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者的脚步--新疆行《三》

蝴蝶夫人

<h3>文:笨笨聪(陈翀)</h3><h3>图:蝴蝶夫人</h3> <h3><b>D3:阿勒泰地区之一:风情万种的可可托海 旅途——俯拾皆是的风景</b><br></h3> <h3>  早上7点多,天灰蒙一片。我们收拾好行李,吃罢早饭,便匆匆上路了。通往可可托海的道路多是盘山公路,路况很是一般,且路面较窄,车子跑不起来。 <br></h3> <h3>  行驶了一个小时后,路边渐渐有了风景,且变得丰富起来。</h3><h3> 这里多是起伏较大的坡地,水草丰茂,在枯黄夹杂着青绿的草甸上,随处可见悠闲而又惬意的牛马,有的不紧不慢地吃着草茎,有的躺在那里晒着太阳,还有的肆意撒着欢,快乐奔跑着,对即将到来的冬季毫不在意。<br></h3> <h3>  沿途遇一农庄,十多户人家,房子全是木头的,门口还有木制的栅栏。此时,牧民正在烧火做饭,村庄里飘出几缕袅袅炊烟。</h3> <h3>  沿路的几户人家门前,还散落着十多个干草垛,我猜想,那定是为牲畜们过冬准备的饲料吧。</h3> <h3>  想不到粗犷的牧民也有细腻的一面,门前种着许多花草,在温暖的阳光里,那花开得那么恬静安逸,与植根在这里的数十棵色彩斑谰的大树,组成了一幅和谐唯美的秋之画卷,令人怦然心动。</h3> <h3>  车又行了一段时间,右前方的一汪湖水泛着白银似的波光,而湛蓝的天空中,数只白色的鸟儿在上面升腾盘旋。</h3> <h3>  哦——这是一方偌大的苇塘,大大小小的芦苇岛盘踞在湖中,青黄交错的苇叶,在微风的吹拂下像抒情的诗者,正用它柔曼的笔尖书写着秋之韵律;而明镜的湖水以博大的胸怀,将蓝天、白云拥入怀里,赢得了远处群山与巍峨雪峰的深深敬意......<br></h3> <h3>  通往可可托海的沿途风光,简直是上天赐予的风景画廊,令人目不暇接,群情振奋,以手舞足蹈,或放声尖叫来释放内心的欢喜。<br></h3> <h3>  尽管还没有到达真正的景点,但看得出:每张得意的笑脸上,早已抒写出不枉此行的评语。<br></h3> <h3><b>可可托海——浪漫之秋的交响</b></h3> <h3>  在一路赏心悦目中,我们抵达了可可托海。但比这5A景区更牛的却是那块金字塔型的“国家地质公园”的石碑。</h3> <h3><b> </b>它的罕见之处是:中国首座以典型矿床和矿山遗址为主体景观的国家地质公园,且其他地方绝无仅有!<br></h3> <h3>  可可托海蒙古语的意思为“蓝色的河湾”,而哈萨克语的意思却是“绿色的丛林”,可见这里山清水秀,绿树成荫。</h3> <h3>  主景区面积就达500多平方公里,主要景点有神钟山、额尔齐斯河、三号坑、可可苏里野鸭湖、大东沟白桦林、卡拉卓勒瀑布等。<br></h3> <h3>  能让我片刻就铭记在心的却不是这里的景点,而是它零下60度的极寒天气。它的冷能与黑龙江的漠河相提并论,被称为中国第二极寒地带。</h3><h3><br></h3> <h3>  只要提及它们,我顿时就会到想到二战时德军进攻苏联, 被残酷冬季虐杀的情景,想起入朝参战的志愿军,穿着南国的单衣,直接被拉到冰雪皑皑的朝鲜打仗,而被那里极寒天气冻成冰雕的惨状,就会心惊担颤,不寒而栗。</h3> <h3>  当景区里的观光车一下将我们带到位于桥头的中心地带时,我抬头仰视:一座高达数百米的孤峰傲立挺拔,直插云霄。<br></h3> <h3>  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神钟山,其状为古钟,是块巨大花岗岩山体,石质坚硬,光滑陡峭,可在那悬崖绝壁之上,却有生命之树倚着崖缝,高高挺立,用金黄的叶片展示着顽强与美丽。与我省的黄山松有着同工异曲之妙。<br></h3> <h3>  其对面就是额尔齐斯大峡谷,它是我国唯一一条自东向西流向北冰洋的外流河——额尔齐斯河的源头地带。