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讲武堂》史实与人物

黄桦

<h3>云南讲武堂,位于昆明市翠湖西路22号。</h3> <h3>云南陆军讲武堂,又称昆明讲武堂,是中国近代一所著名的军事院校,原系清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而设的一所军事学校。建立时与天津讲武堂和奉天讲武堂并称三大讲武堂,后与与黄埔军校、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齐名。</h3><h3><br></h3> <h3>从1909年开办,至1928结束共招收学生19批,分步、骑、炮、工四科,第15期还有归国华侨和朝鲜、越南的留学生,历届毕业生中,有些后来成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将领,如第3期特别班的朱德,第15期的叶剑英等。</h3><h3><br></h3> <h3>云南陆军讲武堂从1909年开办至1928年为止,共招收学生4000多人。讲武堂的制度和作风效仿日本士官学校,管理严格,学员刻苦训练,人才辈出。解放军的元帅朱德(丙班第3期步兵科学生)和叶剑英(第12期炮兵科的华侨学生),共产党的将军周保中、陈奇涵、徐成章,国民党上将朱培德、王钧、金汉鼎、萧毅肃、唐淮源、范石生、胡瑛、孙渡、龙云、卢汉、盛世才、李明瑞、曾泽生等均出自这里。韩国首任总理兼国防部长李范奭、越南临时革命政府主席武海秋、朝鲜人民军总司令崔庸健(17期学生)也毕业于此。</h3> <h3>  2018年8月13日,峨影集团著名导演谢洪,带领电视剧《铁血讲武堂》摄制组,来到云南讲武堂实地考察调研。</h3> <h3>今保存的讲武堂主体建筑为走马转角楼式的二层砖木结构,东、南、西、北四楼对称衔接,成一方形四合院。</h3><h3>清朝创办讲武堂目的在于扑灭孙中山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但教官与学生中有不少是同盟会会员,使该校成了当时云南革命力量的摇篮,在推翻清朝统治的云南辛亥重九起义和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首义中,起了重大作用。</h3> <h3>云南陆军讲武堂,原系清王朝为编练新式陆军,加强边防、对付民族民主革命而设立的一所军事学校,既轮训在职军官,也招收一部分有中等以上文化水平的青年,毕业后任中下级军官。</h3><h3>由于该校教职员多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很多人在日本学习时就是倾向革命的分子,一部分就是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会员。他们采取多种方式,在学生中传播革命概要,有以滇越铁路为例帝国主义对华的侵略。同时,又抓紧学生的军事训练,让他们在军事理论和实践上均有提高。使学校成为培养革命力量的重要据点,团结云南革命力量的核心。重九起义和护国战争中,不仅讲武堂的教职员成了核心人物,讲武堂的学生,亦成了中坚力量。</h3> <h3>在辛亥革命和护国战争中,云南陆军怀着炽热的爱国热忱,不畏牺牲,勇敢战斗,屡建战功,为推翻清王朝,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作出了贡献,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关注。而滇军的成长,又与云南陆军讲武堂分不开。</h3><h3><br></h3> <h3>孙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又号逸仙,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立《五权宪法》。他首举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两千年封建帝制”。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年)新军中的革命党人暗中联络,决定当天晚上起义。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 </h3><h3>孙中山著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等。其著述在逝世后多次被结集出版。孙中山为了改造中国耗尽毕生的精力,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也为政治和后继者建立了坚固而珍贵的遗产。</h3> <h3>黄兴(1874年10月25日——1916年10月31日),汉族,字克强,湖南省长沙府善化县高塘乡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 ,中华民国的创建者之一,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知交。黄兴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先驱和领袖,以字克强闻名当时,与孙中山常被时人以“孙黄”并称。