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行5游吐鲁番感受无与伦比的魅力新疆——坎儿井、火焰山、葡萄沟、交河故城

栀香漫雨

<h3>  在乌鲁木齐西域大酒店早餐后,我们利用出发前的间隙在酒店大厅吧台旁自助按摩20分钟,然后舒舒服服地出发去吐鲁番,汽车沿着吐乌大高速往东南方行驶,沿途风光无限。</h3> <h1><b>柴窝堡湖</b></h1><h3> 位于新疆乌鲁木齐市南40公里,正当乌鲁木齐市通往吐鲁番之天山大峡谷中,南面高山屏列,雪峰照面。北为柴窝堡林场,湖东岸土丘垒垒,为汉、晋时期古代游牧民族古家。柴窝堡湖为乌鲁木齐市郊最大的淡水湖,湖呈圆形,面积约为28平方公里,似核桃状,平均水深4米,最深处约7米,湖水稍咸,是由湖北面的博格达峰融雪及湖南面的公格尔峰融雪汇集而成,水平如镜,清可鉴人。由于柴窝堡湖水温低,湖中盛产鲤鱼、草鱼、鲢鱼、青鱼,移植大量螃蟹(新疆放养河蟹的基地之一)。鱼类和蟹类生长周期长,故味道鲜美,质量上乘,同时适合引进高档冷水性鱼类。</h3> <h1><b>盐湖</b></h1><h3> 新疆盐湖位于乌鲁木齐市以东七十二公里,距柴窝堡湖东南仅5公里,由东盐湖和西盐湖组成,水域面积37平方公里,属典型的内陆咸水湖。湖中矿物质以石盐、芒硝为主,盐湖湖水的含盐量是海水的近十倍,浮力齐高,人处于水中而不沉,有“中国的死海”之称。由于盐湖地势低于柴窝堡湖,周围山上、高地的盐份被河流、洪水、地下水冲下之后,经过两湖相通的湖底,逐渐沉积于盐湖之中,因而形成了这种淡水湖、咸水湖紧紧依邻的奇观。</h3> <h3>达坂城风力发电厂</h3><h3> 在乌鲁木齐去吐鲁番的途中,在通往丝路重镇达坂城的道路两旁,上百台风力发电机擎天而立迎风飞旋,与蓝天、白云相衬,在博格达峰清奇俊秀秀的背景下,在广袤的旷野之上,形成了一个蔚为壮观的风车大世界。这里就是中国第一个大型风电厂,也是亚洲最大的风力发电站。达坂城风力发电厂年风能蕴藏量为250亿千瓦每小时,可利用总电能为75亿千瓦每小时,可装机容量为2500兆瓦,目前,这里的总装机容量为12.5万千瓦。冬季是达坂城风力发电运行的高峰期,它的位置处在天山和昆仑山之间、每年冬天都会形成巨大的风口,为发电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h3><h3><br></h3><h3><br></h3> <h1><b>达坂城</b></h1><h3> 从乌鲁木齐到吐鲁番的路上,有一座名闻遐迩的小城。它的名气,不是来自优美的自然风光,也不是来自醉人的民族风情;它没有惊人的古迹,没有特别的故事。它的出名,只是因为一段优美的旋律和一段质朴诙谐的歌词。它就是歌曲《达坂城的姑娘》中唱的达坂城。达坂城区位于乌鲁木齐市东南,区境西临乌鲁木齐县,东南与吐鲁番市托克逊县交界,北接乌鲁木齐市东山区和昌吉州阜康市、吉木萨尔县,总面积5881.8平方公里。兰新铁路、312 国道和吐-乌-大高等级公路穿越区境,从古至今就是联系南北疆的咽喉之地。达坂城三面环山,西面开阔,呈半封闭状态,是南北疆的地理、气候分界线。</h3> <h1><b>吐鲁番盆地</b></h1><h3> 吐鲁番是全国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地方,也是年均降水量最少的地区,被称为“火洲风库”,身居天山内陆,却是中国海拔最低的地方。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东部,距新疆首府乌鲁木齐东南约150公里,它占地面积50140平方千米,其中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积有4050平方千米,最低海拔-154.31米,是中国最低的洼地,也是世界上最低的盆地。吐鲁番盆地虽然地势极低,但周围都是高山,可谓是群山环绕,而且离大海很远,因此也不用担心它会像世界上地势最低的国家荷兰一样可能会被海水淹没。<br></h3> <h1><b><font color="#333333">坎儿井</font></b></h1><h3> 是“井穴”的意思,早在《史记》中便有记载,时称“井渠”,而新疆维吾尔语则称之为“坎儿孜”。坎儿井是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坎儿井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吐鲁番的坎儿井总数达1100多条,全长约5000公里。</h3> <h3>  景区大门:底部景点维吾尔风格门洞、石柱;往上,门楼中缘,凹陷淡蓝色水波饰纹,外凸的上下边缘,形象地刻画出了坎儿井暗渠。与暗渠相连接,向上延伸的圆弧则是坎儿井的竖井刨面;顶停外顶的半球圆顶,更是兼具维吾尔穹顶建筑风格,有像极了坎儿井竖井口周围堆积的泥土堆;土堆上面那个奇怪的东西,就是开掘坎儿井最原始而又极其重要的工具辘轳。</h3> <h3>  大门两边建筑外墙,装饰精美、颇具特色。</h3> <h3>  过了检票轧机,进入园区,迎面是一把放大了的铜水壶,高4米,用铜200公斤,是纯手工打造的巨型水壶,背景是高达的古杨树、桑树。</h3> <h3>  横骑于坎儿井明渠上的“高车桥”。</h3> <h3>  跨过高车桥,进入休闲区。左手边是一座假山瀑布。假山背后是民族风格的穹顶建筑。假山采用吐鲁番特色的赤泥岩堆塑,寓意火焰山。泉水从山岩下涌出,形成瀑布。这个小小假山,虽是人为,却是吐鲁番的地理环境的一个缩影。</h3> <h3>  假山瀑布下的浮雕,刻画的是维吾尔人开凿坎儿井的劳动场景。