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水源流随处满 东风花柳逐时新——阳新县“课内海量阅读”教改实验培训第三天回眸

子非鱼

<h3>审稿:江玲</h3><h3>图文:柯文娟</h3><h3>单位:白沙镇中心小学</h3> <h3><font color="#010101">  古有陶渊明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今有德国文学家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如果说,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来自于一场场相遇相知,而人与书的情缘也是如此。一本好的书,是有灵魂和思想的,是让我们“忘食的高尚的人”,我们与他畅谈,灵魂的交换碰撞出更多的思想火花……而“海量阅读”则是让这些火花聚集起来,照亮浩瀚宇宙中更多更深的未知世界。</font></h3> <h3>  参加“海读”培训已有两天,今天的学习由来自山东烟台的郑德江老师,以一节《在历史中学成语——楚汉争霸》示范课为我们拉开帷幕!郑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让学生读历史故事;画出故事中的成语;说一说你通过这些成语认识了一位怎么样的历史人物;结合与人物相关的古诗词丰富人物形象;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成语辩论人物,这几个环节让这十六个成语在孩子们心中根深蒂固。</h3><h3> </h3> <h3>  上完示范课后,郑老师继续他的讲座《读历史学成语课程思考与探索》,他从课程背景、课程简介、教学方法等几方面侃侃而谈,通过他精练的语言向我们这些“海粉”传递一个个实用的教学方法,连环画中猜成语;品诗论词看成语;评说英雄悟成语等环节,让我一下子懂得读历史学成语这种课型与历史课的区别。</h3> <h3>  接下来是“海读”创始人韩兴娥老师让我们当一回学生,来体验《读历史学成语》的课堂。我是对历史很懵懂的一个人,读书时历史学得少,仅有的历史知识都是从一些相关的电视中了解到的。韩老师今天讲的西周,我的了解仅停留在小时候看的《封神榜》上。而这课里的成语,对于我来说,也是无序无关的。可今天听韩老师这么一讲,觉得趣味盎然。真正领悟到《读历史学成语》中的以藤串瓜、顺藤摸瓜。</h3> <h3>  中午学员交流时间,学员们发言积极,这份学习的热情比室外骄阳的炙热更胜一筹。谭建萍老师带领全体老师吟唱刘邦的《大风歌》,增添了我们对学习古诗词学习的兴趣。</h3> <h3>  下午开课的是刘维丽老师的古文《三峡》。刘老师虽身材娇小,但满腹才华。这堂古文课中,她让学生通过听带动读,歌诀体反复诵读后借助注释让学生自学,最后让学生达到看古文说译文,看译文背古文的水平。在我佩服富川小学学生聪明的同时,更佩服的是刘老师渊博的学识和“海读”团队所编写教材的巧妙。</h3> <h3>  王玉萍老师结合她的教学实际谈如何在中途接手的六年级开展“海读”课程《上下五千年》,她展示出来的一幅幅学生思维导图,一篇篇学生创作的古体诗,让我再一次想到开班典礼上尹局长说的:“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在十年前,其次,是在现在。”很多一起学习的老师们总担心三年级、五年级再来开展“海读”是不是晚了,该怎么开展?王老师给了我们最好的回答。</h3> <h3>  最后压轴的是来自上海的朱霞骏老师,昨天她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在我的耳边时时萦绕,今天她的讲座《打开写作的“三”维空间》就让我们这群“海粉”真正见识到什么叫“三生万物”了。她写作教学中的写作三梯、写作三步走、写作三位、写作三灯让我们这些在写作教学中茫然的小菜鸟醍醐灌顶,受益匪浅。</h3> <h3>  这次“海读”培训对我而言,经历的是一场头脑革命。让我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仅是让孩子读,让家长陪着读,而是引导学生在三分之一的已知上探求三分之二的未知。</h3><h3> 在感谢教育局领导、富川小学组织者们的同时,我们这些受益者也要反思,如何让“海读”的种子,在我们富川大地扎下深根,长成一棵参天大树!</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