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 山环水绕,形胜之势。云淡风轻,浅秋翩跹!</b></h3> <h3><b> 清晨怡人,左三圈 右三圈,脖子扭扭 屁股扭扭,我们来做运动…</b></h3> <h3><b> 思想的蝴蝶,在语文的绿叶上起舞!</b><b>一个不断知新、喜欢思考的语文老师,必定自带光芒。</b></h3> <h3><b> 愿你我因思想而站立,因思想而睿智。</b></h3> <h3><b> 学无止境,专家引领成长;志同道合,朋辈互助同心。</b></h3> <h3><b> 心无旁骛,紧跟老师步伐;课余休息,交流心得感悟。</b></h3> <h3><b>8月20日感悟:</b></h3><h3><b> 吃透文本 深挖细嚼</b></h3><h3><b> 吕梁市贺昌中学31号杜秀云</b></h3><h3><b> 韩军老师不愧是“大语文”理念的提出者,今天的课程真可谓别开生面,让人耳目一新。“一篇文学性课文可以应对众多高考语文作文题”的讲解,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原来作文不是没有素材,而是我们缺乏灵活变通的迁移能力。《中国人负重前行的背影一文》,真正让人拍案叫绝!通过情理、事理,引导学生体验、感受文学作品背后蕴藏的关于现实生活的思考,不就是语文一项很重要的功能吗?
《隋宫》一诗的解读,韩老师处理得非常有技巧,每一处设疑,每一次引导,都别具匠心,引人入胜。通过假想李商隐与隋炀帝的对话,既让学生体会到了诗的本意,又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思考力。真正是妙不可言!
“无界读书涉猎广,养人养学养课堂”“一字一句细斟酌,字字词词有分量”“虚字虚词多关照,平字陈不平常”“易字换词变诗句,开掘哲理和思想”“品出诗句背后隐藏的诗人个性形象”,这五句口诀从不同角度精妙地概括除了解读教学古诗词的秘诀,确实可以看出韩老师思考的深邃。
总之,作为一名老师,多读书多思考才能善提问善答疑。语文学习永无尽头,我们永远在路上!
</b>
</h3> <h3><b>研修日志五:</b></h3><h3><b> 学习是终身的修行
贺昌中学46号学员张丽雯
人不光是靠他生来就拥有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
——歌德
我们都是买的单程车票走上人生这趟列车的,曾经也是意气风发,曾经也踌躇满志,但多少年春去秋来,三年一届学生,四十五分钟一节课,似乎忘了最初的梦想,忘了自己想要成为的样子。今天韩军老师的讲座让我找到了初心,看到一线教师应有的思考,一篇课文的多元解读,一节课的巧思妙想。
莫伯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早已被盖棺定论了,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就是这样一篇小说,韩老师设计了两了题目《于勒叔叔没寄出的第三封信》、《菲利普未公开的信》,在各省中考作文题中都可运用,真是拍案叫绝。他带给我新的思考,对文本的解读从教条出发还是从伦理出发?我们在解读文本时揣摩他人内心正向价值,看重阳光、温暖、亮色;同时体察他人的艰辛、无奈、挣扎和心底的光明。我们从人性的角度“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别人”,体现宽容精神和悲悯情怀。作文教学和课文学习可搭台唱戏,文本深度解读就会有许多重大的发现。我在十多年前听过王大绩老师讲作文,一个历史文化名人可构思很多作文,今天一篇经典课文也可以这样天衣无缝地与作文嫁接。为韩军老师奇思妙想叫好点赞,也给我今后的教学提供了许多启发与思考。
学习就是修行!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边学边修,不忘初心!</b><br></h3> <h3><b> 培训第六日感悟 </b></h3><h3><b> 柳暗花明又一村
贺昌中学49号许东平
《一篇文学性课文应对多数中高考作文》韩军教授运用其中的基本观点,告诉大家一个别开生面的作文渠道。
作文教学本身是没有模式的,今天韩教授告诉我们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让人任意性地去应对任何一个中高考作文题目。
