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贵州息烽集中营,方知《红岩》小说中的人文历史轶事

善斌影视

<p>  息烽县是个鲜为人知的地方,而这里却隐藏着国民党时期最高级别的关押革命志士的监狱——息烽集中营。</p><p> 经典红色小说《红岩》书中描写的人物许云峰、小萝卜头、疯子华子良等中国共产党人及革命志士在狱中不畏强暴百折不挠顽强抗争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原型,大都是发生在贵州息烽集中营里的事。</p><p> 而书中唯一越狱成功的疯子华子良的人物原型韩子栋,与国民党军统特务在这里不期而遇,又被多关押了几年。</p><p> 韩子栋在文革时期又遭遇冤案,其证明属冤案的正是当年曾关押他的国民党军统特务沈醉。历史上发生的悲喜剧,使人感慨万千。</p> <p>  息烽县在贵州省贵阳市的北面,距贵阳64公里,因地处黔中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战火不断。</p><p> 据《息烽县志》记载,公元1682年,明朝廷派兵平息战火,兵部尚书陆献明率兵讨伐西水之乱,参将牟文绶领兵夺回县境后,驻兵县境,筑坚城一座,崇祯皇帝取“平息烽火”之意,赐名“息烽”。意为“烽火永靖,马放南山”,意思是平息烽火动乱的意思。</p><p>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建立了南京政府,并实行白色恐怖,陆续逮捕了许多有影响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国民党设在南京的“军人监狱”,是用来关押被抓来的一些既不能杀,又不能放,更不能让社会上知道的特殊“政治犯”。</p><p>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寇大举进犯,南京岌岌可危,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令军统将这批人迁至武汉,不久再迁往湖南益阳,最后转移到贵阳息烽关押。据说蒋介石选定集中营建在息烽,其用意是熄灭共产党革命烽火之意。</p><p> 军统在西南地区设立的三个秘密监狱,重庆望龙门看守所被称为“小学”,白公馆看守所被称为“中学”,而这里因为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管理最严、杀人最多,因此被称为“大学”。凡是送到这里“上大学”的大多是“案情”重大的政治要犯。从“小学”转“中学”转“大学”的被称为“升学”,处死的被称为“留学”。</p><p> 为了保证即使重庆沦陷,仍能指挥全国特务机关,他们在息烽设立了相当完整的第二套军统特务组织机构。 </p><p> 当时全县人口才6万,县城人口不过两千的息烽县,军统驻扎人数高达1.5万人,是县城人口的7倍多。息烽成了名符其实的军统第二巢穴,现已初步查明的驻息军统将官就有7个。</p><p> 息烽集中营位于息烽县城南6公里的阳朗坝有个天然形成的一个山洞村,也称猫洞村。这里四面崇山峻岭,古树参天。山里有湖,有洞,地形隐蔽险要。军统征用刘姓的地主庄园和周边穷苦百姓的房屋,修筑围墙、碉堡等设施,占地80余亩。</p><p> 息烽集中营由营本部和距营本部东北方向7.5公里南望山麓的玄天洞特别囚禁处两部分组成。</p><p> 息烽集中营自1938年11月建立至1946年7月撤销,先后关押共产党人、进步人士1220余人,而600多名革命者为民族解放事业先后在这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息烽集中营撤销转移到重庆白公馆、渣滓洞时,在杀一大批,放一小批后,转押重庆者仅72人。这72人大部分被杀害于1949年11·27大屠杀中,可以说,息烽集中营才是红岩精神的根。其中包括许多著名人物,如:许晓轩(《红岩》中许云峰的原型)、车耀先(成都“努力餐”创始人)、杨虎城、宋振中(“小萝卜头”)、罗世文、宋绮云、黄显声、张露萍、马寅初等,如张露萍七烈士等。