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在修水县黄港镇双溪村桥上有一座洞山寺,是佛教禅师曹洞宗的发源地,始建于唐朝正德上元.公元761年。距今已有1258年。
为了调查洞山寺历史,2018年8月2日江南在线彭锡金与双溪村民刘水山等一行四人走进深山,寻找洞山寺僧侣古墓古塔二十余座,抄录墓誌铭,从抄录的墓誌上我们进行整理成文。
追寻洞山寺历史,我们还得从双溪村的七封山,原名松峰山上讲起。
<br></h3> <h3>在久以前松峰山中隐藏着一条巨蛇,此蛇平时靠吃野物度日,因野物越来越少,这条巨蛇便盯上了在附近吃草的母牛带仔,正在山下耕田的老公牛可能预测到不妙,立马挣脫疆绳跑上山将母牛和幼仔赶下山,自己与巨蛇打斗起来,一时间难分胜负,打到太阳下山老牛因体力不支,最终倒下山排,后人们为了纪念这牛蛇大战的老牛,在老牛倒下的地方取名叫《倒牛排》此地名在杨岭山顶,直到如今没有更改,母牛带仔的地方取名叫《牛麻坳》。此地现在双溪五组上宝屋背。
因巨蛇食欲越来越大,山中食物完全不能填饱其肚,夜间时常下山偷吃家畜,有时连小孩也成为其食物目标,人们一时谈蛇色变,这一年有一个游方和尚经过此地听闻此事后,决定留下,于是在松峰山埂嘴上搭建一座简易矛棚,等待巨蛇出现,有一天雷雨交加的傍晚时分,大蛇又出来寻食,游方和尚手执长剑与大蛇交战,一时间战得天昏地暗,难分胜负,和尚立倒地不起,大蛇以为和尚战败,张嘴准备吃和尚时,和尚忽然举剑直刺其七寸,就此大蛇战败而死,和尚唯恐大蛇死而复生,便将其砍成七节,将蛇尸压在松峰山顶巨石峰下。
一年以后和尚寿终,人们为了纪念和尚为民除害,集资在其矛棚边上建了一座寺庙,因此山因蛇害官府曾七度封山,而大蛇又砍成七节之说,人们便把此寺庙取名为《七封山寺》
<br></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封山建寺以后香火鼎盛,香客络绎不绝,后在寺里僧众中有一个法名叫曹洞宗的禅师,看到许多老,幼,弱,体力不好的的香客来上香,便起了怜惜之心,在尊得主持方丈的同意下,分香到鹫岭,建座分庙供香客朝拜,因曹洞宗慈善又耐心,并有一身好本领,到鹫岭上香的人特别多,后来鹫岭庙也更名为鹫岭寺。</p><p class="ql-block">话说有一天夜里,曹洞宗做了一个奇特的梦,在梦中一位白发髮髮,慈眉善目的神仙向曹洞宗说道,“山下一里远,好安众位仙”。说完就不见了,曹洞宗醒后天还没亮,却再无睡意,一直在想梦中那两句话,在一旁的徒弟见了便说,师父与其在这苦脑,何不下山去看看,禅师说也罢,走走也好,于是带着两个徒弟就下山去了。</p><p class="ql-block">走到山下左看右看并没发现什么异常,曹洞禅师在七封山与鹫岭住了那么多年,一直还没看过七封山与鹫岭的山林全景,对徒弟们讲何不到对面山上去领略一下大山风景,于是他们登上木楣山顶朝鹫岭方向看,这一看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只见鹫岭寺左旁边山林涌动,树木摇摆,山脉好似一条长龙由上而下直奔木楣山而来,“”糟糕“”,曹洞禅师第一想到的是山下村庄,如不及时制止,山下百姓可遭怏了,于是赶忙施法阻止长龙而下,禅师一边用法手用力推,一边口念咒语,山脉长龙快到木楣山脚时才停下来,法掌顶住的地方出现一个山埚,禅师一边继续念咒,一边吩咐徒弟赶快到鹫岭寺去把大堂上的菩萨抬下来安放在那山埚里,《震》住山龙,为了恐防山龙在夜间作怪,于是曹洞禅师再施法招来两块大巨石放在路旁,晚上两块巨石自然合起,天亮时会自动打开供路人行走,这两块巨石被百姓叫做《夜合石》,</p><p class="ql-block">做完这一切,禅师命众鹫岭众僧在山埚里安放菩萨的地方盖起一间大房子防止菩萨淋到雨,并取名为《阿褥院》。