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太行菊(拉丁学名:Opisthopappus taihangensis),又称野菊花,为菊科太行菊属下的一个种,多年生草本植物。生于山坡岩石上,为中国特有。太行菊为国家第二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与太行花、独根草并称为三大绝壁奇花。太行菊产在南太行的山西陵川、晋城、河南济源、新乡、辉县、林州市茶店镇等太行山区。具有清肝明目,清热润喉的功效。
中文学名
太行菊
拉丁学名
Opisthopappus taihangensis
别称
长裂太行菊、野菊花
二名法
Opisthopappus taihangensis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Angiospermae
纲
双子叶植物纲 Dicotyledoneae
亚纲
合瓣花亚纲 Sympetalae
目
桔梗目 Campanulales
科
菊科 Compositae
亚科
管状花亚科 Carduoideae
族
春黄菊族 Anthemideae
属
太行菊属 Opisthopappus
种
太行菊
分布区域
河北、山西、河南
形态特征
植株
多年生草本,高10-15厘米;根垂直直伸,在根头顶端发出少数(1-2个)或稍多数的弧形弯曲斜升的茎。
茎
茎淡紫红色或褐色,被稠密或稀疏的贴伏的短柔毛。
叶
基生叶卵形、宽卵形或椭圆形,长2.5-3.5厘米,规则二回羽状分裂,一、二回全部全裂。一回侧裂片2-3对。茎叶与基生叶同形并等样分裂,但最上部的叶常羽裂。全部叶末回裂片披针形、长椭圆形或斜三角形,宽1-2毫米。全部叶两面被稀疏或稍多的短柔毛,基生叶的叶柄长1-3厘米。
花
头状花序单生枝端,或枝生2个头状花序。总苞浅盘状,直径约1.5厘米。总苞片约4层,中外层线形和披针形,长4-5.5毫米,内层长椭圆形,长6.7毫米,中外层外面被稍密的短柔毛,内层无毛或几无毛。舌状花粉红色或白色,舌状线形,长约2厘米,顶端3浅裂齿。管状花黄色,花冠长2.8毫米,顶端5齿裂。
顽强生命力
果
瘦果长1.2毫米,有3-5条翅状加厚的纵肋。冠毛芒片状,4-6个,分离或仅基部稍连合,不等大亦不等长,最长的达1毫米,最短的长仅0.1毫米;全部芒片集中在瘦果背面顶端,而瘦果腹面裸露,无芒片。花果期6-9月。
生长环境
太行菊多生长在悬崖峭壁、陡坡、裸露岩石的缝隙中,偶有在山路路边生长.可能是修山路时导致其生长环境变化所致。太行菊大多在石灰岩阳坡上生长,少数在石灰岩阴坡上生长,坡度为80到90度,土壤贫瘠且耐旱、耐寒。太行菊分布地植物组成种类少,无乔木,灌木也较少,主要是草本植物,90%以上为裸露岩石。[2]太行菊分布区分别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焦作、新乡气候特点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寒夏热,秋凉春早,年均气温14℃;7月最热,平均气温27℃;1月最冷,平均气温0.1℃;最高气温42.8℃,最低气温一21.5℃,年均降雨量650 mm,年均湿度68%,年均无霜期220 d,年均日照时间约2400h。山西陵川属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无霜期160 d,年均降雨量600~700 mm。年均气温7.9℃左右。历史上极端最低气温一26.2℃。年活动积温3 763℃,年均日照时间2480h。季节变化明显,冬季干燥寒冷,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凉少雨。
分布范围
太行菊产在南太行的山西(陵川、晋城)、河南(济源)、河南(新乡辉县、林州市茶店镇)。生于山坡岩石上。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太行菊的花经水蒸、阴于具有清肝明目,清热润喉的功效。由于受经济利益驱使,当地人大量采摘太行菊的花,据调查可卖到1 000元/kg,必然会导致太行菊种群数大量减少。[2]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和临床实践证明,它对人体有诸多益处其中以清肝明目尤为重要。主要包括治疗外眼病、治疗眼底病、治疗葡萄膜疾病、治疗视疲劳和眼部美容等功效。
观赏价值
太行菊的花初开时为淡紫色,完全绽放后为白色,花的直径达4~5 cm,当秋季到来时,置身于群山峻岭中,便会看到悬崖峭壁上随风摇曳、楚楚动人的白色太行菊,其花期长达3~4个月,每朵花可持续开放20 d左右.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研究状况
太行菊是我国特有种,由于其生长的环境十分恶劣,其种群不易繁殖,为了扩大其种群数量,应对太行菊进行科学研究。如建立太行菊细胞悬浮培养体系。使太行菊属与菊科其他属的二倍体野生种杂交亲和性较好,并通过体细胞融合等现代生物学技术的研究,获得属问杂种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因此在遗传育种和园林应用上太行菊都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还通过优化太行菊SRAP—PCR反应体系条件.为太行菊遗传多样性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培植太行菊
生殖生物学
太行菊成熟花药有4个小孢子囊,花药壁发育为双子叶型。花药壁由表皮、药室内壁、中层和绒毡层4层细胞构成,中层消失于四分孢子时期。绒毡层为腺质型,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时期发育达到顶峰,后逐渐退化,至3核花粉时期完全消失。最终形成正四面体型小孢子,成熟花粉有3核,花粉表面具3个萌发孔。
太行菊单子房,单胚珠,双珠被,薄珠心,胚珠倒生型,胚囊发育属于待宵草型;大孢子母细胞由孢原细胞直接发育而成,经过两次分裂形成大孢子四分体,呈线型排列,其中珠孔端大孢子为具功能大孢子,而合点端的3个大孢子在发育过程逐渐解体;胚胎发育过程经历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和子叶胚四个阶段;花粉活力较高,自交时能在柱头上大量附着,且都能正常萌发形成花粉管并进入胚囊。<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