</p><p> 1988年,国务院公布息烽集中营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1996年,贵阳市将旧址修复投资400多万元修复了集中营营区旧址,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p><p> 1998年,玄天洞杨虎城将军囚禁处也修复开放。</p><p> 2001年6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将其列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p> <p>  息烽集中营与一般的监狱的不同,在当时是一个秘密的、不为人知的监狱。息烽集中营对内称“新监”或“大学”,对外挂牌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息烽行辕”,其前身是国民党政府的“南京军人监狱”。</p><p> 走进两个岗楼的大门,有个“抬起头来”四个字横幅。道路旁,是集中营使用过的美式吉普车和摩托车。</p><p> 在军统人员活动区,有个明心湖和操场,是军统人员娱乐休息的地方。立有军统头子戴笠书写的“无霹雳手段,不显菩萨心肠”的木牌子。提示要对囚禁的革命志士施加各种酷刑手段,摧毁其革命意志。</p><p> 营本部围墙内占地 57124.4 平方米,里面又有一道内围墙把监房和军统人员生活区隔开。营区里,除了戒备森严的监舍、岗亭、审讯室、行刑室外,还设有国民党“工作”所用的大礼堂、军统办公室、中山堂、警卫室等。</p><p> 为了保证万无一失,军统对集中营的武装警卫分三层。第一层由30余名尉官以上人员组成的便衣特务队,称为内卫;第二层由巡察中队和宪兵中队共近百人负责,称为中卫;外卫则是特务二团控制方圆几公里范围。真是戒备森严,鸟都飞不出去,据说八年间无一人越狱成功。</p> <p>  监狱内绿树成林,多条弯弯曲曲的林间小道,在每个道路分岔口都有指路牌,指示各个区域和监号。</p> <p>  “中山室”,是军统人员的办公室和会议室。在操场的后面,是个三间房的阁楼,息烽集中营最高管理机关是主任室,设主任一人。先后有何子桢、周养浩担任主任,两人均为军统少将。下设秘书室、警卫组、总务组、生产组等办公机构。</p> <p>  息烽集中营监狱里面共有“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个监号,加上“特”监,共计九个监号,52 间,分别关押不同的人物。</p><p> 其中有“义”为女监。在这里,监号称为斋,常年关押4至5百人,最多时达600多人。</p><p> 除关押女犯的“义斋”和关押非共产党人和爱国人士的“特斋”之外,其余7个监号全部设在内围墙里。</p> <h3>息烽集中营墙上布有铁丝圈,门口都有哨所岗楼监视。第一任主任是军统少将何子桢,此人以“屠夫”著称。他采用的是中国古代的监狱封闭式管理办法,牢房窗户用黑纸糊上,不透一丝光线。牢房中每人睡的通铺都用尺子量过,每个人的宽度为一尺三寸,约43厘米,连翻身都难。牢内汗气,大小便气混杂,臭气熏天。犯人长期不能理发洗澡,一个个蓬头垢面,惨不忍睹。每天放风10至20分钟,还得关在院中木笼内。据韩子栋回忆说:对一些案情重的犯人,放风时关在小木笼内,小木笼和人身体一般大,人站在里面被紧箍着。有些站死在里面别人都不知道,因为死了仍然是站着的。由于牢内环境的恶劣,犯人生病得不到医治,天天有人死,有时一天死几个。遭到狱中人的强烈反抗,另外有些连蒋介石和戴笠认为应该留着的也被折磨死了,这种方法难于为继,决定撤销何子桢,改派同乡周养浩接任息烽集中营主任。</h3><h3>周养浩是上海法学院法律系毕业,周举止斯文儒雅却心狠手辣,是军统内部有名的“书生杀手”、“笑面虎”。吸取前任何子桢的教训,实行“狱政革新”。他把集中营弄得象一个私家宅院,处处透着教训、引诱、施恩的味道。集中营办公楼的楹联“养天地正气,浩清白家风”内含周养浩的名字,新狱政思想的标语如“成功失败,稳操我手”;“天堂地狱,唯人自择”;“迷津无边,回头是岸,宁静、忍耐、毋怨、毋尤”等散布于各院墙上。与这些温文尔雅的“教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严刑逼供的秘密岩洞,名为“猫洞”,周养浩改称为“妙洞”,其性格之伪善、残忍暴露无遗。