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辛窑:我来了!

翠翠

<h3>  北辛窑!我来啦!一辆中型轿车还不待停稳,车门就被打开,年届七旬的老人们迫不及待地忙着下车。此刻,激情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他们张开双臂,大声喊着同一句台词:“北辛窑!我来啦!”寂静的小山村顿时飘荡着欢声笑语……</h3><h3><br></h3><h3>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以及乡亲们早已守候多时,迎接着半个世纪前曾与他们同甘共苦的插队青年。握手、拥抱,相互问好,忘记了拘谨;顾不上矜持,此时此刻,老人们百感交集!竭力回想着五十年前上山下乡的一幕幕;再去走走那条熟悉的羊肠小路;想瞭瞭当年那窑洞是否还坚固?想问问那善良的房东大娘是否还在住在那老屋?想看看那名扬三晋大地、据说已是九十四岁高寿的老支书……</h3> <h3>  亲切的乡音、熟悉而又陌生的面孔,这是谁?她叫甚?人啊!真是神了,五十年未曾谋面,却并不生份。每个人都叫得出名字,甚至那有趣的绰号都记得清,那浓浓的亲情令人感动。</h3> <h3>  还未等坐下尽情的唠嗑,“知青”们就一睹为快地想要见到老支书。曾经战风沙、斗严寒立志要改变家乡面貌的塞北硬汉,如今已是耄耋之年,那双变形的大手,其中蕴含了多少故事,记载了老支书以及那一代人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h3> <h3>坐在老乡的大炕上,品味着乡村的美食:那金黄软糯的油炸糕、常常在梦里见到的猪肉豆腐烩粉条,那小火慢炖的老母鸡香气诱人;当年年轻帅气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长,与他的知青队员们频频举杯,酒不醉人人自醉!北辛窑!我们为你欢呼!为你歌唱!你永远是我们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h3><h3><br></h3><h3> 回想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我们付出!我们奉献!我们无悔!我们为乡村建设洒下的汗水浇灌了这片广袤的土地,如今葱葱郁郁、绿色装扮了美丽的乡村。</h3> <h3> 纯朴的老乡将知青当做最尊贵的客人,美味佳肴摆上桌,点燃那欢庆的鞭炮,以最高格的礼仪欢迎天南海北归来的游子!</h3><h3><br></h3> <h3>  热情好客的老乡及尽所有,“你们多吃点”,“再吃点”。香甜的糯玉米;甜翠的香瓜,肚子实在放不下了,还是硬把瓜果塞在手上</h3> <h3>  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一切记忆都慢慢浮现……再拿一拿锄头,再去那田间地头,当年的酸辛苦辣,经过岁月的陈酿都变成了甘甜的美酒,醉了心儿,红了脸庞!</h3> <h3>  当年的“铁姑娘战斗队”队长与知亲们拉着家常。</h3> <h3>  那一年十八岁的姑娘、小伙子稚气未脱、怀着远大理想,一颗红心永向党!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远离亲人,远离温暖的家,来到偏远的小山村,“扎根农村干革命”!尽管Ta们吃过苦、受过累,但是当问及每一个人当年的插队峥嵘岁月,他们都满脸自豪,从不后悔!</h3> <h3>快乐美好的时光总是显得非常短暂,尽管有再多不舍也还是要回到各自的生活。北辛窑所有的知青都早已成为祖辈,有的人已定居在别的城市,还有的在大洋彼岸的国外带孩子。不管人在何处,他们的第二故乡——右玉北辛窑永远定格在知青心中最柔软的地方……</h3><h3><br></h3><h3> 说好要再见,</h3><h3> 不知是何年?</h3><h3> 相见喜极泣,</h3><h3> 离别又哽咽……</h3><h3><br></h3><h3> 北辛窑——再见!!!</h3> <h3>  先后两天翠翠随老姐姐、老哥哥们一行,分享了他们的快乐,感受到他们对第二故乡的眷恋与不舍,编辑成美篇,收藏珍贵的图片、美好的瞬间,谨以此文献给曾在农村广阔天地奉献青春和汗水的插队知青们……</h3> <h3>翠翠与乡下小朋友一起玩耍</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