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阿拉斯加州其实并不在美国本土,它位于北美大陆的西北端。这个北临北冰洋,南临太平洋,西隔白令海峡和俄罗斯隔海相望,东部和加拿大接壤的冰雪之地,不仅仅是美国面积最大的州,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飞地地区(即外国境内的本国领土)。 </h3><h3> 最早知道阿拉斯加还是在1978年复习高考的时候,那时,像我这样没上过几年学的人都只能奔文科去了,地理方面日常虽有些知识积累,但都是碎片化的,为高考才比较系统地自学了下地理,好在有考试大纲,可以循着整理。涉及到美国时,才知道了美国有50个州,其中比较特殊的是华盛顿特区、阿拉斯加和夏威夷,因为阿拉斯加和美国本土的中间还隔着加拿大,这点很特别,所以印象很深刻。</h3><h3> </h3> <h3> 阿拉斯加州的面积171.7854万平方公里,占美国面积的近20%,是美国面积最大的州。这个面积大约相当于中国的新疆加上浙江省的面积,但是阿拉斯加的人口只有72万(2011年的数据),而这些人口中的30万人在最大的城市安克雷齐,其余40多万人分布在极为广阔的地带,居住极为分散。所以阿拉斯加有公路通达的只是很小的一块区域,下图的红线框出的部分</h3> <h3> 红线内是有公路网络的区域,此外还有一条道尔顿公路,是从图中红框的上边一直往北直到北冰洋,这是当年为架设纵贯阿拉斯加的输油管道而开辟的道路。所以,一般的到阿拉斯加自驾的旅行者,活动范围大体上是在这个公路网络内,如果要去别的地方,要搭乘小型飞机或者是游轮。</h3> <h3> 上图是我们在阿拉斯加的自驾路线:</h3><h3> A点安克雷齐,是我们自驾的起点和终点</h3><h3> B点是阳光城,8号的住地</h3><h3> C点是迪纳利国家公园的入口,9号晚我们住此点附近</h3><h3> D点是旺德湖,迪纳利公园旅游大巴到达的最远点,也是观赏北美最高峰麦金利峰的最佳位置</h3><h3> E点是费尔班克斯,10号、11号的住地</h3><h3> F点是道尔顿公路北极圈标志所在地,是我们此行到达的最北点</h3><h3> G点叫Delta Juntion, 12号的住地,这是两条公路汇合的三角地带,除了我们走的往南方向的公路外,还有一条公路是从图上的F点过E点和G点直线延长一直通往加拿大西北地区(上次在加拿大遇到的一个骑摩托旅行的小伙,从阿根廷一直到阿拉斯加纵向穿越美洲大陆,这是他到达阿拉斯加的必经之路)</h3><h3> H点是瓦尔迪兹,13号的住地,阿拉斯加输油管道的终点</h3><h3> I点还是安克雷齐,15号的住地,14号是住在略往东一点的帕默</h3><h3> J点西沃德是邮轮码头,16号的上船处</h3><h3><br></h3><h3> 整个行程图像一个天线宝宝</h3><h3> </h3><h3> </h3><h3> </h3> <h3> 8号上午,天是阴沉沉的,早上看天气预报,说是我们在这里的这段时间,每天都有雨,这不是个好消息,但愿不要从早到晚一直下。</h3> <h3> 出发没多久就开始下雨,离开安克雷齐,路上的车就少了很多,再往后路边就出现了小心野生动物的提示牌,动物的图像是驼鹿,一下子让大家来了精神,甚至脑洞大开,想起两年前在加拿大贾斯珀国家公园遇到很多驯鹿也是这样的天气,然后分析出了好多诸如这种天气动物们一定会出林子到公路边来的原因。</h3> <h3> 连续又看见了好几个提示牌,期待中的鹿们却一直没有出现,但是意外地发现了上图的这一幕--雪橇犬拉车,坐在副驾位置的老刘及时捕捉到了这个画面,虽然画面不太清晰,但要隔着我、车窗玻璃、雨幕,拍成这样已然非常不易,我想到前面好好拍一张,就开到前面停下来等,结果人家没到我停车处就拐进岔道走了。