</h3> <p>  “忠斋”牢房中关押的共产党员罗士文。车耀先,宋绮文(杨虎城将军秘书)、韩子栋(《红岩》小说中的疯子华子良)、许晓轩(《红岩》小说中许云峰的生活原形)等重要政治犯,也是狱中秘密中共党支部活动的地点。</p> <p>  许晓轩拒刻字的轶事—集中营栽有好多树木,有一次,集中营主任周养浩想在“爱斋”前的两棵树上分别刻写“先忧后乐” 、“忠党爱国”两句话。意思是让“犯人”先受牢狱之苦,然后再为党国效忠为乐。</p><p> 对于“先忧后乐”,许晓轩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共产党人应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牺牲精神,于是,他在这棵核桃树上刻下“先忧后乐”四个字后,故意踩倒梯子,从树上摔下来,跌断了手臂,以此拒刻“忠党爱国”四个字。对此,周养浩也无可奈何,只好叫人把这四个字刻在另一棵沙棠树上。</p> <p>  “和斋”是关押杨虎城将军的地方, 1938年,杨虎城一家被转押到贵州息烽,囚禁在“和斋”,三个月后,戴笠来视察,发现“和斋”离川黔公路很近,不安全,于是把一家三口转押到距此14公里的玄天洞囚禁八年之久。</p><p> 1943年改为集中营的印刷厂的铅印部。</p> <p>  “义斋”是关押“女犯人”的地方,是一个院落,除五间牢房,另外有“管理员室”和“课室”,是管理及训话学习的地方。</p><p> 巾帼英雄杨露萍,“小萝卜头”宋振中和他的妈妈徐林侠等都关押在这里。</p><p> 徐林侠,中共党员,是宋绮云妻子。被捕时因为“小萝卜头”还在襁褓中,需要人照顾,所以带在身边,谁知道这一带竟是整整一生。因在狱中因长期营养不足,使他面黄肌瘦,长成一个头大身小的模样,难友们非常疼爱他,所以亲切地称他“小萝卜头”。</p> <p>  “孝斋”有监房10间,关押200多人。正房为集中营的生产劳动场所。</p><p> 周养浩上任后大搞“狱政革新”,“狱政革新”有两个内容,一是“监狱学校化”;二是“监狱劳动化”,他在狱中办了像“卷烟厂、肥皂厂、印刷厂”等这样的生产单位,逼迫“犯人”劳动,打的招牌是让“犯人”自给自足,实际上是榨取更多的劳动成果。</p> <p>  在“孝斋”围墙里有两间低矮的“感化室”,原来是个羊圈,内高不足1.5米,人不能在里站立,也是最折磨人的地方。《红岩》小说中的疯子华子良的原型韩子栋就曾关在这里。</p> <p>  “猫洞”是个天然的洞穴,很隐蔽,洞内比较宽敞,这是军统对“犯人”的审讯和行刑的地方,也是对革命志士残酷刑讯秘密杀害之处。</p><p> 当时用的酷刑就高达12种之多,有灌辣椒水、钻刺指甲、电刑等,但这些不是最残酷的,最残酷的要数披麻戴孝,它就是把人的上衣拔光,用一根带满铁刺的木棒来回的抽打革命者的身体,直到打得皮开肉绽,血肉模糊后,撒上盐,再裹上一层麻布,等到十天半月再将麻布一层一层撕下来,这时候撕下来的不仅是麻布,而是活活的一层皮,受到这个刑法的人没有一个是幸存下来的。被害后就地掩埋。</p><p> 息烽集中营失踪的革命者有数百人,据说大多是在这里审讯时被折磨死后就地埋在洞里。在集中营撤销时,特务们用两辆大卡车连续花了两周时间从30公里外运来粘性极强的泥土把洞封死了,妄图掩盖他们的滔天罪行。</p><p> 解放后当地政府挖掘了几次,先后挖出400多具累累白骨,有的被害者遗骨上还戴着镣铐。</p> <p>  在猫洞旁,建有青铜“抗争”雕塑,一只只带着手铐伸张的巨手,体现着当年屈死于“人间魔窟”的革命先烈,不畏强暴、愤怒抗争的高尚品格和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斗争精神。激励后人铭记“抗争”精神。</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红岩》人物后记</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红岩》人物后记</b></p><p>《红岩》小说中疯子华子良的人物原型是由息烽集中营转押到重庆渣滓洞白公馆监狱的韩子栋,他在国民党的监狱里被关押了14年,在军统特务的眼皮底下装疯十几年,1947年8月18日从渣滓洞成功逃跑,是唯一越狱成功的革命志士。