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山西大同站</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同城墙<br></h1><div> 现存大同城墙为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徐达奉命在辽、金、元旧土城基础上增筑的新城,略呈方形,东西长1.8公里,南北长1.82公里,周长7.24公里(7270.7米),面积3.28平方公里。城墙一律用规整有制的石条、石板、石方为原料,在原城墙基础上用"三合土"夯成,外包青砖。城墙高达14米,比西安古城墙高2米,上宽12米,下宽18米,最宽处16.6米,比南京古城墙最宽处还宽6.6米。城墙上有门楼、角楼、望楼共62座。54座望楼中以洪字楼为望楼之最,为其他古城墙中少有。同时还建有96座窝铺。四面城墙建有580对垛子,代表当时大同所辖村庄数。城墙四角建有四座角楼,尤以西北角楼最杰,呈八角形,称为乾楼。四角墩外各建控军台一座。城设四门,东曰"和阳门",南曰"永泰门",西曰"清远门",北曰"武定门"。四门之上分别建有城楼,其中南门城楼最雄壮,为三层重楼,面宽61米,进深23.35米。其月楼、箭楼、望楼、角楼间隔而立。四门之外距城墙约40米处,修有护城河,宽10米,深5米。四门外有瓮城,建筑面积约为17600平方米。瓮城外又筑有月城,将瓮城圈在其中,辟有城门。这样,出入大同城须经三道门卡。各门上还建"箭楼"或二层"匾楼"。城墙高大雄伟,坚固险峻,布防严密,各种防御设施齐备,自成一体,是我国古代军事建筑史上颇具特色的重镇名城。由于它在北部边防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多次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一直享有"巍然重镇"," 北方锁钥"之誉。<br></div><div> 清顺治六年,大同城池遭受严重破坏。明将姜瓖先是投清,后又反叛,多尔衮率军攻打大同,历时九个月攻之不下,后因城内弹尽粮绝,姜瓖部下杨振威投敌叛变,杀死姜瓖,把多尔衮放入城内。入城后,为泄私愤,多尔衮下令"屠城",并把城墙削掉五尺。自此,大同城墙失去了往日的雄风。<br></div><div> 2008年,大同市全面实施了历史文化复兴与古城保护工程,对百分之七十遗存的古城墙包砖修复 大同古城墙得以再度修复,目前东城墙、南城墙已依明代大同城规制修复完毕,并对游客开放。修复后的东城墙建有瓮城、月城、吊桥、护城河,并建有城楼、月楼、箭楼各1座,望楼12座。南城墙不仅修复了瓮城、月城,还有关城和东西耳城。城墙上建有城楼、文昌阁、箭楼等古建筑楼阁10座,望楼12座,角楼1座。修复后的古城墙雄伟壮观,特别是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古城夜景分外迷人,流光溢彩的灯光,使古城墙楼阁俊俏秀丽,伟岸的轮廓更具魅力。<br></div> <h3> 山西大同古城南门永泰门,永泰门城楼为三层重楼,面宽61米,进深23.35米。永泰门里的永泰门内街与古善化寺隔街相望,登上城墙向城内俯视,近在咫尺的古善化寺全景一览无余。</h3> <h3>山西大同古城东门和阳门外。</h3> <h3>气势恢宏的山西大同古城东门和阳门。</h3> <h3>山西大同古城东门和阳门外大同城墙带状公园。<br></h3> <h3>山西大同古城东门和阳门外大同城墙带状公园。<br></h3> <h3>山西大同古城东门和阳门外大同城墙带状公园。<br></h3> <h3>山西大同古城东门和阳门外大同城墙带状公园。<br></h3> <h3> 山西大同古城东门和阳门外大同城墙带状公园护城河里的荷花。</h3> <h3> 山西大同古城东门和阳门外大同城墙带状公园护城河里的荷花。<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同梁思成纪念馆</h1><p> 梁思成纪念馆位于大同东城墙脚下的带状公园中部,是一座地下式的仿古院落展馆。不远处与之相对的,是另一个地下院落“平城记忆馆”。</p><p> 梁思成纪念馆占地1210平方米,匆匆来到跟前时,夕阳下的纪念馆正门熠熠夺目,彩绘屋檐下的门匾上,写着“梁思成纪念馆”几个大字,是由梁思成的弟子、著名古建筑学家罗哲文所题。