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都古城学素养,深度钻研定课堂―2018年潍坊暑期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纪实 张翠香 王亚男 苏良侠

五年级三班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昭德古街十里长 ,</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千年文化缩两廊 。</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弯脖斗拱巧匠做,</span></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 恍若身处明清坊 。</font></h3> <h3> 迎着初生的太阳,带着赵金惠主任的嘱托,由纪桂卿老师带队,我们一行人踏上了益都求学之旅。正所谓“造烛求明,读书求理”,学习永不嫌迟,这也注定“2018潍坊暑期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之旅将意义非凡,收获颇丰!</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侯京友 《提升教师素养 成就幸福人生》</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侯京友,山东省小学数学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潍坊市教科院小学数学教研员,潍坊市特级教师,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h3><h3> </h3> <h3> 教师的幸福是什么,教师的幸福又来自哪里,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精美的ppt,侯老师用朴实的话语、切身的经验、前人的经历完美的诠释了教师的幸福人生。</h3> <h3>一、爱岗敬业是享受幸福完善美好人生的前提</h3><h3> 看到这句话,不言而喻,享受幸福、享受美好,必须爱岗敬业来铺路。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个生命哲学问题,是一个有关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的问题,要从大哲学的角度来阐释,但浮华背后,我们要看到问题的本质,回归到教学,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是天职,是责任,是快乐生活的需要。“享受三尺讲台,享受和学生共处的时刻”。</h3><h3> 爱岗敬业,教师的幸福在教学中:研究教学、改进教学、成功教学。</h3><h3> 爱岗敬业,教师的幸福在智慧中:智慧课堂、享受智慧、完善智慧。</h3><h3> 爱岗敬业,教师的幸福在生命中:成长生命、完善生命、享受生命。</h3><h3> 教师是一份职业,更要专业,要在珍惜生活、善待自我中奉献社会。</h3> <h3>二、提升专业素养是享受职业幸福的保证</h3><h3> “一个优秀的教师站在讲台上,他(她)就是数学”。</h3><h3> 而如何做大气的数学教师,这就需要我们:</h3><h3>1.知道数学的育人价值,数学文化的魅力所在。</h3><h3>2.研究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序”和“度”。</h3><h3><br></h3> <h3>三、主动反思是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h3><h3> 成长的脚步离不开反思掌舵,作为小学教师,在追求职业幸福感的同时更要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树立方向标。侯老师提出“LDC教研方式”教师学习与发展共同体的核心理论:我们一起做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实现思想碰撞、智慧研究;李玉平“三小研究”:研究小现象+研究小策略+研究小故事。</h3> <h3>四、做一个有特色的老师,享受高品质的教师职业生活</h3><h3> 侯老师指出,追求职业幸福感,避免职业倦怠,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准确定位;其次在其位谋其职,对待工作要竭尽全力。即便不是最好,也是自我价值的实现。</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王凯娜 《i数学:重新定义数学》</h3><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峡山双语小学王凯娜老师,作为学校首席导师、数学教师和年级教研组长,在韩相福校长的带领下,针对学校学情四年时间共同制定出《i数学》课程理论。</h3> <h3>  今天,凯娜老师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i数学”课程理论展开阐述:</h3><h3>1.i数学课程的背景―为什么?</h3><h3>2.i数学课程的构建―是什么?</h3><h3>3.i数学课程的实施―怎么做?</h3><h3>4.i数学课程的收获与反思―怎么样?</h3> <h3>  数学是什么?凯娜老师从课程标准中的数学、教材中的数学、教师眼中的数学以及学生眼中的数学等不同角度分析数学,发现数学不再是孩子心中向往之而成为孩子心中的痛!数学是思维的建设,而不是全部灌输,因此“i数学”应势而生。</h3> <h3>  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为做最理想的数学,做孩子们想要的数学,愿意学的数学,“i数学”制定课程目标:针对学生特点,为“每一个”学生发展而设计。</h3> <h3>  “i课程”体系分为两个阶段:1~2年级,3~6年级。纲领是让孩子们实现:自主,合作,探索,引领。