</h3> <h3>  假山背后,树荫下的凉亭,可坐下稍作休憩。原木亭、高车亭、晾房亭,三种风格的亭子并排而立,古朴大方,仿佛在向游客招手,争相诉说自己的故事。</h3> <h3>  骑跨与坎儿井明渠上的榻床。上有密阴遮阳,下有天然空调送凉。穿过休闲区,右转,是一道沿坎儿井明渠搭建的葡萄长廊。循廊而行,就来到了坎儿井地面施工展示区。</h3> <h3>  此展示区从右至左,展示了坎儿井开挖技术的历史演变过程。地面施工展示区背后的这面文化墙,可不是一面装饰墙。墙体浮雕,从左至右,讲述了吐鲁番人从远古到近现代的发展历史。浮雕形象生动,其中有人、物、故事,其内容大多皆有迹可循,并非随意杜撰。整个文化墙历史脉络清晰连贯,构思精巧。</h3> <h3>  展示区前面有一排展示柜,内有一些古董物件。最右端,有一些古人打铁设施、石磨以及一些老旧木箱等。听完坎儿井和文化墙的讲解后,再仔细端详一下这些老物件。你会发现它们好像具有魔力一般,能迅速把你带回的各个时代,古人劳动、生活的场景,仿佛就展现在眼前,如果时空穿越一般。此刻,坐在这码字写游记,翻看这些老物件照片,才恍然大悟:这些零碎古物,看似在这个地方随意零散摆放,实则用心布局。</h3> <h3>  地面施工展示区尽头左手边,便是坎儿井博物馆。进入博物馆大厅,迎面是一堵关于坎儿井的历史、分布等状况的玻璃展示墙,内有各种航拍照片、分布图、文字介绍等等。这个文物展示区的布置,竟然用了地面施工展示区文物布局的同样的手法,看似不经意的随性布展,仔细品味,确是用意深刻。</h3> <h3>  游览完文物展览区,继续移步前行,是一条模型展示廊道。左手边是一堵展示坎儿井开挖场景的泥塑模型;右手边是一个巨型吐鲁番地理模型。<br></h3> <h3>  仔细观察、阅读左手边的泥塑模型,你会发现古人的智慧所在,了解坎儿井开挖的艰辛。认真观摩、思考右手边的地理模型,你会了解坎儿井的地理条件,学习坎儿井的科学依据。</h3> <h3>  参观完模型,来到坎儿井暗渠展示区入口。入口处的圆形扶手下面,其实是一口坎儿井竖井,整个螺旋甬道绕这口竖井盘旋而下。进入甬道底部,可以慢慢参观一下坎儿井暗渠。地面上三四十度高温,地道里却是十分清凉。</h3> <h3>  沿暗渠前行,到达这个穹顶大厅。看到这么多琳琅满目的旅游纪念品,意味着坎儿井之行即将结束。</h3> <h3>  一踏上吐鲁番盆地就感觉天气炎热,参观了坎儿井后,我们在冷气十足的餐馆吃午饭,饭后真有些不想出门。没想到司机直接将我们拉到火焰山景区,打开车门,那热浪扑面而来,我们都做足防晒功课,买票等待入景区的间隙就让我这个来自火炉城市的游客有些受不了了。</h3> <h1><b><font color="#333333">火焰山</font></b></h1><h3> 火焰山古称赤石山,位于吐鲁番盆地的北缘,古丝绸之路北道。呈东西走向,东起都善县兰干流沙河,西至吐鲁番桃儿沟,山腹中有许多因地壳运动断裂及河水切割而形成的沟谷。火焰山,维吾尔语称“克孜勒塔格”,意为“红山”,唐人以其炎热曾名为“火山”。 山长100多公里,最宽处达10公里,海拔500米左右,主峰海拔831.7米。火焰山童山秃岭,寸草不生,飞鸟匿踪。每当盛夏,红日当空,赤褐色的山体在烈日照射下,砂岩灼灼闪光,炽热的气流翻滚上升,就像烈焰熊熊,火舌撩天,故又名火焰山。</h3> <h3>  火焰山是中国最热的地方,夏季最高气温高达摄氏47.8度,地表最高温度高达摄氏89℃,沙窝里可烤熟鸡蛋。吐鲁番属典型的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虽然年平均温度只有14.5℃,然而超过35℃以上的日数却在100天以上,即使38℃以上的酷热天气也有38日之多。多年测得的绝对最高气温为49.6℃(1975年7月13日),而地表温度能达到89℃,是名符其实的“中国热极”。火洲多年平均降水只有16毫米,夏季占一半,而托克逊年降水量只有5.9毫米,终年不雨或雨而未觉亦不足为奇,可以算得上是“中国干极”。</h3> <h3>  吐鲁番”为维吾尔语的“最低地”。此处地处欧亚大陆腹心,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周围为大面积的干旱区,夹处在东天山博格达山脉与库鲁克塔格山脉之间,形成著名的吐鲁番哈密陷落盆地。又因气候极度干旱,流水搬运物质能力很弱,盆地中水力堆积作用甚微,而火焰山又盘亘在盆地中北部,阻拦效应使天山流水侵蚀的风化物质,难以进入盆地中心,其陷落后得不到物源补充,盆地自然越来越低洼。 </h3> <h1>  吐鲁番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团无力进入,西来的大西洋水汽又被天山阻隔。其地势过低,山地与盆地在短距离内高差超过5600米,气流下沉增温产生的焚风效应,使得此地干燥炎热。故素有“火洲”之称。由于山地裸露,草木无覆,戈壁沙漠面积大,日照时间长,白天增温迅速,盆地过低,热空气不易散失,形成了北纬42°线以上世界唯一的热火炉。</h1> <h3>  火焰山的炎热干燥,皆归因于此地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煤层自燃在新疆境内并不罕见。天山是地质活动较为剧烈的地区,埋在地层中的水平煤层经过多次地质运动大多变为倾斜煤层,煤层露头后与空气接触,氧化后积热增温,引发自燃。 现实中的火焰山为天山支脉之一,是天山东部博格达山坡前山带短小的褶皱,形成于五、六千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时期。 千万年间,地壳横向运动时留下的无数条褶皱带和大自然的风蚀雨剥,形成了火焰山起伏的山势和纵横的沟壑,太阳炙烤和煤层自燃双重作用形成火焰山极端高温天气。