</p><p class="ql-block">为了照顾香火,便自己吃住在此,除了两位随身徒弟外,其他僧人仍住鹫岭寺,但不知怎的,从那以后鹫岭香火却没有以前那么旺了,反而山下这个庙堂香火日益增,并名声大作,</p><p class="ql-block">因香火旺盛,庙堂太小原因,不得不将扩建庙宇,后来分别建有大雄宝殿,诵经殿,僧房,香客房等,</p><p class="ql-block">后来曹洞禅师为了云游四海,将主持一职传给爱徒良价,良价是从昙晟受心印,入阿褥院的,而立之年才从曹洞禅师手接过主持一职,后良价将寺庙更名为洞山寺,良价主持慈眉善目,心向佛法,良价禅师后与高徒本寂云游传法,行遍大江南北,形成江南九处之多的洞山胜迹。良价禅师不但武艺高超,法术广大,而且在书画方面也有相当不错,至今有一首《松柏吟》诗留在洞山石板上</p><p class="ql-block">長長三尺余,鬱鬱覆芳草。</p><p class="ql-block">不知何代人,得见此松老,</p><p class="ql-block">此诗词是写于天运大唐开成元年丙辰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良价禅师,俗名姓俞,今浙江绍兴人,生于唐宪宗元和丁亥公元807年,幼时从五洩山礼默禅师后偏参诸师,潜心参佛法读经,书,后经众师推荐到阿褥院拜曹洞禅师为师的。</p><p class="ql-block">良价圆寂后,众徒尊师遗嘱捧舍利回归洞山寺建塔安灵,葬于寺旁左边山嘴,不忘发韧之根基,</p><p class="ql-block">明崇祯十五年,曹洞宗三十四世元洁净莹禅师居住洞山寺,行善乡里,因寺内菩萨灵愿,逐使洞山寺名远扬,</p><p class="ql-block">据传曾有一名百岁婆婆为感谢洞山寺菩萨保佑其长命健康,特在离寺后方一里远小河边建石桥一座供来往香客行走方便,后此桥也被当地人命名为百寿桥</p><p class="ql-block">洞山寺到了清代那是鼎盛时期,寺庙经过多次扩建修复,相当宏伟,寺边有两口水井,其水甘甜,冬暖夏凉,在寺门前有一口放生塘,放生塘边上拥有一块油盐石,传说会出油岔盐供寺庙专用,</p><p class="ql-block">在洞山寺以出,到沙莴里租田庄屋特别多,</p><p class="ql-block">洞山寺在清朝僧侣众多,其中智翁和尚,字智义,别名瑞云,系湖广荆州府监利殷氏子,生于雍正乙卯年五月初一日,幼时拜成见寺松莲禅师为师,学得一身本领法术,后来进入洞山阿褥院,传说智翁禅师能驱动铁牛来去无踪,</p><p class="ql-block">卧雲禅师,字觉明,奉乡戴氏之子,幼时拜玉泉寺连润老和尚为师,卧雲禅师潜心修学,曾得到本州刺史刘委,杨委赏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洞山寺这座千年古剎,历代以来在地方形成了一个文化中心,奈因解放初期,驱逐僧侣,僧散寺空,文化大革命时期寺被推倒,就连僧家墓塔都没有逃过文革的洗礼,如今众多传奇色彩人物因时代远久,无从考查,只留给人们一个神化般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编者,彭锡金,笔名《江南在线彭锡金》系江西省修水县黄港镇双溪人,农民,爱好,拍摄风景,偶尔写写打油诗,陶醉一下生活。</p><p class="ql-block">探索地方历史,传承宣传地方文化,在不断探索中寻找人文历史,让更多人了解修水,认识修水,</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