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了?”

青唐散人

<h3>  前段日子不知怎么了,总觉得胸口沉闷,呼吸时略带隐痛,去医院查也未见异常,整天死气沉沉地,书也都不想看,笔也懒地动,于是去浏览网页消磨,却也无聊至极。头版头条多是些花里胡哨的“新闻”,想想也对,毕竟现在时光大好,春风多娇。</h3> <h3>  从我们这代及以后的好几代,都生活在舒适安逸的时代,虽然整日里也为家长里短操劳奔波,但大多数人是没有真正经历过贫穷、饥饿,更无从谈起战争。一代强过代,生活也是越来越富裕充足。充足到过剩和毫无节制的浪费,似乎奢靡铺张是一种“尊贵身份”的彰显。攀比浮夸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扎根在大大小小那最“柔软的地方”。于是人们比较着一切,眼睛看得到的,耳朵听得到的,却不比“最柔弱软的地方”,谁的“天缝地洞”更空更大。</h3> <h3>  在这个时代里,历史正被淡忘模糊,文明可以鄙视不屑,英雄可以随意编排诋毁,什么都可以恶搞消遣,什么都可以漠视否定 ……我们成天沉迷于那些反复占据“头版头条”的“这门”、“那案”中,自娱自乐地议论别人家门内的“琐事”,而忘记了自己身边的大事小事。每天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着那些为“人气”和“眼球”,而审美“超凡”和行为“脱俗”的某一类人,又望眼欲穿也想着自己成为“谪仙”,受众人倾慕。这样的“理想”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追捧并喜闻乐见,且越来越低龄化。在人类高度进化的现代,为追求“艺术与时尚”的“高度集中结合”,不齿与隐密在无私地引导“文明持续进化”。不知这样的“进化论”是否会让人类“返璞归真”于自然,重现一叶遮羞的“史前文明”。人,知羞而不知足;动物,知足而不知羞。如果既不知足又不知羞是人类“大一统”的“文艺理想”,恐怕将来会有介于人和动物之间“新物种”的出现。</h3> <h3>  我们每天幻想着自己的“春秋大梦”而穷其所思,却又无病呻吟着,忘记了人是有“信仰”的,忘记了“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底蕴,更忽略着推进文明与科技而默默无闻的志士,是他们一辈又一辈从始而终的奉献,推进和保障着社会的日新月异,却常常被一笔带过。</h3><h3> 我们在温暖阳光里服适安逸地恪守着“自我生存”之道,祝愿“在自己的有生之年,不要有战争、饥荒,每天有小酒喝、有鸡鸭鱼肉、海鲜吃,就幸福满足了。至于下一代或再一代能不能这样,只能听天由命,看造化了!”乍听来,无可厚非也人之常情。但细细品味,便是子孙后代的事我爱莫能助,任其自身自灭吧!这是种只活在当下的短浅、狭隘意识,麻痹着自己,也消耗着下一代的拳拳之心,而且还在漫延滋长。</h3> <h3>  在我们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饱受外族的欺凌侵略,“匈奴、突厥、契丹、女真、元蒙”等等,远的有“五胡乱华、靖康之耻”,近的有“鸦片战争”,“日本侵华战争”。如果,我们的祖先当时有同样“苟且余生”的人生观,试想一下,活在现代的我们是何种状态。恐怕不会如此坦然地“安居乐业”,每个人背负着“外姓”人强加于身上的“枷锁”和刻烙在脊梁上的“印符”,在低头盼望着“天赐福祐”的“祈祷”中,希望着、等待着,一代又一代地欲眼望穿“众神的恩赐和安宁”。“吃水不忘挖井人”,“前人栽树后人荫”,正是一辈又一辈的先祖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使得我们“华夏文明和血脉”成为世界上唯一从未中断和消亡的古文明。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没有英雄或不再崇敬英雄,忘却自己的历史与苦难,是可悲的、可怕的,也是麻木不仁和希望渺茫的!“居安思危”,没有隐患意识是危险的,不要迷信战争的阴云离我们很远,放眼看世界,身周的枪炮声并不遥远。当你强盛时总会被人虎视地觊觎,因为他们恐惧和自悲。曾为“天下唯我”的盛唐,被一场“安史之乱”打破了“开元盛世”的沉酣,从此一厥不振,不复当年。</h3> <h3>  当我们将外人扣在头顶的“破帽子”扔还给他们之时,“东方巨龙”便不再是那百年前的“病虫”。千年前是,现在是,将来也是,众心为一,永远都是。做为“龙的传人”,我们理应不卑不亢,自信自豪的凛然烈气,而不是抱怨自己体内一脉相承的血液,去羡慕他人园中的“奇花异草”。当你身着“奇装异服”激动满满,向所有人展示你别致的“高雅”之时,却忘记了自家的老话“画虎不成反类犬”,前后左右的格格不入。