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甲天下(三)

贞吉

(四) 遇龙河漂流 <h3>  6月22日,遇龙河漂流,从阳朔回桂林。</h3><h3> 遇龙河是漓江上的一条支流,人称“小漓江”,不是漓江胜似漓江。尤其是遇龙桥以下15公里的遇龙河,河面比较宽阔, 水不深 ,水流平缓,常年水质清澈,昨天一场暴雨,漓江水混了,而 遇龙河仍然清澈明亮。两岸景色优美,青山奇峰、逶迤连绵;田野平畴,一片碧绿;村舍俨然,生机勃勃。河中,人工筑起多道堰坝,我们乘坐的竹筏在坝内的水塘缓缓漂流。然后翻越坝坎,竹筏的簰头拍打起丈余高的浪花,给平缓回旋的漂流带来跌宕顿挫的刺激。于是,河面上回荡起阵阵的欢声笑语。遇龙河两岸有优美的风景, 却没有都市的喧嚣, 没有任何人工的雕琢。一切都是那么原始、自然,古朴、纯净。 如果把漓江比成“大家闺秀”,那么遇龙河则是让人怦然心动的“小家碧玉”。</h3> <h3>  我们从这里的码头出发,两人(包括小孩)一张竹筏,如果一个人则要收两人的钱,每张筏480元。竹筏就是10根竹子并排联在一起,上面有两把可坐的竹凳子,一把遮阳伞,每人一件可称之为“救生衣”的海绵背心。撑竹筏的都是附近的村民。上了船,他们发现我们几个是一道同行的,便向我们索要小费。他们说,公司虽然收了游客几百元钱,但是他们的工资每人每筏只有100元。于是敲诈了我们200元小费。不然的话,他们会各自分散行动,一个劲地快撑,把客人送到终点就了事 。我们给了小费,他们会撑得慢点,让我们四个筏同行,一家人在一起有个说说笑笑,还可以拍拍照片,上岸来买点小吃。他们也跟我们聊聊天,拉拉家常,使我们的旅途多了一点开心。</h3> <h3>  这是遇龙桥。远处望去,青翠碧绿、参差飘拂的藤蔓缠绕着小桥,连着岸边的树木,还真有点像龙的形象。</h3> <h3> 这是拦在河中的一道堤坝,竹筏翻越时 ,能给人一点小小的刺激。</h3> <h3>  我们上岸买了两只烤鱼,虽然有点贵,但这是真正遇龙河里的鱼,味道特别纯正。我们一家人吃着美味,说说笑笑,其乐无穷。</h3> <h3> 撑船工有意用竹篙拍击河水,激起的浪花溅湿了我们的衣衫,增添了我们旅途的乐趣。</h3> <h3>  我的衣服、鞋子都在漂流中弄湿了。上了岸,我穿什么呢?</h3> 登相公山 <h3>  上午,三个多小时的漂流结束了。我们上岸午餐。乡下村庄,没有大的餐馆,一家小馆子已经午休,给了我们每人一碗5元的米粉,足以充饥。接着上路回桂林。途中,我们要去攀登相公山。相公山距离阳朔28公里,离桂林还有75公里,在漓江西岸。</h3><h3><br></h3> <h3>  山路崎岖蜿蜒,依山盘旋,我们的汽车慢慢地爬行着,给了我们欣赏山野风光的无限情趣。</h3> <h3>  登上相公山,极目远眺,群峰罗列有序,漓江蜿蜒流淌。一座座村庄、一片片田野,匍匐在青山绿水中,仿佛真正的世外桃源。相公山高耸在巍巍群山中,这里的云海、彩霞、日出吸引着无数的摄影爱好者和摄影家来此攀登。我们来时没有了日出。昨天的一场暴雨,将清澈的漓江水变成了一江浊流。但阳光灿烂,青山秀美,还是让人心旷神怡。</h3> <h3>  艰难地登上了山顶,我们在此小憩。已是下午3点了,顿时乌云翻滚,我们重新踏上了回桂林的旅程。汽车像乌龟一样在盘山的公路上爬行。</h3> <h3>  回到桂林,我们住进了一家比较高档的酒店,在市中心,著名的象鼻山的边上。酒店最高层是餐厅,在餐厅外的平台上,一边咀嚼着美食,一边俯瞰漓江,欣赏城市的美景,这是多么惬意爽心的事情啊。</h3><h3><br></h3><h3><br></h3><h3><br></h3> <h3>  俯瞰桂林山城美景。</h3> (五) 龙脊梯田 <h3>  6月23日,我们将要去观赏美丽的龙脊梯田。</h3><h3> 龙脊梯田,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州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距离桂林80多公里。梯田到处有,像龙脊梯田这样大规模的实属罕见。从流水湍急的河谷,到白云缭绕的山巅,从万木葱茏的林边到石壁陡崖前,凡有泥土的地方,都开辟了梯田。垂直高度达五六里,横向伸延五六里。连绵起伏的大山,高耸入云;蜿蜓盘旋的一级级梯田,如同登上蓝天的天梯,构成了天地之间一幅美丽的图画。</h3><h3> 这里溪流众多,水源充足,山上植被四季常青。山寨的房屋是清一色的吊角楼,错落有序的山寨与大山融为一体,古朴清雅。 我们来到的景区叫金坑大寨。 这里的梯田整齐有序,线条丰富多彩。长长的曲线和起伏的波浪线赋予人们一种动态的美感。