</h3> <h3>  然而关于它的形成,还是民间传说最为动人,也最有趣味。明人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在第五十九回和六十回写了“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三调芭蕉扇”的故事,据说这火焰山的形成,乃是孙悟空惹下的祸事。他当年大闹天宫的时候,一脚把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从天庭踢到了凡间,坠落于此,便形成了火焰山。</h3> <h3>  话说唐三藏西天取经路阻火焰山,遇一长者道:“敢问公公,贵处遇秋,何返炎热?”老者道:“敝地唤做火焰山,无春无秋,四季皆热。”三藏道:“火焰山却在那边?可阻西去之路?”老者道:“西方却去不得。那山离此有六十里远,正是西方必由之路,却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围寸草不生。若过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三藏闻言,大惊失色,不敢再问…… 《西游记》中师徒四人初到火焰山时便遭遇这一段对话,从此引出了铁扇公主、牛魔王以及三借芭蕉扇的故事。</h3> <h3>  《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使得火焰山名闻遐迩,充满了古老的神话情结。夏日时分,地表在太阳照耀下蒸腾,似飞腾的火龙十分壮观。景区将火焰山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这里获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金箍棒温度计和将西游文化及古高昌文化浓缩于一室的地宫。火焰山上有许多西游记中出现的人物雕像。游客到此,即可尽情地领略火焰山独特的魅力,又可品味西域文化的精髓。</h3> <h3>  火焰山景区也充分利用《西游记》的受众基础,景区内随处可见的西游元素,为了这里增添了许多趣味。其中最为吸睛的是用孙悟空的金箍棒制作而成的巨型温度计,“金箍棒”创造了一项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游人即使站在远处也能看到吐鲁番火焰山境内火热的高温。请看温度计显示(<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0, 0, 0, 0);">7月23日下午两点)地表温度</span>是83℃,天气预报当天最高气温是46℃,这高温创下2018年目前为止的峰值,成了第二天的《朝闻天下》播报的新闻。当天几部手机在那儿都没拍三五分钟就全都罢工了。</h3> <h3>  火焰山有其独特的自然面貌,加上明代晚期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把火焰山与唐僧、孙悟空、铁扇公主、牛魔王联系在一起,使火焰山神奇色彩浓郁,成天下奇山。游人到火焰山,还能看到唐僧路过时的栓马桩一柱凌空的山石还屹立在胜金口内;远处一片平顶的山坡,则是唐僧上马的踏脚石;拴马桩东,隔峡谷有一高峰顶着一块活像长嘴的巨石,人称八戒石;一边看着奇景,一边说起孙猴子借铁扇公主芭蕉扇扇灭火焰山烈火的故事,此行便变得兴趣盎然。</h3> <h3><b>地下景观</b></h3><h3> 火焰山景区分为地下景观和地面景观两部分,走进景区大门,一般是先进到地下景观区。地下景观区建筑面积9000平米,它包括西游文化长廊、火焰山地理文化厅、高昌历史名人厅、巨型温度计展示厅、国家领导人留影展厅及酒吧、休闲购物中心等。</h3> <h3>  地下景观区的核心是地宫,进入地宫的通道,就是“西游文化长廊”,长廊长50米、宽6米,两壁有24幅取材《西游记》的浮雕,生动的再现了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艰辛,经过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修成“正果”。</h3> <h3>  长廊尽头,就是圆形地宫,地宫又分为内外两圈,外圈里有地理文化厅、高昌名人厅、国家领导人留影展厅及酒吧、休闲购物中心等。地理文化厅用火焰山微缩沙盘展示了火焰山的地形地貌,四周墙面用壁画、浮雕、文字系统地介绍了吐鲁番地区的风土人情及地理文化。</h3> <h3>  地理文化厅的北面,是高昌名人厅,里面展示有14尊人物雕塑,这些人物有中国人,也有外国人,他们都对高昌做出过历史贡献,如高昌国国王鞠伯雅、唐代高僧玄奘、吐鲁番回鹘王国农学家鲁明善、北宋旅游家王延德、明朝外交家陈诚等。还有唐代边塞诗人岑参,他于天宝八年(749年)来到西域,在北庭和西州(高昌)生活期间,写下了十多首有关吐鲁番火焰山的诗篇,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满山凝未开,飞鸟千里不敢来。”</h3> <h3>  此外,该厅还介绍了一些曾经到过高昌的外国人,他们有的是来这里进行科学考察和考古发掘,有的则是来这里大肆窃掠资源和文物。其中有一幅九世纪的“龙腾图”,出自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图中描绘群山密林中有一池碧水,烟波浩渺,游龙腾跃,显示出艺术家高超的绘画技艺,可惜当年被掠,现存德国柏林。