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作者:陈洪)</h3><h3> 序:这是发生在一年多以前的故事,因为抢救治疗过程比较特殊,当时先生把个中的感慨和感动写了一段文字告诉我,也令我感动不已,一年多过去了,故事中的患者出院后一直正常生活,今天我想把当时的那段文字整理编辑,虽然文笔粗陋,但是情真义切,谨以此文献给中国首个医师节,“尊医重卫,护佑生命,共同前行” 。 <br></h3> <h3></h3><h3> 我们遇到一个棘手的病例。 一个五十五岁的农民大叔住进了我们心脏监护室,已经是"扩张型心肌病"终末期,全心功能衰竭,为了等在外地工作的儿子,我们通过呼吸机和大剂量血管活性药物勉强维持他的生命,希望有机会让他们再见一面,其实在我们内心,已经对他的病情不抱太多幻想,这也完全符合这个疾病的转归。
他的儿子风尘仆仆地赶回来了,握着父亲的手泣不成声。他从事IT行业,工作压力大,极少回家,从来没有想到父亲的病情已经这么严重。 在谈话室,他问我:"在路上,我也了解了一下这个病,除了心脏移植,没有有效的办法,现在我们这里有没有这个条件?",我很惋惜地摇了摇头。他思考了一会,接着说到:"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够延长他的生命,因为我的孩子马上要出生了,我希望我父亲能够看到他,无论付出多少代价!" 我脑海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ECMO技术!可是,我马上告诉自己,终末期疾病不属于这项技术的最佳适应症,但我还是把想法告诉了他,因为我也是个父亲,也是我父亲的孩子,冥冥之中仿佛有人指点。 他非常兴奋,马上就问起了具体怎么实施,听完以后他说:"哪怕有一线生机,我也希望试试。我也知道你们医生压力很大,放心,我们会接受任何结果。"说完,他紧紧地握着他母亲和弟弟的手,眼泪哗哗地流。
我立即向主任汇报了情况,主任沉思了片刻,说:"我们的技术应该用于满足病人的需求,而不是仅仅针对疾病,这个病人既往心功能二级,有一定生活质量,这次发病是因为有诱因,应该有机会恢复,只是希望很小,远期效果很悲观,一定要和家属充分沟通。" 我立即和家属再次沟通,并且鼓励他们了解ECMO相关知识,家属充分考虑后再次坚定地表达了他们的意愿,ECMO小组评估后迅速完善术前准备,ECMO实施立即启动。 <br></h3><h3></h3> <h3> 35分钟后,ECMO已经顺利运转,时间分分秒秒过去,医务人员彻夜未眠,病人各脏器功能逐步恢复,呼吸机参数逐渐降低,到了运转的第60个小时,已经不需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病人已经苏醒,下一步怎么办? 按照常规方案,应该逐步减少ECMO流量先撤ECMO,再撤呼吸机。可是心脏超声结果非常不乐观,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9cm,EF25%。 我们治疗小组坐在一起,一筹莫展。不知道是谁嘀咕了一句:"要不试试清醒ECMO,最起码可以让他们聊聊天,让孩子喂喂饭,就算最后结果不尽如人意,也可以减少遗憾。" 就这样,我们走了一条我们没有走过的路(从始自终,家属坚定地和我们站在一起)。<br></h3> <h3> 18个小时以后,当儿子站在床边给父亲喂粥的时候,大叔边笑边哭,每一口都津津有味,一家人把病床用爱紧紧包裹,让我们这样见惯生死的人也忍不住流下眼泪。 除了医疗技术,爱也是真正有效的手段。<br></h3> <h3> 大叔后来顺利地脱离了ECMO,顺利地出院了。他的儿子来和我们告别,反复叮嘱,如果去了xx市,一定要联系他,可以像朋友一样,喝点酒。 我告诉他,应该我们请,因为你们全家给我们上了一堂中国现实医患关系的大课。 此次的成功,患者的康复,是因为有理解和信任我们的家属,才让我们有勇气去挑战,才可以获得最理想化的结果。如果说有什么值得骄傲的,那应该就是我们整个治疗过程,让家属充分参与,在科学与人文关怀中达到了最和谐,让整个治疗过程非常温暖。 </h3><h3><br></h3><h3> 尾声:写下这个故事,我想说,医学的进步发展,患者的安康,需要全社会和每个人的信任,这能让我们医务人员更有勇气面对挑战,面对困难,因为治疗疾病是医生的专业,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信任医生才有值得我们信任的未来的医生。
</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