<br></p><p> 整个纪念馆设有4个展厅,分别以“一代宗师”、“不愧山河”、“大同调查”、“告慰先师”为主题,用大量的文字、图片还有保存在玻璃展柜里的书籍,向我们介绍了梁思成先生的贡献和成就。<br></p><p> 1933年9月6日,梁思成、林徽因一行来到大同,下午即开始调查测量华严寺,接着又对云冈、善化寺进行详细考察,17日后又往附近的应县木塔、恒山悬空寺调查。<br></p><p> 在“大同调查”展厅里,对梁先生与林徽因女士在大同进行古建筑调查的那段历史进行了很全面的展示,他们为大同所绘的古建图,严格的尺寸、详尽的数据不只为大同留下了最宝贵的记录,也为研究中国建筑艺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玻璃展柜中还有不少梁先生的专著静静摆放着,落满了岁月的颜色,泛着弥足珍贵的光芒。<br></p><p> 一张张老照片,一本本泛黄的著作,一页页调查实录,都在向我们诉说着曾经,诉说着梁林在古建筑方面的研究与贡献。他们来到这里,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而这里为了纪念和感谢他们,建起了这样的场馆。供后人追思,学习和纪念。<br></p><p> 梁思成说:“独是建筑,数千年来,完全在技工匠师之手。其艺术表现大多数是不自觉的师承及演变之结果。这个同欧洲文艺复兴以前的建筑情形相似。这些无名匠师,虽在实物上为世界留下许多伟大奇迹,在理论上却未为自己或其创造留下解析或夸耀。”“如何发扬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艺之特点,在以往都是无名匠师不自觉的贡献,今后却要成近代建筑师的责任了。”<br></p><p> 历史的脚步从未停歇,先人远去,有多少未完成的梦想与抱负,又有多少的遗憾和心痛无法抹平。而人在历史面前又是多么渺小而无力。想起先人当年说过的一句话:“你们现在可以拆毁古城,将来觉悟了也可以重修古城,但真城永去,留下的只不过是一件人造古董。”充满了无奈与感伤。庆幸的是,大同,这个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古城,“一轴双城”的城建方案,将城市发展与古迹保护很好地结合起来,让古城与新城和谐共存,很好地采用了先人当年的方案,也算是一种慰藉吧!<br></p><p>对于梁思成纪念馆为什么会在大同先成立,负责规划纪念馆的人,一番解释尤为让人动容:“一是上世纪30年代梁先生即来大同考察,为古城留下许多宝贵资料,这次古城重建全赖他当年的文字和图录;二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梁先生提出将北京新旧城分开建设以保护古都的方案,惜未能实现。60多年后,大同重建正是用的这个思路。”<br></p><p> 走出梁思成纪念馆,看着夕阳的余晖在城墙上投下最后的光芒,漫步空旷无人的带状公园,感受古城的夏,风从历史深处吹来,带着历史的沧桑与叹息,带着先人的无尽遗憾和一丝丝欣慰,带着后人的无限追思与无限的寄托。惟愿,中国的古建筑、古迹保护工作,能够越来越好,也不枉先人为了竭力保护文物,耗尽一生心血的付出。也不枉,我们曾拥有那么辉煌灿烂的文明......<br></p> <h3>山西大同古城东门和阳门外的梁思成纪念馆。</h3> <h3>山西大同梁思成纪念馆</h3> <h3>梁思成纪念馆第一展厅及梁思成与林徽因塑像</h3> <h3>梁思成先生塑像</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林徽因</h1> 民国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时代,那个时代涌现出无数的才子佳人,民国的美女更是让人倾心不已。<h3> 林徽因,中国教育界翘楚、中华民国众议院秘书长、段祺瑞执政府内阁司法总长林长民之女。民国美女、才女,中国大名鼎鼎的顶尖建筑大师。出生在风景秀丽的杭州,天生丽质,拥有倾城的容颜;天赋异禀,具有惊世的才华。绘画、诗文、散文、戏剧、建筑、钢琴等方面样样精通,在建筑学方面成就卓越。</h3><h3> 在很多人的眼中,林徽因就是一个完美的女神,她几乎标记一个时代的颜色。用现在的话来说,林徽因就是个不折不扣的白富美,很受异性的欢迎,许多有名的才子对她念念不忘,大诗人徐志摩,学界泰斗金岳霖,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最后选择和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相伴一生。