</h3> <h3>  在地宫内圈的中心,高高伫立着一根巨大的温度计,这根落成于2004年8月16日的立体造型温度计,名叫“金箍棒”,曾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巨型温度计直径0.65米,高12米,温度显示高5.4米,可以实测摄氏100度以内的地表温度、空气温度。</h3> <h3>  环巨型温度计的墙壁,高达4米,墙壁的浮雕,描绘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及孙悟空被太上老君关入炼丹炉并蹬翻炼丹炉炭火形成火焰山的系列故事。</h3> <h3><b>地面景观</b></h3><h3> 地宫里装有空调,感觉还挺舒服,可一从地宫西面走上地面,顿时感觉深陷火炉,周身犹如炙烤。抬眼望去,眼前这座赭红山就是火焰山的主峰海拔851米的胜金峰。火焰山重峦叠嶂、连绵起伏的山势,纵横交错、蜿蜒曲折的褶皱,在阳光的直射下,就像热浪滚滚,加之山体表面寸草不生,80℃以上的地温和灼烈阳光照射在裸露的红色沙岩上,更像熊熊烈焰在燃烧,因此南北朝时就被称为“赤石山”,唐代则称“火山”,从明朝初年开始,正式称为“火焰山”,而吐鲁番也因此被称为“火洲”。</h3> <h3>  地面景观区北面,有孙悟空、铁扇公主及牛魔王的大型铜雕,其造型出自《西游记》中唐僧取经路过火焰山、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神话传说:唐僧师徒四人来到八百里火焰山,唐僧望着熊熊大火打坐求佛祖保佑,猪八戒直喊热,沙和尚则垂头丧气,白龙马热得现了原型,只有孙悟空跳在云端,四下探望,寻思扑灭大火之法。铁扇公主看到唐僧师徒被困在火焰山,把芭蕉扇藏在身后,就是不借给悟空。铁扇公主不借芭蕉扇,打斗一触即发,牛魔王骑着金睛兽怒目而视,随时准备参加战斗。</h3> <h3>  传说,当年孙悟空大闹天宫时,被太上老君丢进八卦炼丹炉,用三昧真火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当煽火童子打开炼丹炉时,已炼成火眼金睛的孙悟空一脚蹬倒炼丹炉,两个煽火童子惊恐万状,金丹散落一地,有几块火炭从天而降,恰好落在吐鲁番,就形成了火焰山。 在地面景观区的南面,就有关于这段传说的雕塑,据说,炼丹炉底座的灰烬,至今还能烤熟鸡蛋。<br></h3> <h3>  其实,整个火焰山景区造型就是一座直径20多米的炼丹炉,围绕丹炉一周,还有8个栩栩如生的扇火童子,身在地宫,可以体会当年孙大圣被关在炼丹炉内遭三昧真火煅炼的感觉,置身地表,则让人感觉火焰山的热气就是炼丹炉散发出来的,这种形象设计可谓别具创意。</h3> <h3><b>拴马桩</b></h3><h3> 在吐鲁番市胜金乡西南10公里处,从312国道西北望去,峰峰的火焰山顶上,有一石柱,巍然矗立,形同木桩,人称“拴马桩”。据说当年唐僧西天取经,路过此处,曾把白龙马拴在石柱上,拴马桩由此而得名。 </h3> <h3><b>踏脚石</b></h3><h3> 在拴马桩不远处,有一巨石,相传是唐僧上马时用的踏脚石。 栓马桩维吾尔人称之为“阿特巴格拉霍加木”。据说穆罕默德时代,有个圣人名叫艾力,来到火焰山,曾把马拴在石柱上,以后人们就把这根石柱叫 “阿特巴格拉霍加木”(意为拴马桩)以示纪念。 开车由木头沟进入火焰山腹地西洲天圣园,就 能看见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群塑。只见孙悟空腾云驾雾,肩扛芭蕉扇在前开路,唐僧气宇轩昂带着猪八戒和沙和尚,牵着白龙马,慢步徐行。<br></h3> <h3>  虽然火焰山地面寸草不生,但地下却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著名的吐哈油田就在火焰山南北一带,从景区回吐鲁番,路上就可以看到戈壁上的一台台磕头机(游梁式抽油机)在不知疲倦地忙碌着......</h3> <h3>  火焰山上高温干旱,“飞鸟千里不敢来”。但其山体却又是一条天然的地下水库大坝。正是由于火焰山居中阻挡了由戈壁砾石带下渗的地下水,使潜水位抬高,在山体北缘形成一个潜水溢出带,有多处泉水出露,滋润了鄯善、连木沁、苏巴什等数块绿洲,从而也造就了这一带的生命。与火焰山荒山秃岭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那一条条穿过山体的沟谷,沟底大多清泉淙淙、绿树成荫,形成条条狭长绿洲.其中最著名的河谷当数葡萄沟,此外,还有桃儿沟、木头沟、吐峪沟、连木沁沟、苏伯沟等。</h3> <h3>  火焰山处在“丝绸之路”北道上。至今仍留存许多文化古迹和历史佳话。火焰山神奇的地貌、独特的物产,众多的文化遗址,以及《西游记》中孙悟空三借芭蕉扇扇灭火焰山等优美的传说,脍炙人口。近年来,游人如织,形成了火焰山旅游热。其实在火焰上除了领略极度高温外再就是由此滋生的《西游记》文化。</h3> <h3>  我们离开如烈火炙烤的火焰山,驱车前往葡萄沟。新疆民谣说:“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 ”道出了新疆有名的四个水果之乡,吐鲁番独居榜首。这里的葡萄可是名驰中外,享有盛誉。</h3> <h1><b><font color="#333333">吐鲁番葡萄沟</font></b></h1><h3> 位于新疆吐鲁番市区东北11公里处,是火焰山下的一处峡谷,南北长约8公里,东西宽约2公里,沟谷狭长平缓。沟谷西岸,悬崖对峙,崖壁陡峭,犹如屏蟑。沟内,溪流环绕,水质纯净。</h3> <h3>  风景秀丽的葡萄沟,以盛产优质葡萄而闻名中外。这里主要种植无核白葡萄,还有马奶子、红葡萄、喀什哈尔、日加干、琐琐等13个品种。