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贾生华,男,1940年生,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附中,澄城县文化馆干部,澄城县摄影学会荣誉主席,原渭南市政协委员,原渭南摄影家协会、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学会会员,陕西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新闻摄影学会会员,陕西艺术摄影学会会员,陕西民俗摄影学会会员。<br></h3><h3> 2018.8.16日16.40分在澄城家中病逝。</h3> <h3>1978年秋贾老师在石堡川水库</h3> <h3>中年时期的贾老师,雷飞龙提供图片。</h3> <h3>1976年贾老师夫妇和他的四个孩子</h3> <h3>1994年贾老师家全家福</h3> <h3>2004年贾老师夫妇和他的孩子孙子们</h3> <h3>99年春节,幸福的一家人。</h3> <h3>2017年冬天贾老师夫妇和电影院的老同事 在福都苑单元楼的家里合影留念</h3> <h3>以下是贾老师的部分摄影作品</h3> <p><<一窝走>>拍摄于80年代,是贾老师的精品之作。曾多次获得大奖。</p> <p>这张图片显示的是澄城县西关会议室开大会,60.70年代的澄城政府官方会议中心。</p> <h3>贾老师采风休息</h3> <h3>贾老师对学生雷康峰讲解摄影展览图片拍摄中还应注意的事项</h3> <h3>2018.2.3摄影协会召开2017年年会贾老师还和我们在一起……</h3> <h3>看贾老师笑的多开心,2017年年会</h3> <h3>2018年初的《丹心不改 众志澄城》摄影展您还在……</h3> <h3>2012年摄影年会</h3> <h3>2012.11.摄影年会</h3> <h3>2016.10.30贾老师的《乡情》发布仪式</h3> <h3>2011年7月在合阳洽川采风。这是我第一次跟着协会去采风。</h3> <h3>2011.8.18号尧头窑采风。</h3> <h3>2014年在埝村拍摄剪纸艺术</h3> <h3>2015.8王庄印象拍摄采风活动</h3> <h3>2012.4.1汉中油菜花盛开的季节,您带着我们一起去采风。</h3> <h3>2013年冬季,贾老师陪同当时的薛楠县长观看摄影展.(图一)</h3> <h3>2013年冬季,贾老师陪同当时的薛楠县长观看摄影展.(图二)</h3> <h3>贾老师给他的学生爱徒成相忠签字赠书</h3> <h3>贾老师为学生玉莹(候翠利)签字赠书</h3> <h3>2017年冬大病初愈的贾老师</h3> <h3>郑欣淼先生为贾老师送的花圈。</h3> <h3>省,市,县三级摄影协会为贾老师送的花圈。</h3> <h3> 哭生华</h3><h3>噩耗传来,突闻惊雷。贾公西去,悲痛欲绝。</h3><h3>艺术生涯五十载,摄影绘画两奇才。</h3><h3>吃苦耐劳古徵跑,春夏秋冬手不闲。</h3><h3>壶梯山上留身影,黄土原畔快门声。</h3><h3>改革开放大发展,生华镜头录实情。</h3><h3>“乡情”“变迁”已出版,张张照片动心弦。</h3><h3>众口一词同声赞,激励后人自奋蹄。 </h3><h3>贾公而今驾鹤去,长眠九泉众生怀。</h3><h3> ——深切悼念贾生华同志逝世 2018.8.18 刘全锁 西安
刘全锁是原渭南电视台台长,省电视台新闻部主任<br></h3> <h3>贾老师生平简介</h3><h3>撰文:澄城党校校长,贾老师的爱婿冯传明先生</h3> <h3>贾老师八十寿辰,其大女女婿冯传明撰书。</h3> <h3>贾老师的第二本影集《变迁》尚未出版,和原文化部副部长,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中华诗词学会现任会长郑欣淼先生沟通时,郑先生给写的诗词四首。陕西省书协会员,澄城中学高级教师孙耀武先生书写。</h3> <h3>陕西省摄影协会发来唁电</h3> <h3>渭南知名摄影家,橡树协会党晓鹏(知之主席)为贾老师写的悼念诗句。</h3> <h3>贾老师大门口的挽联</h3> <h3>进入贾老师家的长乐村,第二天的花圈和挽联阵容。</h3> <h3>白水仓颉摄影俱乐部悼贾老师唁电</h3> <h3>白水仓颉摄影俱乐部部分摄友和贾老师留影纪念</h3> <h3>合阳金秋摄影协会来唁吊贾老师</h3> <h3> 闻悉渭北老一辈摄影家贾生华先生不幸辞世,深感悲痛。合阳县摄影家协会全体同仁向贾老先生深表哀悼,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贾生华老先生爱党爱国爱家乡,一生用镜头记录百姓生活、记录社会进步,记录时代变迁,为社会留下来一笔宝贵的历史财富,他的逝去,是摄影界的一大损失,他的精神必将激励我们摄影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效力社会!