</h3> <h3>  同时,“i课程”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h3> <h3>  针对“i数学”课程具体实施经历了三个阶段:玩数学~2.0版本~3.0版本。</h3> <h3>  1.0版本“i数学”又称玩数学,主要以活动化、游戏化为主,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引领能力。</h3> <h3>  但是,1.0版本“i数学”始终存在一些问题:</h3><h3>1.数学仍是解题和训练。</h3><h3>2.学生还是不喜欢数学</h3><h3>3.教师还是迷信教材。</h3> <h3>  针对现状,结合学校特点,以为“每一个”学生设计数学课程的2.0版“i数学”诞生。</h3> <h3>  2.0版“i数学”主要将课程目标具体细化,转变为课时目标。</h3> <h3>  同时将教育回归本真,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积极性,将“接受学习”转变为“探究学习”。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脚踏实地而非假探究,做讲道理的数学。</h3> <h3>  2.0版的“i数学”课程内容分为六部分:</h3><h3>1.目标是i的: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做学习的小主人;</h3><h3>2.生活是i的:将教材中的生活转化为学生生活中通俗易懂的事例,加深学生理解;</h3><h3>3.探究路径是i的:设置六大站点,发散学生思考问题的思维。</h3><h3> “任务箱”―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h3><h3> “探险地”―鼓励学生面对问题迎难而上,自主探究;</h3><h3> “能量站”―拓展数学阅读,加强数学知识积累;</h3><h3> “健身场”―设置问题,对学生掌握情况进行巩固检查;</h3><h3> “体验室”―在探究过程中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h3><h3> “竞技场”―综合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h3><h3>4.问题是i的:发现问题比探究问题更难;</h3><h3>5.探究方法是i的;</h3><h3>6.收获是i的。</h3> <h3>  2.0版“i数学”始终以内容为主,因此也存在弊端,所以基于“大概念”的课程整合3.0版“i数学”诞生了。</h3><h3> 新版本的“i数学”将单元主题不断在课堂落实,让学习真正在课堂中发生,让学生真正做课堂小主人。</h3> <h3>  而以发展学生个性化追求的选修课程也在不断完善。</h3> <h3> “做一件事并没有那么简单,坚持做一件事更不简单”。四年探索,不忘初心,王老师用团队的切身经历给我们讲述了i课程的由来和应用。也更好的阐述做教育,要伏下身子坚持做!</h3> <h3>  教育的探索总是从最低处走向最高处,每走一步都极其困难;</h3><h3> 于是你会发现,你永远无法站上你眼中的最高点;</h3><h3> 但总有一天,你会找到平衡点,这才是课程整合的最高点。</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苏桂芹 《数学阅读:换一种方式学数学》</h3><h3> </h3> <h3>  潍坊市潍城区教科研培训中心主任苏主任说“换一种方式学数学”,看到题目,我们会有很多疑惑:学数学,为什么要换一种方式?数学阅读又是什么?怎么开展数学阅读?别着急,接下来苏主任带着我们一起进去学习数学的新世界。</h3> <h3>  为什么要换种方式?</h3><h3> 万物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作为被研究八年之久的数学阅读,其自身价值不言而喻。</h3><h3> 作为老师,我们教数学,学生学数学,日复一日的循环,那学生喜欢学吗?学生学的好吗?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孩子们的数学成绩从三年级起开始下滑,意味着年级越高,越不喜欢。在数据面前无从辩驳,我们必须反思。</h3><h3> </h3> <h3>  常规下三本一卷的学习方式、课堂浮于表面的信息整理、过度偏重课本致使学生阅读能力不足、理解力偏低,多次调研种种迹象表明学生需要认识更广泛的数学,学生的理解力需要在阅读中得到锻炼和提升。因此,我们的孩子必须要“换一种方式学数学”。<br></h3> <h3> 什么是数学阅读?</h3><h3> </h3> <h3>  数学阅读,顾名思义,学生在阅读中学数学。创编丰富的且具有儿童生活化、趣味化的数学阅读资料,激发小学生自觉的、有兴趣的进行数学阅读,从中学习数学知识,体会数学思想,增长数学智慧,发展数学方法,养成热爱数学学习的良好品格,从而促进数学理解力的发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h3><h3> </h3> <h3>  数学阅读课程,其本质是校本课程,是由一线教师来进行研究、开发、实施,为学生量身定制、全覆盖、系列化,充满趣味性、思维性、拓展性、实践性,以“阅读”为主要方式实施的数学课程。其目标就是让学生喜欢学数学,发展数学理解力。该课程包含四大系列:数学绘本、数学故事、数学万花筒、数学实践,即学生通过实践后自己悟出道理,以学生为课程实施的最大主体。<br></h3> <h3>  怎么开展数学阅读?</h3> <h3>  开展阅读课程,要把好校内校外关。<br></h3><h3>(一)多样性的开展数学阅读的系列活动</h3><h3> ①创造条件,为学生自由阅读提供便利。</h3><h3> ②多样活动,为学生展示成果提供平台。</h3><h3> ③丰富创新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把握课上、课后,严抓读、听、讲、写、演,通过实践活动进行总结提升。</h3><h3><br></h3> <h3>(二)从“有趣”到“有效”<br></h3><h3> ①发展小学生数学学习品格,让数学阅读是“有趣的”。</h3><h3> ②发展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让数学阅读是“有效的”。