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年的扶贫工作结束了两个多月,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场景历历在目、刻骨铭心!总感觉自己应该写点什么,把经历、认识和感受记录下来,用以安慰心灵和厚发爱心。</h3><h3> 所以写了这个美编,开篇配图采用林业站朋友李卫平用千年玉兰树的花瓣拼成带有爱心图案。明示大家:只要有爱心,一切都会变得美好!只要有爱心,烦恼去无踪;只要有爱心,身体棒棒哒!</h3><h3> 发这个美编,是让更多的朋友认识大山里的同力村,接近同力村,闲暇之余旅游同力村,购买土特产,养生健身,丰富生活。也为同力村增添人气和机会。保证大家高兴而去,满意而归!我很乐意做导游。</h3> <h3> 我们学院扶贫的周至县厚畛子镇同力村,距西安直线距离140公里,在周至佛坪两县交界地区,是国宝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的活动区,也是我国长江与黄河的分水区,秦岭这个海拔的山岭很多都叫分水岭。植被丰茂、空气清新、河水甘醇。可谓山大沟深、耕地匮乏、人烟稀少。是一个适合野生动物生存,而不适合人类发展的秦岭深处主峰区。</h3> <h3>这是和我一起扶贫的团队,都是我的领导。个个精神,感觉都身怀绝技。</h3> <h3> 扶贫绝对不是大家想象的送米面油和钱,国家的扶贫政策细致而务实,各种指标和考核表格很多,都得如实汇报和填写。有严格的问责制度,谁也不敢马虎!图为镇领导、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研究讨论表格内容如何填写,虚报谎报,用镇领导的话说,吃不了你得兜着走!</h3> <h3> 山区里乡镇干部经常是这样的,在扶贫期间是没有上下班时间,这张图是我晚上快12点拍的。我们经常是把事做完才能下班。吃饭简直就是乱对付,都喊很饿了才吃饭,没时间点。最后我也就慢慢适应了。有两次是大冬天晚上凌晨1点了,时间紧、责任大,零下6度低温+呼啸的山风,我们还得开车50多公里路下山到道路中断坍塌处,再步行1公里扬尘路,在国道塌方处接收县上整改资料和各种文件夹,办公用品。我背着几十公斤重的资料,那个冷和脏,蓬头垢面,在电视上风沙治理区才能看到的,我自己扮演了,因为同行镇干部李艳辉做到了,我也必须做到!</h3><h3><br></h3> <h3> 这张图是扶贫四支队伍(镇包村干部、村干 部、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进行大走访、大调查时,我的偶像镇党委郑新红书记到同力村亲自检查和走访,在我扶贫工作一年期间,镇政府领导都是亲自下乡。偶像是指郑书记讲话从不拿稿子,把国家扶贫政策和上级要求都记得很准,讲话语言淳朴,甚至把我小时候才能听到的周至方言都能恰当的派上用场。并且讲话时带着感情、严厉、真诚、真切、真心。郑书记也是一村子一个村子地走,并且在同力村二组到一组,路很熟悉,步行10公里山路看望贫困户,我原来还以为领导都是走过程,亲眼所见,还真不是!</h3> <h3> 这是我和镇干部吴育生,冒着37度高温,把我们所包20多户村民都要按时走访完,估计路程在30公里以上。部分村民不在家,我们得留影像资料证明我们来过,因为村民居住太分散,连个给我们照相的人都找不着,只能自拍了,太阳光太强了,我们眼睛都睁不大。走访主要是询问在政策范围内我们还需要能提供的帮扶,同时告诉村民如何真实的回答上级检查提出的问题,有时村民语言表达能力有限,造成一定的误会。</h3> <h3> 这是我嫌山路太远,借了村民的摩托车提高效率,几十年没骑了,老功夫还在。