韩子栋,山东阳谷县人, 193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4年被叛徒出卖被捕,关入南京新监,后随南京新监经武汉、益阳南迁到息烽集中营。1946年转重庆关押,在狱中因为装疯卖傻,所以党员身份没有暴露。1947年他利用一次买菜的机会从重庆瓷器口成功逃出,解放后曾任贵阳市委副书记、贵州省政协常委、副秘书长等职。1992年因病去世,享年84岁。</p> <p>  沈醉(1914年6月3日——1996年3月18日),字叔逸,湖南湘潭人。中华民国陆军中将,长期服务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深得军统长官戴笠的信任。在军统局素以年纪小、资格老而著称。先后担任少校行动组长、稽查处上校处长、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国防部保密局云南站站长、中华民国国防部少将专员、云南专员公署主任、中将游击司令。</p><p>1949年12月9日被卢汉扣押,参加云南起义,后协助卢汉逮捕了在昆明的大多数国民党人员。1960年11月28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特赦,任中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专员。1981年11月起,历任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p> <p>  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在作家李延国、李庆华的报告文学《根据地》一书中,有韩子栋与原军统特务沈醉之间的一段缘缘故事,很是感慨。</p><p> 六十年代“文革”期间,韩子栋又被怀疑是国民党安排假脱逃潜伏下来的特务,又被关进监狱。没想到,为其出示证明,证明他不是假脱逃的证人,居然是原军统特务头子沈醉,即《红岩》小说中的“严醉”。</p><p> 当年,沈醉作为军统局高级特务到渣滓洞视察,看到韩子栋在扫地,他回头看了韩子栋一眼,韩子栋也回头看了他一眼,这一眼居然没有逃过特务头子沈醉的法眼。沈醉问监狱长他是什么人,监狱长说他是疯了的共党嫌疑。沈醉命令监狱长:“关起来!真正的精神病人,看人痴呆呆的,他瞟我一眼,说明他神志清醒……”为了这一眼,韩子栋被多关了两年,他被关起来仍然装疯。</p><p> 沈醉曾任国民党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等职,1960年11月28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特赦,任中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文史专员。后来,沈醉出版了轰动一时的《我这三十年》一书,韩子栋给沈醉写信,问他哪里能买到这本书。沈醉接到信后就知道韩子栋就是当年自己回头看了一眼的“疯子”,也知道他就是《红岩》小说里的华子良,预算给韩子栋寄去一本《我这三十年》,并附上一封信,写道:“严醉”没有死,“华子良”也没有疯,我们俩人为什么没有见面的机会呢?表达思念之情。不久,已被平反昭雪、时任贵州省政协副秘书长的韩子栋,来北京出差,应邀到沈酔家里做客,一见面,沈醉向韩子栋深深地鞠躬谢罪,随后二人相拥而泣。从此,两位特殊的“冤家”成了要好的朋友。</p><p> 沈醉,这位原国民党中将军统要员曾说过自已的肺腑之言:“国家的分裂是在我们这一代身上造成的,应该在我们这一代身上结束。这样,生对得起后代,死对得起祖宗。尽管我们过去走的路各不一样,但从今天起,一个人是流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就看他为统一祖国是出了力,还是相反了。”</p><p> 国共内战,蒋介石国民党跑到台湾,形成海峡两岸,距今中国分裂近七十年了,如今逝者已去,两岸一家亲,都盼望祖国和平统一早日到来,圆祖国屹立世界之林的复兴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