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大学1(圣约翰大学)

缘山水

<h3>这幢楼, 孙中山在此发表演讲; 那幢楼, 陈毅在此领军宿营; 还有一幢楼, 以邹韬奋校友命名...<br></h3> <h3>万航渡路在租界时代叫极司菲尔路(Jessfield Road) 1943年租界交还中国后改名梵皇渡路 梵皇渡是苏州河边的一个渡口 渡名为纪念梵蒂冈天主教教皇 解放后以谐音改为万航渡路<br></h3> <h3>上海圣约翰大学为一所圣公会私立大学。于1879年由美国传教士建立,为中国最古老、最有声望的大学之一,校区旧址位于长宁区万航渡路,1950年12月,圣约翰大学正式宣布与美国圣公会脱离关系,1952年在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当时的教育政策是模仿苏联,大量削减综合性大学,改办专门学院,原有教会学校多数被拆分,圣约翰大学也被拆散并入其他多所高校,文、理学院主要并入华东师范大学和复旦大学,圣约翰医学院与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合并成立上海第二医学院(后改名为上海第二医科大学,2005年改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至于圣约翰大学原校址则交给新成立的华东政法学院(今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br></h3> <h3>跨入校门的一刹那,你是否有远离世俗喧嚣,回归纯净质朴的感觉?</h3><h3>你看大道两侧伫立着苍劲的法国梧桐...<br></h3> <h3>还有校长楼前的大草坪,小桥、静池、凉亭,精致典雅,令人赏心悦目...<br></h3> <h3></h3><h3>4号楼,原校长楼。现华东政法大学长宁校区校办。 首任校长施约瑟任期共10年,继位者卜舫济任期52年,一直从事教会教育事业,将一所名不见传的小型教会学校,打造成为闻名遐迩的“东方哈佛大学”,1941年,沈嗣良成为该校首任中国籍校长。<br></h3><h3></h3> <h3></h3><h3>3号楼,原圣约翰大学交谊室 1919年11月15日约大举行40周年纪念会时,该校同学会和校友们为纪念校长卜舫济夫人黄素娥女士,发起捐银建筑新交谊室。该室的落成典礼,与约大50周年纪念会及纪念坊揭幕典礼同日举行,日期是1929年12月14日。 新交谊室择址于1888年建的旧交谊室的基地,由校友范文照设计中西合璧的图样,基地面积863平方米,建筑面积1768平方米,是钢筋水泥及砖木混合结构。这幢富丽堂皇的交谊室落成,殆可为当时中国大学校舍中著名建筑物之一。<br></h3><h3></h3> <h3>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司令陈毅在1949年05月指挥淞沪战役中,26日凌晨进驻上海第一宿营地-前圣约翰大学交谊室。当日下午,转移至三井花园,领导接管上海的工作。 1952年11月15日,华东政法学院首届开学典礼在大交谊厅举行。建院初期,学生会及学生文娱团体,则设在交谊室下层。<br></h3> <h3>圣约翰大学纪念坊 1929年正值圣约翰大学建校50周年庆典。原本是打算在上半年举行的,结果由于时局的影响,不得不延宕至12月份举行。学校通过教育展、音乐、戏剧表演、兵操、童子军操练、体育竞赛,甚至茶会等各种形式来庆祝这个重要的时刻。让人感动的是,曹家渡的士绅和在沪的圣约翰大学校友决定以中国传统中最高规格树碑立传的方式来纪念母校半百生日庆典。他们出资建立了一个纪念坊。该纪念坊古色古香,非常别致。 该纪念坊于1955年初被拆除,拆下的石料被随意堆放。1992年10月由圣约翰大学校友会在纪念坊原处复建,所用四根石柱仍为当年旧物。<br></h3> <h3>在纪念坊的四根石柱上,前后均琢有两副对联,并有横额,内容如下。 正面,外联语是:“环境平分三面水,树人已半百年功”。其意为:校园的东、北、西面临苏州河意即吴淞江水,培育学生半个世纪事半功倍。 中联语是:“淞水钟灵英才乐育,尼山知命声教覃敷”。其意为:吴淞江畔优美的环境乐于培育优秀人才,圣约翰大学办学五十春秋广泛教育学生。 正面横额是:“缉熙光明”。词义出自《诗经》中“学有缉熙于光明”。该文由民国“政坛不倒翁”谭延闿(1880~1930)书写。谭自民国以来,在国民党内身居要职,顶峰时曾任南京国民政府主席和行政院院长(1928年)。他在书法艺术上同时也有极高造诣。他是民国四大书法家之首,民国书法家中曾有真草篆隶四大家之谓,他们是谭延闿的真,于右任的草,吴稚晖的篆和胡汉民的隶。素有“南谭北于”之誉。这四人均为国民党的元老级人物,且也都是活跃于政坛的顶尖文人。中山陵半山腰碑亭内巨幅石碑上“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两行巨大金字,即为谭氏手书。谭延闿于1930年不慎坠马,患中风而不治,也就是在他题写“缉熙光明”后的第二年。 