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文专栏·筑城旧事之十六》 一一 话说贵阳的菜市口

牧云茗客

<h3>《古月文专栏·筑城旧事之十六》 一一 话说贵阳的菜市口</h3><h3> 北京的菜市口,清朝是斩杀重犯的地方。菜市口在宣武门外,常说斩出午门斩首,就是刑场的代名词。 贵阳並没有菜市口,这里仅是用于借代刑场而已。 那么筑城过去的刑场在哪儿呢?说出来年轻的一代也许不会相信,杀人的恐怖刑场,就在现在的马家坡和陈家坡。马家坡的地名,早淡出贵阳,而陈家坡的名字依然流传至今。马家坡在现今热闹非凡的贵阳大剧院旁边; 陈家坡就在省电力局宿舍附近,两坡相距也就几十公尺。 冷兵器时代,行刑用刀,可在城内,达到杀一儆百之效。老贵阳曾把刑场放在甲秀楼前的河沙坝,引来众多人围观,起震摄作用。后来改在北门外的桑园,现在的六广门广场一带。再后来,又改在大西门外一带,旧称杀人坡。民国时期,冷兵器退出历史舞台,改用枪,叫枪毙。于是要选择山地避免流弹伤人。近郊马家坡,陈家坡就成为刑场首选。由于此处杀人很多,于是老贵阳出现一句咒人的话,对于特别调皮捣蛋的男娃儿,骂作: 你这个爬马家坡的! 马家坡旧社会行刑较多,解放后移到了不远的陈家坡枪毙人。五十年代中期,我被街坊的大崽们带去纪念塔外的陈家坡看枪毙人,绘声绘色给我描述,惊险刺激得很哦!于是就跌斤达斗地跟着跑,生怕耽误看到惊彩的枪毙人场面。尤其是枪响之后,脑髓喷得一地,执行的能解放军撤离,警戒解除,会有人把预先在粑粑街买的热糍粑争先恐后去沾脑浆吃,以为能治神精病。依据是吃什么补什么。真是悪心血腥,加恐怖愚昧!很象鲁迅笔下的华老栓沾人血馒头的情景。因那个年代既无电脑,又无电视等电子产品可以打发时光,看枪毙人就成了难得一见的惊险节目了。 据说第二天要杀人,附近山坡上的老鸹会叫到天亮。当时我完全是出于一种好奇,要看枪响过后,五花大绑的犯人就一命呜呼! 解放初,枪毙人要站立在特制的红色汽车上。先从市府路中级法院对面的看守所,押上红汽车,插上画了叉的斩牌。车徐徐开动,游街示众,再到陈家坡。一般单独枪毙一个人的很少,往往几个。十几个,绑得活象棕子,还每人上了脚镣,押在红汽车上,由头戴钢盔的解放军两人押一个。所以当时又有一句骂人的话," 你这个坐红汽车的!" 游街示众完到刑场枪毙之后,无论家属是否收屍,政府都要刑犯亲人交子弹费。一到晚上,远处山坡上的豺狼就把死人刨出来啃,撕得衣裤遍地都是。阴森恐怖,于是又流传一句话,"马家坡,陈家坡,游魂成串串,野鬼成窝窝。"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贵阳纪念塔周边建筑和人口剧增,刑场已经移到远郊,建了固定的封闭式刑场,而且也不允许外人观看,行刑逐渐文明。 时光荏苒,通往省军区外的马家坡,陈家坡大道被补增街名为新华路。虽然很不吉祥的马家坡地名,早已如风散去,然而陈家坡旧名依然。连多路公交车都在那里设站," 陈家坡快到了,请准备下车!“ 如果退回去几十年,恐怕腿也会吓软了吧! 一八年八月十九日胡永同于贵阳!<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