1916年10月31日,黄兴病故于上海。</h3> <h3>陈天华(1875年-1905年12月8日),近代革命家,湖南省新化县人,同盟会会员,清末革命烈士。1903年留学日本,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军国民教育会”,次年回国参与组织“华兴会”,筹备发动长沙起义。1905年,在东京与宋教仁创办《二十世纪支那》杂志;辅佐孙中山筹组同盟会,起草《革命方略》;《民报》创刊后任编辑,参与对康、梁保皇派的论战。为抗议日本政府颁布的《清国留学生取缔规则》,在日本东京大森海湾愤而投海殉国,时年31岁。所著《猛回头》和《警世钟》成为当时宣传革命的号角和警钟。</h3> <h3>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及黄兴、陈天华、秋瑾、 林觉民、 汪精卫、 黎元洪、 张振武、宋教仁等的革命事迹,一直影响激励着云南讲武堂的军人。</h3> <h3>严格的军事教学。云南陆军讲武堂分步兵、炮兵、骑兵、工兵、辎重五种兵科。甲、乙班入堂后重点学习军事学科,如地形学、筑城学、兵器学、军制学、卫生学等,并学习兵科教程,如本兵科的典、范、令等。</h3><h3>丙班、特别班先学习普通学科及军事学基本教程,如国文、伦理、器械画、算术、史地、英文或法文、步兵操典、射击教范、阵中勤务令、工作教范、野外演习等,然后分科专业学习军事学科和本兵科教程。</h3> <h3>军校学员的寝室。学校的制度和作风是仿效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纪律非常严格,每天上课6小时,上操2小时,早晨有体操和跑步,晚上还有自习,而且夜间有紧急集合的训练。由于课程较为完善、教学严格、纪律要求高,使得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生的质量在当时与其它军事学堂相比,高出一筹。</h3> <h3>热血青年踊跃报效国家、尚武习武。云南陆军讲武堂复办后,制定的校训为“坚忍刻苦”四字,讲武堂还制作了系列军歌,歌词慷慨激昂,富有感染力,每晨早操,都要集中高唱讲武堂军歌。</h3> <h3>军乐队演奏军歌:</h3><h3>“风云滚滚, 感觉他黄狮一梦醒。 同胞四万万, 互相奋起作长城。 神州大陆奇男子, 携手去从军。 但凭团结力, 旋转新乾坤。 哪怕它欧风美雨, 来势颇凶狠。 练成铁臂担重任, 壮哉中国民! 壮哉中国民!</h3><h3>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凭双手撑住苍穹。睡狮昨天,醒狮今天,一夫振臂万夫雄。长江大河,亚洲之东,翘首昆仑,风虎云龙,泱泱大国,取多用宏。黄帝之裔神明胄,天骄子,红日正当中。”</h3> <h3>横队制式</h3> <h3>步科学员</h3> <h3>朱德被编入丙班步兵可,讲武堂的训练生活和教学,使他受到了系统严格的现代军事教育。</h3> <h3>骑科学员</h3> <h3>着礼服的学员</h3> <h3>击剑训练</h3> <h3>第十九期部分学员合影</h3> <h3>云南讲武堂作为大清帝国的新军培训学校,这是云南总督部堂训练处为学员们颁发的毕业证书</h3> <h3>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这是云南军政府为学员颁发的证书</h3> <h3>在辛亥云南起义和护国运动中,云南陆军讲武堂是培养革命力量的重要据点,团结云南革命力量的核心。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胜利的消息使云南的革命党人深受鼓舞,蔡锷、李根源等几次举行秘密会议,决定10月30日晚在昆明发动起义,并推举蔡锷为起义军总司令,李根源为副司令。是晚,以讲武堂学生为骨干的起义军向总督署等要地发动攻击,经过10多个小时的激烈战斗,起义军占领昆明,即通电全省、全国成立中华军都督府。辛亥云南起义的成功,推翻了清朝在云南的统治,支援了武昌起义,推动了辛亥革命在全国范围的胜利。</h3> <h3>讲武堂三期部分同盟会会员</h3> <h3>李根源,1909/1910 ,任讲武堂总办。李根源(1879年6月6日-1965年)高黎贡山人,近代名士、国民党元老。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中秀才,二十九年(1903年)入昆明高等学堂。次年留学日本,学习陆军军事,先后毕业于振武学堂与士官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加入同盟会,次年春任云南留日学生同乡会会长,《云南杂志》社经理。宣统元年(1909年)回国,任云南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旋升总办。<br></h3> <h3>武昌起义后,李根源与蔡锷等发动新军响应,成立大汉军政府,任军政总长兼参议院院长,继任云南陆军第二师师长兼国民军总统。后参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凯称帝活动和“护法”斗争等革命运动。</h3> <h3>刘租武,1912年任讲武学校校长</h3> <h3>韩凤楼,1914-1915年任校长。 韩凤楼(?-1956) 河南荥阳人。民国将领。