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以色列(一)耶路撒冷老城

林文兰

<h3>世纪轮换,金顶闪耀,旧墙依在。耶路撒冷这一弹丸之地,为什么会一直处于国际关注的焦点位置,它在历史上发生了哪些重大事件?而这些事件又与我们当下有什么样的关联?引起我强烈的兴趣和好奇。带着这份好奇心,来到了以色列,走进了耶路撒冷,来一场文明探索之旅……<br></h3> <h3>登上橄榄山,鸟瞰整座耶路撒冷。这里是欣赏老城全景的至高点。<br></h3> <h3>橄榄山对面是圣殿山,是亚伯拉罕领受天意祭献儿子的地方,是耶稣受难、埋葬、复活的地方, 同时又是穆罕默德踏石登霄之地。<br></h3> <h3>耶路撒冷所有建筑都是必须用浅色的耶路撒冷石建造,唯有圆顶清真寺熠熠闪光。<br></h3> <h3>金黄色圆顶建筑是萨赫莱清真寺。公元613年伊斯兰教占领耶城,在穆罕默德踏石登霄之处建立萨赫莱清真寺,"萨赫莱"意为岩石。 1951年约旦国王阿卜杜拉在清真寺的入口处被暗杀,其孙子侯赛因被子弹击中胸章逃过劫难。1994年侯赛因出资650万美元为圆顶覆盖上了24公斤纯金箔,金灿灿的圆顶使它成为耶路撒冷最耀眼最显著的标志。<br></h3> <h3>橄榄山上,密密麻麻漫山遍野的犹太人坟墓。犹太人都希望死后安葬此地,至今大约有15万人长眠于此。有资格埋葬于此的都是对以色列有特殊贡献的人才。 <br></h3> <h3>石柩上放着祭奠的石子,源于鲜花易朽,只有顽石永恒…… <br></h3> <h3>灰色圆顶的是阿克萨清真寺,"阿克萨"意为极远,是伊斯兰教第三大圣寺<br></h3> <h3>耶路撒冷老城共有8个城门,金门是唯一被封死的城门。近500年间,从未有人敢轻易打开它,这和世界末日的神秘预言有关。<br></h3> <h3>主哭耶京堂位于橄榄山,建于1953年的天主教堂。教堂形状似一颗泪珠象征耶稣的眼泪,四角的瓶子象征装眼泪的瓶子。<br></h3> <h3>从教堂的窗户看出去, 窗户上的十字架正好对着对面圣殿山上的金顶清真寺 。<br></h3> <h3>在这里清楚地看到东正教堂的金色洋葱头</h3> <h3>客西马尼园据说是耶稣基督经常祷告与默想之处。<br></h3> <h3>现在园中最粗壮的八棵橄榄树相传在耶稣时期就已经存在了<br></h3> <h3>万国教堂是耶稣在被捕前夜祷告的地方。<br></h3> <h3>这座拜占庭风格的教堂建于1919年到1924年,因得到许多不同国家的资助而得名万国教堂。&nbsp;教堂外表大气稳重而又华丽精美!<br></h3> <h3>教堂内有很多美丽的镶嵌画,表现了"犹大之吻"、"耶稣的逮捕"等主题。<br></h3> <h3>耶路撒冷的魅力就在于它丰富而又复杂的历史。来到这里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是一个处处有历史和文化的城市<br></h3> <h3>我们知道《圣经》里面的许多故事都发生在耶路撒冷。 <br></h3> <h3>苦路十四站的由来:当犹太人祭司长和长老合谋要杀害耶稣后,耶稣被他们交给罗马的巡抚本丢彼拉多审判,本丢彼拉多并没有查出耶稣犯了什么罪,却应犹太人祭司长和长老的要求将耶稣判了死刑,钉在十字架上。耶稣背着将要被钉在其上的沉重的十字架走过的路被后人称为苦路,中途有14 次停顿,人们把这14 次停顿(发生的14件事情)称为苦路十四站。<br></h3> <h3>沿耶稣受难的苦路14站走了一遍,经犹太区丶伊斯兰教区丶基督教区和亚美尼亚教区,最后到达基督教圣地-圣墓教堂。<br></h3> <h3>18世纪罗马教皇把耶稣从被判死刑到背负十字架蹒跚走上加尔瓦略山,再到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所走过的一公里苦路确认为十四站。信徒们把这条路上发生的事情,编上号用铜牌刻上罗马数字挂在事发地点,以提醒后人缅怀!<br></h3> <h3>这是耶稣被打留着血的手拄墙的地方</h3> <h3>第四站:圣母玛利亚教堂 &nbsp;门口的浮雕再现了耶稣的母亲玛利亚与耶稣相见的情景。耶稣的母亲玛利亚在这里看到了耶稣背负着十字架,步履蹒跚的走过来。只见耶稣头戴荆冠,满面都是血汗,面容憔悴不堪,被折磨得不成人形,玛利亚心如刀割,内心充满哀痛。<br></h3> <h3>圣墓教堂是基督教的圣地,耶稣受难并升天的地方。因此,这里基督教氛围十分浓厚。 最后5站是在圣墓大教堂内<br></h3> <h3>圣墓教堂由基督教的7个教派共同掌管的教堂,是教中有堂、堂中有教最多的教堂。<br></h3> <h3>  教堂的一部分为东正教耶路撒冷主教的主教座堂,另一部分则归天主教方济各会所有,科普特教会、叙利亚教会和亚美尼亚教会也各占据教堂中一部分。苦路的第10站和11站是属于罗马天主教会。