我估计狗主人是在训练狗狗们,让它们保持一个比较好的状态,别歇了一夏天把狗狗们都歇废了。</h3> <h3> 当天的路程不远,到达住地的山林小屋,雨还是一直下个不停,有点讽刺的是这个地方叫阳光城,当然人家叫这名字一定是有道理的,只是我们运气不佳罢了</h3> <h3> 林子里非常安静,只有雨打在屋顶上的声音,出不去玩,只能呆在屋里上上网,喝茶聊天。在微信上看到,有杭州的朋友正在抱怨酷热的天气,而此刻我正觉得有点冷,屋子里没有空调,发现踢脚线附近有个方形的管子,且有开关,一打开原来是热风机。这小屋还有很好的厨房,晚餐还是可以期待的,生活终究是挺美好的。</h3> <h3> 雨停下来的间歇,可以在营地四周的林子里逛逛,四处都是高大的白桦树,没有看见期待中的动物</h3> <h3> 晚餐很不错,特别感谢我们队伍里的优秀饲养员--段大哥和史大姐,在旅途中能吃到这么热腾腾的饭菜很是满足,而且还有伏特加。回来看照片,从来没想到茶叶蛋也能拍得这么好看。</h3> <h3> 第二天起得早,打算看看日出,一看还是阴天,就在营地附近随便走走</h3> <h3> 9号上午出发时,天空是下图这样的</h3> <h3> 路况非常好,车也不多,远处的山边云雾缭绕,路边的树木以云杉、桦树、杨树为多,也有柳树,这几种树的嫩枝都是麋鹿喜欢的食物。夏天的阿拉斯加,到处是一派绿色的生机,很难让人联系到它的另一个称号--“最后的荒原”。</h3> <h3> 偶尔,云层慢慢变得淡了一些,似乎要转晴的样子,几番挣扎,最终还是维持了阴而有雨的现状,给足了气象预报面子。</h3> <h3> 公路边的服务区,在阿拉斯加,这样规模的服务区很少</h3> <h3> 此行第一次加油。这些年在世界各地驾车游荡,加油站的规矩各不相同,有些要先买后加,有些可以先加后买,有些用国内的信用卡可以直接刷,有些要求输入相应的邮政编码</h3> <h3> 老段和老费轮流做司机和摄影师,老段这次刚入手了华为P20 Pro,拍摄量和成片率都很高,画面中前面的那辆是我开的车子</h3> <h3> 路边风景,水墨画卷,阴雨天特有的味道</h3> <h3> 这里是我这一车人当晚的住地,叫麦金利溪畔木屋,因为夏季游客多,旅馆紧张,另一车人住在往前10公里的迪纳利度假村,再往前6公里,是迪纳利公园的入口,第二天我们将从那里进去</h3> <h3> 麦金利溪的雪山融水</h3> <h3> 10号早晨,按计划应该在4点起床,实际上没到4点大家就都醒了,不是被手机铃声叫醒的,是被雨声吵醒的,夜里一直下雨,后半夜下得特别大,小木屋的房顶上劈啪直响,雨停了不久就到了该起床的时间,段大哥已经准备好了泡面,热乎乎的一碗面下去,特别舒服。4点半出发,天已经大亮,路非常好,车非常少,20多公里的路,十多分钟就到了,另一车已经先于我们到达。</h3><h3> 天空虽然还是阴沉沉的,但我很乐观,多年前插队当知青时,家乡的农村有一句农谚:“雨打天光头,一天好日头”,说的是夜里下大雨,天亮时雨歇了,这天会是个晴天。当了七年的知青,对这类农谚有过大量验证,所以我跟大家说不用担心,一定是好天。用今天的话说,叫天气自信。</h3><h3> </h3> <h3> </h3> <h3> 迪纳利国家公园保护区是阿拉斯加最著名的国家公园,横跨阿拉斯加山脉256公里,海拔6193米的北美第一高峰麦金利峰就挺立其中。迪纳利国家公园是世界最大的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做的相当彻底。园区内保留了原始的高山、冰河、森林等,蕴藏了众多极地的特殊植物和野生动物,绝对是一处完美的生态观察地。而且园内只建设了一条干道,下图是公园内的游览车,其他的车辆不能进入公园。我们要去的旺德湖距离公园大门133公里,是距离大门最远的折返点。</h3><h3> </h3> <h3> 迪纳利国家公园的入口叫做 Wilderness Access Center,简称WAC,旁边有免费的停车场可以停放自己开来的车辆。