</h3> <h3>梁思成与林徽因</h3> <h3>清式营造则例图版</h3> <h3>梁思成先生著作</h3> <h3>梁思成先生著作</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应县木塔</h1><h3> 山西应县佛宫寺辽释迦木塔,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最高的木塔。</h3> <h3> 梁思成纪念馆展出的山西应县佛宫寺辽释迦木塔建筑测绘结构图。</h3> <h3>梁思成纪念馆第二展厅</h3> <h3>山西大同县善化寺大雄宝殿结构图</h3> <h3>善化寺大雄宝殿模型</h3> <h3>善化寺大雄宝殿模型</h3> <h3>梁思成纪念馆第三展厅</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平城记忆馆</h1><p> 大同在北魏时期曾是首都,当时名为“平城”;所以直到今天,很多场合都以平城作为大同的代称,这是一种对历史文化积淀的致意,更是对一千六百多年辉煌过去的敬仰。<br></p><p> 平城记忆馆的地理位置很特殊,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是一个下沉式院落,在地上你根本看不到它的存在,以至于很多土生土长的大同人都不知道它的存在。登上和阳门的东城墙俯视,才可以看到东带状公园下沉广场南侧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那就是平城记忆馆。<br></p><p> 平城记忆馆不要门票,但需要有效证件才能入内参观。馆内有四个展厅,第一个展厅以“昨天今天“命名,””“昨天”展示大同作为北魏帝都、辽金陪都、明清重镇的辉煌历史,“今天”展示了一度作为“煤都”大同涅槃式的复兴之路;第二展厅为“古城影像”,以大量的老旧照片刻画了一个时代的记忆,让人更多的去了解独属于这座城市的辉煌,从解放时的旧城墙到近现代的民族工业,从市井百态到民俗文化,无所不包。<br></p><p> 在第三展厅“十年回眸”里,将我们带回到文革十年的大同,让我们认识到在这一特殊时期,大同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在最后的“改革年代”展厅里,一张张照片为我们展示了大同在近些年的飞速发展。<br></p><p> 一座展览馆参观时间也就半个钟头就可以完成,然而它带给你的,是大同整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进程。从这里出来,看着外面的蓝天白云,似乎从时光机里走出来一样,恍若隔世。<br></p><p><br></p> <h3>山西大同古城东门和阳门外的平城记忆馆简介</h3> <h3>平城记忆馆第一展厅展出的大同古城油画</h3> <h3>平城记忆馆第一展厅展出的大同新城油画</h3> <h3>平城记忆馆第二展厅</h3> <h3>十年回眸毛主席像章</h3> <h3>平城记忆馆第二展厅展出的毛主席像</h3> <h3>平城记忆馆第三展厅</h3> <h3> 过油肉:山西十大名吃之一,山西过油肉从选料到制作上都与众不同,具有浓厚的山西地方特色,一般饭店都有过油肉。山西美食过油肉色香味俱全。</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中国古代石窟群</h1>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西大同云冈石窟</h3><h3> 云冈石窟位于中国北部山西省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周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雕刻面积达18000余平方米。