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2018年8月13日开始,石外学子澳洲行团队在澳大利亚圣马龙学校开启为期四天的学习生活(本是5天,因周三15日学校有活动放假,我们安排了集体外出)。四天的学校生活,孩子们体验着、快乐着、收获着、成长着!跟着我的文字,踩着我的脚步,跟我们来一趟圣马龙学校吧!</h3> <h3>13日,孩子们穿上了整齐的校服,好不帅气!清晨的阳光沐浴着这个宁静的校园,孩子们的笑脸,比阳光更灿烂!<br></h3> <h3>简短的欢迎仪式,很自然,不做作。孩子们马上就要离开老师,去到各个班级插班上课了!看,他们哪里有一丝的紧张,有的是自信和迫不及待!<br></h3> <h3>首先是两位老师给学子们介绍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上午的“茶点”时间,同学们貌似很是期待。一些简单的沟通语句,同学们纷纷上前展示,这,就是石外小的水平!四五年级的孩子,英语棒棒哒!<br></h3> <h3>看,一个个自信的表情,坚定的表情,终于盼到进校上课的时候啦!</h3> <h3>同学们开始学习,几位老师也马上开始了工作。在悉尼的学校,四位中国老师批阅55个学生,每个学生的6篇日记。老师们统一标准,评选出优秀日记。这种敬业精神,我敢说,石外老师全球第一!前六天的日记,以参观游览写所见所闻居多。后面几天的日记要求,要写在校难忘的重点的事,更重要的是写出圣马龙学校教育与国内教育的相似和差别之处,作出对比分析,写出真实感受。写成流水账是不行的。在家长群和学子群分别发通知,将写日记的目的以及要求,详细说明。所有这一切良苦用心,为的是培养孩子们能够用心观察、反思,用笔记录足迹,给自己留下弥足珍贵的回忆。也许,以后的每次出行,他们也能如我一样,不写东西就会难受。<br></h3> <h3>@所有人 再次说明有关日记的要求(周一中午已经通知过):家长朋友们,今天孩子们已经到学校上课了,上课情况我们会及时了解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后续与大家分享。现在,主要沟通一下学生日记工作。1、写日记目的。为了督促孩子们学有所获,给自己留下宝贵的记忆,我们要求孩子们每天写日记。2、优秀日记分享。前几天提醒过写日记的要求,带队老师也将日记收上来批阅过。今天,孩子们去上课,我们几位老师在老师休息室埋头工作,将前六天的日记再总体批阅,打出等级。A+或者“五星”的,是最佳优秀日记。这些优秀日记,孩子会每天拍照片发给家长,辛苦家长及时打在word 文档里,有能力的家长也可以插入照片,文档再发回孩子,孩子觉得没有问题了,由孩子发给带队老师。老师每天在群里分享这些优秀日记。3、文档要求。第一行:日期、星期几,天气。第二行:给日记内容起个题目。第三行:开始写正文。最后一行右下角写:班级、姓名。字体:宋体,小四。行间距:固定值1.5。文档命名:学生姓名(第几天)。4、优秀日记及时分享的目的:1)互相学习,相互促进,提升整个团队的学习氛围。2)作为此次研学活动的宝贵资料,学校保存。以回国前上交的为准,回国后老师要忙别的工作,不再收取。5、请家长朋友们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感悟和收获,欢迎大家发给带队老师,我们也作为宝贵的材料收集整理(自愿)。为了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继续齐心协力!<br></h3> <h3>圣马龙学校校长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行人,甜点、咖啡……还有亲和的微笑。三位英语老师流畅的介绍了我们石外集团的规模,办学理念,国际发展的成绩。石外学子许子墨爸爸精心准备的三幅“澳中友谊”中国书法,备受修女校长的喜爱。<br></h3> <h3>澳中友谊—长存!我们,是学习者,更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h3> <h3>三幅书法,第二天早晨就已经悬挂在校园的墙壁上。<br></h3> <h3>这所校园宁静和谐,温馨浪漫。