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思达”教学法适性落地?

亮晶晶

<h3>张辉诚老师经过二十年的探索,终于探索出“学思达”教学法。他是台北市中山女子高中语文教师,台湾“随时开放教室”第一人。五年前他是一个人在做学思达,现在已经有五万名教师,不同学科、学龄段的老师通过开放课堂和共享讲义,相互学习、交流、对话,共同成长。<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学思达是什么?】</b></h1> <h3>学思达教学模式就是为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创造。它主要训练学生“自学”、“思考”“表达”三个能力,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在乎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br></h3> <h3>具体流程:学生自学、思考问题、小组讨论、上台表达、老师补充。<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学思达课堂上老师在干什么?】</b></h1> <h3>1、老师会从课堂上的男、女主角,升格转为主持人、导演与剧本家。 2、老师会从课本的傀儡,转变成课本的主导者。 3、老师会从单一讲述,转变成师生频繁对话。 4、老师会从“停滞学习状态”走向“终身持续成长”。<br></h3> <h3>通俗一点讲就是:巡视、个别指导、抽签(保证每个人都有可能回答问题,促进生生互帮)、适当补充、归纳、和学生对话……<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学思达课堂上学生在干什么?】</b></h1> <h3>自学、思考、讨论(互相帮助——学生教学生)、表达(自信的绽放)、实践(做题),这样的过程反复呈现。<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学思达课堂上座位如何排列?】</b></h1> <h3>在课堂上,可以分组,也可以不分组。如果分组,可营造既合作又竞争的氛围,也可以强带弱,获得成就感。 主要讲了四种分组方式,既有同质分组,又有异质分组。<br></h3> <h3>A 每一个小组都是由ABCD四种不同程度的学生构成,最优生教最弱生(AB),两个中等生(BC)互相学习。ABCD还可以互相交流。<br></h3> <h3>B 每个小组由三名学生组成,最优生A可以教两边都 BC学习。老师还可以走中间的过道,关注所有的最弱生C。<br></h3> <h3>C 这是同质分组的典型,就是全班学生根据程度分成三个小组,老师给每个组发不同的讲义。老师轮流教三个组,与三个组分别进行讨论和交流。<br></h3> <h3>D 完全差异化教学。每个学生都可以不同。需要平板电脑,更考验老师的能力。适合人数较少的混合班级。<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学思达课堂上的奖励】</b></h1> <h3>上课可带纸牌,作为记分工具。规则可以是个人加分,也可以是整个群体,有利于促使优等生在完成组内任务时帮助别的组的成员。</h3><h3> 没有0分或负分、限制高分(减少差距,降低学生心理落差感),可以交由学生自己执行,并加入监督机制,如谁发现有问题,那么那个人的分数就归他。分数最后转换,可以是功课减量、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等办法。<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学思达到底如何做?】</b></h1> <h3>学思达讲义到底如何做?这是最关键的问题,所有讲过公开课的同仁,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连着好几天,甚至好几个礼拜去搜寻海量的资料,是的,没有错,学思达讲义也是这样做的,我们的方向没有错,那到底如何做呢?<br></h3> <h3>我们需要做的是——用“学思达”教学法这个载体,来帮助学生学会思考;需要的是——抱团奖励的这种机制,来实现学生互帮;需要的是——探寻“学习金字塔”的秘密,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span style="line-height: 1.8;">可能我们有些人这样做了,可是你坚持了吗?坚持下来,才能看见学生思维的流动,才能培养学生一辈子带得走的能力——自主学习、学会思考、自信表达。</span></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 "><b><font color="#ed2308">开放课堂是目标</font></b></h1> <h3>学思达改变的不仅仅是课堂,更是老师和学生的生活状态。为了让学生自信、从容的面对未来,我们一起努力!<br></h3>

思达

学生

老师

课堂

分组

学习

讲义

可以

教学法

思考