日本士官学校毕业。清末曾任新军管带。民国成立后,历任贵州省警察厅长、讲武堂堂长、云南陆军第三旅旅长等。1917年后,历任将军府参军、总统府顾问。后又曾任刘镇华卫队旅统领等。北洋军阀失败后去职闲居。1949年后留居大陆。1956年2月4日在郑州病逝。</h3> <h3>赵又新,1914年任校长。顺宁(今云南凤庆)人,1904年东渡日本,先后入东京振武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其间成为最早加入中国同盟会的云南会员之一。</h3> <h3>唐继虞,1919、1921年任校长。唐继虞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堂。1912年(民国元年),其兄唐继尧任贵州都督,唐继虞任贵州军警局局长(翌年,任警察厅厅长)。唐继尧就任云南都督后,唐继虞随之回到云南。此后,唐继虞辅佐兄长,历任云南省会警察厅厅长、全省警务处处长、滇军第7旅旅长、警卫军司令、督署总参谋长、卫戍总司令官兼云南讲武学堂堂长、云南市政督办。</h3> <h3>戢翼翘,1920年任校长。(1885—1976) 湖北房县人。早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中,参加上海光复之役,任沪军先锋队参谋长。民国元年任第二师第四旅旅长,授陆军少将军衔。“二次革命”中参加反袁斗争,转战徐、淮间。后应云南都督唐继尧之邀,任滇军旅长、滇西卫戍司令、楚雄警备司令、云南练兵处长、云南陆军讲武堂堂长、陆军讲武学校教官等职。1935年4月南京政府授于其陆军中将衔。1976年逝于台北</h3> <h3>刘国栋,1921-1925年任校长</h3> <h3>高向春,1926年任校长</h3> <h3>吴和宣,1918,1928年任校长</h3> <h3>顾品珍(1883~1922),字筱斋,昆明人,出生医生世家。清末附生。1909年从日本回云南,任云南陆军讲武堂军事教官兼骑兵科长。1911年顾品珍先后任骑兵团长、云南陆军讲武学校(原讲武堂)生徒队队长、校长、兵工厂厂长、陆军第二旅旅长、第二师中将师长、第六师中将师长,云南讲武堂监督等职。1922年在和唐继尧争夺云南的战争时战败被杀。</h3> <h3>唐继尧,1926 年任校长。</h3><h3>唐继尧(1883—1927),汉族,云南会泽人,1883年出生于一个书香家庭。为人器宇恢弘,倜傥有大志。1904年赴日留学,入东京振武学校第六期。1905年秋加入同盟会。1908年毕业于日本士官学校。次年回国。1909年返云南,在讲武堂担任教官及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爆发后,参加蔡锷指挥的昆明重九起义。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联名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发起推翻袁世凯的“护国起义”掀起“护国运动”。1927年2月6日唐继尧交出政权下野。1927年5月23日,唐继尧病逝,享年44岁,葬于昆明圆通山。1935年,国民政府感念唐护国之功,明令褒扬,于1936年改公葬为国葬,补行国葬仪式,唐继尧铜像也在昆明大观楼落成。</h3> <h3>胡若愚,1927 年任校长</h3> <h3>龙云,1927,1931/1935 年任校长。</h3><h3>龙云(1884.11.19-1962.6.27),彝族。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炎山乡人。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国民党滇军高级将领,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云南省国民政府主席。</h3><h3>1914年,龙云毕业于云南陆军讲武学堂第四期步兵科。任云南都督唐继尧侍从副官。1922年被唐委为第五军军长。1927年发动政变,逼唐下台,独掌云南军政大权,至1945年,共主政云南18年之久。</h3><h3>1949年8月13日,龙云在香港发表《我们对现阶段中国革命的认识与主张》的声明,正式宣布起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等职。1962年在6月27日,因急性心肌梗塞在北京去世。</h3><h3>龙云主政云南期间,保持了云南相对稳定的局势,在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整顿和改革,对东南亚各国采取开放政策,收到一定成效,云南实力增强,被称为“云南王 ”。</h3> <h3>王兆翔,1928年任校长</h3> <h3>郑开文,1917至1921年任校长</h3> <h3>辉煌业绩。辛亥革命后,云南都督蔡锷将军下令将云南陆军讲武堂改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以云南讲武堂师生为骨干组建的滇军,在护国、护法战争中战绩辉煌,故学校声誉日隆,威名远扬。邻省甚至邻国许多有志青年纷纷来昆明报考求学。据不完全统计,从第十一期至第十七期,朝鲜、越南来留学的青年达200余名。</h3> <h3>滇军,为民国期间以蔡锷、唐继尧、龙云、卢汉等为主要将领的云南部队的统称, 由云南地方实力派组建、指挥和武装的一支相对独立的军队。