韩教授说:用任意一篇文学性课文,自然、妥帖地构思写作素材。凭借这篇课文的故事、人物、环境、结构,重新解决所面对的作文题目。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生拉硬拽,不能随心所欲。
韩教授利用《背影》、《老王》、《孔乙己》三篇经典性作文,给大家展示了这个方法的具体运用。特别是孔乙己给2035年十八岁青年的信,让大家脑洞大开。思路一开,《两个老王》新《背影》便顺理成章。
总结其中的枝巧,便可知…
《孔乙己》是基于社会背景,封建教育去写的;
《老王》是基于"老王"人物形象,用人物形象的对比写成作文;
《背影》选取的是"背影“艺术意象。
有此三个例文,让大家充分理解了作文韩氏原理,完整地得到韩氏作文的写作技巧。
</b><br></h3> <h3><b>汾州研修心得——</b></h3><h3><b> 在自己耕耘的土地中寻求真理</b></h3><h3><b> 吕梁市贺昌中学38号刘志宏
高中作文一直都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想要写好作文需要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和大量的写作练习。可是对高中学生来说每天的学习任务都非常的繁重。因此,作文教学任务就更难完成了,今天有幸听了韩老师天马行空式的作文教学思想 对我的触动很大。他的写作思想是利用我们高中所讲的语文课程,在充分挖掘课文的写作角度、写作思想,广泛积累写作素材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写作方法。我惊叹于韩老师用语文教参之中的一篇文章《背影》,连续写了八年的高考作文。这是怎样的鬼斧神工啊!他的讲课还在继续,惊喜也在不断呈现。例如:《老王》《孔乙己》《雷雨》都是我们高中作文教学的根 ,是学生学习写作的源头活水,是培养和提升学生文学素养黑土地。有人说:"真理永远是朴素的"我今天再一次体会到,真理是需要深入到我们耕耘的那一块土地中去寻找的。感谢韩老师给我的启发。真的,真的感谢您!</b><br></h3> <h3><b> "旧文"翻"新意"</b></h3><h3><b> ——研习心得(五)</b></h3><h3><b> 吕梁市贺昌中学35号学员薛丽琴</b></h3><h3><b> 作文是高中语文的半壁江山,怎样稳固好这半壁江山也是高中语文教师重点关注的问题,从学生的写作水平来看,多数学生的作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缺乏新意,作文语言的积累不够,翻来覆去还是那些旧的素材,缺少真情实感,这不仅反映出学生写作能力的欠缺,同时也反映出老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不足,如何改变这种教不得法、学不得法的现象,全国特级教师韩军先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b></h3><h3><b> 在今天的讲座中,他教给我们用仼意一篇文学性质的课文,自然、妥贴地构思、写作多数高考作文题目的方法,既符合语文教学原理,也符合写作学原理,操作性很强。如用《背影》指导写作,不一定只局限于父爱、亲情、家庭、感恩、尽孝等几方面的题目,还可选取"背影"艺术形象来行文;用《老王》指导写作,不一定只局限于善良、知识分子反省与忓悔、友情、坚韧等几方面内容,还可基于"老王"人物形象的基本内涵来写作;用《孔乙己》指导写作,不一定只局限于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读书人、世态凉薄、看客与国民性等几个方面,还可着眼于“孔乙己”所处时代的封建教育来思考……韩老师对传统文本的解读和实践让我们的写作教学豁然开朗,听君一席话,真乃胜读十年书也!</b><br></h3> <h3><b> 驳韩军的“一文多写”作文教学法 </b></h3><h3><b> 贺昌中学39号刘新宇</b></h3><h3><b> 韩军老师的课学养深厚,思想深刻,给我许多启发。他认为一篇好的文学性范文可以应对各种题材的高考作文,这其中当然包括2018年的高考作文,2019、2020年以至往后若干年的都可以一文网掉。 </b></h3><h3><b> 他的这一作文教学法不算新鲜,很多教育专家都有类似观点。而且这也符合作文写作的内在规律。有人形象的把这种方法叫做同一花盆种不同的花。