背面,外联语为:“明礼达用是为国华天挺之才资造就,新命旧邦广开学舍海通而浚此权与”。其意为:申明礼节通达事理是为中国造就天资卓越的人才,古老中国兴办新型学校广度深度起初开始于约大。 中联语为:“命中西於一炉五十载缔造经营蔚成学府,在东南为巨擘千万人灈磨淬厉用扬国光”。其意为:使中西文化融于一所创立办学五十年负有盛名的大学,在中国东南经洗涤磨炼的千万杰出人物弘扬国家光明。 背面横额为:“光与真理”。其为约大校训。此校训原为1929年时任外交部长的王正廷书写。王正廷是“中国奥运之父”,是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他是1924年成立的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的会长之一(另为张伯苓),而于1929年1月1日被任命为圣约翰大学的代理副校长沈嗣良则是该会的干事长。王正廷和沈嗣良同为1928年的圣约翰大学的校董,所以由王正廷出面书写此横幅是顺理成章之事。<br></h3> <h3>图为曹家渡士绅集资为圣约翰大学建立的牌坊落成时合影,前排中坐者为卜舫济。<br></h3> <h3>5号楼,红楼(老图书馆) 于1915年岁首举行奠定隅石典礼,次年初夏落成。基地面积492平方米,建筑面积1067平方米。<br></h3> <h3>体育室位于韬奋楼(怀施堂)以北,其前身为简陋健身房,1918年6月30日安置隅石,1919年11月15日举行顾斐德纪念体育室落成典礼。基地面积421平方米,建筑面积881平方米。建筑及购置运动器械等经费共计4.98万美元,其中约大支出2.35万美元,校友捐1.17万美元,学生捐0.78万美元,校外捐助0.68万美元。这里有过全中国第一个室内游泳池,设备相当齐全。<br></h3> <h3>40号楼,孙中山先生曾在此演讲过 1913年2月1日,约大举行学期结束仪式,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应邀于思颜堂(40号楼)的大会堂演讲。经大会主持人介绍孙中山先生时,师生欢呼,谨聆训词。中山先生首先论说科学教育的重要性,最后语辞是:“今且言责任,圣经中云,已见光明,应为人导。既有知识,必当授人。民主国家,教育为本。人民爱学,无不乐承,先觉觉后,责无旁贷,以若所得,教若国人,幸勿自秘其光。”中山先生在演讲词中反复阐述教会传布教育的功劳,对约大的教育事业,尤为称美。<br></h3> <h3>左起40号楼、41号楼、格致楼...</h3> <h3>左41号楼,右格致楼</h3> <h3>41号楼,韬奋楼(原名怀施堂)于1894年1月26日举行奠基典礼。系拆除1879年4月建筑的四合院,用原隅石奠基,以示新旧继续不绝之意。1895年2月19日举行落成典礼。基地面积3242平方米,建筑面积5061平方米,砖木结构,计87个房间。 在当时,该楼是创始中国式学院的建筑,也是教会学校建筑中最佳校舍。<br></h3> <h3>这幢约大第一建筑物,由该校美籍校长卜舫济经手筹建,耗资2.6万美元(折合白银31834两),其中2万美元在美国募得,其余在中国募取。在该楼落成典礼上,为纪念约大创始人施约瑟,正式命名该楼为怀施堂。</h3><h3>施氏(1831年1906年),生于立陶宛,犹太血统,自幼失怙,童年时代受教于犹太拉比,1854年(24岁)赴美国改信基督教,1859年来华传教,能读20国文字,讲13种语言,对中国语言文字颇有研究、教会译《圣经》及《公祷书》为中国文言文时,出力居多。施氏于1877年升任美国圣公会上海主教,他见到中国人尊师重学由来已久,于是主张并创办了教会学校圣约翰书院(St.Johns College)。<br></h3> <h3>新中国成立后,约大师生为纪念1921年毕业生邹韬奋,要求将怀施堂改名为韬奋楼,于1951年经华东军政委员会批准,同意更改楼名。<br></h3> <h3>格致楼落成于1899年7月19日,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br></h3> <h3>格致楼(建楼时曾称格致室,后又名科学馆、办公楼)于1898年11月20日奠基,落成典礼于1899年7月19日举行。楼址原系1879年购置的别墅住宅,当时供施氏办公和起居住宅的基地,建楼时,将拆除住宅的砖瓦搬至今体育室处,建筑一简陋的健身房。该楼为三层楼房,基地面积930平方米,建筑面积2331平方米,砖木结构,计房60间。楼的西墙面与今韬奋楼南墙面相仿,其南墙面为城堡式,益增其苍然老态。三楼为医学系课室,一、二楼分别为物理化学试验室及课室,以及神学课室。此外,约大博物院也曾设在楼内。故又名科学馆。1952年,华东政法学院创建时,院长办公室、教务处及有关教研组、总务处及所属科室等在该楼内办公,故将科学馆改名为办公楼。<br></h3> <h3>格致楼(右面建筑)背后是苏州河,苏州河在这里转了个近180度的弯,校园三面环水,南面隔着万航渡路是中山公园。赞叹当年圣约翰大学的选址...<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