何伯生先生承担业主顾问,即,法方反过来做华东院设计顾问,继续在现场与中方大剧院设计团队一起工作,直到项目结束。</p><p class="ql-block">事后证明,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p> <h3>下图为1994年12月邬志忠副院长带队赴法国奥地利考察,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设的专家气度风范令人敬佩。</h3><h3>图中左5是时任上海大剧院业主总建筑师(原任上海民用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章明女士,笔者在很长时间里是与她在一个现场独立简易工棚办公室;前排左3是建筑声学顶级设计专家章奎生先生。</h3><h3>面对大剧院这样的项目,与他们在一起工作,近水楼台,获益匪浅。</h3> <p class="ql-block">图中是左1笔者和左2时任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曹嘉明先生现任上海市建筑学会理事长,1996年在巴黎法国夏氏建筑设计事务所,左3是上海大剧院建筑设计师andrew hobson安德鲁·何伯生先生。</p> <h3>1996年在旧金山与上海大剧院室内设计的两家组成联合体的设计公司交流。</h3> <h3>下一图是笔者1995年2月带队赴法国奥地利考察。</h3> <p>这是笔者与法国夏氏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夏邦杰先生和何伯生先生在上海大剧院工程施工现场的合影。</p> <p>这是笔者与上海市的领导们合影。</p> <p class="ql-block">在现场的设计专家团队。</p> <h3>就在这块原来是美术宫与溜冰场的地方,经过四年的建设,上海大剧院落成了。</h3> <h3>设计院的现场设计室就在图片中后面一长溜的工棚左侧二楼的那些房间中。</h3> <h3>值得纪念的1994年9月28日,上海大剧院破土动工,打下了第一根桩。</h3><h3>1996年12月28日结构封顶。</h3><h3><br /></h3> <h3>在同济大学做严格的结构风洞试验。</h3> <p class="ql-block">1996年6月29日-30日,体系设计、分段(体)制作、地面(现场)拼装、整体提升,只用了20小时58分钟,一次完成,把长100.4米,宽90米,点高11.4米,6075多吨重(相当于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用钢量)的弧形钢屋架整体提升到42米高度定位。此钢屋架所用焊条180多吨。</p><p class="ql-block">这项伟大的设计和施工是在市中心的人民广场众目睽睽下完成的,非常轰动。</p> <p class="ql-block">由于剧院建筑的特点,更因为是高规格的剧院建筑设计,其复杂程度和技术难度是非常大的,设计过程中的研究、试验、模型不知道要进行多少次,就设计图纸来说,我们的一套初步设计图纸就要比一栋同等规模建筑的所有图纸量以及密集度要大的多,展开到施工图设计,工作量更是难以想象的。</p> <p class="ql-block">这是中外设计师在设计院工作室连续加班一个月,最后几天通宵加班,完成了方案优化后与后期文档制作部门的同事们合影纪念。</p> <h3>那些年,在信息资料、经验和眼界都非常不足的情况下,要完成这样一座国际最高水平的歌剧院建筑设计是非常不容易的,国内是没有先例的。由乐胜利领导的业主团队和中外设计院团队精诚合作,学习到了最先进的技术,突破了一系列的难题,创造了合作的典范,留下了许多值得记忆的故事。</h3><h3>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在法国设计师建筑概念设计方案的基础上,中国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师与法国设计师合作共同完成了方案优化和扩大初步设计,后因故合同变化,接下来近三年的全部设计工作都是由中方设计院自主承担完成。</h3><h3>左1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江欢成先生,时任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左2是副总工程师陈宗梁先生。</h3> <h3>下图中间这位就是时任法国夏氏建筑设计事务所的掌门人建筑师夏邦杰先生,每每他的喜出望外都会鼓舞我们,非常的怀念他。</h3> <p class="ql-block">专业团队去世界各地考察、交流、学习、工作…</p> <h3>法国设计师的孩子们与我们设计师的孩子们成了好朋友,是他们美好的回忆。</h3> <h3>2016年2月14日是中国春节,也是西方的情人节,我们"上海大剧院的缔造人"-业主原班专业工程师和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原班设计师,在上海大剧院八楼望星空餐厅22年来首次聚会,共叙我们长期以来的友情。</h3><h3>设计团队中的每个人都为上海大剧院的设计付出了超乎寻常的智慧和辛勤努力,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与美好的回忆,很多参与这个项目的人,后来在各自的职业生涯中都担任了重要角色。</h3><h3>难能可贵的是,项目设计结束后的这24年来,全体设计人之间和与业主团队人员之间,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友谊,技术交流交往与合作不断,大家的关系依然非常融洽,犹如当初,这种情况,在项目、业主、设计院之间是极其少见的。</h3><h3>大家惺惺相惜,十分的惦记那首次合作,一生珍惜。</h3><h3><br /></h3> <h3>下图前排左2的何伯生先生,他得知我们的首会信息后彻夜不眠,第二天买了机票从法国飞来上海,他现在已经是法国夏氏建筑设计事务所的CEO,他现场真实动情的第一段话让现场所有人动容:"我非常感谢你们在21年前收留了我,使我能与大家结缘,亲密的友情,在上海有我们大剧院这个孩子,这使我现在还能做着不错的设计工作来养育我的家庭。"多么动人啊!我注意到坐在他一旁的乐总在默默点头致意。</h3><h3>何伯生先生接着说: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在最大程度上尊重了我们原先的概念方案与理念,近乎完美的完成了这个项目全部的设计,我们在一起设计工作十分的愉快,这个经历令人难忘。" 非常惋惜的是,夏邦杰先生已于2010年底因病去世了,他没能看到那天欢聚的动人场面。</h3><h3>还记得我们当时在现场常常与何伯生先生开玩笑:"一个法国人(其实他是英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为的是上海大剧院这个孩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