愿他老人家一路走好,九泉安祥!
合阳县摄影家协会
2018年8月17日<br></h3> <h3>2018.8.20送贾老师的日子,大清早六点多贾府门口。</h3> <h3>乐队在准备接客人了</h3> <h3>棺木回来众人抬</h3> <h3>贾伯母端起一碗麦子泡,哭着对小女儿说,你大(澄城方言:父亲)一辈子爱吃麦子泡……</h3> <h3>澄城文化名人姚振亚老师,范西贵老师,都是贾老师的生前好友。姚老师等在贾老师生病期间多次看望。姚老师难过的说:下葬那天我们不来了,受不了那个刺激。上香鞠躬送好友!</h3> <h3>2018.8.19号亲戚来跪拜祭奠贾老师,悼念!</h3> <h3>环保局领导和同志前来悼念贾老师。</h3> <h3>花圈挽幛布满了长乐村………</h3> <h3>博物馆原馆长王智博先生和成振武馆长前来悼念贾老师,摄协主席刘尚乾陪同(图一)</h3> <h3>博物馆原馆长王智博先生和成振武馆长前来悼念贾老师,摄协主席刘尚乾陪同(图二)</h3> <h3>冯校长西安航天院好友夫妇前来悼念贾老师(图一)</h3> <h3>冯校长西安航天院好友夫妇前来悼念贾老师(图二)</h3> <p>贾老师丧事总执事张百良,原博物馆馆长王智博,党校校长女婿冯传明细细观看省市的唁电。</p> <h3>贾老师爱婿党校校长冯传明亲自为省市唁电书写上墙(图一)</h3> <h3>贾老师爱婿党校校长冯传明亲自为省市唁电书写上墙(图二)</h3> <h3>总执事张柏林老先生亲力亲为连写带刻给贾老师做………(图一)</h3> <h3>总执事张柏林老先生亲力亲为连写带刻给贾老师做………(图二)</h3> <h3>闻悉噩耗,远道赶回的朋友夫妇悼念贾老师(图一)</h3> <h3>闻悉噩耗,远道赶回的朋友夫妇悼念贾老师(图二)</h3> <h3>贾老师灵堂前的挽联由原澄城县水利局局长学生董占省撰写。</h3> <h3>残疾人王宏武20多年来一直受贾老师夫妇扶持提携帮助。没有贾老师就没有宏武的今天!宏武来看贾伯母。场景令人感动(图一)……</h3> <h3>残疾人王宏武20多年来一直受贾老师夫妇扶持提携帮助。没有贾老师就没有宏武的今天!宏武来看贾伯母。场景令人感动(图二)……</h3> <h3>贾老师的摄影学生相忠,飞龙,素影在接待处招呼来人!</h3> <h3>贾老师带领摄协会员拍摄采风。</h3> <h3>采风中的老师(图一)</h3> <h3>采风中的老师(图二)</h3> <h3>采风中的老师(图三)</h3> <h3>慈眉善眼的贾老师采风休息,狗狗依偎在他老人家的身旁…</h3> <h3>这幅作品是近年作品,入选陕西省第十五届摄影展。</h3> <h3> 郑欣淼</h3><h3> 2016年10月贾生华同志的摄影集《乡情——影像澄城五十年》出版发行,引起很大反响;最近他的另一部影集《变迁——影像澄城五十年》又即将付梓,嘱我写几句话,我也颇多感触与怀思,遂不免在此多说几句。
我与生华同志也是多年的朋友。20世纪70年代初,我在家乡澄城县工作过几年,就认识了生华同志,以后我们又多有联系,当然这也与共同的摄影爱好有关。记得他开始在县电影院工作,以后就到县文化馆专职摄影,付出了大半辈子心血,也结出了丰硕成果。这个成果,就主要体现在这两本影集中。
在谈到生华同志的摄影特点时,大家都赞赏他立足家乡,镜头向下,真实地、生动地、也比较系统地记录了澄城县50年的社会风情、历史变迁、人物事件等。两本影集,各有重点。如果说,《乡情》主要是以人物为主,那么《变迁》则以事件为主;当然这个区分不是绝对的,人物中有事件,事件更离不开人物。只有把这两本影集放在一起,才能全面认识生华同志的摄影成就,也才更能完整地看到这批记录澄城50年的影像的重要价值。
这本《变迁》影集分为城市变迁、文物古迹、企业兴衰、农业生产四个部分,近百幅照片。我翻阅后,感到十分亲切,也引起了尘封的记忆。例如,在"城市变迁"中,现在的澄城县城高楼林立,街道纵横,我每次回来,都有“日新月异”之感。但是70年代以前的县城则是难以想象的狭小、破旧,街道高低不平,是张宏图同志当书记时,才开始了初步的街道修治,为县城发展打下了基础。当年修街道是件大事,整个县城的人都动员起来了,我与生华同志当然也都参加了。回想当年县城旧景,对比如今天翻地覆的变化,真是感慨万千!