</h3><h3>滇军前身是云南新军,即建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的陆军19镇。辛亥革命后,唐继尧利用先后任贵州都督、云南都督的机会,逐步控制和统一了全部滇军。民国四年(1915年),滇军又称“云南护国军”。民国十六年(1927年)2月6日,滇系内部发生政变,云南四镇守使倒唐,龙云成为滇系军阀首领。 1949年12月9日,卢汉通电全国宣布云南起义,滇军消亡。<br></h3><h3><br></h3> <h3>1911年10月27日,腾越(今腾冲)起义;10月30日,昆明重九起义;11月1日,临安(今建水)起义。滇西、滇中以及滇南次第举事,遥相呼应,纷纷成功。随后,云南全省光复,援川、援鄂、援黔的北伐军组建,有力有效地支援了辛亥革命浪潮,并为全国的革命成功起到了积极表率的作用。</h3> <h3>张文光(1882——1914)字少三,腾越(今腾冲)人。出生于富商家庭。少有大志,仗义疏财。1906年经杨振鸿介绍加入同盟会,变卖家产进行革命, 后组建自治同志会。1911年7月与刀安仁等制定起义方略。阴历九月初六日举行第一枪,宣布建立滇西军督府,被推为第一都督,后任省协都督兼大理提督。因遭猜忌排斥辞归故里。1914年被唐继尧派人刺杀于硫磺塘(今热海)温泉。1923年,张文光沉冤被昭雪,追授陆军中将,授二等嘉禾章,事迹宣付国史馆立传。其墓现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 <h3>刀安仁(1872—1913),云南干崖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前往印度、日本考察,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回国后在家乡从事革命工作。1906再次东渡日本,结识孙中山、宋教仁等革命党人,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27日领导发动腾越起义。1912年遭袁世凯陷害被捕。虽经孙中山、黄兴全力营救获释,但已遭受严重摧残,1913年在北京病逝,终年41岁。孙中山题写挽联:“边塞伟男,辛亥举义冠遇春;中华精英,癸丑同恸悲屈子。”</h3> <h3>张文光及滇西军政府主要将领合影。</h3> <h3>袁世凯(1859年—1916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北洋军阀领袖。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汉族,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h3><h3>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h3> <h3>密谋称帝的袁世凯</h3> <h3>袁世凯登基当皇帝。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h3> <h3>重九起义。1911年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日)滇军将领蔡锷、唐继尧在武昌起义胜利后,在昆明举行的武装起义。起义部队在讲武堂师生作内应的情况下,从北校场发起攻城。蔡锷等部从东南进攻,经过一夜战斗,于次日晨完全占领全城,活捉总督李经羲,推翻了清王朝在云南的统治。起义成功后即成立云南都督府,宣布云南独立,蔡锷任都督。</h3> <h3>昆明“重九”起义的五次秘密会议。</h3> <h3>从1911年10月16日到28日,昆明同盟会员唐继尧、刘存厚、沈汪度、张子贞、蔡锷、罗佩金、雷飊、李鸿祥、李根源、黄永社、谢汝翼、韩凤楼等人,先后召开过五次秘密会议筹备起义,写下了“协力同心、恢复汉室、有渝此盟、天人共殛”十六个大字。 </h3><h3>起义推举新军协统(旅长)蔡锷为起义军总司令,决定于10月30日(农历九月九日)午夜起义。 30日晚8时许,昆明北校场士兵准备枪弹时,计划暴露,提前于下午9时发动起义。因10月30日是农历九月初九,故称重九起义。</h3><h3>李根源赶到北校场带新军73标中的起义者从北门攻城。李根源、李鸿祥率73标起义官兵率先从北面进攻昆明城,抢占五华山、军械局。随后,蔡锷、唐继尧率驻在城东巫家坝、干海子的第74标官兵从东南方向进攻,抢占总督署等重要机关。顾品珍、沈汪度率讲武堂师生做内应,接应东南方向的起义军入城。攻占五华山和军械局的战斗异常激烈。经过起义军将士的英勇奋战,总督署机关及五华山、军械局等重要目标先后被攻克。到11月2日,昆明全城肃清,起义成功。</h3> <h3>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人 ,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其遗著被编为《蔡松坡先生遗集》。