其果实呈球形、卵形、椭园形等,有的葡萄晶莹如珍珠,有的鲜艳似玛脑,而有的绿若翡翠。那五光十色、翠绿欲滴的鲜葡萄,令人垂涎不止。</h3> <h3>  尤其是这里生产的无核白葡萄、皮薄、肉嫩、多汁、味美,营养丰富,素有“珍珠”美称,其含糖量高达20-24%,超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葡萄,居世界之冠。用无核白鲜葡萄晾制的葡萄干,含糖量高达60%,被人们视为葡萄中的珍品。</h3> <h3>  4月底就有葡萄熟了,到了8月,葡萄可多了,满大街都有卖的,你到葡萄沟一边欣赏歌舞一边吃葡萄,那绝对是享受!这里的葡萄都特别甜,糖份含量特别高,是其他地区的葡萄所不可比拟的。葡萄品种有马奶子葡萄,没有子白葡萄(又称小葡萄),红葡萄。</h3> <h3>  新疆吐鲁番葡萄为什么这么甜?新疆地处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是大陆性气候。这种气候冬冷夏热,雨量少,气候非常干燥;晴天多,日照充足。虽然气候干燥、降雨少,但由于日照充足,使高山冰雪消融,给农作物输送来宝贵的水。白天温度高,可以加强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有利养分的积累。夜间温度低,农作物的吸作用减弱.减少了养分的消耗。因此,瓜果、蔬菜长得特别大也特别甜。</h3> <h3>  吐鲁番的夏天可是出了名的热,但在葡萄沟溪流两侧,葡萄架遍布,葡萄藤蔓层层叠叠,绿意葱葱。四周是茂密的白杨林,花草果树点缀其间,农家村舍错落有致地排列在缓坡上。葡萄沟,是火洲的“桃花源”。沟里四处都有令人向往的地方。</h3> <h3>  一是葡萄沟接待站。这是为中外宾客开辟的游览场所,依山旁水,安静、幽雅,景物天成,数条葡萄长廊深邃、幽静,有的游客信步葡萄架下,仰首尽情观尝珍珠般的葡萄,有的游人坐在葡萄架下品尝鲜葡萄。</h3> <h3>  长廊尽头碑石上葡萄沟三个鲜红大字,格外引人注目,游人争先恐后在此照相留念。园内有民族风味的食堂,有卖工艺品的蒙古包,还有划船游玩的地方。</h3> <h3>  二是葡萄山庄。这是葡萄沟里设备齐全、级别较高的度假村。这里有高档次床位120个,有供120人就餐的饭厅,还有卡拉ok厅、游泳池等。</h3> <h3>  三是吐鲁番葡萄展览馆。四是吐鲁番维吾尔族民居民俗馆。五是葡萄乡的度假村。</h3> <h3>  吐鲁番盆地种植葡萄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据《史记·大宛列使》和《汉书·西域使》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就发现这里种植葡萄,并将其引入内地。</h3> <h3>  《明史·西域使》记载此地"有桃李枣瓜葫芦之属,而葡萄最多。”</h3><h3> 《西域闻见录》记载吐鲁番"土产麦、谷、胡麻,而甜瓜、西瓜、葡萄种类最多,无不佳妙,甲于西域。</h3> <h3>  《(382)号的出土文献》记载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古墓《(382)号的出土文献》中,曾发现有任命管理浇葡萄的官方文件《攻曹条任行水行官文书》。文中提到较多的官吏专管灌溉葡萄用水,反映了当时种植葡萄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从出土的北魏太延三年(公元436年)民间记事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当时农家栽培葡萄的面积和风蚀对葡萄的危害。古墓的殉葬品中还出现较多的葡萄果穗、葡萄干、葡萄种子和葡萄枝条。<br></h3> <h3>  葡萄沟是火焰山山谷中最大的一个沟谷,她像一条绿色的丝带,飘逸在盆地中央。葡萄沟是国家5A级名胜风景区,这里是一处幽静的避暑、观光、旅游胜地。每年都有几十万游客来这里观光旅游。在葡萄沟里,您不仅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景观、品尝到世界上最甜的葡萄,还能领略到葡萄沟里维吾尔族小伙儿的热情舞蹈、惊险刺激的达瓦孜表演、热闹喜庆的少女采葡萄等,令人目不暇接。景区包括绿洲葡萄沟庄园、阿凡提民俗风情园、达瓦孜民俗风情园、王洛宾艺术馆等景点。</h3> <h3><b>绿洲葡萄庄园(葡萄沟民俗园)</b></h3><h3> 观赏区占地255亩,是集餐饮、住宿、民族歌舞、果树植物观赏、采摘品尝为一体的大型旅游观光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是一座高15米、宽18米的西域第一堡,构思精巧、造型独特,外观用维吾尔族花砖雕刻而成,顶端有清真寺和葡萄晾房标志的泥土色大门门楼。在本景点内可以参观的地方包括:杏园、阿凡提故居、巴依豪宅、葡萄晾房、千米葡萄长廊、斗鸡场、古县长办公点等等。杏园里除了杏子外还有一些桑葚树和核桃树等。</h3> <h3><b>阿凡提故居</b></h3><h3> 阿凡提17世纪初出生在当地一个贫苦农家,6岁读完私立学校,11岁开始学习古兰经,17岁可以翻译阿拉伯语言书籍,由于当时吐鲁番王、巴依、官商对百姓种种欺诈压迫,百姓生活在苦难之中,阿凡提深深的同情百姓,对剥削者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和仇恨,他用自己锐利无比的语言在幽默的玩笑之中,无情的讽刺地主老财,帮百姓出气。