</h3> <h3>校长办公室外面的墙上有这样三张图片,里面的词语有:友谊,信念,诚实,热情,爱,尊重,鼓励,宽容,优雅,奉献,善良,探索……这也许就是这所学校的育人理念吧。</h3> <h3>周三,我们来到了被伊丽莎白女王评价为最美风景的地方——蓝山。远观蓝山,密林层叠,岩石有些国内嶂石岩地貌。也许,因我爬过很多山,我并不觉得这个蓝山有多美。哈哈,我想回去,爬我们自己的山!</h3> <h3>这是伊丽莎白女王观景台。</h3> <h3>这里是悉尼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我们来啦!</h3> <h3>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外面有19根这样的“柱子”,代表悉尼奥运会之前承办过奥运会的城市,柱子下面标注着城市的名称。为什么悉尼是承办第二十七届奥运会的城市,却只有19根柱子呢?经了解,有的城市举办过还不止一次,有的城市因当时战争奥运会取消也就没有了柱子。</h3> <h3>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外面四个角各有一个旋转的建筑。这种旋转的设计有什么作用呢?原来,临时突发事故时,车辆可以由旋转通道迅速到达体育中心的顶部。</h3> <h3>周四安排我们的老师进班听课和走班拍照,怪不得孩子们每天放学后都是意犹未尽,这里的校园文化,班级文化,课堂气氛,课程设计……真实自然,自由快乐。<br></h3> <h3>每个班只有十几秒进班拍照的时间,我们四位老师各有分工,快速搜寻我们的孩子,拍照+录像,我们是短片+美篇,全方位记录点点滴滴、方方面面!石外老师的做事风格,到哪里,做什么,都是这个样!</h3> <h3>阳光下☀️,我们也如花儿般绽放!</h3> 8月17日下午,活动的最后一天,圣马龙学校为我们插班上课的中国孩子举行了简单而隆重的欢送仪式。说简单,因为没有条幅,没有话筒,没有表演节目,没有领导和学生发言……说隆重,是因为校长亲自为每个插班学生颁发了结业证书,和每个学生握手。她的笑容,真实灿烂,阳光☀️下很是感人。<h3><br></h3> <h3>孩子们一个个上前,与校长握手,拿到异国的“结业证书”……</h3> <h3>激动兴奋的心情,溢于言表……</h3> <h3>最后一天,车圣楠、马聪玲老师代表研学团队的师生,向圣马龙学校写出了真情感人的感谢信。能看懂吗,亲爱的们?哈哈,两位老师简单翻译了一下,大概是:“我们很荣幸参观了如此美丽的校园,孩子们聪明可爱,老师们热情善良,我们希望有机会再次访问贵校,也诚挚的邀请贵校师生到中国,来我们学校参观访问,再次感谢!”哈哈,你理解的正确吗?</h3> <h3>最后一天,公布澳洲行第一批优秀学生名单(暑假开学后根据研学手册和研学成果集的上交情况,评选出第二批优秀学生)。1、评选标准。综合行前培训和出行期间的各项表现,以下情况的影响累计积分:1)集合迟到。2)丢东西丢钱。3)不按时交日记,不穿校服。4)哭鼻子,影响氛围。5)同学间闹矛盾。6)给团队声誉造成负面影响。7)没有全程跟团。8)行前培训出勤。等。2、以下情况加分:帮助他人,遵守公德,日记保质保量。3、优秀学生名单:一组,王璟璇,方心艺,窦若瑄,霍伯铭,张桐语,王佳宜,邢梓柔。二组,魏硕腾,王诗诺,孟禹,祖佳玫,靳晴,赵尤嘉,卢家羿。三组,王怡然,王奕心,常睿婕,申亚璇,王钰嘉,许子墨。4、所有的学生都有收获,有提升,全员获得“成长奖”!</h3> <h3>最后一天,圣马龙学校,石外学子曾经在这里!</h3> <h3>有笑有眼泪,都已过去。孩子们7天的寄宿家庭生活,8个早晚与西人的朝夕相处。身处其中,品味着孩子们的经历,我理解所有人的情绪,努力想办法解决所有问题,这个过程中我也曾委屈、心痛、想放弃,但最终还是想出了一些办法——我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与家长和孩子们分享,我们一起客观的反思。<br></h3> <h3>@所有人 关于居住条件。我们住的房子刚才介绍了大概,里面的陈设很简单,没有壁纸,没有豪华的吊灯,我的房间里只有一个大床,没有衣服柜子,有一个床头柜,一个衣架,一个类似梳妆台的矮柜子,远不如我在石家庄家的装修漂亮和舒服,我感觉足够了。12年我去英国,住家也很简单,洁白的床单,台灯等。