</h3><h3>蔡锷在一生中,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h3><h3><br></h3> <h3>在作战指导方面,他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克服初战时存在的某些急躁性和片面性,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及时修改作战计划,调整兵力部署,力求主动,避免被动,基本体现了他自己所主张的"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有拘滞"的战争指导思想。</h3> <h3>  小凤仙(1900年8月-1954年),原名朱筱凤,原籍浙江钱塘。出生在杭州,父亲是没落的满族八旗武官。她曾帮助共和名将蔡锷将军逃离袁世凯的软禁,更因为与蔡锷的那段至死不渝的爱情而被人传颂。</h3><h3> 蔡锷领导新军起义,光复云南,被推举为都督。因其名声与影响,引起袁世凯的猜疑,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加以笼络与监视。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蔡锷与恩师梁启超密谋反袁。在艺妓小风仙的掩护下,蔡锷潜回云南,率领旧部组织护国军,通电全国起义讨袁,经过浴血奋战,迫其取消了帝制。</h3> <h3>李根源在武昌起义后,与蔡锷等发动新军响应,成立大汉军政府,任军政总长兼参议院院长,继任云南陆军第二师师长兼国民军总统。后参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凯称帝活动和“护法”斗争等革命运动。</h3> <h3>1904年,李鸿祥与 李根源、 谢汝翼、 唐继尧、张开儒、严天骏等云南爱国年青30人,远涉重洋,到日本东京,进振武学堂。李鸿祥在日本留学期间,亲聆了伟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演说,并加入了同盟会。1909年,参与讲武学堂的筹备工作,学校建成后兼任该校教宫,l 911年任第七十二标第三营管带。投身反清起义。1912年班师回滇,统编全省军队为一师,李鸿祥被任命为师长兼政务厅长。1913年8月蔡锷北上,请调唐继尧为云南都督,李鸿祥为民政长〈省长〉。</h3> <h3>庾恩旸(1884年-1918年2月18日),云南墨江人,中华民国滇军第三军中将总司令。早年留学日本陆军士官学校中华队第六期。<h3>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同盟会会员庾恩旸、唐继尧、刘存厚、殷成献、沈汪度、张子贞、黄毓成等举行秘密会议,策划响应武昌起义,经过反复磋商后举行了云南重九起义。</h3></h3> <h3>朱德,1886年12月1日生于 四川省 仪陇县一个佃农家庭。1909年初到 昆明考进 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年加入 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团体中国同盟会。1911年10月在云南参加 辛亥革命武装起义。1915年12月参加反对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1917年7月任滇军旅长,在四川参加反对 北洋军阀段琪瑞的护法战争。1921年春任云南陆军宪兵司令部司令官,云南省警务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等职。</h3> <h3>朱德的名字与云南陆军讲武堂有着一段因缘。 1909年春节刚过,朱德便从四川仪陇马鞍场琳琅寨李家湾的家中出发,在成都与一位同学结伴,历时70多天,行程3000多里,到昆明投考刚创建的云南陆军讲武堂。讲武堂录取新生要优先录取云南人。朱德将自己的籍贯改为“云南临安府蒙自县”,同时又将自己的名字由朱建德改成朱德,这才被云南陆军讲武堂录取了。<br></h3> <h3>在四川南溪,朱德结识了影响其一生的重要人物孙炳文,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图为1918年,朱德和孙炳文在四川泸州。</h3> <h3>1915年反袁运动前夕,朱德与同学在昆明合影。</h3> <h3>朱德与参加昆明“重九”起义的部分同盟会会员合影。</h3><h3>朱德入校不久,也秘密加入了同盟会。当时的同盟会在讲武堂分为两个部分,教官为一个部分,学员为一个部分,七八个会员组成一个小组。平时,小组和小组之间,会员和会员之间,都不能直接联系。李根源也注意到了品学兼优的朱德,给了朱德很多锻炼和展示才华的机会,凡是全校性的会操和接受检阅,李根源总是指定由朱德来指挥和喊口令。在当时,朱德和李根源完全称得上是志同道合的同志。朱德与李根源在讲武堂结下的友谊一直延续了半个多世纪。</h3> <h3>朱德的第一个妻子萧菊芳(1885—1919),云南昆明市人,祖籍江西,昆明师范学堂毕业并留校任教。1912年秋与朱德结婚,1919年6月病逝。她与朱德之子保柱(即朱琦),由朱德的第二个妻子陈玉珍抚养成人。</h3> <h3>朱德与第二个妻子陈玉珍。四川南溪人。朱德第一任妻子萧菊芳病逝以后,一岁婴儿没人照料。参加护法战争后,朱德与孙炳文是挚友,友人将孙炳文的外甥女陈玉珍介绍给朱德,21岁的陈玉珍。</h3> <h3>朱德与滇军将领。</h3><h3>考入讲武堂,朱德利用一切时间如饥似渴地读书,操练之余和节假日,都不肯懈怠。那时,各种宣传鼓动革命的进步书刊秘密传入讲武堂,在同盟会会员中相互传看。