</h3> <h3><b>巴依豪宅</b></h3><h3> 巴依指的就是地主,解放前,过着三房四妾,富足奢侈的生活,他们土地成片,牛羊成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而贫苦农民则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解放后这里发生了深刻变化,葡萄沟农民依靠勤劳种植葡萄率先脱贫致富过上了富裕生活。葡萄沟这个庄园原本就是本地大地主的私家园林,解放后收归集体,土地分给农民,豪宅留供参观。<br></h3> <h3>  巴依老爷和阿凡提故居有明显的区别,这个豪宅是由砖雕和木雕结合起来的。由于维吾尔族的信仰“伊斯兰教”教规规定不允许崇拜偶像,不允许雕刻有生命的动物,包括人的形体,所以维吾尔族人的雕刻艺术多体现在花、植物以及没有生命的东西上。</h3> <h3>  在阿凡提故居或巴依老爷的豪宅在墙壁上都可以看得到壁龛,壁龛可以说是维吾尔族建筑方面的一个特点,它的用处是什么呢?维吾尔族人喜欢把自己认为最漂亮的东西放在壁龛上,比如说花儿、花瓶或者瓷器等,其实这个壁龛的来历是跟佛教有关,因为佛教在公元前2世纪进入新疆后一直延续到公元15世纪,在吐鲁番人民的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佛教信徒不仅在寺院里拜佛,在家里也摆一个佛龛,里面放佛像拜佛,壁龛这种建筑就来自于佛龛。</h3> <h3>  像蝈蝈笼似的房子是晾房,在吐鲁番这种房子随处可见,晾房一般建在山坡高处或者是地形开阔的平坦、通风和干燥等良好条件的地方,这个也是吐鲁番葡萄甜的独特之处。它既不是利用阳光暴晒,也不是利用人工加湿烘干的,而完全是凭借吐鲁番干燥温暖的气候自然风干的,所以也是一种难得的天然无毒品。晾房的建筑结构主要分为土木结构和砖木结构,各地区的区域文化不同,其建筑图案也不尽相同。在吐鲁番晾房主要以伊斯兰教建筑图案为主。晾制葡萄干的工具主要以木杆十字架和铁丝网为主,其原理主要是便于挂果和通风。葡萄成熟季节,菜农们把一串串新鲜葡萄挂到木杆十字架或铁丝上,大约经过两个月的自然阴干,然后下架、打杈、装袋完成整个晾制过程。<br></h3> <h3>  接下来我们通过千米葡萄长廊去斗鸡场、古县长办公室、鲜果品尝区去看看。斗鸡、斗羊是维吾尔族娱乐活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逢节假日,人们聚在一起,举行大型的文艺活动,赛马、摔跤、斗鸡、斗羊等各种娱乐、体育活动也不可缺少,大家可以在这里参观到“斗鸡”表演,亲身体验浓厚的民族气息。</h3> <h3>  往右边走可以看到县太爷办公点,这个办公点留到现在是为了纪念公正廉洁的当地县太爷。这位县太爷有个特殊的习惯,就是在办案的时候把自己泡在凉水缸里,这是因为吐鲁番天气非常热,县太爷怕自己在审判官司的时候被炎热的天气搞得头昏而断案不公正,所以在断案的时候把自己泡在凉水缸里,保持头脑冷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后人根据这一事实所建立的一个县太爷把自己浸在水缸里办案的模拟场景,而堂下的原告被告正是非常有名的巴依老爷和阿凡提。<br></h3> <h3>  在鲜果品尝区里大家可以亲自去采摘葡萄吃,除了葡萄这个园子里还有无花果和石榴,因为无花果、石榴和葡萄一样是埋墩植物也怕冷,所以在吐鲁番人们把它们种植在有阳光的园地,跟葡萄一样在11月15日埋墩,在来年的3月15日开墩。</h3> <h3>  此外还有百岁老人村、歌舞餐厅、民族歌舞演出、小型客房等项目。观赏区内的民间歌舞、民族风味小吃、民俗婚庆、民间工艺展示等洋溢着维吾尔族民间纯朴的民俗文化气息。</h3> <h3>  观赏区内桃、杏、梨、石榴、无花果、桑葚等各种花果树木星罗棋布。三月杏花开,四月梨花开,五月桃花开,……。在旅游的黄金季节,进入果树植物观赏区,使您能观赏到人间美景,月月都能品尝到新鲜果实。吐鲁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它那奇特气候,经过天山雪水的沐浴,葡萄沟水土成就了众多的果树名木和累累硕果。</h3> <h3>  观赏区内随处可见虬枝盘旋苍劲雄浑百年古桑,老态龙钟硕果累累的桃树、杏树、梨树……。五月,甘甜的桑葚熟了;六月,金黄的杏子熟了;……九月、十月,香梨熟了,无花果熟了,沙枣熟了……。在葡萄沟的每一个季节,只要有您远方客人的到来,果树植物观赏区都会为奉上一阵花香、一股甘甜,使您回归自然、反扑归真、流连忘返。</h3> <h3>  每年八月,吐鲁番都会举办葡萄节。吐鲁番葡萄节最早是为纪念丝绸之路开通2100年而举办的,丝绸之路在中国境内长达4000多公里,仅在新疆境内就有2000公里长,南、中、北三线横贯新疆全境。吐鲁番位于丝路中道要冲,是名闻遐迩的历史重镇,自西汉以来,长期是我国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葡萄节期间还举办各种丰富多彩文化活动,诸如专题文艺晚会、民族歌舞、消夏晚会、名优葡萄酒品尝会、风味小吃一条街、科技、商业一条街,葡萄瓜果一条街,每年的葡萄节都吸引了大量中外宾客前来旅游观光和进行经贸洽谈。<br></h3> <h1><font color="#ed2308"><b>交河故城</b></font></h1><h3> 位于新疆吐鲁番市西约13公里处的亚尔孜沟中状若柳叶、高三十余米的孤岛上。因干涸的河道分流城下,故称为“交河”,为古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车师前国王庭”的所在地,唐西域最高军政机构安西都护府最初设在此地, 十三世纪下半叶,西北蒙古贵族发动战争,交河城于1383年在战火中消亡。