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他是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医生,但是在我的心中,他是一名令我永生难忘的医生。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尽职尽责,坚持从医32年;他敬佑生命、救死扶伤、大爱无疆,在非典疫情袭来时,视疫情如命令,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荣立“湖南省抗击非典先进个人二等功”;在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的现场,他把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义无反顾、无私无畏、逆行而上。他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在我看来,他是一名真正做到了特鲁多“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在安慰”的医学格言的医生;在他的身上,我亲眼见证了医生的温暖和善良,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我敬重他,崇拜他,他却说:“我喜欢当医生,我要当一个良心好医生,虽然累点,但是当病人康复了的时候,我就有成就感”。他,就是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呼吸内科的王小健教授。<br></h3> <h3> (1)点滴感动,铭记于心</h3><h3> 初识王小健教授,是在2017年的6月。2017年的年初,我父亲的小腿出现了浮肿,江湖上流传多年的“女怕脸肿,男怕脚肿”的流言,让我这个年近七旬的老父亲心里顾虑重重。作为女儿,看到身体和精神状态都日渐不佳的父亲,我的内心是焦虑万分的。我苦口婆心多次劝说父亲去医院就诊,固执的他就如同一个叛逆的孩子,坚决不去。百般无奈之下,2017年6月,我找到了看老干保健专家门诊的王教授。我想通过医生的劝说让父亲尽快入院检查。挂完号后,站在人来人往的医院大厅里,我是无比纠结与矛盾的。我踌躇、犹豫,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也害怕这样的非分请求一旦开口就会直接被医生硬生生地拒绝。叫号见到王教授后,他一脸和蔼,忐忑不安的我终于鼓起勇气跟他道明了事情的原委。令我完全没有想到的是,王教授竟然没有片刻的迟疑,直接就答应了我的请求。后来的事情出乎意料地顺利,父亲在王教授的劝说下,住院对身体进行了全面的检查,不但医治好了小腿浮肿的问题,困扰多年的右眼胬肉也转到眼科成功进行了手术。在住院期间,工作繁忙的王教授还经常询问父亲的病情,不胜其烦地解答父亲和我的各种提问,宽慰父亲。出院后,王教授主动加了我和父亲的微信,经常询问父亲的身体状况,还时不时在微信上提醒身患高血压的父亲,一定要按照医生的医嘱按时吃药。从父亲坚决不愿意去医院的循循善诱、耐心劝说;到住院过程中的不厌其烦、真诚开导;再到出院后的病情回访、暖心慰藉,一桩桩、一件件,感人至深。在王教授的身上,我深刻理解了“医者父母心,杏林天使情”的内涵,医患本是一家,虽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现在的父亲,在王教授出院后秉承的“医身更要医心”医疗宗旨对具体康复细节的详细指导和心理安慰下,已经完全恢复了健康,并有了正确的医学保健意识,乐观开朗、精神矍铄。</h3> <h3> (2)临危不惧,无私奉献
“凡大医治病,必当无欲无求,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唐代名医孙思邈将这篇《大医精诚》冠于中医巨著《备急千金要方》之首,提倡为医者必须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精”于专业、“诚”于品德,这样才是德才兼备的“大医”。
我是一个有英雄情结的人,历经了2003年的非典,我的这种英雄情结就转化成了医生情结。当年的非典,举世震惊。疫情发生后,市民极度恐慌,传闻尤其可怕,据说被感染此病的人几乎是百分百死亡。到了4月初,疫情开始扩散,4月底到5月初时每天病例人数暴增,人心惟危,每个人都害怕自己染上病毒,口罩脱销,餐馆门可罗雀,国内各地均视外来人为病源,很多农村设卡禁止外地人进入经过。每个人都密切关注着各大媒体每天报道的疫情控制的新进展。我当时印象特别深刻的是电视中滚动播放的一段视频:医生穿着里三层外三层的衣服和防护服与病人和病人家属被隔离在指定的区域数天,要等病人的疫情警报完全解除后才能出指定区域。这样的画面催人泪下、令人动容。长沙当时的日均温度已高达32度以上,炙热的天气,厚厚的防护服,随时被感染牺牲的风险。。。。。。时过境迁,虽然当年非典带给社会的惶恐已经远去,但在抗击非典一线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他们对职业的信仰、对职责的坚守,却未曾过时。他们视人民健康重于泰山,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哪里有病人,他们就在哪里,即便有可能因此付出自己的生命。他们高扬白求恩精神的旗帜、冲锋在前,谱写了治病救人的壮丽篇章。
随着隔离措施的实施,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5月开始公布的病例越来越少,6月底解除了疫情警报,城市生活逐渐恢复了正常。纵观疫情的控制全程,不难发现,是这些不顾个人安危与病魔抗争的广大医务工作者才使得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
因为工作需要,我在湖南省档案局调阅2003年湖南省人民政府的相关卷宗时,无意中看到了2003年8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布的《湖南省抗击非典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光荣册》,往事历历在目,回忆触手可及。我怀着万分崇敬的心情仔细地翻看着这些应该被永远铭记的名单,竟然发现在光荣册上赫然印着王小健教授的名字,光荣册记载当年王小健教授荣立了“湖南省抗击非典先进个人二等功”。光荣册上的王小健教授就是我认识的这位王教授,当我用无比仰视的态度跟这位从医32年的教授确认时,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是医生,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人类很多伟大而崇高的品质,是要在极端的环境中才能够得以显现的。我无法想象当年的他为了素不相识的病人抛家别子投入到有可能因此被感染甚至丧失生命的这种极度凶险疫情的最前沿需要多大的勇气,但这句云淡风轻、毫无怨言并视为职责所在的回答,是多么的令人肃然起敬。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h3><h3></h3> <h3> (3)医者仁心,守护生命
十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天崩地裂、满目疮痍,留给我们的记忆刻骨铭心。拜读教授的朋友圈,才发现他还是亲历了汶川大地震医疗救援的医生。<br></h3> <h3> 他在灾情发生现场及时救治伤员,住的是行军帐篷,啃的是干粮。<br></h3> <h3> 他是省城三甲医院的医生,他自愿放弃了舒适的看诊环境,亲赴灾区。那些个不平凡的日日夜夜,他与灾区人民同生死、共患难,用生命守护生命,他始终坚毅和勇敢。他是一名普通的医务工作者,他有医者仁心,更具坚强韧性。在国家和人民有难的危急时刻,他毫不畏惧、挺身而出,支撑他的是信仰,是不忘初心的坚守,是人性中最高级的善良。</h3><h3> 从医,这是一条无法回头的艰辛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王小健教授是位普通的医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他所做过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平凡的,然而正是这无数的平凡构成了他的伟大,他将自己那些平凡的脚印,一个个清晰地刻在了人们的心中。</h3><h3> 杏林春暖悬壶世,大医精诚德双馨。传说中,爱就是天使的翅膀。王小健教授这样的医者,从披上白色战袍的那天开始,就是在以爱的名义远行。我们常说,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见到的第一个人不是父母,是医生;一个人离开世界,生命的最后时间,为他送别的也是医生。每一个人的一生中离不开医生的陪伴,医生是最亲、最温暖的人。</h3><h3> 谨借此文,在8月19日首届“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向我心中最难忘的医生—王小健教授道声:“节日快乐!您辛苦了!” 善意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给予,感恩是人世间最动人的还礼。这是一个患者和患者家属发自内心送出的最真诚且最珍贵的礼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