</h3> <h3>这是厚畛子镇政府,很有特点</h3> <h3> 我们去镇政府开会要开车走50分钟的山路才能到,有重要会议要开的情况下,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 下雪都得去。又是一个凌晨会议,有时一次开几个内容的会议,不用做不同的条幅了,改换LED屏幕就行了,省钱和减少污染。镇政府的干部,我服!!</h3> <h3> 冬天没有暖气,政府规定不许烧煤防雾霾从干部做起,所以我们驻村工作队起带头作用,不烧煤炉子。图为四支队伍会议在同力村冰凉的会议室进行,镇党委赵双岐副书记和我们在一起召开同力村冬季扶贫工作会议。当时室内温度是7摄氏度。</h3> <h3> 7月份的晚上九点多了,郑新红书记还在同力村督察工作,你说驻村工作队能休息吗?注意看,酷暑7月,但山里还是很凉的,经验丰富的郑书记给他早就备好了外套。不得不说,同力村是个很好的避暑营地。</h3> <h3> 这是刚进村里扶贫的时候,晚上和李国松队长商谈在同力村发展旅游扶贫项目和具体实施方案,最后确定在同力村项目落实人选,反复考虑准备让余味宝挑头。激动的在半夜电话联系到余味宝,晚上还下着中雨,我们打着手电,在泥泞的道路上行走1公里到余味宝家,当时感觉是个值得记忆的夜晚,就拍下了这张照片。</h3> <h3> 这是在贫困户林德录的家里,认真填写资料,做到“四个精准”,现场询问和核实,一个一个内容填写。基本都是村干部带路联系、介绍情况,工作队核实把关,填写。</h3> <h3> 这是驻村工作队查看村民房屋,对危房进行改造,我们查看的非常仔细,看地基,测墙体角度,看瓦片,查山体滑坡隐情等等,围绕房屋要转几圈才心里踏实的结束现场勘察。真扶贫,扶真贫。</h3> <h3> 旁边就是我们吃的水的水源黑河,夏季村委会负责看守,不许外来人员下河游泳。虽然不是河长,但我们经常帮助村干部看守河道,防止污染。图为我们在夏季工作之余,经常去河道巡逻时拍的。</h3> <h3> 12月27日晚上在镇政府开会,第二天早晨大家集中落实,28日下午就是赵书记督察会议。工作可谓紧锣密鼓,驻村工作队李队长说,上山下乡他没遇到、文革他没参与、扶贫他赶上了,很幸运。还有电视上播的农村困难,几十年没遇上的、没看见的,在同力村都遇到了。</h3> <h3> 这是我在同力村开展就业扶贫工作,介绍王黑女等同志到陕西上格之路公司工作,可惜他们有点不能适应工作环境而没有成功。</h3> <h3> 这是第一次去贫困户林德录家里,那个脏呀,土炕上被子看样子从没叠过,锅灶上一层土,要个喝水的杯子都没,碗也是不太干净,上面一层土。我们扫地的扫地,檫桌的檫桌,给他帮忙打扫卫生,并且耐心说服,励志扶贫,教育他虽一人生活,也要活出水平来,不可不认真生活,对自己、对社会都要负责任,不能给国家富强拖后腿。虽然在教育林德录,我深刻体会到共产党的伟大,党的扶贫政策的细致。即使你在深山老林,作为中国人民政府,不会让任何一个中国人没人管,并且派一个工作队驻村,专门解决贫困人口问题。习总书记是伟大的!人民是幸福的!</h3><h3> 图为第一书记钟松林给老林叠被子,边拍土边叠,是很专注得,认真的,不是作秀。</h3> <h3> 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书杨小平,4个人干了5个多小时才完成,</h3> <h3> 这是我们带着电线,套线盒,插座开关等等,翻山越岭去给贫困户林德录改造危险老化的电路。</h3> <h3> 我和第一书记钟松林去贫困户张科礼家帮忙干活,老张跟我们很熟了,也是一个非常厚道和幽默的人,我们经常有说有笑,互相攻击。他一般不让我们干活,总说农村的活干不完,脱贫还要靠自己。张科礼老人境界真的很高,从不给工作队提要求。我是发自内心的感觉老张可敬可爱!</h3> <h3> 这是帮助村长余伟华维修他家的房子,干不了技术活,只有出力了。小时候也干过泥墙的活,并且记得干的还很好,受过大人的表扬。