我们要乘坐的公园观光车就从这里出发,准确的说,从这里出发的前20公里是允许自驾车行驶的,再往里就只能乘坐园区的车了。观光车行驶于公园中的道路就叫做公园路。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折返点,我们去的是最远的一站,叫旺德湖(Wonder Lake),距WAC有113公里。</h3> <h3> 大凡来到迪纳利国家公园的游客,都是冲着观赏北美最高峰麦金利山、野生动物以及特有的荒原风光来的,据说麦金利山有三分之二的日子是看不见的,所以要靠运气,而观赏野生动物除了运气,还要看司机和游客的眼神,进园没多久,就听车里有游客大叫:“Moose” (驼鹿), 司机也看见了,随即把车停了下来。并把车调整到了更方便游客观看的角度。 </h3> <h3> 驼鹿(英文名称:moose):是世界上最大的鹿科动物,驼鹿的名称取意于其肩高于臀,与骆驼相似。它又称堪达罕(满语)、犴达罕(满语)、犴,驼鹿在北美洲称为“moose”(源于东阿布纳基语的“moz”),而在欧洲称为“elk” (“elk”在北美洲被用来称呼加拿大马鹿)。以雄性的掌形鹿角为特征。驼鹿为典型的亚寒带针叶林食草动物,单独或小群生活,多在早晚活动。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北部和北美洲的北部。不同亚种的毛色有所不同。</h3> <h3> 以上的介绍来自百度百科,在台湾作者写的书里,称其为“麋鹿”,也有老外写的书,台湾人翻译的,称其为“麋”,更多地称其为“驼鹿”。这些不同的说法,都是配有照片的,不存在所指各为不同的动物之情况,应该就是叫法不同。而我还是比较接受百度百科的解释,再说它所提到别称中包含了“麋”。</h3> <h3> 德尔·布朗在其所著的《阿拉斯加》这样介绍上图中的这个家伙:</h3><h3> “麋是阿拉斯加最常见的一种,全州大约有16万只……”</h3><h3> “阿拉斯加境内无处不在的麋,不但使人认识到荒野的广阔无际,而且认识到荒野与人类居住的地方是多么接近。事实上,对许多阿拉斯加人来说,荒野就从自己的后院开始,因为在那里,随时都可能会有麋或熊出现”</h3> <h3> 最后这张是老刘所摄,应该是一大一小从我们车后的位置上了公路,从我的位置看不到,我的队伍里多摄影大师,不用担心遗漏了什么精彩的画面或角度,对我写这游记给予了特别大的支持</h3> <h3> 云层渐渐散去,蓝天白云终于代替了两天来笼罩于我们头顶的阴霾,温暖的阳光下,荒原上的一切貌似都更加鲜活了起来,远远地,簇拥着麦金利山的群峰已经清晰可见。“雨打天光头,一天好日头”的农谚又一次得到验证,谢谢故乡的农友们,在我离开那里40多年后的今天早晨,给了我这么好的一个彩头。</h3> <h3> 麦金利山离得还很远,动物们则是一个个开始登场,上图中的这头驯鹿,出现在了我这边的窗外,我家领导拿着的是索尼RX10 Ⅳ,24-600的镜头,拍野生动物时特别给力。</h3><h3><br></h3> <h3> 多尔山羊,迪纳利公园中的多尔山羊可能有其比较固定的活动区域,看到过在德尔·布朗的《阿拉斯加》一书中的关于多尔山羊(他称其为绵羊)的配图,地形就是在这一带。</h3><h3> 估计是这里的地形比较适合多尔山羊,这一带多草少树,山坡陡峭,不仅为山羊提供了食物,也因为视野开阔,得以及时发现危险。即便危险真的来临,擅长在陡峭的山坡和岩壁上迅速奔跑的山羊比较容易逃脱</h3> <h3> </h3> <h3> 大腕终于登场了,如果谁去了一趟阿拉斯加,没有看到过棕熊,那是太遗憾了,随着车上的孩子们“Bear, Bear”欢呼,远处出现了一大两小三只棕熊,目视距离接近一公里,幸好我们大多带有长焦镜头,还能拍得比较清楚。两只小熊还很小,一会儿就缠着妈妈要吃奶了</h3> <h3> 棕熊(Ursus arctos),亦称灰熊。