(古城是指那些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古老的城市,现在仍然具有生命力的城市;而故城也是指那些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古老的城市,但已失去了生命力,是没有人类居住的废墟、遗址。)</h3> <h3>  交河故城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保存得最完好的生土建筑城市,也是我国保存两千多年最完整的都市遗迹,是中国唯一一处最为完整的汉代城市的遗址,更是世界著名的研究古代城市的仅有标本,被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废墟”。2014年,交河故城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h3> <h3>  生土建筑的定义是:用未焙烧而仅作简单加工的原状土为材料营造主体结构的建筑。交河故城的建筑,大都是人们在土地表面规划好建筑结构之后,采用“减地留墙”的方式,从地表向下挖凿形成的,所有建筑的墙体,全部都是原生土。交河故城在历经数千年的风雨沧桑之后,这座城市建筑布局的主体结构依然奇迹般的保存下来。这些都得益于吐鲁番得天独厚的干燥少雨气候。<br></h3> <h3>  建于土崖上的交河故城,四周被水围绕,在当时这样的地理特点,成为了城市的天然屏障。另外,城门、居民区、街道等在建造的时候,都考虑到了防御的功能,因此交河故城是没有城墙的军事堡垒。故城道路两旁都是围墙,似乎建筑都没有在临街的一侧开窗,具有一定的防卫作用。这种建筑形制有点像唐长安城的“里坊制度”。专家认为,交河故城在唐代,应该经历过一次有规划的整修,现在我们看到的,还保留着唐朝的布局。</h3> <h3>  交河故城长约1650米,两端窄,中间最宽处约300米,呈柳叶形半岛。建筑遗址面积约38万平方米,四周崖岸壁立,形势险要,易守难攻,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交河故城的规模,大体为唐代的建筑,建筑物主要集中在台地东南部约1000米的范围内。古城四央临崖,在东、西、南侧的悬崖峭壁上劈崖而建三座城门。建筑全部由夯土版筑而成,形制布局则与唐代长安城相仿。城内市井、官署、佛寺、佛塔、街巷,以及作坊、民居、演兵场、藏兵壕、寺院佛龛中的泥菩萨都还可以找到。</h3> <h3>  交河故城不是按常规用一砖一瓦垒起来的,它是在一块沟壑纵横的黄土台地上,一寸一寸硬掏出来的一座城。劈开高耸的台地南部崖体,就成了南城门。南门连接着南部道路与城内大道,是交河故城的主要通道,如今是游客进入故城的入口。顺门而入,是宽11米、长340米的中心大街。大街嵌入地下6-7米,临街厚厚的生土层便是高大的墙。</h3> <h3>  交河这块柳叶形台地被划为6大块区。高踞于城中心宽敞台地上的是宏伟的官署区;东城区是屋舍密集的居民区;西城是建筑简陋的贫民区和商市、手工作坊;南城是深宅大院、高楼宏宇的官僚居所;城北是寺院区、墓葬区。从南门往里走,右手边(东面)是大型院落区。在中央大道的南端,有一方形覆斗顶方台,这就是南部佛寺,上凿有洞窟。中央大道是城内最主要的道路,连接南部佛寺和中央大塔。中央大道两侧有高高的围墙。中央大道西侧为寺院区,还可以顺着东西大道往西侧边缘走,深入欣赏遗迹。<br></h3> <h3>  西北佛寺始建于公元5世纪,9-10世纪改造。东北佛寺门前有双塔柱,主殿后有庭院,东侧还有别院。塔林与东北佛寺在一条轴线上,中间为金刚宝座式主塔。从东北佛寺向南会先经过2号民居点,该院落门朝西,共有12间房屋。院内有佛坛、水井、窖藏等遗迹。大佛寺推测为公元4世纪后修建,寺内的大殿、僧房、塔基等遗迹都可以看到。大殿中央有一个方形塔柱,它的四面有28个佛龛。中央大塔在大佛寺南侧,塔基、塔身、月台尚存。在东门内,还有哨所和瓮城。登城的坡道非常明显。在交河故城的官署遗址旁,有一片婴儿墓地,埋葬了200多个不足两岁的小孩子。交河故城的官署区位于城市中心,地势较高。</h3> <h3>  主干道两侧的房屋基本上看不到门窗,只有大门,且都开在蜿蜒的街巷上,这都是为战争而设计的。没有窗户,免得敌人放箭或火攻;门在街巷,这样敌人即使攻进城,也很难入户,利于防守和巷战。寺院、官署、城门、民舍的墙体基本为生土墙,特别是街巷,狭长而幽深,像蜿蜒曲折的战壕。人行墙外,像处在深沟之中,墙外人无法窥知城垣内情况,而墙内人可居高临下,控制内外动向。一般行人也无法攀上房顶,屋顶人只需街道两边同时撂下长长的横木,外人无处可逃。</h3> <h3>  大道的北端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并以它为中心构成北部寺院区。城北上还建有一组壮观的塔群,据推测可能是安葬历代高僧的的塔林。</h3> <h3>  东南方,有一座宏伟的地下宅院,顶上有11米见方的天井,天井东面南道,设有四重门栅,天井地面,有一条宽3米,高2米的地道,长60米,与南北大道相通。据考察推测可能是安西都护府的住所。</h3> <h3>  在残留的建筑中,除了几座寺院,所有的民宅、官署、作坊都没有屋顶。有专家说,交河故城的屋顶,都被当年蒙古统治者的一把“圣火”焚烧殆尽。</h3> <h3>  考古挖掘发现:故城遗址的上部,是距今2500年前的洞穴式住房,越往下离现代越近,最底层是公元14世纪交河废弃时的遗迹。交河是它的先民们集体雕刻的一件规模宏伟的作品。他们采用减地起凸法建筑工艺。最先来到交河的居民,在崖体上开出第一块平整的空地,这便是院落。