这一切引起了云南当局的注意,总督下令秘密追查。于是一些扮成军人的地痞进入讲武堂捉拿看禁书的进步军人。有一个星期天,同学们都外出玩去了,朱德一人在安静的宿舍里看书,由于他一时入了迷,有一个生人闯进来,朱德都未察觉。来的这位生人恰是查禁书的。他见朱德读得如此着迷,断定读的一定是禁书。当时朱德读的确实是一本进步书籍,只不过这本书已被朱德包装过了。这时的朱德已经有了革命的经验,凡是传到他手上的进步书籍,他都要重新制作封面,以便掩人耳目。来人问朱德看的是什么书,朱德便把书合起来,露出《三国演义》的封面说,看的是《三国》。巧的是,那天来查禁书的人,本身就没文化水平,他从朱德手中拿过书来,装模作样地把书翻了翻,还一连说了好几遍,“是本好书,是本好书”。后来,这件事还在讲武堂衍生成一句歇后语:玉阶兄看《三国》——蒙人。</h3><h3> 朱德1910年2月正式进入讲武堂学习,到第二年的7月提前毕业,只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生活、学习了一年多时间。然而,这一短暂的经历,却给朱德的一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h3> <h3>朱德(后排左一)与部分滇军将领。 朱德1910年2月正式进入讲武堂学习,到第二年的7月提前毕业,只在云南陆军讲武堂生活、学习了一年多时间。然而,这一短暂的经历,却给朱德的一生奠定了厚实的基础。</h3> <h3>  滇军长期统治云南,不断向四川、贵州、广西等地扩张,曾称霸西南数省。在辛亥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抗日战争、云南解放中均作出巨大贡献,在中国近代政治、军事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朱德离开滇军去法国勤工俭学,加入共产党,从此成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h3> <h3>  &nbsp;临安起义,发生在滇南临安府(今建水县),是积极响应武昌辛亥革命、腾越起义、重九起义的重大历史事件。此次起义计划周密,措施得当,行动果断,革命党人与地方实力派团结配合,与腾越起义、重九起义共同构成了云南辛亥革命的光辉篇章。</h3><h3>  临安起义爆发于1911年11月1日(农历九月十一日)晚,至12月底成功解决蒙自兵变结束。其中,个旧及所属八州县乃至滇南周边地区的政治联动,均是此次起义的连锁反应,应该看作是临安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h3><h3> 临安起义的成功,推翻了清朝在滇南的统治,稳定了滇南局势,巩固了云南的反清阵线,解除了省城昆明腹背受敌的后顾之忧,为保障云南军都督府的后勤供给和云南辛亥革命胜利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再者,临安起义的成功,扼守西南边陲门户,使云南光复成果免遭外来势力的侵扰和干涉,保证了省府的军政措施得以顺利实施。</h3> <h3>清代临安府,治所在今建水县,地处滇南的中心地带,南控交趾、老挝,北通省会昆明,东接开化(文山),西扼思普、版纳,是滇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h3> <h3>赵又新,顺宁(今云南凤庆)人,1904年东渡日本,先后入东京振武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其间成为最早加入中国同盟会的云南会员之一。云南新军陆军十九镇初编之时,革命党人赵又新由云贵总督李经羲调任第七十五标,担任教练官之职。赵又新来到临安后,翦除陋习,整饬风纪,使军队面貌大为改观,并时常在下层军官里进行革命宣传和发动工作。</h3> <h3>  朱朝瑛,著名厂商朱恒泰之子,深受康、梁维新思想的熏陶,戊戌变法失败后,曾资助周云祥在临安的起义活动,为此受到牵连,投奔吉林巡抚朱家宝(云南华宁人),得朱家宝器重,被派遣赴日本考察政治、军事,思想日益革新。11月2日(农历九月十二日)凌晨,临安全城宣告光复,起义一举成功。</h3><h3>  当日上午,赵又新、朱朝瑛、徐维新、吴传声、佴致中、朱朝玟、王贻湘、范嵩龄等人,在临安自治公所召集军民各界人士和自治议员开会,宣布成立南防军政府,以标本部为军政府公署,取消七十五标名号。赵又新推举朱朝瑛为正都统,自愿居下为副都统。</h3> <h3>何海清(1875—1950),湖南省韶山市人,1904年考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09年毕业回国在云南讲武堂与朱德结为兄弟,响应辛亥武昌起义。1911年11月驻军临安起义。1914年任云南步兵第八团团长,镇守蒙自。1915年12月带士兵300余人赶赴河口武装迎护蔡锷秘密回滇,主持军事会议。1916年2月取得双河场大捷,3月6日率敢死队收复纳溪,后又征战四川内江、简阳、成都等地,扭转了整个护国战争局势,晋升陆军中将。</h3> <h3>护国运动(1915年-1916年,又称护国战役、护国战争、护国之役、洪宪之役),是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运动。