何为有效,对于数学信息,从浮于表面到学会分类提取整理,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h3> <h3>(三)从“叙事”到“明理”<br></h3><h3> ①数学阅读收获展评活动,记录整理数学阅读中的数学发现、感悟。</h3><h3> ②数学阅读交流活动,关注内容,学会方法。</h3><h3> ③数学阅读指导活动,结合问题,指导交流。</h3><h3> ④数学阅读特色活动,增加活动种类,关注活动效果。</h3> <h3> 数学阅读课程,是学生执行、教师研究的特色课程。数学阅读,不是把阅读资源当教材,而是利用这些阅读资源,通过数学阅读,达到数学教育的目的。正如史老所说“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绘本,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绘本,用数学的语言来表达绘本。” </h3> <h3>韩峰《小学数学数型思维教学的探索与实践》</h3> <h3> 来自青州市五里学校的韩峰老师结合自身多年的一线从教经验,绘制了一种别出心裁的“树型思维导图”,现在让我们跟随韩老师的脚步一起研究“树型思维导图”如何在课堂落实与实践。</h3> <h3>  韩老师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阐述:</h3><h3>1.教学案例</h3><h3>2.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h3> <h3> 第一部分 教学案例</h3><h3> 教学案例一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h3><h3> 韩老师出示了一幅简单线条并提问看到它会联想到生活中什么情景、事物从而打开了大家的思维空间,进而强调“联想”对于学习的重要性!</h3><h3> 思考长度单位与面积单位的异同辨析,从一个知识点发散联系,并借助“树型”进行链接,从而达到新知与旧知相连,便于学生对平行四边形面积求解的更好理解与掌握。</h3> <h3>  教学案例二 《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h3><h3> 提出课题,首先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点,并用“树型”相链接,既梳理了知识,又便于检验学生对旧知的掌握程度。</h3><h3> 在探究新知过程中,鼓励学生“一问多思”,自主探究,自主解惑,自主反思,并于课堂进行展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将“要我学”真正转变为“我要学”。</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部分 教学方法的主要内容</h3></font></h3> <h3>  针对当前教育模式存在弊端,以“教,是为了不教”为目的,结合学情,参照“脑科学理论”“知识迁移理论”“构建主义理论”“其他教学法理论”等相关理论从而创设了符合学生需要的“数型思维”教学模式。</h3> <h3>  “树型思维导图”如何在课堂有效应用,构建理论为能很好的形成知识框架图,将学生的思考过程跃然纸上,同时在构建知识结构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h3> <h3>  “数型思维”模式的主要理念可以总结为“三树合一”:学习基础树、学习完成树、教师备课树。</h3> <h3>  以理论依据为目标,教学原则为保障,“树型思维”模式按照以下步骤逐渐在课堂生根发芽。</h3><h3>1.建立基础树:新建或者在旧知基础上建立新枝。</h3><h3>2.确定目标:学生自主发现。</h3><h3>3.探寻触点:根据情境问题进行信息整理,并提出相关问题,自主或借助同伴力量解题设想。</h3><h3>4.构建新知:通过联想,利用多种形式构建新知和旧知之间的联系。</h3><h3>5.交流发现:交流过程中对发现说明理由。其他学生进行评优、补充、质疑、总结。</h3><h3>6.互解疑惑:创新思维的有效形式。</h3><h3>7.运用新知:从生活中提出类似问题加以应用,同时进行拓展练习。</h3><h3>8.反思总结</h3> <h3>  “树型思维”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探究能力为目标,着重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梳理,从构建学习基础树到学习完成树,在探究过程中,知识框架体系已经在无形之中慢慢形成。 同时教师创作备课树,从不同层次将“树型思维”在课堂推进与落实,让学生在课堂熟练应用。</h3><h3> “树型思维”模式的灵活应用,将很大程度的理顺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保存与提取,反思与整理,完善学科体系,以一种新颖的形式调动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h3> <h3>  张振芬 《“五会课堂”的思考与实践》</h3> <h3>  作为一名寿光市的小学数学教师,“五会”思想在数学课堂落实应是熟记于心的。“会看、会想、会说、会听、会问”,五会思想既是对学生思维的培养,也是对教师课堂把控能力的检验,如何引导、如何倾听、如何评价,如何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与学生共成长。<br></h3><h3> 闲暇交谈,多所外地学校老师们问:寿光学校的老师们上课就是运用这种模式吗?看你们的学生在讲台上那么自信,真是太棒了!我也要跟我们的老师推广这种做法,对学生对老师的影响都是极大的......</h3> <h3>  诚然,“五会”是人心所向,但它必然是问题课堂的成果,有问题,才会有探索、有创新。所以,为什么要实行五会课堂?</h3><h3> 数学的课堂上,你可能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一看就做、一做就错,练过会做,一变就错,不会说、不会听、不会问……</h3> <h3>  史老提出“数学核心素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分析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基于数学核心素养,学生的数学眼光、数学思维、数学语言至关重要,那如何让学生学会思考,成为终生成长的力量,“五会”诞生是大势所趋。