然后在院墙上掏出半地穴式的洞,这就是家。一个民族退出,另一个民族又潮涌而来,在原来的居址上向下掏挖,建成更大、更完备、更适合人类居住的屋舍。交河故城就这样向大地深处延展着。</h3> <h3>  远在距今3000多年前,吐鲁番盆地游牧着一支头戴尖顶帽、身穿皮大氅、脚穿连裤皮靴的神秘人种。他们就是新疆原始民族之一,史学界称其为“塞人”(欧洲白种人)。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生活在交河台地上的塞人开始掏土为穴,进入了定居的城邦文明。经过1600年的使用营建,交河完成了由城堡向城市的过渡,一度成为吐鲁番盆地的政治军事中心。</h3> <h3>  交河故城具有一座城市应具有的一切东西:大街小巷、精致的城市设计布局、寺院、民居、市场、官署、佛塔、墓地、城门、便道……据统计,交河故城现保存较好的房屋遗址有1339间,窑洞106孔,烧制陶器的窑址5处。全城街道现存3869米,有4座城门,9条便道。城中有52座寺庙遗址,316口古井,两座商市,13个民坊。<br></h3> <h3>  交河最为繁荣兴盛当属公元6-7世纪,兴盛时的交河故城要比这大得多。在交河城外,还发现有车师大型贵族墓葬、数千座南北朝至隋唐古墓群、数百座悬在崖体上的崖墓、沟西雅尔湖石窟群、盐山大型石窟群等。</h3> <h3>  交河城中一些建筑当属绝代精品。进入东城密集的居民区,就仿佛进入一片断墙的森林,那宽仅2米、深达7米的幽深街巷里,抬头只见一线天。小巷两边是又高又厚的墙,墙内几十户人家组成一个单元坊,包括公共水井、共有佛寺、私家水井。坊内屋舍鳞次栉比,庭院交错。残存的墙体依然能分清主室、偏室、地下室、厨房、家庭佛坛。所有的民居都是向下掏挖,并将挖出的土用板筑法加高墙体,筑成二至三层楼房。交河城中央总面积5192平方米的大佛寺,是我国最大、最早、保存最完整的珍品。佛寺大殿的中心塔柱,当年的高度在10米以上。</h3> <h3>  2号民居印证文明交融:交河故城当丝绸之路要冲,接受了1600年西来东往文明之风的熏染,打上了古老的东方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的烙印,变成了诸种因素的混血之城、充满勃勃生机。城中的佛寺多采用中心塔柱形,这种形制是中原佛教遗址中所没有的,这和古印度佛教文化一脉相承。车师人墓葬中的铜镜,是古希腊带柄式的,交河城讲究居中、对称,以及坊的建制,又分明是盛唐长安城的模样。而交河的屋顶,则是诸种文明交融的集中反映。1994年,学者对东城区2号民居进行发掘,发现这所民居集中体现了三种屋顶形制。</h3> <h3>  2号民居的上限年代为两汉,下限年代为高昌回鹘时期,使用年限大约有1500年左右。民居有四个使用过程:早期的建筑是在3米多高的土丘西北两侧开挖竖直平面,然后在下部挖掘圆形洞穴,屋顶是圆的,是车师先民留下的。6第二个使用过程,是在原址继续下挖1米左右,预留原生土墙体,将掏出的土用板筑法加高墙体,用椽、檩及苇草搭起平面的屋顶。第三期是继续下挖2米,建成二层楼房,“单坡斜顶”屋。此时的2号民居,混杂了西域、中亚、中原几种建筑方式。第四个使用期是回鹘人用原来的墙体掏挖砖槽,用土坯砌筑券顶,变平顶房屋变为券顶窑洞。2号民居的水井一直沿用着。</h3> <h3>  交河建于战争的需要,终亦毁于战争。交河位于吐鲁番盆地火焰山与盐山之间的一个豁口上,丝绸之路通往焉耆盆地的“银山道”、前往乌鲁木齐的“白水涧道”、北抵北庭都护府的“金岭道”等,都要经过交河故城。交河的位置太重要了,因此成了“地上多骷髅”的战场。交河城是一个大城堡,城中又以坊为单位形成一个个小城堡。攻破交河城不易,进入交河城、攻破小城堡也难。走进交河城,一股森然之气逼面而来,大街小巷都是又厚又高的墙,没有临街的窗、门。行至街巷狭窄处时,那些墙似乎陡然长高许多。一旦入侵者入城,小城堡便各自为阵打响巷战。滚木石箭镞从高达7米或10米的墙头倾泻下来,敌人无处躲避。</h3> <h3>  交河的战祸多来自于它的地理位置。公元前汉与匈奴在交河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史称“五争车师”。公元前62年汉遣2500吏卒屯田交河,并置戊己校尉专管屯田积谷,汉朝才终于控制了交河。中华史籍中许多文臣武将的赫赫战功,都是在交河故城建立的:李广利、李陵、赵破奴、郑吉、班超……在漫长的1600年岁月里,交河几乎每两三年就要有一战,每十来年就要有一场大战。公元450年,匈奴人沮渠安周乘车师王车伊洛协助北魏出兵焉耆之时,围攻交河。历时8年,车伊洛之子车歇苦苦死守,终因城中粮草耗光不得不投奔焉耆。车师国就这样亡了。他们在交河沟北台地留下了规模恢宏的20座贵族墓。</h3> <h3>  “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昔日繁华的交河城,如今仅存城基及断壁残垣。漫步交河故城,感受时间和尘土封存的历史记忆;纵观交河的历史、文化、建筑,它真的是世界上罕见又伟大的遗存。交河故城像是一片叶子,更像是一艘历史的方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和气息。</h3> <h3>  “世界上最美废墟”的交河故城、中国古代三大工程之一的坎儿井、“重山秃岭,寸草不生,飞鸟匿踪”的火焰山、“海洋”一般的葡萄藤……吐鲁番独特的历史景观和独有的自然风光深深地吸引了我们,我们在吐鲁番走老街、串小巷、游古城、住客栈……仔细地体验和品味吐鲁番,游感到受无与伦比的魅力新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