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佛龛约计1100多个,大小造像51000余尊,为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h3><h3>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佛教艺术东传中国后,第一次由一个民族用一个朝代雕作而成皇家风范的佛教艺术宝库,是公元5世纪中西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它是东方石雕艺术的精魂,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典范,亦代表着公元5——6世纪佛教艺术的最高成就,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亦与印度阿旃陀石窟、阿富汗巴米扬石窟并称为世界三大石雕艺术宝库。</h3><h3> 1961年,云冈石窟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12月14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h3><h3> 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h3><h3>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h3><h3>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h3> <h3>山西大同云冈石窟阙门</h3> <h3>穿过云冈阙门前行不远便到达云冈石窟售票厅</h3> <h3>从售票厅里左转再往里走,穿过检票口便来到了云冈石窟景区昙曜广场。</h3> <h3> 云冈石窟的开凿是从北魏文成帝和平初年(460年)开始的,一直延续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历时60多年。和平初年(460年),高僧昙曜征得文成帝的同意和支持,在钟灵毓秀的武州塞凿山石壁,开凿了具有帝王象征(今第16~20窟)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早期开凿的序幕。</h3> <h3>昙曜广场上矗立着开凿早期昙曜五窟的著名和尚昙曜的雕像。雕像栩栩如生,神态自若,衣角飘飘,生动再现了这位高僧的风采。</h3> <h3>高僧昙曜雕像</h3> <h3>雕像的背后是云冈石窟景区大门。门有三人高,气势恢宏,雕梁画栋,迈过高高的门槛,眼前就是大理石铺成的礼佛大道。</h3> <h3>礼佛大道两旁的石柱对称排列,白象为基,上刻罗汉,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向大道的尽头望去,刚好看到白色佛塔的塔尖,有一种与西方极乐世界近在咫尺的错觉。</h3> <h3>石柱以白象为基,上刻罗汉,形态各异,惟妙惟肖。</h3> <h3>石柱以白象为基,上刻罗汉,形态各异,惟妙惟肖。</h3> <h3>礼佛大道</h3> <h3>礼佛大道尽头,是两堵半环形的礼佛浮雕石墙,石墙中心的空地上,是一棵人造的挂满金铂叶片的祈福树。</h3> <h3>左礼佛浮雕墙</h3><h3>礼佛浮雕石墙上的浮雕,刻画出北魏时期礼佛时的旌旗招展和车水马龙的盛大场面。</h3> <h3>右礼佛浮雕墙</h3> <h3>走出礼佛大道,前面就是建筑在一片绿水明湖上的灵岩寺,灵岩寺与礼佛浮雕墙之间有一座典雅的七孔石桥相连接,桥头两端各有北魏持灯仙女黑色石像一座。</h3> <h3>灵岩寺山门</h3> <h3>灵岩寺山门</h3> <h3>灵岩寺千佛殿</h3> <h3>灵岩寺石刻佛塔</h3> <h3>灵岩寺石刻佛塔</h3> <h3>灵岩寺石刻佛塔</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昙媚石壁</h1> 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夫含灵镜觉,凝寂迭代,照周群邦,感垂应物,利润当时,泽潭机季。慨不邀昌辰,庆钟播末,思恋灵福,同拟状金石,冀瞻容者加抵受,想像者增忻稀。生生资津,十方齐庆。颂日,灵虑巍凝,悟严鉴觉。寂绝照周,蠢趣澄独。随像拟仪,瞻资豁握。生生邀益,十方同沐。落款是景明四年四月六日,比丘尼曇媚造。这就是昙媚石壁。 <h3>爬上数十级石阶,来到云冈石窟入口的小平台,迎面是镶嵌着刻满碑文的石壁,石壁上刻着赞美云冈石窟佛像的“比丘尼昙媚造像题记”。</h3> <h3>在昙媚石壁的左侧,是一座四柱三进青筒瓦单飞檐五脊歇山顶的“入佛知见”过庭门,走进“入佛知见”门,就进入了 云冈石窟 的主景区。