所以抢着干,试了一下,现在居然不会了。余村长还开玩笑的说我吹牛,当时还伤心了一会儿。17岁离家到西安上学工作漂泊,丢失了很多,记得我小时候大人能干的活我都会,套牲口赶车拉土、割草、匝草、泥墙、盖房给房上扔瓦、接瓦、打胡基(土坯)、扬麦。。。。。都会,现在看来只能是酸楚的回忆了!</h3> <h3> 这是运泥浆,我是干的越多心里越高兴,这是真话。也许70后受得就是这样的教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劳动最光荣。。。我是不是有点傻。</h3> <h3> 这是大雨过后山体滑坡,我和村干部王小兵第一时间上山查看灾情,采取措施。及时向镇政府汇报灾情</h3> <h3> 这是扶贫“四支队伍“为贫困户张科礼,向国家申请的产业扶贫项目中蜂养殖,共购买23箱中蜂,当年就可收益,我们视之为宝。隔段时间就要检查老张养蜂的情况,给他培训养蜂知识,因为是老山民,养中蜂基本知识都懂,我们只需要督导按时作业。</h3> <h3> 我生长在农村,又是学农的,还有很多施肥和农作物种植经验。看到村里人落后的、无效施肥方法,还有山茱萸落后的栽培技术,还有购买的假冒伪劣肥料,我急在心上。在排除各种阻力的情况下,给村民培训水肥一体化技术、真假肥料的辨认,山茱萸病虫害防治和高产技术。部分村民对我刮目相看,从那次会后,刘财富、李升民、余小平等老兄们经常跟我讨论涉农知识,李升民老兄还拖我给他买了水肥一体化设备,图为培训会现场。</h3> <h3> 这是我们帮助贫困户张科礼家打枣皮,枣皮机象知了,人小声音大,累到是不累,把人吵的难受。村民们种枣皮很不容易,要一颗一颗从树上摘下来,用开水煮胀,用枣皮机去核,带水的枣皮嗮干才算成品。劳动量很大,缺乏机械化造作,但收入还行。真希望村民拥有枣皮采摘机械,去核机械。省工高效,人不辛苦。</h3> <h3>这是在村委会的场地帮村民嗮枣皮</h3> <h3>这是村民买的明显标识严重不规范假冒伪劣肥料</h3> <h3>冬日里,房子实在太冷。我们把椅子搬出房子,在咋暖还寒的冬日阳光下召开四支队伍会议,决定村上的事情。做到公开透明。</h3> <h3> 陈维友夫妇两个人都七十岁左右的老人了,儿女不在身边,两位老人相依为命。去年冬天特别冷,道路结冰。老人生病无法去镇卫生院,老陈很不好意思求我用车送一下,我欣然答应。结果挂了一天吊针,晚上我突然想起老陈为啥没打电话让我去接呢,一看他家门还锁着,我赶紧开车去镇卫生院,在伸手不见五指、寒风凛冽的黑夜路上,我看到夫妻两颤颤巍巍的在路上孤独的走着,我赶紧停车拉上他们。我问他为啥不打电话,他说不好意思再麻烦,早晨是实在走不动,人发昏。同力村人,很朴实!说很佩服老陈说的不能轻易麻烦人。所以下车拍了这张照片。</h3> <h3> 这是我的汽车上温度表午后显示的同力村温度,那个冷呀,冬天真不好熬,有时为了取暖,我们就爬山,走访农户。听说王家河莲湖区的扶贫干部,晚上遇到停电,零下五度左右冻得睡不着,在火炉旁边几个人坐了一晚上。</h3> <h3>只要下雪,我是最喜欢扫雪的,只要有路,我都给他扫静,一为行走方便,二为锻炼,三为暖和和好玩,城里很少有扫雪的机会。</h3> <h3> 村民家的木材炉子、木炭炉子,冬天里是最可爱的 ,对火的认识让我更加深刻,所以当时就拍了下来。</h3> <h3>这是“四支队伍“集体出发的冬季村民安全过冬大走访活动,排查村民防火、防病、防寒等民生事务隐患大排查,减少意外发生。图为村支书杨小平带领我们去二组村民李德虎家里的路上。</h3> <h3> 这是冬季大走访在贫困户张科礼的家里认真填写资料。</h3> <h3> 秋天里的同力村简直就是油画世界,自然风光奇美。图为重阳节我们给同力村60岁以上的老人买了优质菜油,然后送货上门。看望老人。山里的羊肠小道铺满落叶,一个色调。走在上面如脚带风,树叶随脚步旋风而起,犹如腾云驾雾,想起了西游记中的妖怪出没。