<br></h3> <h3>纵横交错的格格窗户里面就是第十站,耶稣在那里被脱去衣服。<br></h3> <h3> <br></h3> <h3>  耶稣遍体鳞伤,汗流浃背。他经过许多艰苦,才抵达加尔瓦略山受刑。士兵剥去耶稣身上的衣服,让他准备接受用大铁钉穿透手足的十字架苦刑。<br></h3> <h3>圣母玛利亚就是在这里收敛了耶稣的遗骸。<br></h3> <h3>墙上精美的马赛克壁画生动地描述了从十字架卸下耶稣、为耶稣尸体涂油、耶稣葬入墓穴的整个过程。<br></h3> <h3>  许多虔诚的教徒,把信物放在大理石上擦拭,然后带回家供奉起来。更多的人则是长时间跪下亲吻这块据说是浸透着耶稣的血的石头。<br></h3> <h3>虔诚的基督徒一生都会来这里一次的</h3> <h3>耶稣圣墓,是苦路的最后一站。</h3> <h3>耶稣圣墓其实是一个石洞,不足2米宽。洞穴周围的岩石全被削去,圣墓则被围在一个被称为“小房子”的建筑内,门口的希腊东正教士严肃守卫着。<br></h3> <h3>里面还有当初墓上的大理石,每天世界各地的朝圣者在此排成长龙,就是等待进去摸一下那块原物。<br></h3> <h3>耶稣墓上方的穹顶有一个开口的圆窗,据说耶稣在此复活从那里升天的。<br></h3> <h3>遇见一位来自美国的虔诚的基督徒</h3> <h3>马可楼(最后的晚餐厅),在罗马天主教的传统中被视为是主耶稣设立最后的晚餐之处,也是门徒们聚集祷告,直到五旬节圣灵降临的地方。 。<br></h3> <h3>据《圣经·福音书》记载,耶稣被钉十字架的头一天晚上,和他的12个门徒共进晚餐。就餐前,耶稣拿起吃的饼和喝的酒向诸门徒祝福,一边分给他们一边说,这饼是我的身体,这酒是我的血。我的身体和血是为众人赦罪而舍弃和流出的。后来,罗马天主教会根据耶稣的这几句话设立了圣餐礼。<br></h3> <h3>耶稣复活后,也是在同一个楼房向门徒显现两次。也是在这同一个房间里,众门徒领受了圣灵。<br></h3> <h3>最后的晚餐</h3> <h3>七只烛台</h3> <h3>马可楼的一层是大卫墓<br></h3> <h3>圣母安眠堂</h3> <h3>哭墙又被称为西墙,位于耶路撒冷老城内、圣殿山的西侧,是犹太教信仰中最神圣的地方之一。<br></h3> <h3>公元70年罗马将军提图斯火烧第二圣殿,为向后世彰显罗马兵力的强大,他保留了圣殿的部分台基。据说,所罗门圣殿被焚烧时,犹太人面对坍塌的大殿和残垣断壁,聚集在西墙下失声恸哭。期间,有人看见有六位天使也坐在一面残墙上哀声哭泣。天使的泪水渗入石缝,从而使圣殿废墟的残壁永远不倒,也见证着这段苦难与悲剧。<br></h3> <h3>公元135年,罗马平定犹太人的第二次暴动,犹太人被迫远走他乡,分散于万国之中。 到了拜占庭时代,犹太人被容许每年一次在圣殿被毁周年的那天到西墙来,为国度复兴哭泣祷告,"哭墙"之名因此不胫而走。<br></h3> <h3>到了拜占庭时代,犹太人被容许每年一次在圣殿被毁周年的那天到西墙来,为国度复兴哭泣祷告,"哭墙"之名因此不胫而走。 七世纪时,穆斯林占据圣地,犹太人只能容许在圣殿入口附近祷告,位置在威尔逊拱以北,西墙隧道内。 十三世纪开始,犹太人才迁到现在的位置祷告,这样一直维持到本世纪。 1948年至1967年间,第一次中东战争以后耶路撒冷落入约旦手中,他们不容许犹太人到哭墙祷告。1967年六日战争中,犹太人自约旦手中收回耶路撒冷。犹太人涌到哭墙喜极而泣。<br></h3> <h3>手臂上绑着相同的黑盒子和皮绳。护经匣和绑带子的传统出于希伯来文圣经摩西的教导,这是犹太人一个很重要的祷告,叫做Shema(听) ,非常有仪式感。 <br></h3> <h3>虔诚之态令人动容。这就是宗教的力量。信仰就是你坚信的一件事情,而它最终一定会实现。这种笃定和虔诚就是力量。<br></h3> <h3>哭墙男左女右分开祈祷。</h3> <h3>当我站在女性祈祷区,手触摸到那粗糙坚硬的石墙时,心就油生出莫名的哀伤和感动……这是对一个苦难民族的同情,也是被一种悠久宗教的感化,更是为一种坚韧文明的崇拜。 <br></h3> <h3>  犹太人用这种独有的方式来告诉世人,信仰的力量和自己的坚持。 <br></h3> <h3>虽然我们没有他们那样刻骨铭心的经历和心路历程,但我能感受到他们内心深处的虔诚!<br></h3> <h3>哭墙岩石的缝隙里,塞满了教徒写给上帝的小纸条。犹太人认为上帝就在哭墙的上方。这里距离上帝最近,所以不管你有任何愿望,只要写下来,塞进墙里,上帝都会让你如愿以偿。<br></h3> <h3>  我们也将写好的小纸条塞进岩缝里,希望上帝能够听到。 祈祷世界和平是我们永远的心愿。<br></h3> <h3>宗教是以色列不变的主题,耶路撒冷不愧为宗教信仰的圣城。<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