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选》——意象

吕依情

<h3>  艾青,1910年3月27日生于浙江金华,现代文学家、诗人。 1928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国立杭州西湖艺术院。1933年第一次用笔名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曾赴黑龙江、新疆生活和劳动,创作中断了二十余年。1979年平反后,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1996年5月5日凌晨4时15分因病逝世,享年86岁。</h3> <h3>艾青诗选诗作的主要类型:艾青的诗歌,通常都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解放前,艾青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建国后,一如既往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h3><div>艾青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与太阳。 艾青的诗歌具有鲜明深刻的形象,随着诗歌结束,形象也就完成。太阳与土地,是最能概括艾青诗歌特色的两个意象概念。</div><div>“土地”的意象里,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凝聚着诗人对于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艾青最真切的诗都是献给中国农民的。 艾青的作品一般是描写太阳、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现出艾青对旧社会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对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与追求。诗人对于光明、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追求,常常借助太阳这一意象得以表现,艾青仿佛是一位夸父,至死不渝地追寻着太阳、光明和理想。</div><div>艾青诗选诗作主要表现她富有深沉、激起、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解放后,诗歌一如既往地在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沉思人生,其诗歌充满艺术性,向往与追求,故许多人都非常喜欢赞美其诗歌,赋予光明和理想。</div> <h3>前几年一批美国时代华纳集团旗下的《生活》杂志拥有的抗战老照片,与谷歌合作,形成数字版后上传至网络的,所公布照片中的97%先前未曾公开发表。我看了,我说不出心里的滋味,我无法描述。借这首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来抒发我的情感,好象只有这首诗能替我表达出我的情感,作为留存的记忆。<br></h3><h3><br></h3><h3>向所有抗战中牺牲的人致敬!<br></h3><h3><br></h3><h3>《我爱这土地》</h3><div>假如我是一只鸟,</div><div>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br></div><div>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br></div><div>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br></div><div>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br></div><div>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br></div><div>---然后我死了</div><div>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br></div><div><br></div><div><br></div><div>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span style="text-align: right;">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span></div><div><br></div><div><br></div><div><br></div> <h3>《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1月17日,发表于同年12月桂林出版的《十日文萃》。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h3><div><br></div><div><br></div><div>主题意象<br></div><div><br></div><div>作者通过描述自己生活在祖国的这块土地上,痛苦多于欢乐,心中郁结着过多的“悲愤”、“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然而,这毕竟是生他养他的祖国,即使为她痛苦到死,也不愿意离开这土地——“死了”以后连“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div><div><br></div><div> </div><div>作者艾青诗歌中的土地情结以及土地在作者诗中具有多重象征意义。作者艾青堪称“土地的歌者”,“土地”构成了作者诗歌的中心意象。“土地”这一意象是民族精神的象征,中华文明的象征,也是祖国命运的象征,其中聚集着作者对祖国和大地母亲深深的爱,这种感情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诗人表示要像鸟一样歌唱祖国大地;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土地”的意象也凝聚着作者对生于斯、耕作于斯、死于斯的劳动者最深沉的爱,对他们的命运的关注与探索。这里的“土地”,不再单纯是客观景物,而是贯注了作者主观情感的“象”。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挟着这份感情,用忧郁的目光扫视周围时,寂寞、贫困的旷野的载体——土地便进如作者的脑海。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div><div><br></div><div> </div><div>在诗中,作者的歌喉虽然沙哑但却宽厚,虽然悲哀但却博大,显示出一种雄浑的生命感;虽古朴但却苍劲有力,因为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正是由于有了对土地的这种热爱和眷恋,作者笔下的另外三个意象便顺流而出。“河流”的前面加上“永远汹涌着”和“悲愤”两个形容词,“风”前面加上“无止息地吹刮着的”和“激怒”两个修饰语,就把“河流”“风”这两种外在的纯景物变成了含有作者主观情思的“象”,就把悲愤和激怒的人民为了挽救土地的那种不屈不挠、前仆后继、奋力抗争的革命斗争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但是作者意犹未尽,“——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表达了作者对土地执著的爱。最后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再回归到土地这个意象上来,深化了文章的主题。</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