</h3> <h3> 这是村子里路上的秋天景色,满山遍野红叶、黄叶、绿叶。相互交错,犹如身在欧洲油画中。秋高气爽、蓝天白云,偶尔喜鹊和无名鸟发出特有的鸣叫,一切是那么的祥和、安逸,也带有淡淡的凄惨和孤独。</h3> <h3> 这是村里原来的学校,现在是残壁断壑,在半山腰上,也算村子的中心,离村子一组二组、山上山下都近。早就荒废了,在那里建个避暑避霾营地真的很好,地势宽阔,有水源,有田地。</h3> <h3> 108国道常年有落石,尤其下雨的时候,会多处大量落石,运气不好就遇到了。这是我亲眼目睹刚落下的石头,当时确实吓了一跳,赶紧停车查看险情,顺便就拍了一张照片留念。虽然没让石头砸到,但路上落石两次扎坏了我的车胎。</h3> <h3> 这是村民余味学家的房子外观环境,依山傍水、竹林环绕,院子很大,有篱笆护着。还有一亩多坡地可以种菜。房子是“一檩五件套”,土、砖、木结构,冬暖夏凉。村里像这种地形和质量的房子很多,很适合做民宿,改造投资估计10万元就可以了,用于城市人群养生休闲、避暑避霾、封闭创作、企业会议和集训,是非常理想的地方。还有比这更好的民宿王黑女家、王禄斌家、胡红花家等等</h3> <h3>多像电影里的取景,曲径通幽,梦幻般的道路</h3> <h3> 日复一日,这是春末、夏天、初秋我的住处窗外的景色,推窗现景,翠绿入眼,心旷神怡,这跟住避暑山庄景色一样。我这样安慰自己。</h3> <h3> 这是我住的房子窗外冬天的景色,早晨起来推窗有景,山气扑面而来。房子不到20平米,做饭、办公、睡觉、练毛笔字、洗漱甚至简单的洗澡全在里面。我签证了窗外杂树一年四季的生长过程。</h3> <h3>冬日里阳光照向同力村的崖沟地方,犹如玉龙雪山。冷美、雄伟、有气势,也很寂静而博发,有种神秘而伟大的感觉。</h3> <h3> 王家几兄弟世代就住在这香沟里,有点白云深处有人家的意境。下雪后的同力村一点声音都没有,大山万物都如沉睡一般,偶尔有几声乌鸦觅食或寻找伙伴,或给同类通风报信的叫声。一个人走在山间闻听此音,多少增添一些毛骨肃然。</h3> <h3>这是在黑河中龙脊石处拍的照片,梦幻境地,像这样的景色,厚畛子很多。电脑都不一定能合成出来。</h3> <h3> 这花开的,真像中间装了一个灯泡,颜色竟搭配如此之美。这是山里随便的路边开的花。有时晚上去散步,还有萤火虫,但太寂静和阴森,远处传来动物的叫声,让我真的有点害怕了。</h3> <h3> 这是绕佛坪翻越秦岭山脉最高处秦岭梁,一眼看四季,山顶上树还没发芽,半山的树刚吐绿,山下已经绿树成荫,山花灿烂。</h3> <h3> 这是去同力村上班的路上,春天的山里真好,到处都是生机勃发景象,一眼观十色。美景尽收眼里。</h3> <h3>这是春节后上山,春回大地,扶贫归期有望,心情也特别的好。</h3> <h3> 厚畛子一景,千年玉兰王古树。我终于见到他了,壮观。从树下朝上看,蓝天白云铺底,犹如仙女散花,白玉兰花纯洁而华贵,不由人感叹此乃吉祥之树。</h3> <h3> 同力村有个叫马鞍桥的地方,住着谭家、王家几户人家。我问为什么叫马鞍桥,他们都说祖祖辈辈这样叫,具体也不知道。据说红四军李先念的部队还在这里打过仗。我一直在琢磨为什么叫马鞍桥,直到有一天我拿起相机拍的这张照片,答案有了,这块是黑河河道最窄的地方,古代一定有桥在这里架设,两边都有小路,形似马鞍,所以将桥命名为马鞍桥。村民都很认同我的看法。村子还有关于老书记与大土匪王三春的故事;大财主雇佣几十人背着金银财宝藏宝的真实故事,村民在地主老房子墙里、木头里,田地里都发现了银钱等文物,村民透露他们只发现的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部分财宝直到现在还未被人发现。这个村子不缺故事。还有十几个地名,个个有故事,开发山村文化旅游是个很好的优势。