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百里梅溪是兰江第一大支流,也是世世代代养育我们的母亲河,我只知道其源头在横溪镇上施村附近的雷公山,但一直不知道源头的具体位置在哪里,也不知道其风采如何。<br></h3> <h3> 查阅网上资料得知,雷公山位于兰、浦、义三县交界处,因纪念黄帝与岐伯、雷公在“龙城”探究《内经》而得名。雷公山“状若帷幄中之弥陀,岿然磊起”,其主峰雷公尖海拔784米,冬春白雪皑皑,夏秋凉爽宜人。山东面为浦江白石湾风景区,山西面则为兰溪“龙城”龙门山风景区。<br></h3> <h3> 相传黄帝在统一华夏后,为“鼎定南国”,传播华夏文明,首选的铸鼎地便为金华山。黄帝在金华山“铸鼎炼丹”、探究《内经》、传播华夏文明之时,其女儿玄修则在浦江仙华山修道炼丹。据说地处金华山东北麓兰溪“龙城”龙门山景区的马岭、雷公山腰的龙潭岭、浦江的大黄(帝)岭,就是黄帝当年经常策马兰浦间的主要通道,故称“黄帝故道”。<br></h3> <h3> 想不到梅溪之源——雷公山竟有如此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于是约上二位驴友,冒着酷暑,带上砍刀,欲一睹为快。<br></h3> <h3> 车停在梅溪源第一村上施村,这是个古朴的村落,黄土墙石台阶,古樟繁茂,梯田葱葱。听说以上施村为主的梅溪源有梅源十景:黄帝故道、轩辕别院、雷公古庙、燕窝静居、梅溪草堂、隐者原乡、云中梯田、七彩横山、春风竹浪、晚秋红枫。一个个富有诗意的名称,想想都美哒哒的。<br></h3> <h3> 根据村里老人的热心指点,我们逶迤前行。</h3> <h3> 我们时而沿着野草萋萋的溪流左盘右旋,时而踩着碎石成堆的山路拾级而上,但见古道幽幽、溪流跌宕、阳光斑驳、山风穿林,实乃涤荡心灵之净地。<br></h3> <h3> 过了半山腰的小水库后路迹模糊不清了,感谢成群结队的野猪们在棘刺丛中走出一条小路,我们沿着野猪的足迹披荆斩棘,终于到达源头。</h3> <h3> 我们来到了一块长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岩石下,就是这峭壁上点点滴滴的岩水,执着而坚毅的融汇成涓涓细流,并开放性的包融了青山绿水间千百条细流之水于一溪,吞吐出了梅溪潺潺缓缓、西流百里的壮观气象。这岩石下的小水潭就是我朝思暮想的梅溪源,是梅溪流域人心中的圣源。<br></h3> <h3> 由梅溪源发祥的梅溪文化,以其特有的勤耕苦读、纯朴务实的人文精神,包孕出了宋代亲民尚书钱遹、抗金名臣梅执礼、元代文学家柳贯、清代高僧释兴俦、才女倪仁吉、近代作家曹聚仁、当代画家方增先、柳村、倪汝霖等梅溪两岸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名人。<br></h3> <h3> 据说雷公与黄帝、歧伯在“龙城”探究《内经》之时,经常上百药尖采药,并为三县四邻百姓施医赠药,疗治病痛,于是百姓为感念雷公仙师之恩德,便在雷公山巅修筑了雷公庙。庙虽仅有一椽之大,但祈雨、祈福、求财、求嗣、求平安却十分灵验。故虽地处雷公山巅,上山道路崎岖艰难,但时有兰、浦、义三县善男信女不畏艰险,攀援上山祭祀雷公仙师。于是我们从梅溪源头岩石出发想去朝拜,无奈树枝横斜荆棘丛生,实在难走,只好遗憾而归。
<br></h3> <h3> 回程路上有了意外的收获,野生大灵芝。</h3> <h3> 文章部分章节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