澄城过去有一些县办企业,在70年代办得不错,有的还在全省乃至全国挺有影响。例如《变迁》中有两张原县机械厂的照片,一张是厂房剪影,说明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该厂生产的铁井壁管,因供不应求,日夜加班生产。”另一张是特写的排列成行的井壁管。对县机械厂生产井壁管的事迹,当年我不仅有所了解,而且做过详细的调查。机械厂当时叫农机厂,我与县委通讯组的同事写过一篇报道文章,刊登在人民日报1974年7月17日二版头条,题目是《工人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记澄城县农机厂工人批“上智下愚”、制成半连续井壁管铸铁管机的事迹》,人民日报还配发了题为《充分估计群众的积极性》的评论。文章虽然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但对澄城农机厂工人群众创造精神的赞扬则是由衷的,也是实事求是的。生华同志的这些井壁管照片,成为这篇报道的生动图解,见证了一个县办小企业曾有过的辉煌。在另一本《乡情》影集中收有多达20张的尧头窑照片。其实在县上工作时,我也曾调查报道过该厂的事迹。1973年7月8日,陕西日报登载了《翻身记——澄城县陶瓷厂大干一年改变面貌》的报道。当时的澄城陶瓷厂是今天尧头窑的主要组成部分。看到这组照片,我的这种激动心情,相信大家是会理解的。
农业生产方面,20世纪六七十年代澄城县以“椽帮埝”为特色的水土保持工作,在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都有一定影响。生华同志摄于60年代的《水土保持工程》等照片,可使人们形象地了解当年的“椽帮埝”是怎么一回事。澄城是旱原,水利工程搞了数十年。最早是五一水库,那时我还在上学;后来的石堡川水库、东雷抽黄工程,我则有幸参与或有所了解。在生华同志的镜头下,石堡川水库的一泓碧水与长长的干渠、田间的道道斗渠,东雷抽黄工程通水典礼的盛大场面与三级抽水站的动人画面,都成了凝固的永恒瞬间。
澄城历史悠久,有不少文物古迹,其中县城的城隍庙乐楼与精进寺塔最有代表性,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影集中有不少这两座建筑物的照片,既有宏伟壮观的全景展现,又有精微细致的局部特写,特别是蓝天薄云下搭满脚手架的精进寺塔,沐浴着金色的霞光,精美壮丽,记录了澄城人民保护这一文化遗产的壮举。
在“文物古迹”这一辑,还收入了县西河桥、龙首坝、三眼桥、澄城县西关会议室等建筑物。把它们列入文物古迹,这是认识理念的重大提升。这些在澄城具有地标意义的建筑物,也都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应该重视与保护。可惜有的已不复存在,成为永远的遗憾。影集中收有澄城西关会议室的多幅照片,说明中有这么一句话:“1971年某月某日,澄城县部局以上党内领导干部,在此听到一个令人不敢相信的党内重大事件,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密战友林副主席叛国逃跑。”这个会,我当时参加了,震惊之情,至今记忆犹新。这个会议室记录了澄城县40多年间所开过的一系列党政大会,也是澄城这40年历史的一个侧面反映,有其纪念意义,可惜被拆了。