</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鼓洞(第一窟)公元471年——494年</h3><h3> 第一、二窟为一塔庙双窟,窟外两侧各残存一座单层方塔,第一窟外壁明窗东侧题刻清代朱廷翰《游云冈石佛寺诗》。窟内平面呈长方形,平顶,中央方塔上下两层,仿木构屋顶塔檐。塔顶处蛟龙盘绕,须弥山逶迤。北壁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东壁下层浮雕睒子本生故事。据考证,第一、二窟辽代以前建为护国寺,为云冈十寺之一。明清号曰‘石鼓寒泉’,属云中八景之一。</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寒泉洞(第二窟)公元471年——494年</h3><h3> 窟外壁明窗上方及西侧题刻‘山水有清音’、‘云深处’。窟内三级方塔居中,塔面上刻出瓦筒、檐椽、门拱等仿木建筑构件,上层四角镂刻八角柱。窟内四壁分层分段布局,最上层雕刻天宫伎乐列龛,下面依次为禅定坐佛带、大型列龛、长卷式浮雕故事,最下层为供养人列像。北壁主像为释迦坐佛,风化严重。东壁下层浮雕太子‘箭射铁鼓’佛传故事。该窟地下有泉水涌出,旧名‘寒泉洞’。</h3> <h3>石鼓洞(第一窟)公元471年——494年</h3><h3>寒泉洞(第二窟)公元471年——494年</h3> <h3>古道车辙</h3> <h3>古代马车</h3> <h3>古代独轮车</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灵岩寺洞(第三窟) 公元471年——494年 </h3><h3> 灵岩寺洞,开凿于公元471年——494年,即北魏孝文帝延兴至太和年间。</h3><h3> “文介”称其为“云冈最大的洞窟,原设计为大型塔庙窟,但终北魏一代(注:指孝文帝)未能完成。窟外依崖原建有木构大阁,今仅存十二个梁孔,说明当年的佛阁为面阔十一开间巨制。上层台面两端各(凿)一座三级方塔,两塔间凿二明窗,明窗之间为一庑殿形窟室,主像雕交脚弥勒。窟面东西各开一窟门,窟内北壁雕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三尊像,即“西方三圣”。主尊高10米,倚坐,面部圆润丰满,神态超然。两侧菩萨头戴宝冠,精美庄严。其雕制年代,目前有北魏、隋、唐及辽四说,多依据造像艺术风格而推论。窟内留下的分割、揭取岩石的遗迹,是了解古代石窟开凿方法的珍贵实物资料。”</h3> <h3>灵岩寺洞(第三窟)公元471年——494年</h3> <h3> 清代曾对云冈石窟造像进行了大规模的包泥彩妆,不仅改变了造像的原有风貌,而且在造像全身打孔埋桩以固敷泥,类似于今天混凝土里的钢筋,对造像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实在是一种典型的“破坏性装修。</h3> <h3>灵岩寺洞(第三窟)公元471年——494年</h3> <h3>灵岩寺洞(第三窟)公元471年——494年</h3> <h3>灵岩寺洞(第三窟)公元471年——494年</h3> <h3>灵岩寺洞(第三窟)公元471年——494年</h3> <h3>石窟指示路牌</h3> <h3>云冈石窟龙王庙潺潺流水</h3> <h3>云冈石窟龙王庙</h3> <h3>云冈石窟龙王庙龙王造像</h3> <h3>云冈石窟龙王庙龙王造像</h3> <h3>云冈石窟龙王庙龙王造像</h3> <h3></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佛洞(第五窟)公元471年——494年</h3> 第五窟又称“大佛洞”,开凿于公元471-494年,与第三窟完全相同。<h3> “第五、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前四层木构楼阁为清顺治八年(1651)宣大总督佟养量主持修建,因岩结构,蔚为壮观。窟门两壁上层各雕一株枝繁叶茂的圣树,二佛侧身树下对坐,神情安详;下层金刚力士头戴双翼羽冠,身穿甲胄,威风凛凛。窟内北壁坐佛高17米,是云冈石窟中最高大的佛像,后世包泥彩绘,呈唐代风格。东西两壁各一立佛,西立佛鼻直眉弯,略显笑意,雍容秀典。后壁凿有礼拜道。