是陆地上食肉目体形最大的哺乳动物之一,雄性体重90-800千克,雌性体重80-250千克。主要栖息在寒温带针叶林中,多在白天活动,行走缓慢,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平时单独行动。食性较杂,植物包括各种根茎、块茎、草料、谷物及果实等,喜吃蜜,动物包括蚂蚁、蚁卵、昆虫、啮齿类、有蹄类、鱼和腐肉等。冬眠,在冬眠时体温、心跳和排毒系统都会停止运作,以减少热量及钙质的流失,防止失温及骨质疏松。奔跑时速度可达56公里/时。冬眠期间产仔,每胎1-4仔,春季雌熊常带小熊在林中玩耍。分布于欧亚大陆,以及北美洲大陆的大部分地区。</h3><h3> 我们去的这个时间,应该就是母熊哺育小熊的时节,这一天我们在迪纳利公园中每次看到棕熊,都是一大两小的组合,我们的运气非常不错,这天里5次看到棕熊,一共15头。上面的是第一小组,距离最远。</h3> <h3> 这是第二次看到的,两只小的是不是觉得荒原上的植物有些磕磕绊绊,不太舒服,干脆跑到公路上玩耍,不要说它们肆无忌惮,它们才是这荒原的主人,所以我们的司机每次看到这些动物,一定是把车子开得小心翼翼,惟恐惊扰到了这些主人</h3> <h3> 这是母熊,看上去成熟稳重多了,也比较警觉,据说这个季节在荒原上遇到小熊,一定要及时避开,警惕的母熊随时有可能向不速之客发起攻击</h3> <h3> 这是第三小组的同学,此时它们的妈妈离得较远,无法同框。两个小家伙的好奇眼神特别可爱</h3> <h3> 麦金利山海拔6193米,为北美洲的第一高峰。该山有南、北二峰,南峰较高,山势陡立。麦金利山原名迪纳利山。这是当地印第安人的称呼,迪纳利在印第安语中的含意是"太阳之家"。1896年,这座高山以当时即将获得共和党总统提名、此后的美国第25任总统威廉·麦金利(William McKinley)的姓氏命名为麦金利山。但是阿拉斯加人还是希望恢复阿拉斯加原住民惯称的迪纳利山,因此,2015年08月30日正式改名为"迪纳利山",但是很多人还是习惯性地称其为麦金利山</h3> <h3> 这是麦金利山的最佳观赏位置的观景台上的一张示意图,可以看到上方山名已经是“Denali”(迪纳利),并标出了横亘于正前方的这组雄伟的山峰的名字和海拔高度,图上可以看到南峰比北峰还是要略高一些,但在肉眼看来,北峰貌似更高一些,这是因为南峰的位置更远一些</h3> <h3> 上图中左侧的是南峰,右侧在云雾中时隐时现的是北峰,</h3> <h3> 再来一张南峰的靓照,因为距离很远,看上去并不怎么高,其实麦金利山的相对高度要超过珠峰,麦金利海拔6192米,但山脚下的海拔也就区区1000米左右;珠峰的海拔高度是8843米,但珠峰大本营的高度超过5200米,即使距珠峰大本营100多公里的定日县城,海拔也在4000米以上。</h3> <h3> 从远处看,很平常的样子,很难相信这就是北美第一高峰</h3> <h3> 野生动物们的出场远未结束,这只狐狸,捕获了一只什么小动物,就这么沿着公路悠闲地走着,或许它觉得走在公路上更安全,公路上轰然而至的大铁笼子及笼子里的“动物”们对它及它的猎物从来没有什么威胁</h3> <h3> 刘老师拍的这两张狐狸貌似是另一只,拍得非常棒,尤其是狐狸的眼神,虽然平常很少见到狐狸,但从小接受的概念,狐狸的基本特征是聪明,然聪明都用在了坏的地方,因此被概括为狡猾、阴险,这些描述,都写在了这狐狸的脸上。迪纳利距北极圈只有几百公里,我开始以为这是北极狐,查阅了资料,得知北极狐是通体白色,我们看到的应该是阿拉斯加狐。</h3> <h3> 这是旺德湖(Wonder Lake),也有人将其意译为“奇迹湖”,据说是最早攀登麦金利山的人,下山后见到这湖,说不记得山脚下有这么一个湖,像是凭空冒出来的,甚是奇特,遂称其为“Wonder Lake”。