今天我在车上问全体学生几个问题,感觉寄宿家庭比自己家装修的好的,不如自己家的,达到自己想象的标准,高于自己的标准的,低于自己的标准的,让大家符合哪项就举手,没有达到孩子们标准的很少。我们一块总结出“澳洲家庭的装饰用两个字概括简单,但简单而实用,没有国内的过度装修,也减少了很多装修污染。”我又问孩子们“房子里有没有壁纸,吊灯,衣柜,影响我们的学习吗?”孩子们异口同声的说“不-影-响”我说,澳洲的人穷吗,澳元和人民币的兑换汇率大家应该知道。澳洲都是私家车出行,多数私家车是两厢的,大家讲究实用。澳洲的贫富差距不大,达到了两头小中间大的状态,人们也不以穿的用的来作为等级的攀比。导游知道我们都要寄宿家庭,私下跟我说“找这么多的寄宿家庭是相当困难的事情,在学校附近找到这么多寄宿家庭更是相当困难”我对寄宿家庭是有了解的,12年带学生去英国,知道了国外这种在政府备案的寄宿家庭,大概需要申请,审查条件符合,每次接收入住要走法律手续,有评价,评价不好的话,也会取消。一般是家里有房子,也喜欢孩子的才会申请做寄宿家庭。<br></h3> <h3>@所有人 关于孩子教育。做了这么多年的教师工作,跟数不清的家长打过交道,更是见过太多的孩子。这次出行带队近距离的跟孩子们在一起,跟家长的“信息”和情绪在一起,跟澳洲的孩子对比,跟澳洲的家长对比,更多了些对教育的看法。每天莱接我们11个人的司机是个移民澳洲的华人,他的孩子也在上小学。在路上在提前达到集合地点等人的时间,我们聊了很多。他说的,我大概整理一下“澳洲是个对孩子非常重视的国家,既有高度的尊重又有大胆的锻炼。1)每天早晨上学和下午放学个各一个半小时,所有汽车只能开40迈。2)澳洲的家长可以教育孩子,不可以打骂孩子,如果有家暴,父母会坐监狱的。不满12岁的孩子不能单独放在家里。3)每个学校也包括小学每年都组织学生义工活动,挣取零花钱。4)每个学校,包括7岁入小学的孩子,每年组织一周的野外生存训练,一周去深山老林荒野之地,自己穿衣背包,不带手机,和家长一周失去联系。5)孩子们从小就培养礼貌和自理自立。对父母的任何帮助也要说谢谢,对陌生人也要友好微笑……”这个司机说了很多,我们一直是交流的形式。我又想起了国内知名教育家孙云晓在98年写的那篇非常有名的《夏令营的较量》一文,当时引发了很长时间的关注,甚至影响到了很多人的成长。是的,我们的很多孩子文明、自理、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弱于西方国家,带队的导游说“她带过很多中国团,中西方孩子对比,上海北京的孩子也不行,二线城市的就更显弱了。孩子们不说话,不与导游互动,不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承担自己的错误,更气人的是遇到问题,推卸责任,夸大其词。中国孩子一方面对外懦弱胆小,一方面对内无理霸道。跟导游的领队闲聊,我们有同感:中国外国孩子都是孩子,都是从蹒跚学步牙牙学语开始。是什么让我们的孩子拉开了差距了呢?是教育,是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是改变缓慢的育人观。如果能改变观念,孩子的变化是必然的。今天早上,老师问孩子们都吃早饭了吗,有的孩子又没有吃,说寄宿家庭主人没有起来做饭。其实,昨天大家下车时都知道今天早晨车几点来家接,都应该在昨晚和家庭主人沟通今天几点需要吃早饭的,这位同学昨天承认是他昨天没有和对方沟通早饭的事情。我们的孩子,一切等父母代办已经习以为常了,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远远做不到。<br></h3> <h3>@所有人 关于饮食。我所住的家庭是这样的,一对老夫妻,9个孩子,有几个成人的已经在意大利,伦敦定居生子,身边还有几个孩子。住房是二层独立别墅,房子很大,我们住在二楼,同住的还有两个来自江西九江的来游学的12岁男孩,他们比我们早到两天,他们感觉这家人很友好。吃的确实不如国内丰盛,中国是以美食盛名的。西餐简单,牛奶面包鸡蛋汉堡牛肉。还有类似中国盖浇饭一样的,蒸的米饭里有小面条,再浇上牛肉丸子汤,感觉也不错。饭菜每人一份,可以添饭,没有中国的盘子菜。对于西餐,我早已有过经历,所以,感觉很正常。