三眼桥又是一例。《变迁》中收有3幅新老三眼桥照片。三眼桥位于洛河之上,连接着澄城、白水两个县。1960年春节刚过,我从澄城转到白水上完小(当时是大县,澄城,白水并入蒲城县),一位父执骑自行车捎着我去白水,曾在三眼桥住了一晚,以后两年又多次路经这里,印象颇深。说实话,三眼桥是个什么样子,回想起来已经很模糊了,但它却和我的一段经历联系在一起,永远深藏在记忆中。三眼桥在澄城,也曾是个有名的地方,以它的地理位置与建筑艺术为人所重。这次看了生华同志的照片,我对这座桥的作用及建造者的匠心才有了深入的了解。当知道它已随着修水电站被炸掉而荡然无存时,心中不免感到莫名的惆怅。现在虽然建有新的三眼桥,但丰神气韵根本没法与老桥相比。为什么一定要在这儿修水电站?为什么非要炸掉这座古老的石桥?如果放到今天,恐怕不会做出这样的决策。因为这是一座凝结着古人智慧的建筑物。多亏有这些照片留下它的风采,还可供后人去研究、凭吊。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澄城虽地处西北,同样沐浴改革春风,四十年奋斗,风云沧桑,发展变化很大,有许多值得大书特书的事件。这在《变迁》中都有生动的记录,如澄城卷烟厂、振兴运输公司、澄城大市场、澄城个体劳动者协会、现代化西河大桥等,都是澄城改革发展史上的标志性大事,在这部影集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生华同志在摄影上取得如此丰厚的成果,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他对澄城这片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生活工作于斯的土地充满着深厚感情,对澄城的父老乡亲怀着深沉的热爱与敬意,对自己所从事的摄影工作的意义有着深入的认识,因此50年如一日地保持着创作的激情,充满人文情怀,让镜头始终追随时代的步伐,紧跟社会的发展,着眼于人民大众的生活与创造。正因为他固守在这1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熟悉与了解家乡的人文历史,所以他对一些拍摄对象或专题,就能注意长期地、连续地观察与记录,留下了不同时期的影像资料,有的长达四五十年,可以比较,对照研究,很有意义。特别是一些拍摄对象发生了巨大变化,或者面目全非,有的甚至已经了无踪影,这些影像更弥足珍贵了。
我还要强调的是,生华同志的摄影作品不仅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而且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他虽然身处澄城一地,但艺术视野非常开阔,并重视与摄影同行的交流,注重摄影理念与技术的追求,许多作品特别是反映“澄城老哥”的人物照、表现风俗民情的艺术照,在构图、角度、光影等方面都很有讲究,颇得同行的赞许。
末了,又凑小诗四首,祝贺生华同志的新书问世,也聊表我的敬意:
两卷风华漫卧游,往尘多少且回眸。
家山无恙故人好,才调贾生当一流。
光影生涯五十年,翩翩绿鬓已皤然。
回头犹是无穷意,一片乡情记变迁。
百张图景感韶华,燕子今时寻故家。
不变惟留梦中影,牛羊日夕话桑麻。
楼寺倩姿千百娇,古徵黄土有琼瑶。
事如鸿雪堪追忆,夏雨秋波三眼桥。
这里,再加一点说明。本人因查出心脏病,5月24日开始住院,定于6月5日即明天做相关手术。在这检查及准备的十来天中,我认真拜读了生华同志的两本影集,并在手术的前一日完成了这篇小序。他的影像,使我回到了渭北的川岇沟原,揭开了许多前尘往事,回味起难以忘怀的旧时风华,也感慨于世事的巨大变迁,不知不觉度过了这段令人紧张的等待时光。这是家乡给予游子的慰藉,也是图像的力量。感谢生华!
郑欣淼 2018年6月4日于北京阜外医院<br></h3> <p class="ql-block">本文作者候翠利(玉莹),陕西澄城人。中国女摄影家协会会员,陕西女摄影家协会理事。省、市、县摄影协会会员。渭南市和澄城县作家协会理事。2011年开始学习摄影,从事文化义工10余年,二次用手中的镜头和《遇见澄城》联手为贫困老人和留守贫困儿童募得善款6000余元。曾在省、市报刋杂志发表摄影作品30余幅,作品曾在台湾,尼泊尔,山西平遥,西安渭南等地展出并获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