</h3> <h3> 这是同力村风景最好的地方之一,路两边都是郁郁葱葱的竹林和山茱萸林,还有山里的杂木,秋天五颜六色,冬天此处独绿,夏天爽爽绿荫,春天是满山遍野的黄色,那是山茱萸的花色。</h3> <h3> 这是同力村医疗站医生霍春雷,同力村的人都叫他霍教授、霍吊瓶。因为他看病认真,治愈率高,不怕麻烦和危险,为人谦虚机智,也很“圆滑”(非贬义),同时爱看书、懂得多,善于给人“说事”。比我小7岁,我们在一起散步、做饭、喝酒、走访村民,参加村民的红白喜事都很有意义。感谢扶贫工作把我们安排在一起。</h3> <h3> 道路中断几个月,不想开车绕佛坪走6个小时,就得翻山走这样的泥泞山路,很陡很长。需要一个小时多。然后再那边在拼车到同力村。</h3> <h3> 这就是国道19公里处的山体滑坡导致进山道路中断,本来2个半小时的路程,绕佛坪要6个小时。上班真的很远,但路上景色很美</h3> <h3> 这是我和第一书记钟松林走访一组回来在路上碰到的大蛇,因为特别大所以爬的慢就拍到了。平时遇到的花蛇,黑蛇、绿蛇,因体型1米左右,所以跑得快,来不及拍照就跑了,也不知他们的名字,很吓人。所以平时走路手里离不开树条在路上抽打。</h3> <h3> 这是王禄斌再种黑木耳,我也是第一次见识。原来黑木耳真是好东西,吸收大地之灵气和精华,于一尘不染的环境滋润而生。同力村的黑木耳,产于中国气候的心脏之地,好东西。</h3> <h3> 同力村唯一不通电村民,80岁的苟玉玺老人,学院自助他一套太阳能发电设备。这位老人是个有故事的人。地主老财的后人,自己给我说他是大学生,上过咸阳医专。</h3> <h3> 这是我和林业站的老乡帮助苟玉玺老人种土豆,据说老苟就是老财主的后人。</h3> <h3> 这是我做的白蒿麦饭,看着真好,我给他起名“青山雪针”,白蒿有药用价值,蒸的麦饭很好吃。</h3> <h3> 这是我做的周至地方名吃托托,有苜蓿菜有面,营养搭配。特点是耐饥饿。一天也就吃两顿饭,可以省去做一顿饭的工作量,吃饭在山上是一大事情,虽然提不到桌面,但人得吃饭啊。没办法在村民家里解决,因为常驻的大部分人是老弱病残加上忙人,没有一家能和我有交集的。只有自己做,野菜吃着有时候也很香。</h3> <h3> 这是我喝的开水,杯子底部是沉在下面的泥沙吧,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喝他,因为是山上流的水,山里多雨,只要下雨,水就很稠,有泥沙等,烧水做饭、烧开水都得澄清大会功夫,就这杯子里还是有泥沙等,习惯了,不干不净,吃了没病,再说也比城里净,因为他不含大肠杆菌、什么螺旋氏等细菌等治病性菌类,我也不大懂。反正这样的水同力村村民世代都喝,也没人拉肚子,并且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很少,我认为是水质好,哈哈哈。</h3> <h3> 这是下午闲了,提个塑料袋采野菜,因为山里菜不好买,叶菜类也不能放,只好采一点,夏天灰灰菜、野油菜,春天苜蓿菜,野韭菜、白蒿菜、野油菜,还有树花菜,藿香菜等等。还可以采中药材蒲公英。用根和叶子泡水喝,可以减肥、消肿消炎、防病等。</h3><h3><br></h3><h3><br></h3> <h3> 村民李德海老人的房子,春节前腊月二十六晚上,不明原因着火化为灰烬。把老汉卖枣皮的钱,卖肉的钱和所有家当都烧完了。所幸老人被其侄子发现后救了出来,。图片中间两座小房中间空着的地方就是烧完的老房子。我给老人捐了款,并买了新的被褥、枕头、床单被罩和食品等礼品送了过去。送去的时候村民多,怕有作秀之嫌,所以就没有拍照留影。</h3> <h3>这是我们学院支助、镇政府支助、村民、驻村工作队捐助钱和劳动力、李德海老人的儿女和亲戚共同努力建起来的新房,虽然没有老房好,但也可以安家了。</h3> <h3>这是李德海老人看我挖野菜,就过来给我帮忙来了,挖了很多。