</h3><h3><br></h3> <h3>  据介绍,峡谷长约70公里,延绵数十公里的花网岩山峰在两岸对峙,其峰壁圆浑,形态多样,有骆驼峰、神象峰、飞来峰、倒靴峰等,共有一百单八峰之说,移步易景,情景交融,蔚为壮观,引人入胜。</h3> <h3>  向往美景的我,精神抖擞的窜上北岸简易的观景步道,沿着蜿蜒曲折的小径,一边向山崖上攀登着,一边俯视着似游蛇弯曲的峡谷。<br></h3> <h3>  在高大陡峭山峰的夹击下,原先宽阔的河道一下变得幽深曲折,水流湍急,猛烈冲击在嶙峋怪石上,如同咆哮的怒狮,发出巨大的吼声。这声音在空旷的山谷里来回震荡,犹如惊涛拍岸,经久不息。<br></h3> <h3>  听说,这里的阿米萨拉大桥发生过许多惊艳的偶遇。渴望的我,亦悠悠地在上面踱着步,企盼着有行星撞地球的那一刻。可等到的却是失望与落寞。</h3> <h3>  抬头仰望,碧空灵透,白云如絮,群山峙立,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心情顿时睛朗无比。</h3><h3><br></h3> <h3>  在回眸一瞥中,一对“夫妻树”与我产生了眼缘。你瞧,夫君绿色葱茏,妻妹裙裾金黄。他们相互依偎,相敬如宾,根植于地下,叶相容一起,不管风吹雨打,不畏霜剑雪戟,只要精诚所致,那爱的阳光,就会温暖世界,催生满目的春天,即便整个世界变得地老天荒。<br></h3> <h3>  秋天的白桦林妩媚婆娑,如梦似幻。</h3><h3> 我们在景区中行走时,突然发现在一条溪水流经的地方,有一大片树林色彩金黄,带着发现的惊喜,我与开心果一路小跑奔它而去。<br></h3> <h3>  这里生长着许许多多高大的白桦树,它伟岸的身姿,挺拔的枝杆,柔曼的枝条上簇拥着诸多绚丽的叶片,有的金黄,有的橘黄,有的橙红,有的黄绿,在劲爽的秋风吹拂下,仿佛一群群翩翩起舞的彩蝶,轻盈振翅,上下翻飞,与湛蓝天空,悠悠白云,交融在一起,组成了一曲没有音符的浪漫的秋之交响,令人神往,又令人遐想。<br></h3> <h3>  而那一片片随风而落金灿灿的树叶,并没有因为离开了维持生命的树干,而失去了她的风采,她又把大地装扮成了金黄色的童话世界......<br></h3> <h3>  真是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h3><h3> 可可托海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世界之最,比如1931年8月11日发生的8.0级的“富蕴地震”,留下的一条规模宏大的地震断裂带,是世界上最罕见,最完好的断裂带之一。<br></h3> <h3>富蕴地震断裂层《图片来自网络》</h3> <h3>  再比如,景区内有个景点叫三号矿坑,仅矿脉资源就达86种之多,其中好几种矿的储量居全国之冠,这里盛产海蓝、碧玺、石榴石、玉石、芙蓉石、水晶、等宝藏。<br></h3> <h3>可可托海三号矿坑《图片来自网络》<br></h3> <h3>  三号坑以它丰富的矿物曾替我们国家偿还了欠前苏联1/3的债务,是赫赫有名的功勋矿。而这里的稀有矿脉中的铍资源的储量位于世界第一。但传说此矿有辐射,虽然近在咫尺,我们也没能前去一睹它的风采。<br></h3> <h3>  以依依不舍的神情作别了这里诗情画意的高山峡谷、河流湖泊、森林树木和蓝天白云,带着美好而又真诚的念想,我们又踏上了新的旅途,一路向西,朝阿勒泰的纵深处布尔津驶去。<br></h3> <h3> 当我们到达布尔津时才晚上七点多,尽管天还大亮,但街道上缺少有行人。这是一座以旅游为主的城市,“十一”过后,游人稀少,凡是与旅游有关的宾馆、饭店等,已纷纷开始关门歇业了。</h3><h3> 我们几经转辗,找到一家价廉物美的宾馆,当地的服务员告诉我们:如果明天来,去喀纳斯都不要门票了。问其原因,每年10月中旬左右,喀纳斯景区的管理人员就全部撤离了。<br></h3> <h3><b>阿勒泰地区之二:喀纳斯的遗憾 最要命的事——加油!</b></h3><h3><br></h3><h3> 吃罢晚饭,路过宾馆门口的加油站,我问老Z:车可要加油?