</h3> <h3>  什么是“五会”?</h3><h3>1.会看(基础):会观察、会看图、会筛选信息、会读题理解题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观察能力。</h3><h3>2.会想(核心):能发现、能联系、能联想、能应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分析问题能力。</h3><h3>3.会说(关键):以说促思、以说促学,说完整的话,讲数学故事,能演示说、画图说,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讲个别人听,学的最牢固。”</h3><h3>4.会听(保障):能听见、能听懂、能听出对错、听出异同,培养分析比较能力、理解能力。</h3><h3>5.会问(关键):问出疑惑点、矛盾点、关键点,发现问题的提出,培养问题能力。</h3><h3> 所以“五会”的实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自己思考,找出困惑点,自学知识并学到知识。</h3><h3> </h3> <h3>  那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落实“五会”课堂呢?</h3> <h3>  “五会课堂”真正于教室生根,于学生心中开花,教师的策略很重要。</h3><h3>1.目标策略:明确每一项的目标,每项分年段细分目标。在“看、想、说、听、问”的每一阶段,分年级分学段的给学生制订符合学情的任务要求。</h3><h3>2.外显策略:“内外双管齐下”,通过教师的外部行动,如手势引领、语言鼓励及讲台上的站姿站位等,为学生提供内部的思维路径:我的想法是......我的想法就是这样,谁有疑问或补充......</h3><h3>3.达标策略:评价奖励机制很重要,以“五会”为评价内容,争做“五会小达人”。</h3><h3>4.助学策略:每课活动训练,以活动促学习,玩中学,学中玩。</h3> <h3>  有了策略,还得有行动,有耐性。重视学生“第一次”经历的培养,这是能将后续阶段顺利进行的基础。</h3><h3> 看是看什么,怎么看,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去找出题目中给定的、隐藏的信息,去表面抓本质,明确每一个题中“我看到了什么、有哪几个量、这几个量之间又有什么关系”至关重要,此后,想、说、听、问也就相应的水到渠成了。</h3> <h3>  想,即联想。遇到问题,学生能适时的回头看而不是毫无头绪而无从下手,就如课本教材中,学习图形面积时,从梯形中看三角形,从三角形中看平行四边形,学生的迁移能力的提高也意味着学生知识点的连贯性,可以说愈迁移、愈连贯。</h3> <h3>  会说,说什么?计算类、解决问题其实都是以“说思路、说思维”为载体。</h3> <h3>  通过张老师课堂实录我们得知“五会”思想在课堂确实生根发芽,学生的解题思维、言语表达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而“人无完人”,若要完美,我们还需继续改进,张老师对“五会”思想在课堂更加有效实施提出几点建议:</h3><h3>1.两有:有意识、有目标。</h3><h3>2.两多:多示范、多练习。</h3><h3>3.两重:重体验与表达,重倾听与评价。</h3><h3> 相信经过不断改进与完善,“五会”思想将在课堂碰撞出更璀璨的智慧火花,而你我也将遇见更加美好的“自己”。</h3> <h3> 孙科长用富有幽默的话语做了最后总结发言,首先肯定了各位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做的创新与努力,其次也提出要始终保持“回头看”信念。回顾“i课程”“课程阅读”“树型思维”“五会思想”等不同理念,我们要始终与教材相伴,但要意识到教材并不是课程全部,也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世界,而应将世界当教材,站在学生角度,换位思考,让学生真正喜欢数学,爱上数学!</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left;"> 两天的探究之旅圆满结束,但是细细回想这几位名家所传递的数学思想却值得我们沉思。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完善,数学探究将不再是全部灌输,而应改变课程思维,转变数学思想,让数学真正在课堂发芽,让数学真正在学生心中开花。正如杨宗纬―《我变了 我没变》,“我变了”数学思想、数学思维,“我没变”对课堂的坚持,对学生的初心!</h3></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一天宛如一年</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一年宛如一天</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任时光流转 我还是我</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一遍用了千遍</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千遍只为一遍</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当回忆久远 初心始现</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我做了那么多改变</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只是为了我心中不变</font></h3>

数学

学生

课堂

思维

阅读

探究

课程

教师

五会

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