</h3> <h3> 同力村的花椒,炒肉非常麻香,从不打农药和施肥,绝对天然有机。成熟季节用手一模,红红的麻油马上将手染红。这也可以当旅游产品开发,来个山村旅游和购买农副特产,村里有绿色无公害的土豆、木耳、花椒、蜂蜜、土猪肉、白酒、山茱萸等等,很值得拥有。</h3> <h3> 真正的土蜂蜜,不会参任何人为成分,一年只取一次蜂蜜,是蜜蜂给自己采的“粮食“”,人类把它取了出来。还要给蜜蜂冬季留一部分吃,所以是大自然馈赠上等臻品。我感觉这个可以扶贫开发,形成极品产业,盈利空间非常高。</h3> <h3> 这是我准备帮村民卖土蜂蜜,从网上买的瓶子,做的产品样品。网销利润还行。</h3> <h3> 过年了,村长家里开始杀猪了,重温小时候的记忆和场景<br></h3> <h3> 这是同力村过年前的杀猪宴,特色有酸菜炖猪血、玉米粉蒸肉、花椒炒肉丝、回锅肉等等,还不错。最重要的是气氛好。</h3> <h3> 快过年了,村子慢慢有了年气,王桃生家开始酿酒了,纯粮食玉米酒,绝无勾兑。,也算一种特产。我给他起名叫“同力大曲”“同力春”</h3> <h3> 有幸目睹传统酿酒过程很是好奇和兴奋,酒刚流出来,李升民老兄骗我说,高老师,刚出来的酒叫“胭脂酒”,甘甜清纯,酒精度小,给我接了一塑料杯让我喝,我说不喝酒,他说没事,酒味淡,机会难得,你碰上了就得喝。我一尝也是,就一口干了,他又接了半杯给我,我又干了。结果一会就头昏脑涨,昏昏沉沉走不了路。他们哈哈大笑,我上当了,头道酒是最厉害的。图为酿出来的酒流进酒坛子里的图片,一般还要把刚流出来的胭脂酒和最后酒精度小的掺混储藏,要喝一年。</h3> <h3> 这是同力村红白喜事必上的大菜“粉蒸肉”,贫困户孤寡老人林德录,也是做这道饭菜的同力村权威高手,图为王琪娃给同力村唯一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儿子王博结婚,他正在给宴席蒸肉,认真的掌握火候。</h3> <h3> 这是山村里结婚宴会场景,一村有婚事,10里8村人都去,也是大聚会。男的都表现得西部牛仔像,女的打扮花枝招展,城里有的时装样式,这里也有,俊男美女是一道风景线</h3> <h3> 这是我背着村委会的锣鼓家伙,步行五公里送到一组杨书记家,去给老杨书记晚上守灵和唱孝歌用。参与同力村的美丽民风活动,很值得。</h3> <h3> 80多岁高龄的“村老杨书记”因病不幸去世,全村人黑天白夜换班都去缅怀悼念。不管他老人家功过如何,执政同力村几十年也不容易,也算山村里有抱负、有担当的男子汉。图为大冬天大家在杨书记他家房边空地拢大火取暖、聊天、守灵三不误。作为工作队工作人员,随乡入俗,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我断断续续也去帮忙并参加哀悼事务活动。</h3> <h3> 同力村属陕南风土民情,不像山外搭设灵堂,唢呐号乐那么宏大场景。这一带闹桑事是唱孝歌,敲小锣鼓,孝子们披麻戴孝、手奉香火,在孝歌手和打乐手后面跟着,围绕灵柩转一晚上,天亮了这些人才能休息。往往睡一天,第二天晚上继续直到故人下葬,有在黑夜陪已故老人的意思。白天都是本村帮忙的人招呼客人,村里女人做饭,男人拾材生火、打牌、喝酒和拉家常。图为同力村唱孝歌高手苟玉玺,是个村里的文化人、艺人。同时还有余味学老兄,唱孝歌嗓音像刀郎的音质,特好听,还有冉大成,唱的也很好。</h3><h3><br></h3> <h3> 冬季天冷,洗衣困难,大家明显穿的比夏天要土气落后很多。整天冻得都感觉浑身筋骨都没好好舒展过。贫困户老张就更不讲究了,但我们都很乐观,每次碰面都是玩笑不断,笑声不决。</h3> <h3> 冬天停水停电在山区是家常便饭,一旦停电,房子就待不下去,床上冷,根本就暖不热,睡一晚上被窝都是冰的。饭没法做,水。没得喝。大家唯一的去处就是桥头饭店,因为那里有发电机,有火炉子,有炒面烩面,有茶水,有人气不孤独,大家五马长枪、出五关斩六将、天南海北的摆龙套。