孩子们在家吃的各种各样,在布利斯丹和黄金海岸也是丰盛的桌餐和自助,他们会不适应,再加上腼腆的国人性格,不好意思表达自己的意愿,担心寄宿家庭不能满足后的尴尬,又没有跟老师反映,请老师帮忙出主意,等等等等,所以,部分孩子、家长对饮食有困惑,有不满。对于饮食,我们从几方面试一试:1)给孩子讲解西方饮食特点,西方人与人相处特点,教给孩子沟通方法,鼓励他们去尝试。2)跟寄宿家庭沟通(感觉不很现实,我们努力)改善伙食。3)今天带孩子购物,买自己需要的物品和食物(在家里,父母做的好吃好喝,孩子们还需要零食呢),让孩子们有自己喜欢的吃的。3)去学校上课的几天,应该是寄宿家庭带饭,询问学校,学校也有卖饭的,咱们的孩子谁想去买饭,我们也允许。我们希望,孩子们在慢慢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后,对这边的生活会习惯。今天早晨又问孩子们,吃饱了吗,很多孩子回答吃饱了,有个孩子说早饭特别好吃,我告诉他“你可以表达你的喜欢和感谢,也可以请求对方以后还给你做这个饭。”<br></h3> <h3>@所有人 关于如何沟通。人与人通过沟通,才能彼此了解,才能增进感情,好的沟通方式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良好的沟通是建立在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的,沟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语言诚恳态度尊重,如果是带着情绪,以指责的语言沟通,一定不是最佳的沟通方式,结果也会适得其反,变成了情绪的宣泄,甚至会吵架。任何关系的吵架,夫妻间、陌生人间的争吵,大多都是以不良情绪宣泄开始的。我们在引导孩子与同学沟通,到国外与外国人沟通,我们随时提醒,随时点评,教方法,给建议,作表率。希望,所有的家长和老师能够“步调一致”目标一致,彼此理解相互尊重。给孩子们做“沟通”的老师,行动的表率。<br></h3> <h3>我们是这样帮助孩子们的。1、帮助分析,给出建议。11号早晨出行前,我在带队群里发了通知“@所有人所有老师,在早晨接孩子的车上,了解一下孩子们昨晚和今早的情况,吃的,住的,玩的等等。如果有问题,老师汇总一下,一会儿见面我们沟通一下。确实需要沟通的或者调整的,我们想办法。不能让孩子和家长不愉快的活动。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我们教育,孩子需要帮助的地方我们全力以赴。”,早晨汇合后,我先问了几个老师有没有学生反映寄宿家庭情况,老师们反映大多数孩子都很满意,有极少个别问题也反映给了我。上车后,我第一时间面向全体学生,询问住家情况,晚饭早饭,自己的心情等。一个男生私下找到我说感觉寄宿家庭的主人不热情,我就详细了解了从晚上到早晨的情况,根据学生描述,这个家庭的主人不是像中国人那样的特别的热情,放下自己的事情专注的陪孩子聊天等,更没有出格的举止,我给这个孩子分析了他的“被动”心理,告诉他可以如何主动去沟通,如“我可以在客厅看电视吗,我可以自己取冰箱的食物吗?我可以……”如果还不行,明天再来跟我反映。回到车上,我给孩子们讲了中西文化的差别,讲了中国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大国风范,西方是自由民主,彼此有空间,即使夫妻朋友也是AA制,不是小气,是尊重。今天早晨,这个男生找到我说,徐主任真厉害,按照昨天我教他们的办法,他和住家非常融洽,感觉寄宿家庭的所有人一下子都热情起来。他曾经极度不开心的第一晚,没有告诉父母,老师帮他解决了,家长也没有经历难熬焦虑的两天。这个孩子,很棒!<br></h3> <h3>2、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孩子们,请大家仔细阅读下面我说的话,会对你们非常有帮助。1、这几天你们反映的一些寄宿家庭事情,我一直帮助大家分析,建议大家主动去沟通交流,真诚的明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暗自猜忌对方为什么对我们照顾的不周到,对方为什么不是很热情。也把成功的经验跟你们说。