</h3><h3>护国运动起因是袁世凯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将领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在云南宣布独立,并且出兵讨袁。袁世凯的军队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纷纷宣布独立。袁世凯在内外压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数月后病逝。</h3> <h3>护国运动也是一场法制与专制的斗争,并且贯穿于反袁斗争的始终:“虽然,护国起义只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进程中的一场战争,但是与历朝历代的武装斗争不同,护国军不是以争夺天下政权为目的,仅以天下公正为己任,其纲领是‘永除帝制,确保共和’。这是一场体制之战、法律之战、保卫宪法之战。这种战争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h3> <h3>云南军政府建立后,即制定了滇省五年政治大纲,颁布了几十种法律和章程,特别是在其政纲中明确规定:“定国体为民主共和国体。”采取了大量的改革新政,如在内政方面,大量更新人事;在财政方面开源节流,整顿财源,使厘税收入归公;云南还注重实业发展,设立云南农务总会,注重开发个旧锡矿、东川铜矿等,制定森林、畜牧等章程;注重教育,普及小学教育,在曲靖、昭通、蒙自、普洱、永昌、丽江六地设立初级师范等,还在交通方面有所规划。</h3> <h3>宋教仁(1882年4月5日-1913年3月22日),字钝初,号渔父,汉族,湖南常德市桃源人。中国"宪政之父",与黄兴、孙中山并称,主持第一次改组国民党。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中华民国的主要缔造者,民国初期第一位倡导内阁制的政治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唐绍仪内阁的农林部总长,国民党的主要筹建人。</h3><h3><br></h3> <h3>袁世凯为了建立专制独裁统治,于1913年,将宋教仁暗杀于上海,终年三十一岁。</h3> <h3>1916年4月9日,孙中山、廖仲恺、宋庆龄、何香凝,在日本出席“帝制取消一笑会。”</h3> <h3>孙中山与同盟会志士。</h3> <h3>云南军政府成立。</h3> <h3>云南宣布护国独立的电文</h3><h3>四项主张:</h3><h3>(一)与全国国民戮力拥护共和国体,使帝制永不发生于中国; </h3><h3>(二)划定中央地方权限,俾各省民力能有自由之发展; </h3><h3>(三)建设名实相符的立宪政体,以适应世界潮流; </h3><h3>(四)以诚意巩固邦交,增进国际团体之致格。</h3><h3>申誓四点:</h3><h3>(一)同人职责惟在讨袁,天助吾民,幸克有济,举凡建设之事当让贤能以明初志,个人权利思想悉予刬除; </h3><h3>(二)地无分南北,省无论甲乙,同此领土,同是国民,惟当量材程功,通力合作,决不参以地域观念,自启分裂; </h3><h3>(三)倒袁救国心理大同,但能助我张目,便当引为同志,所有从前党派意见,当然融消,绝无偏倚; </h3><h3>(四)五大民族同此共和,袁氏得罪民国,以成五族公敌,万众一心更无何等种族界限。</h3> <h3>刘云峰。刘云峰与蔡锷系故交,民国4年(1915年)袁世凯称帝,为讨袁护国,他与蔡锷等人密约先后经天津循迹日本,后跨海登舟回到云南,在云南第一师师长刘祖武派军掩护下到云南省城。终与云南省将军唐继尧、巡按使任可澄、参政戴戡等人计议,于同年12月25日宣告云南省独立,通电讨伐袁世凯,成立中华民国护国军,蔡锷任第一军总司令,刘云峰任第一梯团(相当一个混成旅)司令员。</h3> <h3>赵钟奇(1878—1970年),回族,云南凤仪(今大理)人。辛亥革命、护国运动将领。1909年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后,先后参加了辛亥革命上海起义、云南护国运动诸役,为辛亥革命和护国运动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曾任沪军先遣队、云南督军公署参谋长,云南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等职。</h3> <h3>黄毓成,民国陆军上将,云南省镇沅县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考中秀才,入昆明经正书院。1904年夏赴日留学,学成回滇于讲武堂任职。1911年参与发动昆明“重九起义”,起义成功后任陆军第一师骑兵联队长,次年4月率骑兵支队入黔。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云南举义讨袁,黄毓成任护国军第三军挺进军司令,率部参加滇桂边境抗击龙觐光部的作战。1918年到1922年间,任滇军驻川师长、司令部参赞等职,目睹军阀间拥兵争利,愤而解甲,赴上海闲居。1937年受南京政府令,返滇任云南禁烟特派员,遭解职后归家研究佛学至解放。解放后任云南省文史馆馆员,于1958年病逝。</h3> <h3>鲁子材。1909年,鲁子材18岁北上昆明,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丙班,学习军事。