而现在的你便可脱去衣物,赤裸地站在镜子前,看看自己浑圆光洁的肚腩,你的怨与嫌在那里?</h3> <h3>  古老文明代代相传几千年,从无到有,从古至今,并不说明它已老去和过时,而是历经淬炼后的精髓与渊博。“孔子学院”开设多国,是传播“华夏文明”的世界窗口,让更多异域人了解和研究做为“唯一相传于今的古老文明”。在他人热习之时,我们自己却发出“古代汉语及诗词歌赋己成过去”的言论语调,让人“若惊”而叹其之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衣钵,就如一个家族的姓氏有着极浓郁,独特显明的“基因排序”和繁洐生息的延续。中国人讲求寻根问祖,想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经历过什么,于是一辈辈修纂自己的族谱,又一代代相传。没有谁会轻易改名换姓,认为这是不忠不孝,是背宗叛祖的忤逆和沦丧之举。诚然,“诗词歌赋”作为华夏文明的积淀与璀璨,吸引着外人的敬慕,而我们自己却一味地嫌弃它的深奥和灿烂,心思神往着当下和别人的。我们的文字和语言由繁到简,由深博到浅显,创造了东方悠久的人文与审美,并影响了很多国家。每一个文字都表达了古人对世间万物的认知与智慧,没有久远的“甲骨文”、“篆书”、“隶书”,就没有现代的汉字;没有“四书五经”、“风骚”、“骈体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又怎会有现代汉语与文化呢?历史和传统文化是不会因你的不知、不学、不懂而改变或消失。自家母亲做的“饕餮盛宴”都不明白和消化,却“垂涎三尺”别家“牛扒”,恐怕终会因“积食而自悲”,谁之错?</h3> <h3>  </h3> <h3>  我们终日在肆意横虐的“空气”中,追逐着自己忠爱的“味道”,逢人便“自我夸耀”,“幸亏当年没有好好学习,很早就进入了社会,要是真考上北大、清华,也就没有我现在的舒坦日子了”,这种离经叛道的“读书无用论”,并非耸人之言。我们一面沉迷着,一面又粗俗地抱怨孩子的学习不尽如人意,这样矛盾的心态你不苦恼谁苦恼?要么辍学,总归无用;要么求学,定论将来。生活与生存是体验在“质与量”的厚度和宽度,而不是“万花筒”里看到的五光十色。而这种纸醉金迷的风气自上而下,到处乱刮,沙尘迷眼,造成了下一代对知识渴求的“基因突变”,我们又该怎样擦拭呢?将来的将来又会是怎么样的“境遇”呢?</h3> <h3>  也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突然不会书写“礼仪廉耻”四个金光闪闪的“千年古字”,还有“善与美”。凡是与“德”有关的“三教九流”,都将“拿来主义”一骨碌全部运用,上可“通古”,下可“博今”,“中西合壁”,“如火纯青”。大有大的“运筹”,小有小的“帷幄”,“满腹经纶”而“决胜千里之外”,不论与否尽皆“拿来”,不论与否尽皆“放入”。深藏浅露有之,冠冕堂皇有之,环环相扣,套中有套,真是防不胜防,也无需再防。我们整日如履薄冰,瞻前顾后又徘徊彷徨,为衣食住行而忧,为生老病死而愁。唯恐本无“佛缘”的自己百年后,却意外成了“真身肉佛”而“千年不腐”,惶惶不敢以终天年。那些残留我们体内,发光刺鼻的陈年体液、气味,挥不去也散不开。生亦哀、死亦悲。在“神不知、鬼不觉”中,有人却是盆满钵满,赚走了我们的未来和“希望之花”。真怕影视剧中,被陈真踢碎的“牌匾”,又被我们这代各行各业的“精英们”,重新找来又重新装裱。不久后的将来,我们的子孙又能怎么办呢,又该怎么办?扪心自问吧!</h3> <h3>  记得老祖母在世时,常对我讲起她们时代的事情,只有土匪恶霸、军阀头目和各类乡保的人物,才会刻意整治欺诈别人,平常百姓人家之间相当善良亲和,人们不必时时刻刻、处处防备他人。这是一个从民国到新世纪老太太的人生感悟与生活哲理。当问我现在的人怎么这么恶毒无耻时,我无言以对。自己都搞不明、说不清,又怎能对一个面容苍桑,满头白发的老人说清楚呢?只好劝她不出门、出村就看不到了。真怕步履蹒跚、颤颤巍巍的老人会碰到他人,引来纠纷。因为现代人是“易碎品”,别管男女老少都要避而远之,脸上没刻字又隔着一层肚皮。她叹着气说,怎么会这样?!是啊,怎么为这样?突然想起儿子从幼儿园回家后,会哼哼唧唧地唱些“你情我愿”的歌曲。训斥,严厉地训斥!因为他的言行不仅仅代表着一个童真无邪的自己,还代表着为人父母的我们,以及源源流长的家族门风!</h3> <h3>  哎!这是怎么了?胸口总是隐隐不适,恐又睡不踏实了。明天再去医院看大夫,他定会治愈的,还我一颗健康的心脏! </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 <h3> 八月七日凌时</h3> <h3>原创文字,谢绝转载</h3> <h3>  </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