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论语》第十九篇第十九句。</h3> <h3>
【原文】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注释】
【译文】孟氏让阳肤当法官,阳肤向曾子请教。曾子说:“现在的领导,不做好事,民心早已散尽了。如果了解了案情的真相,就要怜悯他们,而不要因案情大白而自喜。”<br></h3> <h3>李里老师《论语》讲义</h3><h3><br></h3><h3> </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这是儒家很可贵的思想,认为天下治安混乱,不能怪百姓,只能怪治国之人。第二十篇《尧曰》里讲“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就是这个道理。万方的人有罪都是因为统治者没治理好,不怪百姓,只怪统治者。由此我们也</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应该想到,子女出了问题,父母应该多反省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学生</span><span style="font-size: 17px;">出了问题,老师应先反省是不是自己的教学出了问题。</span><div><span style="font-size: 17px;">
</span>
</div> <h3>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h3><h3><br></h3><h3> 这是曾子对法治的观点,他认为应该把社会的实际情形与法治配合起来,这是执法人员应该具有的态度,判案的人,要深深了解人的内情,犯罪的动机究竟在哪里?有许多是社会问题促成人去犯罪,所以在这样的时代,办案的时候,对犯罪的人,应该别有一种怜悯悲痛的心情,因为大家都是我们的同胞,我们的老百姓,为什么这人会犯罪?这是我们的责任。</h3> <h3>感想:</h3><h3> </h3><h3> “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每办下一个案子我们应有的是悲痛和怜悯,没有什么功绩可喜的,更不要认为办了一个大案,自己有功了而高兴。我们要更多的反思自己该如何做</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span><h3>如何才能使这个社会变得友善,和谐。</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