他答:还有半箱。在加与不加之间,他犹豫了一会,说:“明早加吧。”在新疆加油不像内地,能随意进出加油站,而是在加油站外,人要全部下车,司机出示身份和驾驶证,待验明正身后,再填表登记,手续比较繁琐。正因如此,有些夜盲的Z才不愿晚间加油。</h3> <h3>  第二天吃罢早钣,差不多8点。我们就将车开到加油站前等候,可是,到了8点半,冰冷的大铁门还上着锁。为了赶路,我们便驱车前行,想在去景点的途中再加。</h3> <h3>  几十公里后,路边有一加油站,刚开到门前,里面的人就朝我们起劲摆手,且用生硬的汉语高声道:“没油,没油。”我们只得继续向前。</h3> <h3>  快到喀纳斯时,又见一座加油站,里面还停着几辆车。兴奋的Z一把方向,径直就将车堵在了门口。</h3><h3> “加油——!”任凭我们喊破嗓子,里面却没人作答,好不容易才有人撂出一句冰冷话来:“这不对外。”这如一记闷棍,打的众人金星直冒,头顿时就大了。</h3><h3> </h3> <h3>  车子没油,犹如人没有了口粮,更何况是远在新疆的喀纳斯。此时,俩位司长却跟没事一样:“先玩,包你们能回去。”一句话如定海神针,稳定了大家的心绪。可我心里仍默默担心。</h3> <h3>  果然,在回来的路上,他俩瞅着油表盘,不时嘀咕着。这一路“哪有加油站?”成了高频问话。终于,我们在黄灯频闪时,赶到了一三岔路口,左转没多远就瞧见一座供油的加油站.....</h3><h3> </h3> <h3>  事后才知,喀纳斯一带冬季来的早,“十一”过后,这里大多时候已漫天飞雪,银装素裏。此时,景区停止营业,进山道路封闭,这一路的加油站也因此停业。</h3> <h3><b>残缺之美的喀纳斯</b></h3><h3><br></h3><h3> 喀纳斯被诸多人赞美成东方的瑞士,包括从新疆回来的朋友。每当谈及这个地方,就用极为夸张的语言来形容,说它是人间天堂,如绝色佳人,美仑美奂。</h3> <h3>  我最早知道喀纳斯是上世纪(够遥远滴!),因为那时湖里发生了水怪。媒体报道多危言耸听,一时间,成为坊间谈虎色变的“热议”话题。</h3> <h3>  我听后却没啥感觉。因为摊开中国地图一瞅,喀纳斯太过于遥远,去那,对我来说近似登月球。没想到有朝一日还会与它亲切会面,不安中夹杂着窃喜。</h3> <h3>  喀纳斯是蒙古语:“美丽富庶,神秘莫测”的意思。它位于新疆最北端的阿勒泰地区,是集冰川、湖泊、森林、草原、牧场、河流与民族风情、稀有动植物为一体的综合情景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h3> <h3>  传说中,喀纳斯的美已到了极致,是人间的天堂。它干净、幽静、圣洁、隽永,绚灿而不妖艳,潇洒而有韵味,浪漫而不失质朴......<br></h3> <h3>夏日喀纳斯</h3> <h3>  时间的钟摆在这里仿佛凝固一般。蓝天、白云、阳光、碧水、绿色与满山遍野的牛羊,憨厚、质朴的牧民,组成了原生态的自然美景,像圣洁的殿堂洗礼着我们这些世俗的心身,使我们的心境如山野上的小草与花朵,绿绿的生长,幽幽的盛开......</h3> <h3>夏日的喀纳斯</h3> <h3>  一想到这些美好的景象,心里早已垂涎三尺。</h3><h3> 可是,事不凑巧。当我们来到喀纳斯时,虽是天高云淡,艳阳高照的大好天气,让我们的防寒服全没了用武之地,但带给我们的却是人没走,茶已凉的感觉——整个景区都在大撤退之中,明天(10月15日)将全面停运。</h3> <h3>  这里的门面房早已关闭了大半,剩下的正在拆卸装车的过程中,景区内的摆渡车少得可怜,去禾木与白哈巴的区间车也已停运,我们的愿望就这样平白无故地被删减了一半,心情不免有些失落。<br></h3> <h3>  9月中旬的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将色彩斑斓、层林尽染的喀纳斯秋色,变得凄凄惨惨戚戚。