2、昨天我和郑老师宋老师一起又去了几个家庭看了看,我能感到孩子们确实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也能感觉到如果我们主动跟寄宿家庭说的话,一些问题时可以解决的,因为作为成人,我感到这些寄宿家庭的主人真的不是处心积虑要“虐待”你们的人,不是那么不友好的人。还有,凭我跟西方人相处的感觉和相处的结果,不管是在咱们集团夏令营我跟外国老师的接触,还是12年去英国,还有这次的澳大利亚,我感觉西方人还是很好沟通的,只要你说明情况,很多时候他们会说ok。3、我昨晚一宿没睡,我真实感到了中西方文化(包括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沟通方式、思维方式等)存在很大差距。我也知道缩短这个差距,靠你们几天的寄宿生活,很可能是不能由理解和处理好一切事情的。但是,努力做好先沟通,再评价对方是故意的不做好,还是因为不知道你们的需求而没做好是我们现在需要做的。4、要想沟通好,语言障碍是个直接问题。我现在给大家推荐一个App软件“咪咕灵犀”,同学们下载后使用(只有联通和移动可以注册,你们可以回国后再注册,现在直接下载使用就可以)。这个软件的功能是我们用中文语音说一段话,软件直接把这段话翻译成英语,并直接发音说出来。我研究了一下,很成功。我把截屏发到下面。大家在使用软件时,也应该继续大胆的用自己的语言去说,不要完全依靠这个“拐棍”,我们不是哑巴,我们出来的目的就是提升表达能力,这个软件可以帮你,但是只是帮你,你要会借力,也应该去努力。5、一些问题大家尝试着去沟通吧,看看结果怎么样。如,我想中餐带些饮料可以吗?我想和您家的孩子一起玩可以吗?请您在面条里加些蔬菜好吗?我可以去你家楼上看看吗?我可以用你家的洗衣机洗洗衣服好吗?明早7点来车接我,请您帮我准备早餐好吗?请您提醒那两位大姐姐,不要锁住卫生间的门好吗?晚上睡觉我感觉冷请您帮我加一个被子可以吗?您睡觉的时候我可以在客厅看电视,十点钟我再去睡觉好吗?我想自己睡在上铺,不想和别人一起睡在下铺可以吗?我父母没有跟老师提出过这个请求,我父母尊重我的想法,请您按我的想法帮助我好吗?……大家想好沟通的语句,大胆的去说给对方,看看,结果怎样。<br></h3> <h3>孩子们与寄宿家庭由陌生到了解,由被动到主动,由猜忌到信任,由胆怯到放松……我们的家长和孩子在一起感受、反思、转变、成长。</h3> <h3>快乐难忘的一幕幕。在异国他乡,在澳洲人家里过生日,那感觉,格外的温馨和浪漫!</h3> <h3>我与寄宿家庭友好相处,得益于我们彼此主动友善的沟通。快✈️了,[捂脸][捂脸]送了红双喜字,这个Big baby 明年就要来中国找个中国媳妇[捂脸][捂脸]。每天早晚饭吃的太饱,最后一块牛肉吃不进去了,女主人非要塞到我的嘴巴里[捂脸][捂脸]多么热情可爱的一家人。<br></h3> <h3>李老师和柳老师特意去买了饺子皮,白菜,猪肉馅,十三香等,给怀孕五个月的女主人包了一顿正宗的中国特色美食饺子!中西交融就在悄然间……<br></h3> <h3>也记下一段与学生活动无关的事情。都说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汗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 我的运气就是这样超级好!我在悉尼唐人街遇到了河北唐山老乡许大哥夫妇,一对在澳洲打拼创业几十年的了不起的夫妇。乡音未改一口地道的唐山话,许大哥老家竟然跟我父母是一个区的!</h3> <h3>唐山老乡许大哥,真了不起!</h3> <h3>说是大嫂,其实许大嫂已经67岁了,比我母亲只小一岁。他乡遇故知,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拥抱、挥手、道别……愿一切都好,愿有缘,我们老家见!</h3> <h3>8月17日,我们结束了最后一天的澳洲之行,18日早晨就要起飞返程了。一家人团聚之时,家长们定会感到孩子的变化,由内而外,由强制为自律,由被动到主动……变化或多或少,但,相信他们至少已经切实的明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影响他人”的做人原则。接下来,孩子们会有什么样的“前进”或“倒退”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