他潜心研习各个科目,尤其对于用炮,有独到的见解和造诣。其中,蔡锷与云南讲武堂总办李根源在昆明举兵发动了重九起义。鲁子材积极投身于战斗,表现勇敢机智。鲁子材从云南讲武堂毕业后从戎,历经四川、北京,后返回云南,任滇军炮兵连长。后在川滇军混战中遭伏击去世,享年29周岁,时任旅长,为少将衔。</h3><h3>鲁子材的一生,深得孙中山先生的赞赏,为其墓题词曰:“邦家之光”;并题写挽联:“为国惜英忠捣龙事远丞民苦,瓣香嗟万里化鹤魂归蜀道难。”</h3> <h3>戴戡(1880—1917),贵州贵定县人。1911年辛亥革命前被蔡锷安排在贵州经办盐务,辛亥革命后进入贵州政界,1913年任贵州巡抚使,1915年解职入京任民国参政院参政。袁世凯称帝,遂与梁启超、蔡锷等人密谋“倒袁”。护国运动中任云、贵两省核心联络人,云南起义后策动贵州桴鼓相应。护国战争中任滇黔联军右翼军总司令,被蔡锷盛誉“能出奇制胜,以少胜多,略地千里,迭复名城,致令强虏胆丧,逆贼心摧。功在国家,名垂不杇。”的护国将军。1917年因反对张勋复辟,与川军刘存厚激战寡不敌众,战场阵亡,年仅38岁。 [1] </h3> <h3>杨蓁,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参加云南重九起义。曾和朱德元帅结为兄弟。后历任护国军支队长、靖国联军总参谋长、滇军第三卫戌司令等职。1923年4月4日任孙中山大元帅大本营高级参谋,4月18日任大本营秘书。 1925年春,奉孙中山之命,赴范石生军任总指挥,率师入桂讨伐叛军,同年6月,在广西遇刺身亡。</h3> <h3>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生于广东省梅县,受到辛亥革命影响,立志报效国家。1916年随父赴南洋。翌年回国,入云南讲武堂学习,毕业后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于民主革命。1920年夏,叶剑英参加了孙中山组织的驱逐桂系军阀之役。翌年10月,随大总统孙中山出巡广西。1922年6月,军阀陈炯明叛变。任海军陆战队营长的叶剑英率部护卫孙中山脱险,同叛军英勇作战。嗣后,前往福建任东路讨贼军第八旅参谋长,随军入粤讨伐陈炯明。1924年初,叶剑英任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h3> <h3>1924年叶剑英参加创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任教授部副主任,是当时很有威望的教官之一。这时,他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并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成为我党我军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h3> <h3>这一时期的1917年,叶剑英进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与学友切磋诗文,写下《夜宴》和《雨夜衔杯》。《雨宴》诗曰:</h3><h3>兴爽春衣沾露显,情高秋思落诗魂。</h3><h3>更怜良夜嫌更促,把剑长歌所有轩。</h3><h3>毛泽东曾赞誉叶剑英为"善七律"的杰出诗人,赞美其诗"酣醇劲爽、形象亲切、律对精严"。形容其人““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h3> <h3>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蔡锷</h3> <h3>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h3><h3>李烈钧(1882年2月23日-1946年2月20日)汉族,江西省南昌府武宁县罗溪人,国民党二级陆军上将。清末及中华民国军事将领、政治家。中国同盟会、中国国民党成员,孙文(孙中山)的亲信。1917年后任孙中山两次在广州所组政府的总参谋长。辅佐孙中山打败陈炯明。1927年初被蒋介石任命为江西省政府主席,任南京国民政府常委兼军事委员会常委。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烈钧致电蒋介石,主张尊重言论自由,改良政治,一致抗日。</h3> <h3>云南护国军都督府都督,护国军第三军总司令唐继尧。</h3> <h3>辛亥云南起义的成功,推翻了清朝在云南的统治,支援了武昌起义。辛亥革命后,云南都督蔡锷将军下令将云南陆军讲武堂改为云南陆军讲武学校。以云南讲武堂师生为骨干组建的滇军,在护国、护法战争中战绩辉煌,故学校声誉日隆,威名远扬。邻省甚至邻国许多有志青年纷纷来昆明报考求学。据不完全统计,从第11期至第17期,朝鲜、越南来留学的青年达200余名。</h3><h3>云南讲武堂,功高盖世,彪炳史册!</h3> <h3>著名导演谢洪曾执导电影《国际大营救》《京都球侠》、电视剧《月季皇后》《海灯法师》等作品,在业界享有盛誉。这次他带领摄制组,深入云南各地考察,为电视剧《铁血讲武堂》的创作做好了充分准备。</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