能做到通过一篇文章写各种题材文章的一个必要前提条件就是对课文的深入学习和全面掌握。好老师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为例,说明他的作文写作观点。比如2015年的高考作文关于小陈举报父亲,2018年的作文给2035年的18岁少年写一篇文章。韩老师都给大家展示了很好的范文。我认为韩老师的这种作文教学法从理论上讲是可以的,实际操作也可以,但对高中生来讲,可能带来负面影响。首先,每篇课文都有相对固定的主题,《背影》的主题大致是父爱、慈孝、怀念、哀怨等。如果一篇考试作文的写作角度可以比较顺利的联系到《背影》中的相关主题,那对学生的考场写作当然益处多多。但如果考试作文的写作要求和可写角度和课文的相关主题相关较小,而非要牵强地往《背影》上靠,对一名高中生来讲,就显得不经济,不实用。一来,考场作文时间非常有限,另外,高中生知识水平还相对有限,非让一名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一篇他认为很熟悉的文章套用的千变万化的考试作文中,没有很完善的文学修养和较成熟的哲学思维是很难做到的。 </b></h3><h3><b> 另外,在应试写作中,要借用到你熟悉的一篇范文,此篇范文的主题、语言、材料应该是基础,如果有些作文的写作确实和范文相去甚远,而非要去套,牵强的嫌疑是少不了的。比如韩老师以2015年高考作文全国一卷为例,以《背影》为范文,个人认为不够完美。他的例文中只把“背影”二字拉了进来,其余和朱自清的《背影》没有多大关系,如果写作硬往《背影》上靠,反而限制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b></h3><h3><b> 世间文章千篇万种,但文章主题为非爱恨情仇,家国人生,自然宇宙,没必要非把这所有靠到一篇《背影》,博学多闻、深入思考才是作文的不二法门,没必要纠结于一两篇名家大作,针对高中生而言,根据不同主题精学十多篇范文,来应对考试,不失为一种好的写作方法。</b><br></h3> <h3><b>研修心得(五)
多元解读文本
吕梁贺昌中学33号学员任丽
今天聆听了清华大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韩军老师讲授的《新高考、新课标与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韩老师关于文学性课文与诗词的全新视角解读令我大开眼界,原来对每篇课文的理解尽可以如此多样性、多角度、多层面。韩军老师说任意一篇文学性质的课文均可应对任一年高考作文题。初一听,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但在韩老师的讲解下不得不信服。原来需要多角度解读,多篇目训练,多思想闪涵提炼等步骤训练。韩老师与我们分享了他笔下的《给老王的一封信》、《于勒叔叔未寄出的第三封信》、《菲利普未公开的日记》等,让我们彻底叹服了。所以从今以后我的教学也该挣脱传统思维套子的束缚,多层面吃透文章,多历练找到一篇课文与一篇作文的契合点。韩老师还分享了古诗词、散文戏剧的课堂实录,对字词的推敲、对人物形象的大胆解读,于平淡中见神奇。总之今天的讲座着实令人耳目一新。</b><br></h3> <h3><b> 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出神入化
吕梁市贺昌中学32号学员 王晶
培训课程已接近了尾声,今天我们迎来了最后一位大咖——韩军老师。韩老师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早上在长廊里排练节目时,我们就看见了韩老师,高高的个子,颇具个性的发型,他和我的同事(北京名师学习班学员)在聊天时,又看到了韩军老师的平易近人。
今天的主题是《新课标、新高考与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一开课第一个观点:一篇文学性课文,应对多数中高考作文题。就让人为之一惊。但随即老师就用几个例证证明了他的说法。例如用《背影》来写2018年高考作文,自然妥贴的契合,让我们看到那负重而行的背影所连贯的中国的古往今来,文字大气,立意厚重,独特的切入点,不失为一篇优秀的作文。紧接着《隋宫》诗的讲解,《咏怀古迹五首其一》的讲解,也不由让我们眼前一亮。文本中的情理、事理在韩老师眼中有了更深入的分析,有了更切合事理的理解与认识。古诗文如此,任何文本都有其内在可探究之处,如果能走入人物内心,走入作者心灵,那么对文本的分析必将深入一分。