</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佛洞</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世佛</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七律</h3><h3>流转祥云岁月萦,前朝后世往来程。慈航有渡千人愿,禅法无舟万里名。石窟洞天藏自在,梵音佛语化升平。十洲七宝须弥界,超越轮回乐信诚。<br></h3> <h3>窟前四层木构楼阁为清顺治八年(1651)宣大总督佟养量主持修建,与大佛洞合称大佛寺,楼阁因岩结构,蔚为壮观。</h3> <h3>第五窟大佛洞,窟内北壁中央坐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最高大的佛像。</h3> <h3>大佛洞西立佛包泥脱落,露出北魏石刻原貌,“鼻直眉弯,略显笑意,雍容秀典”。</h3> <h3>大佛洞包泥东立佛</h3> <h3>第六窟释迦佛洞</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昙曜五窟</h1><h3> 和平初年(460年),高僧昙曜征得文成帝的同意和支持,在钟灵毓秀的武州塞凿山石壁,开凿了具有帝王象征(今第16~20窟)雄伟壮观的昙曜五窟,揭开了云冈石窟早期开凿的序幕。</h3> <h3>云冈石窟早期石窟之昙曜五窟</h3> <h3>昙曜五窟(第十六窟——第二十窟)</h3> <h3>昙曜五窟第十六窟立佛洞,因系着名高僧昙曜主持营建,故称"昙曜五窟",窟内造像以三世佛为主,主像雕饰奇伟。</h3> <h3>昙曜五窟第十七窟弥勒三尊洞</h3> <h3>昙曜五窟第十八窟立三佛洞,北壁主佛像浑厚质朴</h3> <h3>昙曜五窟第十九窟</h3> <h3>昙曜五窟第十九窟</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白佛爷洞</h1> 云冈石窟不仅有中国传统艺术风格,也融合了古印度、西域和中原各民族的艺术特征。最有代表性的是第20窟(白佛爷洞)高13.75米露天释迦坐像,这尊塑像胸部以上保存得依然完整:面部半圆,深目高鼻,眼大唇薄,保留着典型的西域少数民族、印度人的面部特征,这尊释迦坐像的衣饰线条透着北魏早期艺术的干练。 <h3>著名的云冈石窟之昙曜五窟第二十窟大佛白佛爷洞</h3> <h3>著名的云冈石窟之昙曜五窟第二十窟大佛</h3> <h3>著名的云冈石窟之昙曜五窟第二十窟大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云冈陈列馆</h1> 云冈陈列馆位于云冈石窟景区西部,背依武周山第二十窟露天大佛,南临十里河畔,由宽4米、跨度40米的若干拱形顶梁交错排列组成,地面以上高5.8米,地面以下6米,总建筑面积约6600平方米。2011年9月,正式对游客免费开放。<h3> 云冈陈列馆主要展示的是北魏时期的珍贵文物,这些文物多是从云冈石窟保护、考古发掘中得到的,并且通过多媒体数字化技术,向游客全面“讲述”云冈石窟的历史背景、开凿过程等背后故事,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北魏文化及云冈石窟的佛教艺术高峰。</h3> <h3>云冈陈列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食货街</h1><h3> 食货街大门为云冈石窟景区出口,出口外的街上游人如织,叫卖声不绝于耳,有很多店面、饭馆、货摊,售卖珠宝玉器、银元拐杖,商品玲琅满目、目不暇接,饭馆以山西特色美食为主,更以面食为首食。</h3> <h3>云冈石窟景区出口,食货街入口。</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西面食</h1> 山西面食:种类繁多,一般家庭主妇能用小麦粉、高粱面、豆面、荞面、莜面做几十种,如刀削面、拉面、圪培面、推窝窝、灌肠等。到了厨师手里,更被做的花样翻新,目不暇接,达到了一面百样,一面百味的境界。比较著名的有刀削面、拉面、揪片、猫耳朵、莜面栲栳栳等等。其中刀削面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h3><br></h3> <h3>此雕塑塑造的是清代刀削面馆前的山西刀削面师傅削面的情景。</h3> <h3>美术 摄影 制作:宋景东</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