</h3> <h3>  举目望去,远处的山峦凝重的墨绿夹杂着诸多凋敝的枯黄,在耸立白雪的山峰衬映下,显得肃穆、萧瑟,给人以苍凉、冷落、悲切的之感。</h3> <h3>卧龙湾</h3> <h3>神仙湾</h3> <h3>月亮湾 </h3><h3> </h3><h3> 曾经繁花似锦,绿草如荫的卧龙湾,如今早已没了峥嵘景象,尤其是那湖心小岛上的落叶乔树,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杆;可那幽幽的喀纳斯河却以蜿蜒的流水,展示着它的纯净之美,你看那蓝色的月亮湾,澄明剔透,与天上的皎洁的明月交相辉映。</h3> <h3>月亮湾</h3> <h3>月亮湾</h3> <h3>月亮湾神仙脚印</h3> <h3>  最顽强的要数云杉了,即使是在暴风雪的重压下,它仍以满树金黄挺立着,展现它那凋零之美,从容地为落幕秋天,画上令人艳羡的感叹号。这也许就是生命绽放的律动吧?!</h3> <h3>  此时的草早已枯黄,可生长在这里的牛羊,依然像往日一样弥漫在草原上,它们不急不躁,悠然自得地啃噬着枯萎的草茎,随遇而安地享受这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这让我好生羡慕。</h3> <h3>  在过去的岁月里,我们总是害怕失去所有,在慌乱中只顾追赶,一路行色匆匆,却忽略自己曾经拥有的自信与从容,也错过了这一路走来的风景。</h3> <h3>  置身这一方水土,我能感觉到,呼吸舒畅而自由,眼睛清爽而透亮,耳朵锐利而清静,而往日混沌的大脑也会像这一方湖水,在绚丽的暖阳中变得多姿多彩。<br></h3> <h3>夏日的喀纳斯湖</h3> <h3>  这个比天池还大10倍的湖形如弯月,海拔1375米,水深平均达90多米,最深的地方近200米,是中国最深湖泊之一。</h3> <h3>  喀纳斯湖四周群山环抱,峰峦叠嶂,峰顶银装素裏。</h3><h3> 碧波荡漾的湖面,坦诚着宽阔的胸怀,将蓝瓦瓦的天空,白锃锃的云朵,冷冰冰的雪岭与色彩斑斓的森林倒映其中,用微风荡出的五线谱,组成一首曼妙、柔美、抒情、缥缈的乐章,从中你能真正感受到它博大、深沉、优美的意境。</h3> <h3>  当然,最为直接的感受者要数这些自信爆棚的MM了。</h3><h3> 她们自以为是赛西施,每当有美景出现之时,她们都大喜过望,纷纷争先恐后,试图以自己闭月羞花之色,沉鱼落雁之貎,与大自然的千万美丽一争高下。</h3> <h3>  然而,定格在我镜头的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相互衬映,两全齐美的美好景致。</h3> <h3>观鱼亭</h3> <h3>观鱼亭</h3> <h3>  听说,如是七八月份来此,登上海拔高达2000多米的观鱼亭,俯瞰湖光山色的喀纳斯湖,你就会发现那湖水就像一枚变幻的大魔方,颜色深浅不一,色彩随时间而变,美艳惊奇,魅惑无比,令人痴迷叫绝。<br></h3><h3> 只可惜,我们没有享受到那奇妙的时刻。</h3> <h3>三道弯</h3> <h3>  在回程的路上,我们瞧见一个名叫图瓦村的地方。他们位于喀纳斯河谷地带,村庄不大,仅有上百户人家,星星般地散落在这一带。其实,应叫图瓦族,是蒙古族的后裔,是一个古老的民族,长年以狩猎、游牧为生。</h3> <h3>  他们的生活方式看起来非常古朴,原木垛成的木屋蘑菇似的长在赭黄的草地上,与木制的栅栏与小桥构成了一幅原生态的油画,蜿蜒的流水从远处流来,远远望去就像画笔涂的一抹蓝色。</h3> <h3>  有的人家门前支起着草垛,在温暖的阳光中,散发出淡淡的草香,还有人家整齐码放着一堆堆劈好的木柴,我猜想那是为抵御寒冷的冬季而准备的能源吧。一户人家门前塑料桶吸引不少人的目光,有的说是蓄水的,有的猜是盛食物的,而我却胡思乱想,脱口而出:“做酸奶的。”惹来一阵耻笑声。 &nbsp;<br></h3> <h3>制奶工具</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