展开联想的翅膀,仿佛是天上飘落的彩带。 有些小山,沿着山体的形状修满了一圈圈的梯田,像一座座宝塔。 有的梯田连成一片看上去像山鹰展翅;有的梯田如七星伴月,有的梯田就是典型的梯形图形,还有花边田等。 </h3><h3> 这是多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民风淳朴。我们在一家餐馆就餐,吃的是地道的农家腊肉,经济实惠,口味纯正。和老板交谈,他们感谢旅游给他们带来了丰厚的收入,寨子里有住房,旅游区开有农家乐。因为时间的原因,加之这片梯田比较陡,相对高度比较高,我们决定坐缆车上,步行下。</h3> <h3>  这些梯田刚刚插上了水稻。我们看到,它有良好的排灌系统。每组梯田的侧面有一条水渠,从山顶流下的水,经过水渠,每一块田可以根据需要用水,水多的时候也可以通过水渠排出去,不是从上一块田直接流入下一块田。这既减少了田里肥料的流失,又避免了田埂不被从上而下的流水冲跨。但传统农业毕竟是靠天吃饭的,我们看到,最近的暴雨还是冲垮了部分梯田的田埂。我们也没有看到如遇天旱可以灌漑的设施。至于如何实现农业机械化,那就更是来日方长了。“这些村寨里幸运的农民,大概以旅游收入为主了,他们很幸福。那些非旅游区的村寨,也有这样的诗情画意吗?”下山的时候,爷爷意味深长地向我们发问。</h3><h3> “爷爷,这些梯田是什么时候开发的,是谁开发了这么多的梯田呀,他们怎么开出来的呀?”我们没有回答爷爷的问题,却向爷爷提出了很多我们的问题。“什么时候开的?据说有几千年了,总之是这里有了寨子,有了人,就开始开发这些梯田了吧。听说,这些梯田现在已经获得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正式授牌。”</h3><h3> 怎么开出来的?爷爷跟我们讲起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他说:“我们老家是丘陵地区,也有梯田。有一年,我家的一片梯田上面,一棵很大的枞树被挖,留下了一个大土坑。第二年,你们的老爷爷就在那个土坑里插上了几把稻谷秧苗,结果竟然收获了好多的谷子。乡亲们高兴地把这块小梯田称之为枞树大丘。后来 ,这枞树大丘年年扩展,最终都能收获一箩筐稻谷了。在我们的村子里,谁都知道你们老爷爷枞树大丘的故事。”我明白了,这些梯田也是这样,通过一代又一代人千百年来不懈奋斗开发出来的。套用一句鲁迅先生的名言,“世上本没有田,挖的人多了便有了田。”</h3><h3><br></h3> (六) 叠彩山公园 <h3>  6月24日,我们的旅行今天就要结束了,下午我们将飞回宁波。</h3><h3> 上午,我们来到了桂林叠彩山公园。叠彩山,旧名桂山。它与城中的独秀峰、漓江畔的 伏波山三山鼎足而立,撑起了桂林的一片天。它由明月峰、仙鹤峰和四望山、于越山组成,横亘市区,景色优美,成为桂林山景中的一个热点。登上最高峰,俯瞰全城,桂林美景尽收眼底。 “一面晴风四面山,望疑仙境在人间”。 唐朝诗人元稹的侄子元晦,游览了叠彩山 ,写了篇《叠彩山记》 。文章说: “ 山以(因)石文(纹)横布,彩翠相间,若叠彩然,故以为名。”叠彩山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山石如锦彩绸缎,层层相叠 。听起来很美,我们在游玩中并没有仔细地注意到这些。 </h3> <h3>  叠彩山,人文荟萃。历代不少名人都来此游览。我们国家许多领导人和许多外国名人都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和文墨。</h3> <h3>  瞿、张二公成仁处。瞿,南明永历帝时文渊阁大学士,吏部、工部尚书。张,南明永历帝时兵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明神宗时宰相张居正之曾孙。桂林被清朝覆灭,二公为南明王朝而杀身成仁。道光帝为表彰他们的忠贞,立碑纪念。</h3> <h3>  康有为讲学处。</h3> <h3>  沈尹默的题字。</h3> <h3>  我们三兄弟从叠彩山最高处坐滑滑梯到山下。几百米长的滑梯,蜿蜒曲折,比起幼儿园里的滑滑梯来趣味盎然。</h3> <h3>  ”登上叠彩山,活到一百三。‘’我们的爷爷奶奶大概是想活130岁吧,看,他们在此合影留念,笑嘻嘻的。</h3> <h3>  再见了,叠彩山!再见了,桂林!</h3><h3> 我把陈毅元帅的题词作为这篇游记的结尾。</h3><h3> 陈毅题词:愿作桂林人,不愿作神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