凡是来过或准备来迪纳利国家公园的人,多数都知道旺德湖,它这么有名是因为湖水中能见到麦金利山的倒影,这对摄影发烧友是一莫大的诱惑。当然这需要一定的运气,因为根据国家公园管理人员的经验,麦金利山平均三天里有两天被云雾所遮挡,来了能看到就是运气,有没有倒影就别太纠结了。其实我们头两天也都是阴雨天,今天让我们见到麦金利山,是老天爷给了我们一个平均数,没让我们吃亏</h3> <h3> 旺德湖是我们这趟车的折返点,到旺德湖,稍事休息,便开始往回返,一路上看到动物们,司机仍然会停车让大家拍照。</h3> <h3> 路过麦金利山观景台,与我们上午来时一样,北峰仍然是云雾缭绕,只能隐隐约约窥其轮廓,南峰则照旧是明晃晃地敞开门户。</h3> <h3> 下图中的小家伙大约是不能忍受众人把关注的目光都投向了雪山,站了起来大秀身材,确实有效果,不仅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也引得大量的照相机对它转了过去,小动物也有属人来疯的,见大家关注它,身体挺得越发直了</h3> <h3> 这头驯鹿藏身于路边的树木中,若不是头上那对大角出卖了它,还真是不容易被发现</h3> <h3> 啊呀,被发现了,藏不住了,干脆现身出来吧</h3> <h3> 驯鹿的中文名字有点名不副实,很容易让人以为驯鹿就是人工驯养出来的,驯鹿实际上并不是人工驯养出来的。英文 Caribou是指分布于北美的野生驯鹿,而把分布在北欧,经过拉普人管理和驯养的驯鹿叫做Reindeer。驯鹿的个头比较大,雌鹿的体重可达 150多公斤,雄性稍小,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对树枝状的犄角,雄鹿的犄角一般比雌鹿的要大一些,鹿角每年更换一次,旧的刚刚脱落,新的就开始生长。下图中的这只驯鹿的角比上图那只小很多,估计是雌鹿。</h3> <h3> 鹿角也作为阿拉斯加的符号之一,在许多地方被用来装饰,比如宾馆、餐厅、咖啡馆、酒吧等</h3> <h3> 这一大两小三只棕熊就在路边的沟里,非常近的距离,若不是我们藏身于长着四个轮子的大铁笼子里,这个距离非常危险。</h3> <h3> 即将到达出口,路边的一只驼鹿,看它悠闲地过铁道,都替它捏一把汗,看到过一个统计,说阿拉斯加每年死于交通事故中的驼鹿达到数百起,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死于火车撞击,这些家伙自以为身高力大(公驼鹿能顶翻小汽车),把什么都不放在眼里,不知道主动避让火车和汽车,虽然阿拉斯加的驼鹿数量众多,达16万只(人口也不过才72万“只”而已),不至于因这些事故而致濒危,但看到那些事故照片还是特别不忍。</h3> <h3> 从公园里出来,大家都饿了,在出口外面的休息处进食(迪纳利国家公园里不供应任何形式的餐食),食物的气味把地松鼠招来了,瞬间被老刘的相机锁定,老费赞扬老刘,称其像鹰一样,任何画面都逃不过他的“鹰眼”。</h3> <h3> 阿拉斯加的夏日,白天特别长,下午5点左右,我们离开迪纳利国家公园,继续往北,驱车200公里,到达费尔班克斯。</h3><h3> 费尔班克斯是阿拉斯加州的第二大城市,也是阿拉斯加内陆地区最大的城市。1902年因淘金而兴,1903年设建制。南距安克雷奇约640公里,两城间并有铁路相连接。人口约3万(1990年)。是北美洲最接近北极圈的主要城市。冬寒且漫长,夏凉而短,并有永昼与永夜的现象,目前是美军在阿拉斯加的重要据点,并有输油管路经过。近年来,到阿拉斯加旅游的游客逐渐增多,费尔班克斯的冬季经常可以看到北极光。</h3><h3> 上图是我们下榻的酒店。</h3><div><br></div><div><br></div><div>(未完待续)</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