《雷雨》这部剧的分析,也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剧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在对人物名字和细节话语的分析中,似乎已将结局暗示。
韩老师说这一切对他来说并不难,他很快能找到联系。这也许即为我们最难学到的,那是由丰富的阅读和深厚的人生阅历积淀而形成的。韩老师告诉我们要打捞学问的根底。这才是重点!语文难教,一个完整的文本置于眼前,我们要能入乎其中,还要出乎其外,那么也许才能最终做到出神入化吧!</b><br></h3> <h3><b> 深度解析文本
吕梁市贺昌中学36号刘丽平
韩军老师的《雷雨》课,用“周”一个汉字,贯穿教学,以“周”阐述人物,梳理情节,描绘命运,概括主旨,终抵“神秘”。大道至简,我认为此法独辟蹊径、高屋建瓴,是解读《雷雨》全剧的金钥匙。
韩军老师呼唤的“人文精神”,实乃语言精神,他拎住“周”字做文章,体现了他的新语文教学中语言的人文主义。
语文味教学法是审美主义的表现性教学法,程少堂老师主张“一语三文”,即在“语言之美——文章之美——文学之美——文化之美”中解读赏析文本,“一语三文”实为语文味教学法的精髓所在。我认为这两种教学法不谋而合,异曲同工。
而要做到这样,是需要对文本反复琢磨、深度解读、文化解读的。我认为,如果一位语文教师没有独立解读文本的强烈意识、基本态度和过硬能力,那么,他在课堂上的所有“花样翻新”都是徒劳无功的,更别说践行“教师是课程的执行者又是开发者”“教师即课程”之类的理念了。虽然教师自身的深度解读与引领学生深度解读尚有不短的距离;但是,只有教师自己深入把握文本的秘妙,才能引领学生与作家的灵魂实现深度碰撞。</b><br></h3> <h3><b>感悟五 </b></h3><h3><b> 贺昌中学47号张保成</b></h3><h3><b> 夜阑人静,心却亮彻,既无法入眠,干脆完成最后一篇作业,写点什么,不能确定。那就无主题意识流了。前几天和同窗校友小聚,虽时光流转,岁月沧桑,但久违的亲切,纯真的青春在你一言他一语中涟漪轻起,一个个青涩的故事串联出好多个早已不再想起却又熟悉的名字。坐在角落的我,心中默念,我的同学,你现在可好,你可知我的思念就像是一串念珠翻来覆去,又像是一道无解的代数,像一支撸桨划不到彼岸。曾经的生活,像列车渐行浙远,却留下了一生的倜微,无法挥掉的记忆。他们仍然在回忆中留恋,而我眼角模糊起来,悲伤不已。感叹生命的残酷,造化的捉弄,它把一个个未曾相识的他,送到你的面前,当你们相识相知时却又无情地带离,让他成为你的过客,让你成为他的驿站。让你疲惫的生命再增添伤感的负担,让你的人生演绎着剪不断理还乱动人故事。想到这里,我伤感变成惶恐,眼前的那些朋友,谁又成为我的过客,而我未来的驿站又会停留哪里。难道生命的真谛真的是夜半钟声到客船,难道人生大幕都是从悠扬的乐曲中徐徐拉开,却在凄婉的乐曲中谢幕。初秋又至,好个好心透。</b><br></h3> <h3><b>汾州悟道五:</b></h3><h3><b>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b></h3><h3><b> 吕梁市贺昌中学37号薛鹏里</b></h3><h3><b> 语文老师最大的教学苦恼是:你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趴在课桌上浑浑欲睡。今天,听了韩军老师的课,大家似乎找到了点点解决之道。 </b></h3><h3><b> 其实,不管是作者、老师,还是学生,我们都需要用心生活。作者的作品是对生活的理解、思考,或再现、加工。老师的讲解既是对作品的解读、介绍,又是对自己生活的反思。而学生也是根据自己生活的阅历,在老师引导下对作品的理解、感悟。一句话。我们都需要生活。生活本就是最好的作品。 </b></h3><h3><b> 试想,一篇饱含沧桑、充满宦海沉浮的作品,让涉世不深的学生完全理解,有可能吗?答案显而易见,但学生又必须去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较好引导,我们也有必要向韩老师一样幻化为作者,绘声绘色给学生“表演”,因为当不了“疯子”的老师不是好老师。学生不一定当时完全理解,但至少留给生活去体验。</b><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