当时对我来说,桥头饭店就是很幸福的地方。尽管有人抽烟搞得乌烟瘴气难受,随地吐痰恶心,还有人说话不着调难听。那就只有忍了,当时那条件,太挑剔你就会更痛苦!</h3><h3> 店老板赵宝也是个人才,一个人在桥头经营三个业务,修汽车补胎、百货商店、饭店。如果做饭,商店里就没人,同时还有别人在修理铺看电视,东西从不怕别人偷。这才是民风淳朴的真是写照。我去吃饭的时候经常帮老板收拾碗筷,关系那是相当的好。</h3> <h3> 这是驻村工作队家访尚彦慧家当时拍的照片,尚彦慧是个孝子,为了照顾好老母亲,自己就不出去打工了。养儿防老,中国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我因此平时很尊敬尚彦慧。由于我是联络员,基本上都是给领导照相,有我的扶贫工作镜头不太多,这张照的不错,值得保留。</h3> <h3>这是我们去一组尚彦慧家里送重阳节的慰问品,老人心里过意不去,给我们回敬的柿子,核桃和馒头等吃货,我们执意不收,尚彦慧提着东西一直追到坡下,他说一定要给,放到路边等我们去高庄砭(同力村另一个地方)回来一定带回去,我还说怕丢了。他说我们山里没小偷,路不拾遗,不是自己家的东西没人拿。等我们办完事都快天黑了,回到此处,好吃的东西依然还在。我特别高兴就拍此照留念。</h3> <h3> 开始驻村工作进行家访的时候,我们最怕的就是被狗咬,村民家家都养狗防猎和通知主人有人来访,因为只要有外人来家附近他就叫。王义富老人一个人住在半山坡,做饭还是用古老的吊锅,但他家的狗是最凶猛的,扑着咬人,幸亏有铁链拴着,否则……,所以我就拍了下来。</h3> <h3> 这是我刚去同力村,还不熟悉村情,看到70多岁的王义富,一个人住在半山腰,衣服穿的烂,被子也很破旧。第二天赶紧把自己的衣服洗净给王义富送去,领导给我拍的照片。下来仔细了解情况,原来王义富不是一个人孤独生活,是和家里老伴、儿子、女儿过不到一起,自己一个人索性单另住。其实儿女们都管着老人呢,大学生孙子结婚老人穿的又新又高兴。国家扶贫政策“四个精准“,村里执行的名不虚传,其中就有精准识别。</h3> <h3> 这是我帮王四安的母亲扛竹竿,我们在同力村驻村,只要碰到任何一个村民在体力上需要帮助,我从不回避干活出力。当时她砍竹子的时候我故意没帮她砍,我下不了手,看到竹子长这么好,舍不得。但下山回来碰到她砍完了,就帮她抗到她家,老人很勤快。用它做豆架。</h3> <h3> 这是村里修路,砸石头是最重的活,还有危险性,因为石头砸开要乱蹦,容易伤人。我就选这最重的干,村民不让,真是舍不得让我砸,我哪能后退。抡起榔头不比他们逊色,最后还是让石头碰到小腿了,很疼很疼,还流血了。但征服了村民小看我,说城里人舍不得出力,不会干活。其实我生长在农村,城市第一代,用不会忘本。:</h3> <h3> 在一年的扶贫工作快要结束的时候,村医霍大夫多次邀我去河里抓鱼,我说抓鱼违法。他说玩呢,不一定能抓到,为了活跃生活。我们就自制了这个捕鱼器,放到河里,还真捕到了三条3公分长的小花鱼,然后又放生到河里了。确实很快乐,在河边聊天很惬意!</h3> <h3> 我的一年扶贫工作结束了,回到学院工作,早晨吃着三种稀饭和小菜的早餐,中午有多种菜品自由选择,舒适而干净的办公环境,先进的办公设备,和同力村的工作环境简直就是天地之别。但我还是怀念同力村,怀念扶贫攻坚“四支队伍“的同志和工作精神,怀念领导我们扶贫的厚畛子镇党政领导及包村干部。</h3><h3> 虽然离开了同力村,离开了扶贫阵地,但心永远和同力村在一起。一旦握手,永远是朋友!</h3><h3> 同时向更多还在一线驻村扶贫的同仁建议: 珍惜扶贫时光,机会难得,能多做好事就尽量多做,不虚度光阴,增添人生精神财富!</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